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8

鉴宝娘子——凡尘一琉璃

时间:2018-01-12 16:27:12  作者:凡尘一琉璃
 
    他摸着砚台,眼里有了泪花,唏嘘了一会,忙抬手让座:“叫您见笑了。实在是。”
 
    原来,这方砚台原是这个老者家传的一方古砚。
 
    却是在两年前不翼而飞,被人偷走了。
 
    一直未寻到,老者一直在寻找,原想着此生是不得见了。
 
    前几日,他的儿子去苏暖铺子里买东西,偶然在柜面上看到了这方砚台,不能确定,回来与父亲说了。
 
    老者就专门去瞧了,当即认定正是自家那方砚台,老者说愿意出高价买回来。
 
    张成不敢做主,那是苏暖日常摆在那里的,老者留下了地址。
 
    苏暖回来听说,反应过来,这方砚台原是当日隆祥当铺里的死当,还是自己鉴定的,因为有瑕疵,就被蔡掌柜给随手丢弃了。
 
    自己就捡了回来。
 
    她听张成说了这件事后,就想着把这方砚台还给人家,顺便,她还想要打听点事。
 
    “老丈,这方砚台既是你祖传之物,如今就归还与你。我也是偶然得来的,并没有花银子。”
 
    苏暖笑眯眯地。
 
    这方砚台破损,放着也是看看,并没有大用。
 
    老者大喜,再三谢过苏暖,感激地:“还劳烦您亲自跑一趟,真是过意不去。”
 
    他说。
 
    “老丈,我想请教您一件事情,望不吝相告。”
 
    苏暖指着砚台左侧边沿上一行小字说:“您瞧,这个边款您可是认得?”
 
    砚台的一侧有一行细小的刻字,不仔细瞧,容易错过。
 
    老者眯起眼睛瞧了一瞧,点头,:“这是边款,是此方砚台的匠人名款。”
 
    他自小就见父亲置这方砚台与桌案上,他时时把玩,这砚台上每一处地方,他都研究了个透,自然是清楚。
 
    “您可能不认得,这是平国的文字,现在很少有人认得了,您看。”
 
    老者伸出一根食指点着,详细介绍,絮絮叨叨,苏暖听得仔细。
 
    郑卓信站在庭院当中仔细打量。
 
    这农家小院挺大,都用青砖墙围砌,几间屋子打扫得干净整齐,不像其他农家院子,墙上没有挂了辣椒、条帚之类的,墙角也是打扫干净,墙边种了一排花。
 
    他看了看窗户,走过去。
 
    “老丈,您给瞧瞧这个?”
 
    苏暖从怀里掏出一方绢帕,展开,里头是一张折叠的棉纸,摊开,是一方印文。
 
    老丈伸头瞧了一瞧,惊异:“这个您是从哪里得来的?这可是大将军印。”
 
    “大将军印?不是王印么?”
 
    苏暖奇怪。
 
    老者看了看苏暖,说:“大将军印指的就是这方王印。当日,平王爷的封地,被封为平国,那里可是要道,您可知道,就是现在的哪里?”
 
    他自己回答:“就是夏国如今同后唐的边界。当日的平国被瓜分了,一分为二。您看,这个殿,指的就是当日的王府所在。这里可是兵家必争之地。两国经常为这个归属地而兵戎相见。”
 
    “你怎知道得如此清楚?”
 
    郑卓信的声音在窗户下响起。
 
    他从窗户下,走了过来。
 
    方才他站在窗户下,听到说起平国的事情,有了兴趣,就听了一会。
 
 388苏老三
 
    见两人望过来,老者就奉上茶水,说了一番话出来。
 
    原来他的祖先就是随同平王的老臣,一直为平王所倚重。可是第二代平王却因为涉嫌谋反一案,被灭了。
 
    平国也没了,他们这些老臣之后也作鸟兽散,散落在各地。
 
    “家祖感念老平王的恩情,一直留着当年的东西。”
 
    他指着砚台说,这是平王赐给家祖的东西,几经流失,只留下这一方砚台。
 
    当年这些自是不敢提,如今早已改朝换代,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愿意听他说这些当年旧话的人,老者也是欣慰,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唉,当年这方印,可是听我祖父不断提起,太宗对这个儿子有多器重,不然怎么会把这么一块好的封地给了他?”
 
    郑卓信闻言,细细地瞧了一瞧这方印文。
 
    他问:“那这周边的花纹是代表什么?”
 
    印文周围绕了一圈古怪的纹路。
 
    老者瞧了一瞧,却是摇头:“这个不知。”
 
    苏暖伸手收了那张印文,心下稍定。
 
    原以为这方印文有什么讲究,如今这样听起来,倒是可以放心了,这就是一方印。
 
    又是古平国,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郑卓信也是好奇。
 
    他听苏暖说,她一方铜印卖了十万银子,他都吓了一大跳。
 
    莫不是这里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苏暖被他弄得也忐忑。
 
    就老实交代了这方铜印的来历。郑卓信当即瞪圆了眼睛,:“这个你也敢收?你胆子真大,现在正严查这盗墓.....”
 
