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254.六十年代地主婆 16
雨桐把东西收拾进背筐背上, 让老太太和国胜上船, 那边女人有些急了:“咱们先紧着孩子,你先别上呢!”
雨桐看了她一眼:“我骑驴”跟船上的人道:“同志,驴是公家的, 我不能丢下, 你们带着我妈和我侄子就好, 我骑驴跟你们后面,能不能告诉我, 咱们这是去哪儿?我怕万一走散了”
“同志,你的觉悟很高,我们先去县城,那里有军车帮着撤退,听说去二百里外的青龙山”
雨桐一听, 打了两个包袱一个给老太太, 一个给刘老头, 水壶也给了刘老头,“大爷,要是咱们走散了,我妈和侄子就交给您了”往老孙头手里塞了一把钱和票,以防万一。老孙头没拒绝,接过来揣进兜:“放心吧, 我会护着他们”
老太太想让雨桐上来, 却知道毛驴的重要, 只得无奈叹气道:“雨桐, 你要小心,跟好了我们”国胜也喊着大姑小心。
船载上人向县城方向,雨桐解开驴绳上驴背,往毛驴嘴巴里塞了一个果子,毛驴欢快地刨着四肢跟在船后面,众人看得一阵大笑。国胜伸着手也想上来,雨桐不允,驴背哪里有船干净舒服?
一路上时而能看到出去救人的船来回,整个宁海县被淹了十之八九,各地纷纷救援,受灾的人运往附近各县,等他们到了县城,柳河村的村民几乎都被运走,一辆大解放停在高处等着一批批就回来的人。
雨桐的毛驴不可能上车,但她不想丢掉,丢了公共财产,将来怕是一顶帽子被扣上,所以她不能丢。问好了汽车去的地点,雨桐决定自己骑驴去,“大爷,我妈和侄子就交给你了”雨桐再次拜托。
老刘头不知道这丫头为什么对驴那么执着,“知道了,放心,有我在,一定不让他们有事”
雨桐给刘老头准备了一些拉肚子和感冒药,说好剂量才看着汽车向远处开去。
找地方让驴休息一下,喂足了水和草料,一驴一人才上路,毛驴走的不慢,但是去的地方两百多里,估计一时半刻走不到。一辆军用吉普从旁边路过,开出不远,又停了下来。走下来的是范文斌:“诸葛同志,你这是去哪儿?”
雨桐也拉住毛驴:“我们村被水淹了,我们被转移到青龙县”
“转移不是有军车吗?你怎么骑上毛驴了?大娘他们呢?”
“我妈跟我侄子坐车走了,毛驴是生产队的,车不带,我只好骑着去”雨桐说完有些不好意思了。
“哎!真是的!你是要财不要命!毛驴随便扔了,我让人把你送过去”
雨桐摇头“我死了可能没事,驴丢了那就是大事,有些事难道你还不明白?”
