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快穿年代:女配觉醒了——不要忆往昔【完结】

时间:2025-03-23 14:37:56  作者:不要忆往昔【完结】
  年前,生产队算工分,给社员发粮发钱,公社的食品站下乡收购家畜家禽,这时候对生猪是有等级评定的,从一等到六等,收购价不一样。一等猪最好,收购价最高,五毛四一斤。六等猪最差,收购价只有四毛二。
  宁安家的猪被定为一等猪,重168斤,卖了90块七毛二,是村里最贵的一只猪。如果被定为六等猪,那就只能卖五六十块了。
  食品站收猪除了给钱还会给一些布票、肉票、油票。总体来讲还是很不错的,没让老百姓吃亏。有的人家要是勤快点,多打点猪草,多养一头猪,就能多挣点钱,是农村除了工分之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过年那几天,是整个村庄最热闹、最幸福的时候。大过年的,哭是不吉利的,吵是不吉利的,打架更是不吉利的,每个人都尽力控制着自己的脾气。就连那些平日里经常吵架、打架的人家,都进入了休战期,生怕把福气给吵没了,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至于过年期间积攒的矛盾和郁气该怎么办?过完年一开工,村里准得有好几家爆发家庭大战!大队长、治保主任、妇女主任都要亲自上门去调解的那种!
  春节,对于江学工和宁安来说,“意义非凡”,作为光荣的工人阶级,他们变得更忙了!煤矿要加班加点的保生产,供销社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保障春节期间的物资供应,这俩岗位都不放假。
  宁安还被临时征调到门市来帮忙,买东西的人太多了,售货员忙不过来。别说她了,就连主任和副主任都出来帮着卖货了。整个供销社门市乌央乌央的全是人。
  知青们也来买东西,就连李长卫都来了。虽然李长玲不给他寄钱了,但是他已经干了三个月的活,生产队按照工分分粮分钱,他还是拿到了二十多块。
  宁安注意到,这人休息了几天,缓过点劲来了,把自己好好收拾了一番,恢复了点精气神,而且,他挤到了宁安负责的糖果区。
  宁安看见他,就知道他没憋什么好心思。
  “江同志,你好。我要半斤奶糖。”
  “七毛五。”
  宁安一边称重一边说道。
  今年春节物资供应还可以,不要票的东西来了不少。
  他们供销社竟然还来了一批一毛钱一斤的墨斗鱼!
  安德市不靠海,老百姓不怎么认识海鲜,并不知道这玩意该怎么吃,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买,好歹是肉,价格比粗粮就贵了一分钱,哪怕买回去随便煮煮呢,应该也比粗粮好吃吧?
  李长卫数出七毛五分钱交给宁安,又笑着说道:“江同志,你是二道沟人吧,我是京城来的,在二道沟当知青,咱们也算是老乡了。”
  要不是知道他的底细,真的容易被这家伙的表象欺骗。当他想要讨好一个人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气质可以说是相当有亲和力了。不怪原主没心眼,怪坏人太狡诈!
  表面上笑得春风和煦,但是,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他的眼底一片冷漠。
  狗东西!这是看上她的钱了,连她姓江都打听好了!比剧情里还要提前了不少。原剧情里,直到71年麦收之后,他才受不了生活的苦,选择像现实低头。
  这辈子,竟然提前了那么久!
  看来穷困真的能更快的击垮一个人本就不怎么坚强的意志!
  宁安瞥了他一眼,说道:“二道沟的知青,我知道啊,当时整个大队贴满了大字报,我去看过的,我记得京城来的知青就只有一位,还是全家……”
  下放的!
  李长卫没等她说出最后三个字,挤出人群就跑了。
  后面来买东西的群众问:“全家怎么了?”
  宁安并不想表现的像个大嘴巴,便转移了话题:“同志,来点啥?”
  “来一斤水果糖。”
  “一块一毛二。”
  这位同志没有追问。
  她并不是个好事的,或者说,她知道,人家售货员忙着呢,没工夫和她聊这些。但是没关系,既然是全村贴了大字报,她出去打听打听就好了。哪个村的知青被贴了大字报,那还不是一打听一个准?
