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7

大宋皇后生活录(一)——舒寐

时间:2017-11-30 15:30:16  作者:舒寐
 
☆、金风玉露一相逢(上)(修改版)
 
  五月下旬,寿安宫微风送爽,廊庭袭袭飘散蔷薇香。
  一身简丽宫装的太后素容淡雅地站在芍药丛前。粉黄惹怜的花瓣被她抚在纤长指尖,她正皙手握执了银剪,漫不经心修理着眼前的枝蔓。
  尚礼女官姚映敛眉垂首,立在她身后,声音徐缓宁柔地禀报道:“娘娘,去常州察查之人已回京复命。”
  刘太后动作未改,声音淡淡地问:“都查到了什么?”
  姚映趋步上前,一面用手中托盘承接了太后剪除的花枝,一面谨慎斟酌地答道:“回太后娘娘的话,来人复命有言:常州城内,不论是其太守纪广之,还是其通判郭允恭,均无心腹幕僚留居府衙。所谓门客之流也多为临时召集之人。平日闲暇,常州二公喜与衙内门客坐而论道。说起议政谋策,却多是自身居中拿计,鲜少问于旁人。”
  刘太后眉梢轻扬,目光明灭地望向手中的芍药枝蔓。这枝蔓柔软嫩绿,就像是刚刚抽芽的柳枝,捏在指间,脆弱细瘦,不堪一折。
  可是,它有刺。那微不起眼的小物尖锐锋利,能将她指腹轻易刺破,一针见血。
  “数日调查,就给朕这样一个结果?”
  刘太后侧身转眸,声音微冷地望向姚映,“难道是要告诉朕,朕所提拔的官员无能刚愎。放着门客幕僚不用,却偏偏喜好自作主张?”
  姚映屏息低头,心中惶惶地补充道:“太后娘娘息怒,此次暗查之人在常州坊间所得消息与此并无相符。坊间的百姓们在提起自州君长时,多誉其为官持正,抚民有方。只有了了几个迂腐文人说到常州通判,会讥他昏聩老迈,难堪其用。已糊涂到了听信闺中女儿绣楼痴言的地步。”
  刘太后听罢哂笑一声,不冷不热重复道:“闺中女儿,绣楼痴言?他们这群人,是想将这些说于谁听?”
  姚映脸色骤白,后知后觉恍悟到此言失察,莫不是在含沙射影,讽刺太后妇人当国?
  好一群胆大包天之徒!
  “太后娘娘。”
  姚映抿抿唇,将声音放柔放软,温缓地宽慰道,“娘娘自秉国玺以来,礼贤下士,为政公允。豪杰作为不让须眉男儿,早已是有目共睹,人尽皆知之事。你在万民心中,地位威严崇高。岂是区区几个跳梁小丑,靠着三寸不烂就能轻易毁谤消磨的?”
  刘娥略抬了眼帘,似笑非笑扫一眼姚映,将手中银剪漫不经心搁置在托盘中。
  “按照暗查之人所言,这常州赈灾举措背后所藏高人便是通判府的闺中幼女喽?”
  姚映顿了顿,躬腰屈身,低低答道:“确是郭氏二女。”
  刘太后远山长眉斜斜挑起,凤尾眼梢流转出悠悠神采:“这丫头,倒真是个伶俐孩子。纵是不在京师,也总有法子让哀家时刻不能忘了她。眼看官家大婚时候将到,她倒是确实给哀家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惊喜。”
  姚映垂首喑声,屏气凝神。只听太后平淡股则地问道:“常州城近况如何?”
