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百姓甚至起了抢劫李耀安他们的心思,刚伙同一些人围过来,就被虎头挥着斧头吓退了。
一个官差骑着马,拿着铜锣敲。
边敲边喊:“有钦差下来赈灾!快去衙门!”
百姓们相互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跑回了家。
不一会儿,就看见他们带着自己的亲人,拿着一些东西,就往一个地方走。
李耀安让丹青把马车拉到一旁,把路让出来。
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才上了马车,让丹青驾着马车,跟在那些人后面。
虎头手握住斧头,走在马车边上,一双眼睛四下查看情况。
路上,丹青也不敢起锅做饭,只得将前面镇子买的点心拿出来。
还摸了几个野果子,一人分了一个。
几人停下吃了饭,可抬眼望向前方的百姓。
他们的脚步没有停止,甚至在加快。
有一个小女孩,脱离队伍,去摘路边的野花。
被她娘扯了耳朵,跟上去。
走到夕阳落山的时候,终于看到了更多的人。
他们汇聚在城门外,在施粥棚子那里排队。
“大人,粥棚这里已经日夜不息地熬了两天粥了。”
“来的灾民实在太多了,我们带的米粮……”有一个差役打扮的人,悄悄朝一个难民打扮的人汇报情况。
他们本来是躲在暗处在说话,可是李耀光尿急,刚好想要找暗处解决,这刚好就听见了。
李耀光往后挪了脚步,想要回去告诉李耀安。
结果才退了一步就被发现了。
“什么人!”那个难民打扮的大人,看向李耀光的方向,差役赶忙出来,将李耀光抓住了。
“我只是想要过来应个急,我不是坏人!”李耀光连忙解释,但是被差役扭住的手,却一直没被放开。
“哪有人说自己不是坏人就不是坏人的,若你不是坏人,刚刚干什么想跑。”差役狠狠说着,看他家大人出来,还给李耀光一脚,让他跪下。
借着火光,李耀光看向那位大人。
他穿着破旧,一脸严肃,眉心皱成了川字。
等李耀安想去找李耀光的时候,他被押着回来了。
他看向李耀安,刚想说话,就被押着他的差役捂了嘴巴。
虎头拿着斧头,将李耀安护在身后。
李耀安看向后面跟着的人,拍了拍虎头,自己走向前,行礼道:“不知我这兄弟做了什么,惹到了二位?”
后面难民打扮的大人,挥手让差役放了李耀光道:“他听了些不该听的,本是应该将他关至赈灾结束。”
“但我看了他的举人文书,发现他是清江府李家村的。”
“我记得清江府李家村,有一个神童,和他的名字只相差一字。”
李耀安听此便再行了一礼道:“李耀安,见过钦差大人!”
“钦差?”李耀光揉着自己的手膀子,看向难民打扮的人。
只见那人抚着胡须,笑道:“没想到啊,这次居然能看到你李耀安的本人。”
“你如何判定我是此次钦差的?”钦差大人,走近了一些。
丹青有眼色的,去马车里端了茶水点心出来。
在丹青想要点灯笼的时候,李耀安制止了他。
这才转头回钦差的话:“您的身边有差役跟随,气势也很是不凡。”
“您还说耀光听到了关于赈灾的谈话,那您大抵就是钦差了。”
钦差大人接过丹青递来的茶杯,喝了一口道:“那你知道,现在我们在烦忧什么吗?”
