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回神,眼底沉了沉。
刘季吗?
最后夺得大秦江山的人,虽然早已经从瑶君泄露的天机里了解过这位私德有亏,但当君主还行的人。
但嬴政心里还是不悦。
萧何听到赵瑶君提起刘邦也不感到奇怪,看她神色间没有从容平和,没有怒意的模样,笑道:“小民认识刘季,他为人性情豁达洒脱,不拘小节,倒是个颇为有趣之人。”
赵瑶君:“那此时,他在做什么呢?”
萧何:“刘季他素来仰慕魏国以前的信陵君魏无忌,如今信陵君已经故去多年。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魏国做外黄县县令,张大人四处招揽门客,刘季三月前已经去外黄县了。”
赵瑶君点头,这确实与楚国暗桩禀报的一丝不差。
此时,刘邦已经和乡中寡妇曹氏有了长子刘肥,儿子都五岁了。他因为仰慕信陵君,刚巧信陵君门客张耳当县令,他一听就去了。
嬴政道:“这张耳寡人亦有耳闻,听闻是魏国名士。”
赵瑶君浅笑:“阿父可想要此人?我记得名单中好似将他遗落了。”
嬴政:“既然他县令做得好,便暂时让他做着便是。等日后魏国撑不住了,顺道将国破了,一道收人便是。”
等到大灾之年,各国都困难得很,小小魏国,更是难以支撑,到时候取它可谓是解救其于水火之中。
嬴政看向萧何,道:“萧君才德兼备,有统筹之能,不知可愿意留在咸阳,寡人欲与侍御史之位聘君。”
秦国御史大夫之下,御史共有四十五人,秩六百石,他们都有弹劾官员、监察百官、记录史事、编纂图书等职能。
这其中有十五人,衣着颜色为玄衣赤带,官职名叫侍御史,他们多了一样职责,就是要在宫中行走,“殿中”办公。
殿中区域,便是兰台。其中图籍秘书众多,御史中丞在其中带领十五个侍御史,平日里接受公卿奏事文书,监督百官,举劾查案。
卷宗书册多,正适合极爱读书的萧何学习积累。御史的职责,萧何处理也是信手拈来的,很适合现阶段的他。
更何况,嬴政笑道:“萧君远道而来,在异乡之地,实属不容易。寡人还可赏赐君一主宅,令君有落脚之处,不知萧君意下如何?”
萧何被这一些列好事砸得恍然一瞬,他立即起身朝嬴政大拜:“多谢王上,萧何愿意留在咸阳,为王上尽力做事。”
自沛县一路走来,秦国和楚国的差距他看得清清楚楚,两国的局势,他心中也早就有了计较。
楚国乃是他的生身之国,故土难离,故国难舍,萧何同样有这种情绪。可是见到了秦国的强大,他也知道,楚国早晚都是秦国的囊中之物。
萧何一路上从土地种植、秦国黔首面貌、路途的建设、神使的传闻,他轻而易举便能窥见秦国的形式。
秦国无人可敌。
统一六国的天命无人可违。
既然秦统一天下的必然的结果,那为何不在秦未曾统一天下之时,便顺势为秦效力,博得自己的前程?若等秦已经统一天下之时才入仕,那之后哪里还有他的位置?
萧何应下之后,也被几个小内侍带着出了风荷榭。
打头小内侍边走边热情的说:“既然都在宫中,那不如小人现代大人去兰台中一观?之后,再带大人出宫,去王上所赐的宅子看上一眼......”
还在风荷榭外,质子群中等候的韩信依旧埋头,不言不语。
陈平则是不着痕迹,大着胆子,快速看了一眼萧何远去的背影。
打头小内侍的讨好殷切,口称这沛县来的萧何为大人,还说秦王赐下宅子。跟在萧何后面的几个内侍,还有人捧着托盘。
陈平心里有些激动。
因为他看清楚了,里面竟然有一对金饼、若干半两钱!
所以,秦王和秦国四公主宣他们来,多半是好事吧!
脑海中一下子出现大人此词,一下子映入之前吕雉的模样,一下子又想到小内侍的讨好殷切,以及他们捧着的金子......
陈平想着,心情竟越发激动起来。
他抬头,见到那位九卿之一的典客大人,又亲自走出来。
方才吕雉、萧何出来的场景,众人都已经听见,所以留在等候的众人,都忍不住将目光看向他。
陈平更是期待。
典客却看向同样抬头看他的韩信,见他小脸消瘦,眼神冷静,不由笑意温和道:“韩小郎君,请随本官一道去拜见王上、四公主殿下。”
韩信脸上闪过一丝错愕。
竟然是他第三个去!
陈平抿抿唇,低下头去,脸上有些不是滋味。
第一个吕雉,好歹人家知书达理,第二个萧何,看上去确实有本事,可这第三个竟然是这个呆愣愣的,年岁同他差不多的韩信!
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他还比不得韩信?