  “回太后娘娘的话:自常州粮价上扬后,四方商贾便闻声而动,贩粮此间,短短数日便使常州粮市饱和,仓储盈实。如今常州米粮之价已回落如初。并无两浙路其他州府所遇粮荒之患。”
  刘太后展眉舒目,低鬓缓髻上所簪的金翅流苏迎风轻晃:“倒是跟郭允恭上书自辩的奏疏中所写情况分毫不差。不过以哀家看来,这封自辩疏奏恐怕也是出自他女儿的手笔。可惜王钦若如今弥留卧病,不然定将欣慰于他前言所料成真。”
  话落,太后便转过身一言不发步入殿中。姚映紧随其后,亦步亦趋。
  看得出来,太后今日心情极佳。许是因常州事尘埃落定,未曾牵扯她心腹亲随的缘由,她此刻格外畅然。
  这是连日以来,寿安宫人第一次见到太后欣悦开颜。自那日,官家来寿安宫请安时,说到他欲将琅琊王氏三娘子赐婚于郑国公府时,太后便一直心中郁郁。
  阖宫上下的人都知道,王三娘子乃是太后娘娘为陛下看好的皇后人选之一。她数次召其出入宫廷,对其宠信有加,便是知道她对官家并无儿女之情,太后娘娘也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纵容了王三娘子与官家的暗中来往。
  娘娘本是打定主意,要在选后时节,将她看好的王氏与郭氏齐齐纳入内闱,同逐后位的。
  可是奈何:官家他不愿意。
  官家自己对立后有了他自己的主意,他心中对太后娘娘此举似乎颇为抵触。凭借着在无声无息时积攒的力量,官家的一言一行已让太后无法再将其当做小儿痴言,置之不理。
  朝中一脉拥戴幼主的势力日渐崛起,让太后也时感掣肘。
  太后也知,自己的儿子已不再想受制于垂帘摄政的母后,亦不再愿意继续按照母后的要求,在既定的帝路上安分前行。
  他正在暗地里悄然筹备,一步一步铺设着自己的亲政之道。
  这选后事,或许就是官家他与太后娘娘母子之间针对国玺皇权展开的第一次交锋——很明显,官家不想遂了太后娘娘的心愿。他欲将那个至尊位置留给他心中最怜惜的女子,且不容旁人有丝毫置喙。
  甚至为了防备太后错点鸳鸯,官家不惜提前放出风声,言那王三娘子貌姝德嘉,郑国公世子又家学渊正,品性端庄。此二人正是相得益彰,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他迫得娘娘不得不放弃王氏三娘子。
  太后娘娘亲族不多,熟悉喜欢的小娘子更是寥寥无几。
  除却王三娘子,剩下曾入过太后娘娘青眼,又不曾真正为太后所厌弃的,便只有远在常州的郭氏二女,郭舒窈——她与官家方是青梅竹马,暗心相知的那人。
  可是官家似乎忘了,纵是他与她有情,也改不了她也是出身郭氏的事实。太后与郭氏有亲,即便官家清扫了王三娘子这障碍,太后娘娘一样可以通过立后郭氏,将官家重新掌控在手中。
  不知他年官家回味恍悟,通晓其中利害时,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对郭二娘子温柔以待?
  姚映望着上首的太后,神思一时飞跃蔓延。
  蓦地,她听到远阶传来一声宫人唱报:“慈寿殿淑太妃觐见太后娘娘。”
  姚女官赶紧收敛推敲,低眉顺眼立在凤座之下,眼见淑太妃拾阶而上,款款迈入殿中。淑太妃身形纤瘦,眉笼淡愁。不知遇见何事,她清秀面容上竟覆下一层浓浓的哀沉,连请安问礼的声音都掩藏着丝丝疲惫。
  她会遭遇何种棘手之事?
  当今百姓皆知,宫中,天子有二母。
  一个是被他私下称作大娘娘的皇太后。另一个便是眼前这位被他唤为小娘娘的淑太妃。先帝驾崩后,太后娘娘临朝称制,统御群臣,无暇处理宫务,淑太妃便身担帝后重托,当仁不让总理六宫。数年积威之下,纵使温柔和顺如淑太妃,也一样能在举手投足间让众宫人心思惴惴,惶恐忐忑。
  尤其现在她望着太后形容哀戚,欲言又止的样子,更是让侍立殿中的宫娥们心跳如擂鼓。
  太后凝眉沉声,看了淑太妃片刻后,终于知其甚深地问道:“可是永定陵那边出事了?”