  李长卫试探了一下宁安的态度,然后就立刻缩了回去。这人挺会审时度势的,看出宁安不是个轻易能被忽悠的人,也就放弃了。
  上河工结束之后,吃够了苦头的李长卫决定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他在二道沟寻摸了一圈,精心挑选,选中了宁安。独生女,父母都和气,人也单纯好拿捏,这要是结了婚,他有信心把整个江家都攥在自己手上。
  只是没想到,他看走眼了。这个人是单纯不假,但却是一个二愣子,说话一点不知道委婉,不知道给人留面子,什么事都往外秃噜。
  那他就不能选她了。他想找个人结婚,是为了过好日子,不是真的想把自己搭进去。
第18章
  70被抛弃的原配(17)
  而且,短时间内,他也没精力再算计宁安了。
  当天他落荒而逃,拼命往外挤,明明人群那么密,别人想弯腰都费劲,他却莫名跌倒,还被汹涌的人群踩了几脚。
  好不容易爬起来了,往回走的路上又摔了一跤,这回,他清晰的听见了骨头断裂的声音,幸亏大过年的,这条路人来人往,他出声求助,群众们就帮了他一把,有人去离的最近的生产队借来了板车,拉着他去了公社卫生院,一检查,小腿骨折了。
  公社卫生院处理不了,又把他送到了县医院。
  这个年,李长卫是在县医院过的。他预计要支撑他一整年的日常花销的二十块钱,住了几天院就全造光了。
  宁安听小桔子说起这事的时候直接笑眯了眼睛,想算计她,活该承受桔子大人的报应。
  她可能是时空局最幸运的员工了,匹配给她的系统简直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和她配合默契不说,完全不关注任务进度,就一心守护她的安全,让她在小世界里吃不了一点亏。
  当然了,这可能也是她原来在女配扮演部门总是失利的重要原因。明明书里写,“女配有点天赋”,小桔子总是跟她说“女配非常有天赋”,以至于她经常表现过头。而她每次向小桔子询问任务进度的时候,它总是说,“好着呢,安安,一切都很顺利”。
  每次她看着女主在她身后拼命追赶,感觉于心不忍想要放水的时候,小桔子总是说:“不能这么做,放水就凸显不出女主坚韧不拔的精神了。咱们一起给她加油!”
  然后,一人一统在前头跑着,不时回头鼓励一下女主,让她继续拼搏永攀巅峰。
  宁安觉得,小桔子的核心代码里可能被植入了什么“护崽意识”,它并不愿意宁安被女主超越,不愿意宁安因此而失意难过,哪怕是演出来的,也不行。
  看着男主的落寞和落魄,宁安过了个开心年。
  说是不放假,但是除夕下午和初一,供销社关门,所有员工还是可以休息一天半。
  宁安回到家就给妈妈帮忙。她和赵凤霞一起包饺子,江学工负责贴春联、接祖先。至于其他年货和供品,赵凤霞早都准备好了,除夕下午现弄是来不及的。
  这个时候,虽然很多传统活动都停了,但那只是明面上。私下里,大家还是会悄悄的去接祖先,还是会祭灶神、门神,祭天地。
  还是会祈愿神秘力量能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切顺利,万事如意。
  宁安家里的祭拜活动都是爸妈在做,她依然被当成小孩子,不需要参与这些事情。
  初一,是本家本村互相拜年的时间。这个习俗也依然存在。
  江学工比较亲近的长辈就剩了一个老婶子,别的都没了。
  吃过早饭,一家人就先去给这位长辈拜了年。拜年的话术也是固定的。
  “婶子,给您拜年啦。您过年过得挺好啊?”
  “挺好挺好,你们也都挺好的吧?”
  “挺好。”
  大过年的,大家都捡好听的说,互相问候着、恭维着,聊几句就撤。
  然后,江学工和赵凤霞就去给村里其他的稍微远一点的长辈拜年,都是没出五服的,出了的就不去了。拜完了他们就赶紧回家,等着小辈们去给自己拜年。
  宁安和本家的弟妹们一起去拜年。同辈的一起走,反正比他们长辈的都要拜一遍,拜着拜着还能拜回自己家呢。
  在他们这儿,结婚是成人和孩子的分水岭,结了婚就是大人,没结婚的就是小孩。宁安腊月的时候已经满19周岁,虚岁都21了,因为没结婚,也算小孩子。和一群比她还小的小朋友一起去拜年。
  都是未婚的,说话做事都还不是那么放肆,说到相亲、谈对象的话题,还会害羞脸红。宁安和他们相处的不错。也知道了,过完年,有的妹妹就要嫁人,有的弟弟就要娶媳妇了。
  他们期期艾艾的问宁安:“安安姐,供销社如果有红布,你能帮我们留点吗?你放心,我妈给我攒布票了。”
  宁安笑道:“没问题,要是来了红布,我马上就告诉你们,给你们留一两天没事,时间长了也不行。”
  “你告诉我们,我们马上就去买,不会让你为难的。”
  没有人问宁安啥时候结婚,弟弟妹妹们不好意思开口,大人们不会在大过年的时候扫兴。再说了,就算问,他们也是私下里问江学工和赵凤霞,不可能直接问宁安自己。
  江学工没有亲兄弟,关系最近的就是堂兄弟。长辈们活着的时候都有点势利眼,捧高踩低,大家的关系一般。反倒是长辈去世之后,堂兄弟们相处的还不错。
  有时候江学工会感慨,还好堂弟们没遗传到上一辈的缺点,都还是不错的人。
  赵凤霞跟宁安说:“可不是不错嘛,咱们家现在是被他们捧着的,谁闲着没事得罪你爸干嘛呀?”