第113章
这场见面,足足持续了一个时辰。
等见完所有质子群的人,其中除了燕丹等一些各国公子是真来做质子的,其余的人都被嬴政、赵瑶君考察之后,安排了官职。
年岁最小的吕雉、韩信、陈平三人,都成了赵瑶君的伴读。
这三人中,韩信并不识字,陈平识得几个字,故而吕雉还担负了他们日常的识字工作。
因韩信在军法上天赋独绝,故而又在赵瑶君的推荐下,拜了王贲为师。
王贲见自己儿子王离,日日的顽劣,而自己新收的便宜弟子,却无比勤勉。
两相对比之下,韩信他越看越顺眼,他学兵法更是如同天授,天赋奇高。自己儿子王离,掏鸟蛋、追鸡撵狗的,他越看越生气,只觉得扎眼得很。
实在难以忍受之下,王贲进宫请求嬴政,让自己儿子王离一道伴随四公主读书。
不过是个小请求,嬴政很快便准许了。
赵瑶君多了四个年岁相仿,大小差不多,却脾性各异的伴读,她的生活便日益有趣起来。
吕雉知书达理,温柔大方。
韩信沉默寡言,认真稳重。
陈平活泼灵动,情商极高。
王贲正直豪爽,旷达无比。
几人相处了月余,关系越发和谐融洽,连日日叫着不去王宫学习的王离,为了小伙伴都忍了自己不爱看的文书。
赵瑶君除了日常学习,便是跟随扶苏去华阳太后宫中侍疾。
病重的华阳太后,虽然日日有太医署中医术精湛的太医令,时时为她医治,可她体内早已油尽灯枯,终究没能坚持下来。
入秋之后,一场秋雨便带走了华阳太后。
她走那天傍晚,静悄悄的。
她好似累急了,困极了,好不容易睡着,呼吸就在昏睡之时忽然断去。
秦国境内一片缟素,嬴政辍朝一日,孤坐许久,未见他人。
扶苏悲痛难以自抑,竟然发起高热。可他却半点不提自己身上不适,直到守灵之时,他身体摇摇欲坠才被人发现。
赵瑶君强行令人扶他回去休息看病。
她也在守灵。
华阳太后棺椁停于华阳宫中,待三日过后,便要扶灵前往寿陵,与孝文王合葬。
赵瑶君经历的死亡数不胜数,甚至人数千万有余的大城,在她眼前一步步变成死城的经历,她也不是没有经历过。
明明什么场面都经历过了,可是再次经历亲人的逝去,她还是能感受到心里的悲伤、惆怅。
华阳太后是个温柔细致的人,她想起自己原本的外婆,那是个温柔朴实的人。她都从她们身上,体会到长辈的关爱之情。
不求回报,只是单纯的喜爱。
赵瑶君越长大,就越发感觉每个亲人逝去,自己同世界的联系就好像断了一环,心里有种悲伤之后的空茫。
亲人的离去不可避免,三日守灵完毕,终究要将华阳太后的遗体扶灵出宫,送去寿陵之中,同秦孝文帝合葬。
三日匆匆逝去,天光破晓,预示着新的一天到来。
赵瑶君眼圈发红,神色看不出什么悲伤,只是面上有些呆滞茫然。
昨夜又是一场寒凉的秋雨,早晨灰蒙蒙的,未曾彻底天亮。
嬴政便要上朝,赵瑶君请过几日假,便暂时不用一起听政。
守灵完毕,她让侍女、不放心的吕雉等人离得远远的,自己提着一个小鹿仰头金铜灯盏,慢吞吞往前面走。
灯盏里的火苗暗暗的,有种将熄未灭的挣扎感。
张良刚刚进宫,眼尖的发现赵瑶君在长廊中独行。他本欲不理会,脚步不停的继续往前,准备要进殿上朝。
可眼睛随意一瞟,却见四公主一脸茫然呆滞,她明亮的眼睛处有淡淡的红痕。
她看上去不悲伤,但整个人好似被浸在了悲伤之中。
张良脚步一顿,鬼使神差往赵瑶君走去。
“良见过殿下。”
赵瑶君看了眼许久未见的张良,迟钝了一下,才醒神:“张议郎无需多礼,此时正是上朝之时,你怎么往这边过来了?”
