...
这些后果事情的原因都是因为,杨叔不爽,他们得罪了罗亦窈。
林杏还带来了一个消息,
周家老两口,都陆续去世了。
没挺过大年三十,甚至连棺材都没买,被他们宝贝大儿子呼噜裹上草席,埋了。
周老大和周老二,两家也是立马分了家,老死不相往来。
第164章 县试1
年后,就是要准备罗景安的童试了。县试在2月、过了县试接着4月的府试。过了两个就可以称呼为童生了。
景安目前的知识储备完全够参加。
云景曜给他带来的很多京城中的书籍,加上曾经的第一名解元举人,林举人天天教导。景安完全不在话下。
古代童生可以参加考试的年龄并不统一,且因朝代而异。
在汉代,童科考试针对的是16岁以下的儿童,一般在12岁左右。
唐朝时,科举考试正式设立童子科,对童子的年龄有了明确界定,但具体年龄限制未详。
宋朝时期,童子举(童子科)的年龄限定从十岁扩大到了十五岁,凡15岁以下儿童,能通经作诗赋者,就可以参加童子举。
明清时期,童生的称呼不再与年龄直接相关,而是指通过了县、府两级考试的考生,他们可以参加院试(进学成为秀才的第三道门槛),但此时童生的年龄已经不限定。
总的来说,古代人考童生的年龄一般在10岁左右,但具体年龄和规定因历史时期和地区而异。
王朝文风泰盛,书院林立,文人士子层出不穷。
从嘉州府靠近南蛮之地,连一个隆安县城就有三所书院就可看出。
林举人给罗景安报名的时候也说了,他年纪小,考过了皆大欢喜,考不过,就当去试试水,反正还小不丢人。
况且罗景安这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很有信心。
景安的陪玩书童,也就是羽涅,从一开始就跟景安一起学习,他爹是贡士,进京赶考入赘抛妻弃子。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他现在已经把自己记在罗家,罗亦窈知道他要科考,也早早给他消了奴籍,改名叫罗羽涅。
罗亦窈看着罗景安脸上还有的一点婴儿肥。
突然感慨不知不觉孩子已经长大了。
县试在二月初举行,过了大年十五,罗亦窈时刻派着下人关注县衙的张榜告示。
终于在一月底,衙门在中市还有东西南北正大街都贴了告示榜,凡是本籍贯的报名学子,一周之后准备入场考试。
林举人给他们找了自己书院认识的夫子,有名望的禀生作保。
请本县廪生具保,称之‘认保’。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完成以上,方准考,名册分存县署。
还有县试是不提供笔墨纸砚的,必须自己携带。
交了保银,五人一队由所具保的禀生带着去县署号房报名,填写亲供,即祖上三代履历,防止有娼优贱籍之后参加。
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以及容貌特征。 同时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罗景安填的很轻松,他们已经分了家,甚至父亲是为了国战战死,家世清白。
再由同考的五人互结,其中有作弊者,他们五个人都要被连坐处罚。
这一连串繁琐的报名流程终于算是完成了,县吏开了入场书递给他们。
并面带笑容地说道:“祝愿各位学子能够在考试中一帆风顺,案榜题名!”