  宁安听的频频点头,还是她妈比较有智慧。
  世人捧高踩低,那你努力成为被捧着的那个“高”就好了。她爸的堂兄弟们,除了他爸混的最好,需要捧着点,其他人都差不多,也就没有“踩低”的必要,所以大家相处的非常平和。
  每年冬天,她爸会给三个堂弟家每家送半袋碎煤。而且,还能再帮他们买一点煤。
  现在买煤是需要煤票的,寻常人家根本没处买去。江学工的堂兄弟们沾了他的光,冬天能烧上煤炉子,在整个生产队也是有点风光的。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当寒冰融化,小河淙淙流淌,青草开始冒出嫩芽,呈现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妙,南飞的燕子陆续回来在屋檐下做窝,在田野间忽高忽低的飞翔,整个村庄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春耕开始了。
  除了已经郁郁葱葱的冬小麦,社员们也要开始种植蔬菜和其他杂七杂八的粮食。家家户户都抓了新的猪崽、鸡仔,小猪的哼哼声和小鸡仔们的唧唧声到处都是。
  赵凤霞跟风抓了两只猪崽和六只鸡仔。
  可能是之前养兔子赚快钱的事到底还是刺激了她的经济头脑,她决定没事就养几只小鸡,养大了就让老江拿去卖掉。只要家里的存栏量不那么夸张,就没什么事。
第19章
  70被抛弃的原配(18)
  宁安积极支持着母亲的勤劳致富行动。她仔细研究过了,这个世界对副业的管控真的挺宽松的,偶尔有个别人因为“投机倒把”被抓,是因为他们低价收购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差价,这种行为是被严厉打击的,农民自己养殖的东西拿去卖完全没有问题。被打击的,都是二道贩子。
  赵凤霞和江学工的身体都养的很好,俩人干劲十足,除了完成上工上班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副业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俩人手脚麻利,总是眼疾手快的就把家里的活都干了,尽量让女儿少干点。
  麦收的时候,宁安又见识到了一种新的精神——“背篓精神”。
  据说是从京城传过来的,在农忙的时候,供销社工作人员挑着背篓下乡,将生活物资送到田间地头,方便老百姓购买。
  背篓精神传到各地,很多地方的供销社都要效仿一下。宁安所在的三唐公社供销社也不例外。
  考虑到现在很多大队都有了代销点,已经不需要“移动供销社”了,所以,他们将目光对准了那些穷山沟里的生产队。
  安德市是平原,但平原也不是完完全全一马平川的,也会有起伏的丘陵。有的生产队位于丘陵之间的洼地里,就相当于被山包围了,路况差、土地品质差,发展的就比较落后一点。这样的生产队是没有代销点的,正适合他们供销社发扬“背篓精神”去送温暖。
  在供销社举行的全员动员会议上,领导跟宁安说:“小江同志,你就留守后方吧。咱们不能所有人都下乡,也得留人照看一下门市。不然群众来买东西,咱们关着门也不好。”
  “是。请大家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宁安答应的脆生生。
  留守后方多好啊!领导和同志们看她年龄小,照顾她,才会这样提议。原主每次都傻乎乎的拒绝,非得和老同志一样发扬精神,坚持要挑担下乡,回回累得要死,脚底板磨起好几个大水泡,脸都快晒秃噜皮了。
  领导看她答应了,也松了一口气。
  小同志工作认真肯吃苦是好的,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不是?小江同志年轻,脸皮薄,下了乡并不能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
  那些农村大娘大嫂们说话没分寸,嘴上没个把门的,什么话都说,炕上的事都能拿来吆喝,前两年小江跟着一起下乡,他们这些老同志不光要卖货,要和村里人打交道,还得分神照看她,说实话,他们是真的不想让她去。
  幸亏她今年自己想通了,开窍了。
  “行,那就这么定了。”
  领导赶紧拍板,生怕晚一秒她会反悔一样。
  她才不会!
  1971年6月15日,宁安比平时早了一个小时来到单位,帮着同事们整理好货物,目送他们挑着筐远去,然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写东西。
  还不到供销社的正式开门时间。
  现在这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
  写文章发表?出书?没稿费!
  翻译书籍?别逗了,五十年代的确有一批职业翻译家,翻译稿的稿费比原创稿费还要高,据说有一位职业翻译家,月收入快要上千了,但是从“反右”开始,稿酬就开始走下坡路。在十年期间,一切稿费取消,翻译稿也算稿费,自然也就跟着一起取消了。
  部分职业翻译家被调去翻译供内部参考的所谓“黃皮书”和“灰皮书”,纯属义务劳动,毫无报酬。还有的被安排在政府成立的“编译所”工作,每个月领固定工资,一个月40—120不等,不会再额外支付翻译稿酬。
  宁安写东西投稿,并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在搞文学创作,而是走“民科”路线。
  民科,在大部分时候,是个“贬义词”,充满了“不自量力”、“异想天开”的内涵,甚至还有“固执己见”、“反科学”的情况。
  但是,实际上,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就是自学成才的民科。他们有的只有初中文凭,但是凭借着长时间刻苦认真的学习和钻研,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佼佼者,成为了真正的科学家。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