张良看了眼赵瑶君。
乌蒙蒙的早晨,他面白如雪,格外乌黑明湛的眼珠轻描淡写扫过她眼睛处的红圈,略显苍白的脸,以及一出隐秘的、几乎无人发现的干涸泪痕。
这副模样,同他初见时那个神采飞扬,为自己做煎饼的女郎相去甚远,也不似之前耍手段忽悠他投秦的灵动狡黠模样。
她太憔悴了。
张良忍不住道:“殿下珍重,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赵瑶君实在没想到,张良会来安慰她。
她仰头,竟瞧见张良一贯含着深意的眼,此刻只有纯粹的关怀,没什么算计与考量。
赵瑶君点头:“多谢张议郎关怀。”
张良道:“听闻太后是在睡梦中去的,没有经历什么痛苦。人年岁大了,生了重病,也是格外煎熬磨人的。或许能梦中逝世,也好些。华阳太后温和慈善,积善积福,来世定然美满康健。”
赵瑶君想到华阳太后病那那段时日,痛苦难熬的模样,又想到她睡梦中去的安然,心情竟开阔放松了许多。
张良察言观色,见她神色有了些精神,立即道:“时候不早了,微臣还需早些上朝,就此告退。”
赵瑶君心里微暖,她笑了笑:“多谢张议郎宽慰。”
张良毫不停留的离开,天光大亮,她手中微弱的火苗彻底熄灭。
身后的吕雉走了上来,将一件斗篷披在赵瑶君身上,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殿下,回去歇息会儿吧。你已经三日未眠了。回去吃点饭食,小睡片刻,等到午时送灵,我再叫你起来。”
赵瑶君点头,并未再走。
吕雉让人送来轿辇,她直接坐回殿中。
为华阳太后送灵合葬之后,大秦又恢复了平静,好似雄狮开始小憩,不再猎杀。
大秦收了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的赔偿,立即就着手将新建粮仓,修建水利,劝农耕桑。且各地官员都劝农不准打鸟雀,每家最少需要养一公一母两只鸭子,若是有能力,养得鸭子越多越好。
这是此前赵瑶君写的治灾之策,经过嬴政、百官讨论,然后在合适的时间一一执行。
黔首却摸不着头脑,但是府衙低价卖了鸭苗给他们,他们并没耗费太多。更何况此事乃是王令,他们也反抗不得,只能接受。
张良的建议,灾年之前最好轻徭薄赋,藏粮于民,藏富于民。
嬴政也一一采纳,秦国进入蛰伏平稳发展的阶段。
有粮食、猪肉越养越好,鸭子下了蛋,吃不完就孵蛋,鸭子也越养越多。
民间黔首的日子是一日好过一日。
他们有时虽然秦法依旧严苛,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只要遵循律法,好好耕种,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民间各地,对秦王贤明,秦臣能干,神使聪慧神异的赞叹日日加深。
又收了两季麦黍、大豆之后,秦国正式入冬。可令秦国黔首奇怪的是这一季的冬小麦播种日子,农官都不曾前来告知。
若在前两年,早已经提前告知何时种植,并反复强调种的时候要做些什么了。
今岁冬日越发的冷了,诡异的是到从下半年开始,天上就没有掉一滴雨水,日日都干燥得很。官府一年前就来了人,呼呼啦啦漫山遍野的看什么地形地势,张口闭口什么比地下水、溪水的,他们在乡中还打什么溪井、拗井、塘井。
过了春忙,乡中之人就被叫去做这个水利小工程,这竟然不是徭役,而是给钱的!
那让人做工的小官也严格遵守什么规矩,据说天气太热,但凡黔首干活多久,就必须得到树荫下歇息喝水,防止中暑。
虽然今年天气是有些热,但这也是极好的差事了,乡中黔首个个都争先恐后,人人愿意去赚这个钱。
这溪井、拗井、塘井长得还都不一样,分布的位置也不同。
反正黔首搞不清楚哪里做什么,他们就只是听令从事,人家当官的叫他们在哪做工,他们就在哪里做工。
许多黔首一块儿出动,修这些东西,也是修到快要收麦,他们才停手。
如今粮食收回了家中,冬日慢慢来临,该种冬小麦了,却迟迟不见农官报时,三老、啬父催种。
又过了几日,那乡里田间的三老、啬父,这才出现,召集大家到了寻常聚集的地方,他们神色凝重,语气也不大好。
本来切切私语的黔首们不由自主的安静下来。
啬父道:“诸位乡亲父老,今岁入冬不种冬小麦。”
如今民间格外还吃麦食,一听不中冬小麦,立即有些着急:“长者,这粮食种得好好的,为什么就不种了呢?”
粮食是大事,虽然如今自家也不缺粮食,但是谁家还能嫌粮食多不成?
“是啊是啊,我家人外吃那麦粉做的馒头呢,多少都吃不够,怎么能说不种就不种呢?不知是何道理?”
明明是迎着寒风,众人却急得有些热汗。
啬父见状,忙道:“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咱们四公主殿下向大王提议的。你要问我为什么,我其实知道的不太清楚。”
其实官吏之中,隐约知道是旱灾、还有后续的蝗灾原因。但不能引起民乱,他们也不敢贸然张口告知。
好在王命一下,黔首必须按照王命执行,所以一切抗灾事宜推行得都很顺利。更何况,加上赵瑶君神使的名头,黔首们更是乖乖听话,让做什么都高高兴兴的去做。
现在一听冬小麦不让种是四公主的主意,众人忽然安静下来。
刚才急得冒汗的老者忽然笑了起来:“原来是公主殿下提议的,长者您早说嘛,要知道是公主殿下,我们便叫了。”
四公主殿下不让做的事,一定有她的道理!
她从没害过大家,从来只有帮助他们,为他们考虑的,不听殿下的话,才会吃亏呢!
86/125 首页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8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