罗景安随意地瞥了一眼入场书,上面写着:“年龄六岁,隆安县东市人士,皮肤白皙,身材矮小且无须,相貌端庄俊美。”
县试当天,宴宁特意将自己精心调配的香囊拿出来送给哥哥和罗羽涅,因为考场里很有可能会坐在厕所附近。
罗亦窈则仔细打量着儿子和罗羽涅,确保他们全身上下都穿得暖和舒适才放心下来,然后温柔地鼓励道:“没关系的,娘亲相信你们,无论结果如何,就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宝贵的体验吧。”
这时,王老也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两小袋切好的参片。
他语重心长地说:“参乃百药之王,能够大补元气,关键时刻或许能用到。”说完便将参片递到罗景安和罗羽涅手中,眼神充满关切与期待。
“娃娃们,到时候要是缓不过来,就嚼一嚼舅爷爷给的参片。”
参为百药之王,能大补元气。
……
当夜色依然如墨般厚重,贡院长街上已然人声鼎沸,仿佛黎明前的寂静被无数渴望的呼唤打破。
马车络绎不绝,车轮滚动间,扬起一阵又一阵的尘土。
火把的光芒跳跃,将原本黑暗的天际点缀得熠熠生辉。
罗景安与罗羽涅,一同找到互相结保的其他三个学子,聚在一起闲谈,一同等待。
他们谈论着学问,分享着心得,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
入场前,有‘搜子’搜查考生全身,防止怀挟抄写等纸张入场。
每场一天,黎明前,由县官点名,童生带考篮,内装文具食物,戴校卡、准考证入场。如考生多,预先分排,每排五十人,院中立有糊纸灯牌,容易看清,依次渐行,点名入场。
先教官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背后,再集合做保廪生,次第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旁监视。
童生点名入中厅大堂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此为‘唱保’。
如做保廪生对考生有疑时,立即县官查察或扣考,大堂上有酒水伺候。
在这古朴而庄严的贡院前,考生的人数粗略估计约有二三百之众。
他们形色各异,有如垂髫幼童,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有青春洋溢的少年,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发丝已染银霜的老者,他们饱经风霜,却依旧怀揣着对科举的执着与期盼。
每一个人,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座庄严的贡院大门。
罗亦窈站在外面看着这场景,不由的说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古话。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他们或出身贫寒,或家世显赫,但此刻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只为那心中的梦想和荣耀。
随着贡院大门的缓缓开启,人群瞬间沸腾起来。他们如潮水般涌动,争先恐后地向前挤去,只为能早日进入那扇象征着希望和梦想的大门。
一时间,喧嚣声、呼喊声、祈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而壮观的画面。
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魅力所在。它给了无数寒门子弟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那高高的殿堂。
而此刻的贡院前,正是这些梦想和希望的交汇点。
第165章 县试2
各县皆有考场,考四场还是五场由县官决定。
普通科考棚,大小均座北朝南,最南有东西辕门,圈以木栅,有一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龙门后为一大院,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
再北有三间大厅,中间为过道,考官坐西间,面东点名。
再北有很多简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写作。
...
童试即童生试。
是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两个阶段。
接着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
试期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
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
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促织》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即未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
几人陆续过关进场,罗景安寻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等待考试开始。
考生按卷上座号,入座,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
在这个短暂的间隙,罗景安有条不紊地将匣中物品一一取出,摆放得井井有条。
他细心地将笔墨纸砚置于桌面正中,宛如一座精致的微型书案,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文思涌动。
原本大块的炭火,在衙役的巧手下被分割成小块,轻轻放入小火炉中。火折子轻轻一点,火光瞬间跳跃,小火炉迅速被温暖的光芒所笼罩。
罗景安迅速将手靠近火炉,感受着那温暖的热量逐渐驱散指尖的寒意。他轻轻曲伸手指,活动着筋骨,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热身。
这一系列动作流畅而自然,仿佛一首优美的诗篇在默默诉说着他的准备与期待。
高台之上的范知县,目光如炬,注意到了罗景安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他心中不禁升起一股赞叹之情。在罗景安身上,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科举的璀璨新星。
他如今,年近四十,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因家中贫寒,早年科考场上的许多弯弯绕绕都不知晓,吃了许多苦头。
后来被岳父看中,又娶了范若兰,才好了起来。
他以一种过来人的独特视角注视着罗景安,只见其举手投足之间皆显得恰如其分、游刃有余。
历年考场上总会出现一些被玷污试卷或碰倒笔砚等意外状况的考生。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怎样哭喊哀求都无济于事。
此外,初春时节气候寒冷,手指极易变得僵硬,如果匆忙答题,字迹往往会出现错漏,甚至弄脏卷面。
需知每场考试所发放的纸张都是有限的,若不够用绝不会额外补给。
年纪如此之小却能沉心静气、不骄不躁,即便有人长辈提点应试诀窍,仍能一丝不苟地照做无误,实非易事。
“确实不错。”他暗自思忖道。
毕竟,在他管辖的隆安县竟能出一位年仅六岁便参加童试的才子,这无疑是他卓越的政绩!
