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笑着问:“难不成,是我惹她生气了?”
惠安就是这个意思。
来安觉得赵诚今天情绪不对。就给惠安使眼色,结果惠安是个棒槌,根本没意识到还强词夺;“我家姑娘性格就是倔一些,平日里好说话的很,好端端的,今日不吃不喝,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委屈。”
赵诚十分平静说:“既然她不想说,就别说了,擅自出府,私会外男,不管哪一样都不是好事情。”
惠安错愕看着他,第一次见他冷脸,第一次见他不留情面。
来安扯了把人,努努嘴,让人先出去。
惠安神情焦躁,也知道轻重,不敢再放肆,回头看了两次,才出去了。
来安点亮了房间里的其他灯,问:“今天出什么事了?”
赵诚叹气:“没事。”
来安;“大娘子中午回来后,进房间就没出来,晚饭也没吃。早上你嘱咐今天没事别出门,大娘子可能,担心外面的生意吧。”
赵诚也没反驳,只是说:“多事之秋,她年纪小,不知道外面的险恶,自作主张惯了。过两天就好了。我今晚住在这儿,你早些去休息吧。”
来安想劝说几句,但见他低头在看信,也没心思听她说话,她就退出来了。
赵诚现在担心,宫中和东宫分歧太大,端王府里这些人可不会安分守己。到时候搅合进去,就麻烦了。
老喷子铁定第一个冲上去,赵宗荣也是。
官家正值盛年,锐意进取了一些,和大臣们离心离德了,但也是第一领导人,权威不受任何人威胁。
就算东宫已经成年,但也是储君,拥护东宫的下场,可想而知。
他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入了官家的眼。又因为父亲的死,才让官家高看一眼。
但架不住端王府里的人不齐心。
他很久没有这么费神了,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官家。
这位人君,不简单啊。
是个狠角色。
他现在很不喜欢和太聪明的人打交道,尤其是手握重权的聪明人。
心眼玩的太多了,是真的累。
杜从宜听到人回来了,惠安气冲冲进来和她就是一通抱怨,等抱怨完,见她一动不动。就问:“你有没有在听?”
杜从宜其实不是生气,也不是觉得委屈。
只是觉得失望,她都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恋爱了。
然后就失恋了。
然后继续考虑,以后要怎么走。成了婚,再离开就不容易了。
她要花时间,该给自己做准备了。
她有点内耗严重,反正就是想得很多。
所以惠安义愤填膺说的时候,她还是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
只是不想解释了,觉得实在没意思。尤其赵诚说的私会外男这样的指控。
片刻后来安进来,来安是个和气性格,笑着说:“五哥说,今晚有些信要回,这会儿还在看,怕今晚回不来,让大娘子不用等他,早些休息。”
杜从宜也在看书,甚至笑了下。
然后站起身说:“是吗?我去看看。”
来安也不敢阻拦,只能紧紧跟着。
杜从宜穿过院子,去了前院的书房,赵诚没有让人守门的习惯,所以杜从宜推门进去,他确实在回信。
来复撒出去的人已经查到东南的具体税赋了,高得吓人。
账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十税三,是账面上的。只是春秋两赋,徭役都可代偿。
但是到了地方,州府加征,县级加征,再到乡田踢斗,层层加码,甚至成了十税六、七。
东南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民乱已经此起彼伏。
旧党说的不算错,百姓经不起压榨了。
他看着信,甚至一时间也想不到有什么办法缓解这一刻的矛盾。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已经不对等了。土地是根本的矛盾。
杜从宜就是这时候进来,赵诚提笔迟迟不知道怎么写,两人四目相对,他一脸茫然,杜从宜眼神宁静。
两人谁也没说话。
杜从宜有点意外,没想到他真的在忙。
他并不意外她能寻过来,敢爱敢恨自由又热烈的女孩子,想吵架是自然而然的。
他招呼了声:“坐。”
杜从宜:“今天的事情,处干净了?”
赵诚复又转头看着桌上的折子,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她回话:“怎么算干净?”
杜从宜;“我是认真问你,不是来找茬的。我承认,今天是我欠考虑,错在我。”
赵诚知道,她没往心里去。
“嗯。”
杜从宜觉得他这个态度尊重人。
“你到底想怎么样?我错也认了,该受的羞辱也受了,要你一句真话就那么难?”
赵诚又抬头看她:“我并没有羞辱或者生气的意思,是昨晚确实死了很多人。至于你今天的事情,你不光今日欠考虑,以前也是,真以为连颂是个什么善人?仿品说得好听是技艺卓绝,说得难听是贼,是偷是骗。他是个生意人,和朝中权贵搅合在一起,难道是图高雅?”
杜从宜:“所以呢?我在你眼里,就是那个贼?”