范文斌叹息一声,“知道了!你等着,我去找车把你送过去”
雨桐想拒绝,人已经上车开走,雨桐只好在驴背上慢悠悠走,大约一个小时后,身后传来汽车声,一辆大解放停下,车上明显带的人不多,车楼子里探出一个脑袋:“诸葛同志,我们政委让你上来,驴也上来”
车后堵打开,上面推下一块长木板,上下努力,把驴赶上汽车。一个多小时后车停在了青龙县县城,这边搭了很多帐篷。雨桐牵着毛驴问明上一批人的去处,在登记处的外面找到了俩老一小,三人看到雨桐露出难得的笑容。
“来了就好了!”刘老头难得的跟他们说了这么多的话,他把雨桐塞给他的钱和票又塞给雨桐,雨桐只好接受,估计给他也不会要。
他们四个被分到了两个帐篷里,每个帐篷有十五人左右,雨桐把筐里湿的的被褥和单子衣服全部洗干净晾晒,各家基本如此。但是雨桐还有一头毛驴要养,晚饭县城在帐篷外支了几口大锅,熬得粘稠的粥,一盆拌咸菜。碗是临时调来的,大小不一,什么样子的都有,基本上是白粗瓷碗。
排队取饭的时候,雨桐看到了几个本村的人,有些不熟,有些不想理,例如高久山、吴二妹,那个喜欢在她家门口看雨桐扫大街的女人,还有路上遇到的夏家洼那一家。在另一队打饭里面,雨桐看到了她隔壁么家人,相互点点头算是过去。
雨桐家打来粥,背筐扣上当饭桌,老刘头被叫过来一起吃,带来的还有干粮,不吃会坏掉,对食物的珍惜不容他们浪费。老头刘吃了两个菜饽饽,连国胜都吃了半个,菜饽饽的香味让旁边的人不住往他们这边看。
雨桐不忍,掰了一个给了一个帐篷里两个孩子,国胜剩的半个给了另一个小一些的孩子,这让孩子的家长感激了再感激。本来很和谐的气愤,被两个女人到来打破,吴二妹和周姝妹,二人住在隔壁帐篷,雨桐分食被孩子们看到,吵着想要,于是两个妈出面过来。
周姝妹还到客气:“老五家的,饽饽还有没?孩子们饿了一天了,要是有了给孩子们一块”雨桐看了一眼老太太,老太太点点头,都是一个村的,能帮就帮一把,别人不还给呢吗?雨桐拿了一个递给她,接着吃饭。
“喂!我那份呢?你眼瞎了!”吴二妹气愤道。
雨桐没理会,吴二妹气恼,上前就要把他们的东西打落,雨桐哪能给她这个机会,手没过来就被雨桐抓住,“你不说谁知道你来干什么?”周姝妹领教过雨桐的手劲,替吴二妹直疼。
果然吴二妹疼得呲牙咧嘴:“你个地主婆子,作死啊!快松开!”众人都看向这边,雨桐起身往后带开吴二妹才松手。
吴二妹甩甩手想骂几句却不敢,“给我饽饽!”
“有你这么要东西的吗?”雨桐蹲下接着吃。
吴二妹想甩手走,却禁不住那香味的诱惑,只得放低语气:“孩子饿着呢!给我一个”雨桐拿了一个给她,忽视那不甘愤恨的眼神。
不知道在这里呆多久,雨桐还是要留下一些干粮的,尽管有些人想张嘴要,她只当看不到。县城边上是一条河,雨桐带着国胜把四人的碗筷在河边洗刷干净放回筐里。
青龙山周围山很多,县城处在山窝里,大家都很疲惫,一夜说的很沉。清早,刘老头带着驴出去吃草,回来给国胜带了一只蚂蚱玩。雨桐跟着妇女做早饭,但是惹来很多打量她的眼神,不问都知道,一定是昨天有人宣扬了她的身份,她不在乎,该干啥干啥。
上午饭依然是小米粥咸菜,雨桐把包袱里剩下的菜饽饽让老刘头帮着全吃掉,再不吃就馊了,幸亏山里气温低。
上午一群领导过来慰问,看一下这些人生活情况后,说了几句安慰话算是完事,快到中午雨桐都没等到要吃饭的信号,这是不给饭了?低低问老刘头,老刘头道:“我打听了一下,青龙县很贫穷,这里一般都是两顿饭”
雨桐了然,望着远处的大山,山多地少,产出有限。“下午咱们只打两碗粥吧!包袱里还有干粮,吃完了再说”
老刘头点头赞同,把国胜放到驴背上出去溜达,雨桐让他捡一些柴回来。雨桐想在附近采一些野菜,人不吃菜哪行?哪怕野菜,尤其老太太还没好利索。跟老太太打了招呼,背上筐向远处走去,后面一个女人喊道:“那个,大妹子,你去哪儿啊?”