  话才落,太后便挺直了肩背,一瞬不瞬地盯向淑太妃。淑太妃抿了抿淡唇,点点头,幽幽叹息道:“昨日夜间,为先帝守灵的穆才人,薨了。”
  刘太后愣然一怔,放软身形,将手臂轻轻拢放在了膝头:穆才人,那个女孩儿她知道。在先帝病倒那年入宫,是先帝册封的最后一个妃嫔。始侍先帝时,她十四岁。只比当时的太子年长三岁。
  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儿,青春仍在,年华正茂,却不得不身在帝陵,常伴青灯古佛,心中忧愤不甘也是可想而知。
  “是忧思成疾而病殁?”
  淑太妃摇摇头,浅浅地合上了眼睛,“是自缢。”
  帝陵凄苦,受不了日复一日枯熬残生的岁月,倒不如从一根白绫中寻得解脱。
  刘太后听后偏过脸,目光无悲无喜地落在殿窗前的山茶花上,仿佛正透过花枝去凝望一个早已仙逝的人。
  周遭宫人见此,心中不由泛出丝丝酸楚。
  太后娘娘祖籍巴蜀,自幼在茶花漫山腰的地方长大。入宫后,也曾思乡心切。只是她有先帝垂爱,圣旨着人不远千里,从川蜀之地为娘娘移植下雪色山茶。陛下以身躬亲,亲自为娘娘栽植茶花,细心呵护从不将之假手任何匠人。
  这殿窗下,山茶一簇簇鲜亮肥厚的绿枝,哪一丛不曾藏着先帝精魂?
  “按例晋个位分,葬了吧。”
  刘太后无力地摆摆手,寡淡下神色,显然不欲多言穆才人之事。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当年被她遣令去帝陵的这些女子,多少人春秋年少?多少人相姣貌美?只是没有人如她这般得盛宠眷顾。或许初入宫时,她们曾是一腔活泼烂漫,曾是一幅野心勃勃。然而最终,无子又无宠的帝妇,在先皇逝去后,只有苟延缁衣,残喘红尘。
  说不定,到头来,许身佛主才算她们这些人最好的归宿。
  杨太妃点点头,怅然回答:“已经这么安排下去了 。”
  太后合拢了凤眸,殿中一时寂寂无声。良久,太后娘娘才轻轻问道:“永定那里,李顺容近来身体可好?”
  “还好。”杨太妃未露诧异,曼声细语地说道,“除了入夏时候着了场风寒。我从太医院调拨了李院正的学生前去诊治,现下已经痊愈。只是精神还不甚丰济,伺候她的侍女说,她经常会望着皇宫所在方向发呆。”
  “那她在病中,可曾问过官家的事?”
  “从来不曾探听。”
  刘太后点点头,嘴角露出一抹极其浅淡的笑容,想来是满意李顺容的安守本分。
  “太后,还有一桩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太后娥眉轻弯,困惑诧异地看向座下女子,失笑道:“你我之间,有何事能不当讲?”
  淑太妃将袍袖轻轻翻抬,沉默片刻后,低声说道:“官家今年已有十六。到了该思虑立后之事的年纪。太后心中可有成算?”
  刘太后长睫半垂,凤眸眼底波光闪动,淡淡道:“是有几个备选之人,只是具体何人得选,还得是看官家他自己。”
  杨太妃笑了笑,并未质疑太后所言。
  “那这立后之前,太后娘娘可想过要给官家放几个教引宫女去承明殿?”