李耀安收敛了笑容,轻轻道:“自是赈灾米粮的事吧。”
钦差大人放下了茶杯,问李耀安:“现在我手上的米粮,还能撑上十天。”
“我这里只有朝廷拨的银子,因为赶来地急切,米粮便准备不足。”
这是变相的问李耀安,有没有办法。
李耀安回想了一下道:“我们来的方向,往回走五天左右的地方,有个村子。”
“那个村子喜欢屯粮,每年的粮食都没有卖过。”
“大人可带人,前去收购。”
“但还请大人只收购他们存粮的一半,毕竟他们村子一向都是有粮心不慌的。”
“他们存粮的一半,大抵能撑个两月,大人再派一拨人去往江南买粮,相信不会耽误赈灾。”
钦差大人连说三声好,并挽留李耀安在赈灾期间跟在他身边。
这对李耀安来说,可是一个好机会,立马就答应了。
当天晚上,他们一行人就住在了当地县衙的后宅。
丹青被李耀安派去跟着差役去村子买粮,李耀安和李耀光则被钦差派了任务。
原本钦差大人装扮成难民的样子,就是为了看粥棚这边有没有阳奉阴违。
施粥的粥,要能立得住筷子,要保证来的难民都有粥喝。
前不久还真让他给逮住了偷奸耍滑的,所以粥棚这里很是重要。
但他一个钦差要忙的事情太多了,李耀安和李耀光的到来,简直就是解脱了他。
他把监控粥棚的事情,交给了李耀安两人,带着差役就去了下面的村子,查看房屋田地的情况。
这下换成了李耀安两人穿成了难民的衣服,李耀光还把李耀安的脸给抹脏了。
白天,他们两个当难民。
晚上,他们两个当文书。
钦差大人让他们两个帮着自己看那些衙门里的陈年旧案,账册就自己看。
李耀安两人的黑眼圈都冒出来了,只得白天的时候换班补觉。
十天后,丹青跟着买粮的队伍回来了。
那个村里的人听说是买来赈灾的,就低价卖了大半的粮食给他们。
差役们去收粮的时候,也尽量保持了礼貌,所以这次收粮任务,十分顺利。
丹青回来看到自家少爷短短十天就瘦了一圈,心疼地拿出此次一路采摘的野菜,还有在村子里买的米粮、鸡蛋等。
决心好好给李耀安补一补,等吃饭的时候,钦差大人自觉地捧着碗过来了。
还对着打饭的丹青,笑了一下。
第113章 统计户籍人口
李耀安和李耀光被钦差大人安排得明明白白,陈年旧案看了,整理了。
又让他们两个去受灾较轻的村里统计人口,整理户口。
为了安全,虎头跟在了李耀安身边,他们带了几个差役。
李耀光那里也是上次抓住他的那个差役带头。
丹青就负责后勤的事,偶尔去施粥棚子看看,确认没人中饱私囊。
“请问,你们村长在吗?”李耀安上前询问村口大树下的老大爷。
老大爷见李耀安身后跟着差役,不敢得罪。
立马站起身来说:“在……在的。”
“麻烦老丈带我们去寻一下村长。”李耀安朝老大爷行了一礼。
那老大爷做了个请的姿势,并诚惶诚恐地回道:“好……好的。”
李耀安见老大爷有些惧怕他们,便笑着说了,他们来只是统计户口,查看受灾情况的。
听到这话,老大爷才稍微安心了一点。
走到一座小院子外,老大爷上前敲门。
开门的是个小童,小童很有礼貌,跟老大爷打了招呼。
听了老大爷的话,就快步去里屋喊了他爷爷。
老大爷功成身退,溜回了家,李耀安等人也被请进了小院子。
小院子里,村长请李耀安坐下,喊小童拿了几个木头做的凳子出来,让差役们坐。
李耀安简单说明了来意,村长立马苦着一张脸说:“上个月,突发大水,淹好些人家。”
“我们这里地势高些,也就因为暴雨几天出不了门。”
“幸好,秋收过了,家家都还有些粮食。”
“可,前不久,雨刚停。距离我们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个马地主,他带了人强行将我们大半的粮食都收走了。”
这村长是变相的说他们没粮,还有告状呢。
“我代您写个状纸,今儿回去的时候,我给您递给钦差大人吧。”李耀安也不喜欢废话,有这么个事,就办。
“好!好!好!”村长高兴不已,连忙起身去了屋里,不一会儿就拿了笔墨纸砚出来。
在他看来,只要钦差大人愿意管,那么强行收走他们粮食,还不给钱的马地主,一定吃不了兜着走。
写好了状纸,村长就带着李耀安一行人,挨家挨户统计人口。
李耀安还顺便四处观察,询问村长他们的种植习惯等,方便回去继续写游记。
统计完成,已经是傍晚了。
饥肠辘辘地回到县衙后宅,丹青立马端上饭菜。
吃了饭,还享受了一把丹青贴心准备的热水浴。
洗完了澡,躺在床上,李耀安才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
这种被指使得团团转的日子,除了在杨知府那里,还真没再这么累过。
隔天去汇报的时候,李耀安就在钦差大人杂乱的书桌上看到了一封有着熟悉字体的书信。
乘李耀光还在汇报,李耀安扯出来一看,果然是杨知府的。
他就说,怎么这钦差大人知道他李耀安,原来是因为老熟人。
钦差大人,看到李耀安手中的书信,有一瞬间的心虚。
毕竟老友杨奎给他说过李耀安后,他也惦记李耀安这种好用的人。
这不,这次来赈灾还刚好碰到了。