赵诚摇头:“这世道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你自命不凡,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世道是你出门一趟,遇到张尧,他只要犯浑,你就是拿他没办法。你明明没做错,可唾沫就要淹死你,你终究是活在这个世道里,不是活在你的想象里。”
杜从宜盯着他的眼睛,一瞬间觉得他很陌生。就好像从来没有认识过这样一个人。
她熟悉的那个赵诚,慵懒、爱玩闹。
可眼前的人冷漠清醒,尽管他说的都对,但她觉得太陌生了。
今天开始,让她觉得陌生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她静静看着他很久,都不知道该说一句什么,觉得不论说什么都不对。最后起身就那么静静出去了。
来安一句话都不敢说,也不知道这小两口是怎么了,明明没吵也没闹,可就是不说话了。
第059章 成熟
杜从宜回去后,赵诚确实还要忙,昨晚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他现在都不敢轻举妄动。
回信到半夜, 第二天一早他就出门了。杜从宜也不知道他在忙什么。她只知道外面出事了,但其实并不能深切影响到她的生活,只是这种变故让她莫名的慌张。
而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没有了,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懒惰,每天得过且过。一直处于一种看起来热恋的状态,其实只是她一个人在迷恋沉溺,赵诚可能根本没有投入过。
所以她先是给老师送了最近的作业,完成的画,尤其她花了很多心思,收集了很多颜料,尤其名贵的颜料极其珍贵,她为了泄愤,花了赵诚很多钱。用油画的画法,完成了一副老师的画像。西式画的表达直白写实,和国画的画像完全不同,连脸上的皱纹都一清二楚,她中途还去了趟老师府上,一再的加深印象,然后才完成画像。用这幅画像作为拜师礼,企图和师母继续学习工笔的画法,在学习各种技艺之前,开始研究中西结合的画法。当年郎世宁的画,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虽然对他褒奖的人不多,但也是她目前要学习的先例。
而且生意还是要做,真正的匠工也要找,单纯的绒花花色、款色,要分出系列产品,重工的要有重工的样子。
店铺的陈设,销售的卖法,都要改变。
她收拢了自己的账目,看了眼余额,突然浑身斗志,所有的事情拧上发条,变得很迫切。
她告诫自己,不能消沉,赵诚说汪伯言的山水画能自成一派,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路上。他的画胜在意境,把他一辈子都记录在画中。她自己也承认,赵诚这个说法最浪漫,而且还是事实。
赵诚这个人不是东西,但是他说的话,是值得她尊敬的。
所以她已经开始计划自己出门了。
汴京城封丘门外,往北就是黄河,她想去看秋天的黄河岸。给老师送了画,就带着人用去城外看庄子上的收成的由,就带着家里的人浩浩荡荡去赏秋了。
出了城往北,惠安看着田野黄澄澄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笑着说:“看着收成真不错。”
来宝这次没来,跟来的是麻二安排的人,退伍的老卒,赶车手很稳。赵诚至今也没有限制她出门,很奇怪的一个人。
杜从宜都不知道自己的闷气怎么发作,好像根本抓不住赵诚的把柄,这样才更气人。
她带着惠安和银屏出门,银屏只会做手工,不懂画也不懂这门技艺。而掌握一门长远的技艺,不能是匠人,需要她自己探索。
在乡下的路上马车走的不快,杜从宜看着窗外景色,直到黄河岸前。
银屏和惠安站在亭子里休息,她独自登上堤坝,眺望北岸,对面的封丘。
而她此刻正在中原腹地。
黄河两岸秋色中一片昏黄。惠安不知道她在看什么,也不懂这野堤坝上有什么好看的,除了从这里上游二十里处有驻军,远处地里的小孩不知道在已经收割的地里捡什么,她渐渐想起一些很久的事情,读书时候的事情。
中西美术鉴赏的老师,是个胖胖的老头,学油画出身,他当时告诫学生们,不要觉得你们是学艺术的,靠的是天赋,所有人的天赋其实都差不多,尤为突出的只有那一小部分人。
而那一小部分,天赋好是因为他感知力更好,而剩下的你们,都是庸才。
而你们要做的,就是丝毫不懈怠,日复一日的练习,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变成了质变,你们可能只是悟到了一点小小的感觉,这就是你们努力的意义。
她从小就被夸说是天赋型的小孩,她并不勤奋,自小启蒙,中西绘画学的很早,比所有同学都要早,成绩自然也比他们好一些。
她一直觉得自己很不错,很自信。事实上她也是这样做的,一副价值连城的仿品,就是她技艺的证明。
但赵诚一眼就看出来了,她少了内核。
或者说,他看出来她心态漂浮,整个人在膨胀,对这门艺术一点都不尊重。
那一晚,他说了很多汪伯言的事,但是只字未提她的画,从头到位都是在说汪伯言。
他是敬佩汪伯言这个人的。
或者说,他当晚其实在教训她,而她当时没听出来。
所以她讨厌赵诚,讨厌他的清醒,讨厌他隔的远远的,看清她的肤浅。但就是不提醒她。看着她出丑。
秋风吹的她睁不开眼睛,她才真的感觉到自己的挫败,和自己的羞耻心,
她对赵诚的感情太复杂了。
但是又心里承认,他比自己强。
他没有骂错,她之前的想法太过想当然了。
她自己都没想到成熟,原来这么简单,甚至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一瞬间,她再回头看从前的自己,都觉得可笑。
可那又怎么样呢,她在自己心里问。
惠安远远爬上来,见她泪眼婆娑看着远处田野里的孩子们,问:“这是怎么了?”