一个帐篷里的,也是昨天得到雨桐饽饽孩子的妈,“上山采野菜”雨桐站住道。
“我也想去,不如一起吧!”女人道,“我们是夏家洼的,你是柳河的吧?咱们离得很近”女人很善谈,路上大多听她说话。“昨天你应该好好教训那个女的,我看她到处在宣扬你成分不好,成分不好是你的错吗?我看她就是嫉妒!”
雨桐笑笑,“喜庆嫂你们村都出来了吗?”
“不知道,我们走的早,听到锣声就都跑出来了,我男人拉车跑得快,等我们到你们村口水刚到腰上,走得慢的也应该都出来了,有些老的都安排了马车”
雨桐觉得夏家洼做的准备很到位,这一点柳河就差了,但是也应该都能出来,损失的也就是财物,但是对于一个刚过上温饱的家来说,那些财务更珍贵。
两人在山脚下采了一筐野菜和一些小山果子,回来的路上在河里洗干净。下午做饭后,雨桐用开水焯好野菜,自己家装了一碗,剩余的给了喜庆嫂,喜庆嫂做主分给了一个帐篷的其他人。
雨桐把野菜简单拌了,在灶膛把饼子烤了四个,这次来要的是么家的老太太,雨桐给了她两个,吴二妹让丈夫出面要一个,但是雨桐只给了半个。回头把烤好的饼子给了喜庆嫂一个,一碗粥给老太太,剩下一碗加了开水三人分了,加上烤的饼子和野菜,能吃的饱饱。
包袱里还剩下五个饼子,明天就不能给人了,自己家还能吃两天。老刘头出去探听消息,回来道:“听说县城里的水快退干了,村上估计还得两天”
“大爷,你听没听说咱们什么时候回去?”
“这倒没听说,等县城清干净了估计就轮到咱们了,回去怕是连家都没了!”老刘头摇头叹气。
老太太也是一脸愁容,好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底就这样全没了。雨桐倒是无所谓,这年头讲究心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得到援助,重建家园指日可待。“妈和大爷都不用担心,我不认为重建家园有多难,再说咱们不是一个人,咱们有集体,有政府呢!”
“听妹子这么一说我心里倒是敞亮了”喜庆嫂道,“这都夏末了,就是不知道赶入冬能不能进新房”
第255章 255.六十年代地主婆 17
“有东西就快, 现在说啥都不实际, 老大家的,明儿咱们再去弄些野菜,不能依靠救济, 也得想办法自救”说话的是喜庆嫂的婆婆。
来后有些着凉, 昨天吃了老太太给的感冒药好了很多, 白天跟老太太唠唠嗑,关系越来越近乎。国胜跟孩子们玩的也很融洽。
上山的人越来越多, 不求别的,能采一些野菜也好,有的男孩还能抓几只麻雀,捉一些蚂蚱。兜里带着钱的进县城买一些生活用品和盐,拌菜也不能一点味道也没有啊!老刘头没带换洗衣服, 雨桐进一趟城, 带回一块黑、一块白粗纺布, 布看着是织的,但是织得偏软,在村人眼里看织得很筛。
老太太说跟么家给的差不多,但是感觉又好很多,摸着就舒服。这些布就是后世很流行的一种专门做衣服的粗布,加上现代工艺, 当然很舒服。针线都有, 雨桐和老太太在帐篷外很快给老刘头做了一身衣服, 黑裤白袄, 穿着很精神,剩下的给国胜做了一身,老太太做了一条裤子。剩下的边角料老太太给国胜做了一个小汗搭,黑白搭着,倒是不难看。
饼子吃完后,雨桐进城用粮票买了几个馒头回来,每顿搭上一点,别人看了眼馋也没办法,那是人家买的,怎么好意思要?别说,还真有好意思的,吴二妹让她的小儿子要了一回,雨桐直接带着孩子找到吴二妹:“以前从家里带的也就算了,现在我们吃的是用钱和票买来的,孩子要吃,你出钱和票,我给你带来”
“钱我没有,不就是吃你口东西吗?你也好意思拒绝一个孩子!我看你的思想还没改造好,牲口棚的粪还没干够是不?”