简直就和老友说的一样,做事细心,熟悉律法。
放哪里都很能干,平时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整理完的公文,几天就搞定了。
更何况,这次李耀安这里还买一赠一,附带了一个李耀光。
他没忍住和老友书信嘚瑟了一把,老友也回信了。
还没来得及看,他们就进来了,没来得及藏。只能放桌上拿其他公文挡一下,哪知道还是被发现了。
李耀安将信还给钦差大人,汇报了自己这里统计的人口,还有受灾情况。
最后再将昨天写的状纸递给钦差大人,转身就出去了。
因为心虚,钦差大人就没喊李耀安回来,李耀安也带了人去另一个村子统计去了。
等钦差大人看完状纸,想喊李耀安去查清楚再说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人了。
李耀光看李耀安出去了,也带人出去了。
这下只能钦差大人自己烦心了。
十天后,李耀安感觉自己腿都要跑断了,才和李耀光统计完周边所有的人口。
两人更是挑灯夜战,重新将衙门里的户籍簿重新整理了一番。
钦差大人那里,也将马地主查清楚。
抄了他的家,找出账本,将被抢的粮食折成银子还了回去。
马地主强收农民的粮食卖到城里,强收上去的粮食也没有了。
钦差大人亲自去和被抢的人家,说了这事,农民们见自家的损失弥补了,也就满意了。
特别是看到马地主在菜市口被斩首,他的家被抄没。
江南那批粮食过来的时候,根据统计的户籍,每人能领取十斤粮食。
城外的粥棚在百姓领取完粮食后,也拆了下来。
李耀安这时才有空,写自己的游记,画地图。
第114章 黄河鱼
后面基本就没他们什么事了,钦差大人还要在这里看着灾后重建。
李耀安他们却可以去看看黄河了。
他们来这里都快一个月了,还没有仔细看过黄河。
李耀安拿了画画的工具,今天想去将奔腾的黄河画下来。
一路走来,那些村庄已经开始了重建。
虽然官府宣传了要喝热水,但李耀安也看见了直接在河边喝水的人。
虽然大家都知道有,大水后有大疫这句话,但目前看来,他们没怎么重视。
李耀安当即叫停马车,写了封信,让丹青回去交给钦差大人。
里面写了自己的担忧,还有一些建议。
完成了这件事,李耀安才安心地去看黄河。
“要我说,这些事情是钦差大人的。”
“我们这将近一个月,已经帮了他不少忙了。”
“好不容易,出来看黄河了,你还惦记着帮他呢。”李耀光心情有些不悦,这些天他跟着帮忙,被折腾地不轻。
“我不是帮他,是在帮这里的百姓。”
“能救人一命便救人一命,细心一些,多做一些,总好过将来后悔。”李耀安好脾气地和李耀光解释。
轰隆隆,黄河的气势太过强大。
还没有靠近,便听到了它的声音。
李耀安他们到的地方,刚好有个瀑布。
黄河水从上泻下来,汹涌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流的河水。
宛若一条黄色的巨龙,咆哮而来!
凑近了,看去。
让人心中无端生起一种豪情,李耀安忙将自己画画的工具拿出来。
拿起毛笔就开始画了起来。
可惜这里不像现代,有铁栏杆,看起来不太安全。
李耀光不太敢凑太近,拿了石子狠狠丢进去。
“这要是人掉下去,可真就救不回来了。”李耀光退回来了一些,闲得无聊,又跑到李耀安身边看他画画。
丹青来的时候,带了些吃的。
李耀光爬上马车,拿了一个肉夹饼,看着黄河吃了起来。
“少爷,这黄河真厉害。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鱼,有的话,味道怎么样。”丹青递给李耀安一个肉夹饼,李耀安放下毛笔,接了过去。
“有鱼的,听说还很好吃。”
“等我们告别钦差大人,就顺着黄河而下,找个没我受灾又能捕到黄河鱼的地方,好好吃一顿。”李耀安这么一说,李耀光还有丹青、虎头都很高兴。
李耀光见李耀安吃了饭又去画画,就自己去整理自己的游记去了。
而丹青和虎头,则开始丢起了石头。
告别钦差大人,还领了一人十两银子的工钱。
丹青拾掇好马车里的东西,几人坐着马车顺黄河而下。
一路上,李耀安都在观测黄河,为以后防治洪灾做准备。
他们在黄河平静一些的地方,找渔夫买了刚从黄河捞上来的鱼。
找了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埋锅造饭,由丹青烹煮黄河鱼。
李耀安在下马车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李耀光的东西。
他着的游记掉落出来,李耀安心里有些好奇。
掀开车帘朝捡柴的李耀光问:“耀光,我看一下你的游记,可以吗?”
李耀光沉默了一小小下,大声回道:“你看吧!”
42/66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