惠安还是很坚持,心里认定了她肯定是受了委屈。
杜从宜;“河堤风大,吹的睁不开眼睛。”
银屏跟在身后,她一直跟着大娘子画稿,知道大娘子和五郎这几天吵架了,所以更不敢多问。
杜从宜和银屏说:“回去的路上,带一些庄子里养的菊花,等回去后,你们就要开始做新的花了。应时应景的花色,按季节都要准备妥当。”
银屏:“是,奴婢记下了。”
杜从宜摇头:“你已经做了师傅,府里已经放你自由身。往后不要称奴婢,你天分高,适合做这个,等将来有机会了,多出去走走,多看多见,才能有好的作品。现在对你的要求,就是多读书,然后学画,空做匠人会浪费你的天分。”
银屏听得感激不尽,惠安则不甚满意。
赵诚傍晚回来,见家中没人,问了声:“你们大娘子呢?”
来安:“大娘子陪嫁有个庄子,今一早出门,说是去庄子上看看收成。”
赵诚也没有多问,他的概念里,他和杜从宜根本算不上争吵,只能叫摩擦,而且她年纪小,一直在后宅,没有接触过那么多人,对人满是善意,都没有防备心。
连颂要是个靠得住的人,那天就不会让她遇上张尧等人,观南楼自那日之后再没开过,谁也没提起,赵诚就是要让连颂长长记性。
不是什么人都能伸手的,有胆子交朋友,结果遇到事情缩在背后,当日他但凡站出来护着杜从宜,他也能高看他一眼。
张相公不好得罪,他赵诚就是软柿子不成?
真是可笑了。
而连颂也是焦头烂额,他一条路已经走到黑了,只能依附在张家门下,不可能再改弦易张了。
但对杜从宜其室心里还是有愧疚,这一日寻着杜从宜的踪迹追到了黄河边。
张尧被赵诚踩着脑袋骂了一顿,那是奇耻大辱。
冯珍也觉得赵诚太过了,但赵诚将他堵的哑口无言,失了面子。
他一个商贾之子,是没资格掺合进去他们这些权贵子弟之间的争执。
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今日追到黄河边,杜从宜很诧异,但见连颂带着人来,心里还是承认赵诚说的,这个世道,不是她想象的那么好。
惠安看到连颂简直怒不可遏,都这样了,那个不要脸的男人还敢来!
杜从宜真的觉得自己成熟了,居然也不生气。和气问;“连掌柜,你这是麻烦处了?”
连颂深深看她一眼,大约是对她的态度觉得失望,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情绪。
道歉说:“那日,是我考虑不周,连累了你。说来可笑,咱们这样的出身,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要是从前,杜从宜是能感同身受他的苦楚,但此刻已经没有这个心情了。
她摆摆手,风吹的头发贴在她脸上,她也不在意,只是眯着眼睛望着对岸,不在意说;“这怪不了谁,他日你若是能问鼎高位,自然也是你说了算。权势人人喜欢,张相公家的公子,汴京城里敢得罪他的人也没有几个,再加上冯贵妃的弟弟。我们端王府也些许不愿意得罪。人之常情。”
她是经历的事情少,又不是真的傻。
等想明白了,就知道事情始末了。
连颂眼神黯了黯:“对,这世道就是这样。得势了人人追捧,轻易就能决定别人命运,底层的人一辈子爬不上去,一辈子受人要挟。我不愿意一辈子做那个人下人,凭什么我们三代经营,要供养这些鼠蠹?”
杜从宜从不反驳别人的价值观,也不批判人。
“你说的有你的道,但道不是因为你受了委屈,你的道就是对的。你得罪不起张相公,你从前的画卖给了谁?你替谁回收过画?我太清楚你的生意了,只是从前没有深想,只是觉得你情我愿的事情。可事实呢?这不是什么生意。你们商贾寻求庇护,就要上供找个保护伞。他们需要钱自然会护着你们,你们互相勾连,又互相猜忌,你能保证,你们一定能位极人臣吗?谁也不能保证,只能说愿赌服输。”
43/92 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