    苏暖心虚辩解:“这不是好奇么?你知道,干我们这行的,但凡见着没有见过,稀奇的东西,都想要一探究竟。再说,它就是一方铜印,又不是金印,所以就,留了下来。”
 
    郑卓信也就罢手,又再三叮咛苏暖,切记东西的来历,不明的东西可千万谨慎。
 
    见苏暖鸡琢米似地点头,方才放过了她。
 
    这回,听得苏暖说发现了这砚台上的文字同那方铜印上的文字竟同出一辙,自然就跟了来问个究竟。
 
    不过,听老者这么一通解释,也放了心。
 
    “这是祖上之物。”
 
    那两人是如此说的。
 
    看来是平王的后裔,怀念祖上的功绩与荣耀,才要找回这颗铜印的。
 
    从老丈家出来,两人告辞离开。
 
    老丈热情,拿箩筐装了不少的果蔬,说是自家田地里刚摘的,尝个新鲜。盛情难却,都放到了车前板上。
 
    马车慢慢地沿着原路回去。
 
    正是下晌,路上三三两两的人,均是穿着大棉袄,袖了手,见得有马车驰过来,就驻足在路边,看着马车过来,又从面前过去。
 
    木青坐在前面和哥哥说话。
 
    前头有人在路边卖柿子。
 
    “这里的柿子听说甜得很,带点回去?”
 
    木明对木青说。
 
    里头郑卓信听见了,就掀开帘子,跳下车。
 
    卖柿子的是个老大娘和一个小子。
 
    郑卓信看着木青挑了一小篮,付钱的时候,因为付的是一块碎银,老妇人低头在口袋里翻找铜钱,一文一文地往外拿,边上那个小男孩挂着鼻涕,眼巴巴地瞅着木青手里的铜钱,见木青看过来,就吸溜了一下鼻子,两管鼻涕又跑了回去。
 
    老妇人在破布袋里翻了半日,却是找不齐零钱来找,原来这是她第一笔生意。
 
    她有些局促,看着木青:“没有铜钱么?三十文。”
 
    见木青摇头,
 
    就说:“要不,再买些?”
 
    木青看了看篮子里,有些为难,已经不少了,这一筐拿回去,尽够了。
 
    “木青!”
 
    郑卓信叫了她一声。
 
    ......
 
    苏暖看着那一大筐柿子,又看看郑卓信。
 
    方才郑卓信见老妇人实在找不出,大手一挥,说不用找了。
 
    老妇人却是不肯,最后把那一筐柿子全部都给了他们。
 
    “这个怎么办?”
 
    木青苦了脸。
 
    郑卓信笑哈哈:“回去,每个院子送一篮,就说是我送的。给他们尝尝。”
 
    也只能如此了。
 
    日暮时分,回到了家里。
 
    却见有人在厅堂坐着,小郑氏陪着说话。
 
    “谁来了?”
 
    苏暖问。
 
    王妈妈快速跑过来,附耳轻轻说了几句。
 
    原来是苏家三老爷来了。
 
    苏三老爷的儿子苏青进京赶考,准备参加来年三月的春闱。
 
    此番专门过来拜见。
 
    苏暖听得,就没有进去,径直往自己屋里走。
 
    对王妈妈说:“去瞧瞧娘怎么说!”
 
    屋子内,苏三老爷看着小郑氏,满脸笑容,说:“二嫂,你看,这苏家除了二哥会读书,就只剩下这青儿了。大家说这青哥儿最是像二哥当年的。我们这京里人地生疏,想着二嫂和侄女在这里,多少有个照应。所以,就提早过来了。”
 
    他一双眼睛看着小郑氏,心下是感叹。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二嫂如今是越发的不一样了,瞧瞧这屋内的东西,样样都是好的,比那原先屋子里的看着还要讲究些。
 
    一旁立着的苏青在父亲的示意下,也上前拜见,口称:“二伯娘!”
 
    小郑氏看着立在那里的苏青,身量笔直,倒有几分当年苏成君的影子。
 
    苏家人长得都是高鼻子,这点在苏家几个兄弟身上都有体现。连苏暖也有一个高高的鼻子。
 
    她吸了一口气,说:“三弟,你看。你这大老远的过来,我理当招待。屋子也是有的。
 
    只是,就要委屈青儿在前院住着了,这里就我和冬姐儿两人,她又订了亲,这......”
 
    苏三老爷忙点头:“如此多谢二嫂了。这在外头住着也行,只是,这外头怎么说也是不如家里头方便的,再说,我也不放心。这住到家里有二嫂照顾着,自妥贴的。侄女的事我们也听说了。真真是好福气。那就这样说定了。青儿,还不上前谢过你二婶?”
 
    他使了个眼色。
 
    苏青早已听见,自然上前拜谢。
 
    小郑氏叫王妈妈去前头收拾出来一间屋子,让苏青搬进去。
 
    这里苏老三就与王妈妈去看房子了。
 
    苏青也跟在后面走着。
 
    见这院子甚是宽敞,比老家那个也不逞多让。
 
    他不由思忖:都说上京的房子贵,他们老家有个吴大人,在顺都衙门下供职,到如今也只得一间一进的小院子。
 
    去过的人回来说,还不如在老家窝着,好歹住得宽敞。
 
    如今见了这院子,苏暖她们才几人,就住了这么宽敞的院子,方才他们进来的时候,见那个前院足有六七丈宽。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