“我干什么与你无关,但是我的东西都是拿我的劳动换来的。我能换来你却没有,只想白吃白拿,我看需要改造思想的是你!你这种坐享别人的劳动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等工作组再来,我会反映”雨桐看到吴二妹愤怒却不知如何回的样子,哼了一声走人。
“算了!你别去再招惹她了!你不是她的对手”高久山道。周围人一阵唏嘘,原来地主婆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在他们心里,地主婆应该连头都不能抬起来,一切服从贫下中农的意愿。哪像这位!但是人家说的也有道理,你还没办法反驳。吴二妹只得咽下这口气,接下来再也没敢去招惹雨桐。
十天后,一辆辆军车来过来,人们按村子上了车,被送到了各个村口,村子站着的房子一排没剩几家,最挺立的就是高长寿家的大宅子,村委设在了那里,地面晾晒后起了一层皮,根据街道两旁的树能找到自己家的位置。
村口运来一堆堆棍棒和木料,李茂兴和张福增指挥着男人们搭建帐篷,女人们也帮忙收拾,村里好在没伤亡,这是不幸中的大幸。雨桐的毛驴在某个人特意安排下被带了回来,村上的牲口陆续被找了回来,各村牲口身上都打着烙印,雨桐不得不说这个时代人的思想觉悟就是高!
与喜庆嫂聊天的时候听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家养了一头小花猪,小花猪跑了,到了年底有人在树林子里看到一头大花猪,然后开始找到底谁家丢猪了?有人记起她家丢了一头小花猪,到现在可不就变成大花猪了!
猪总算找到了主,她家年底把猪杀了请全村吃杀猪菜。雨桐听得直乐!猪在野外怎么就没人抓走呢?喜庆嫂子道:“不是自己家的谁敢抓?抓了被人举报不整死?也就前两年挨饿各家才把家里看的严了,以前睡觉不关门都没贼进来”
雨桐相信这个时代思想的单纯与朴实。接下来的事更印证了这个认知。村里和上面沟通后采取自愿的原则,可以自己建房,还可以几家结合,如果愿意,还可以集体建房再分配。
村上最后决定的原则是利用援助物资,先把各自的生队建起来,然后以生产队为单位建房,支援过来的除了木料还有砖石瓦和塑料布、电线。
但是生产不能耽搁,以前的庄稼几乎泡汤,上面来了救济粮和种子,所有土地几乎种上了谷子和土豆白菜等高产,生长时间短的作物。有了决定后,柳河村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基础建设和生产中。
为了加快速度,柳河村没在原来的位置重建,而是重新选了一片马路旁的开阔地,四个生产队位置定好后,按统一标准建新的仓库、大院、牲口棚、队部等。各家和生产队的工具到位后,人们几乎起早贪黑的干,而且干劲十足。
在他们到来的第三天,两辆大解放载着支援的外援过来忙着盖房。这就是当时人心齐的最好见证。外援专门协助盖住房,生产队还是各队负责。地基挖好后夯实,石头打底,然后是砖,库房必须盖得结实,一排库房盖好后,里面的地面夯实、夯平,凉了十来天各队的人都搬进了大库房里。把生产队整体建好后地里分了一批劳力,剩余的全部建家园。
跟着外援来的还有大量的粮食和木料砖石水泥,可以说,这次柳河村因祸得福,一排排住房盖好后,已经到了深秋。
房子是统一盖的,大小都一样,只是位置不同,分房按户分,有些人家权衡利弊开始分家,分家就可以单独分到房子,这样一算下来,柳河村户数增加了不少。
还有一个例外就是诸葛雨桐一个人一户,老刘头一个人一户,这怎么分?一个人占一个房基?村人一定不干,物资也按户分?村民更不干!村委商议后把雨桐拨给了老太太,老刘头仍然在生产队牲口棚旁边盖的房子里。
168/357 首页 上一页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