  刘太后眉头凝蹙,手撑着凤座,沉吟不语地望向杨太妃。
  杨太妃状似未觉,依旧不疾不徐地提醒说:“寻常百姓家里娶妻之前总会给自家公子放几个通房丫头在房中。官家这个倒无先例可循,所以,太后您看……”
  大宋从未有过少年天子当国,自然也无立后前纳教引宫女的前例。
  虽说身在皇位,如今的赵祯坐拥三千彩娥。可是上有母后严格规束,下有太妃有心防范。平日赵祯所见宫娃不论样貌如何,皆是端庄持正之人,绝无烟波媚行之辈。
  朝廷之中,更有忠良贤臣不时在赵祯身畔苦口婆心,谆谆告诫。言说天子至尊当敏而好学,亲贤远佞,一切应以国事为重。庙堂那班人对皇帝严防死守的架势丝毫不逊于后宫任何人,他们当真是唯恐幼主肖了先帝,随时提防着赵祯的年少热血,深怕他一旦通晓男女之事,便沉迷其中,疏于政务。
  不过好在天子争气,纵然朝廷众人不知他已心有所属,但也察觉他对歌舞荒淫此类并不热衷。
  这才是洁身自好之明君典范。大宋兴治有望矣!
  然而不论朝臣作何感想,后宫之中两位为人母亲的女子却必有思量。在淑太妃话音落地后,
  太后就袖起手,不动声色地扫向了自己身边的近侍宫女。
  所有宫女都是良家子。若真为皇帝选教引,自然是选从寿安宫出身的女子。她们是她的人,纵是跟了陛下,身上也烙着她寿安宫的印记,不怕她们翻出别样浪花儿。
  被太后打量到的女子皆屏气凝神,垂首敛目,看着万分恭顺的模样。
  “你们之中,可有谁愿意去承明殿伺候陛下?”
  刘太后冷冷清清地询问出声,言才落音,众宫女便如商量好一般,齐齐伏惟作答。
  “奴婢们但凭太后娘娘差遣。”
  好一句但听差遣。
  一个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机会,若能抓住,谁又愿意错手失去呢?
  杨太妃转身望着殿中这一排水灵青葱的妙龄女子,似不经意般浮笑感慨道:“眼见她们这一个个的小丫头,倒让我想起几年前穆氏入宫时情景了。那时她也是这般乖觉,这般讨巧的。”
  刘太后眼底闪过几束微不可查的利芒,像出鞘青锋一样密密如织笼罩在俯跪在地的女子们身上。殿中气氛一时沉重凝滞。
  没有人比她更加清楚宫闱凶险,人心易变。此刻效忠于你的人,在下一刻可能就将一把匕首毫不留情插入你的胸膛。这么多年,人来人往,她能留在身边的盟友朋友就只剩下了座边这一个。当初那些追逐在先帝身后的女人,要么变成了后宫之中的一抔黄土,要么成为了帝陵之侧,灵殿之中的失意人。
  就像……薨逝了的穆才人一样。
  想起前事,刘娥心间陡然泛起丝丝烦躁。她低头望着殿中因她猛然注视而战战兢兢的女子们,胸膺间忽地涌出如波疲惫与无奈。
  “算了,都起来吧。”刘娥敷衍乏味地摆了摆手,侧身对着杨太妃说道,“说到底这些还都是官家的事。他若是不乐意,我们纵使选了教引宫女,又能如何?”
  杨太妃附议点头,失笑道:“太后说的也是。官家不是三岁孩童,他当真看上了哪个人,侍驾后,直接升了位分便是,也省的我们在替他操心。”
  刘太后闲闲挑了挑眉,手点着杨太妃纠正道:“不是哀家在替他操心,是你。”
  “是是是。是我。是我不放心,总行了吧?”杨太妃暗松口气,眨眼看下太后,狎促地笑了笑。
  普天之下,阖宫之中,敢以这副口气与太后说话的人,恐怕也只有她了。
  在得知太后不欲给官家添置教引宫女后,杨太妃并没多做停留。她只与太后闲话了片刻,就出声告辞离开,乘着肩撵出得寿安宫。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版怎么看怎么有点粗糙,所以修改后放出第二版。今天下一章仍旧有修改。按照历史记载,其实郭皇后嫁给仁宗那年是天圣二年。两娃娃一个十二,一个十四。这里的话,因为女主蝴蝶,不止把老爹节度使位置蝴蝶没了,连她自己进宫也晚了。ps,好吧,我承认,这是在作弊开金手指。因为,阿舒实在不想俩孩子辣么早就锅碗瓢盆当夫妻冤家!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