六岁就通过了县试,哪怕府试未能通过,也足以让他吹嘘一番。
倘若运气够好,连府试也顺利过关……
想到此处,范县令不禁心潮澎湃起来。
有了罗娘子的高产良种,再加上如果县试成绩突出!想想都美滋滋。
罗景全聚精会神地沉浸在考试之中。
只见那答纸上有着笔直红线划分出来的格子,每页共有十二行,每行可以写下二十个字。
这是一份需要正式上交的答卷,此外还准备了两张素纸,专门用于打起草稿之用。唯有题目以及抬头处的文字,即使是在草稿当中也必须使用楷书书写。
考生们被严禁将答案填写在密封线之外,一旦违反规定,将会被直接判处零分。
在完成了填涂准考证号码等一系列操作之后,众多考生纷纷开始提笔作答。
...
在寂静的考场内,衙役肩扛着一面木制考题板,沿着考生的行列缓缓走过展示。
此次县试的题目,虽不显得深奥晦涩,但要求试帖诗一首,试四书文一篇,仍旧是对学子们深厚学养的严峻考验。
尤其是四书文,人们通常称之为制艺、八股,它要求考生以四书中的某一句为引,展开一篇严谨而富有逻辑的八股文。
罗景安,这位年纪幼小的孩童学子,在众多考生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他姿容俊朗,在考场中尤为明显。此刻,他拿起桌上的草纸,将考题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然后闭上双眼,深深地沉思了片刻。
当他重新睁开眼时,那双清澈的眸子仿佛已经洞穿了题目的奥秘。
他提起笔,不假思索地开始了破题。承题、起讲,这些平日里需要反复琢磨的步骤,在他笔下却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他的笔尖在纸上跳跃,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这动作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此刻的罗景安,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他的笔下,不仅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更是他心中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
范知县不禁将目光投向了始终低着头奋笔疾书的罗景安,心中暗自想起来:难道他真的和他的母亲罗亦窈一样,也拥有超越常人的才能吗?
想到这里,他的心情变得愈发复杂。
其他人还在构思审题,罗景安已经打完草稿开始准备誊抄了!
此时此刻坐在他旁边的其他考生,内心深处的那种崩溃和紧张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考场上立刻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声,仿佛整个考场都被这股紧张的氛围所笼罩。
就在这时,“砰砰砰”,几声清脆而响亮的锣声响彻全场。
衙役那充满威严的声音随之响起:“诸位学子,不得喧哗吵闹,否则严惩不贷,逐出考场!”这番警告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于是,考场上很快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第166章 县试 案首
这一段时间,罗景安已经将草稿在素纸上打好了,他再仔细检查了两遍,确定再无错漏之后,方才提笔一字一字,用正楷抄在了答卷上。
第一场,录取较宽,文字通顺者即可录取,取者准许府考,以下各场是否参加,由考生自己决定。
自第一场至末场,每场考试隔数日揭晓一次。
第一场未取者,不能考第二场,文字较差者被淘汰,至末易能录取人数甚少,为录取秀才名额的二倍。
————
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亦名初覆。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试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定制学署教官不准阅卷,以防作弊。
每场限当日交卷,不给烛。
考生完卷,分批开放龙门出场,谓之「放排」
————
县试虽然分为五场,除了第一次是正场,过了就可以去参加府试,剩下四场都是排名次。
末场考完,即将自第一场起当取考生,全数拆开弥封,用姓名发案,称之「长案」。
取列第一名者,曰「县案首」,
考取前十名者,为「县前十」,为一项荣誉,至府考时,需提坐堂号。
58/70 首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