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太后千千岁(清穿)——蒹葭是草【完结】

时间:2022-12-15 18:02:46  作者:蒹葭是草【完结】

  太后问得直白,多尔衮也没藏着掖着:“他以下犯上,正在面壁思过。”
  太后“啪”地撩起车帘,逼视多尔衮:“是你功高震主,罔顾祖宗规矩在先,违逆先帝遗志在先,宠爱睿盛夫人色令智昏,多铎说与哀家知道有什么错?最应该面壁思过的人是你!”
  多尔衮态度恭敬,却寸步不让:“祖宗的规矩是人定的,先帝遗志放在如今也未必合适。时移世易,朝廷合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非墨守成规,致社稷百姓于不顾。”
  当了这么长时间太后,还是第一次被人当面忤逆,太后气得心口疼:“多尔衮!你忘了先汗是怎样爱重你,忘了先帝是怎样栽培你的了?如今你翅膀硬了,竟然敢质疑先汗和先帝的决定!”
  面对太后的厉声质问,多尔衮眉眼不动,声音仍旧无波无澜,平铺直叙:“正是为了报答先汗的爱重,先帝的栽培,臣才更应该竭尽所能辅佐皇上治理好天下,而不是被困在祖宗的规矩里不敢寸进,毫无建树。”
  “你!”
  先帝殡天之前,太后一直深居内宫,几乎不问政事。当上太后,不得已抱着小皇帝上朝,不管是之前的辅政王、内阁还是摄政王多尔衮,都对太后礼敬有加。
  上下一条心,即便遇到分歧,也都是好商好量地解决。
  基本遵循祖宗的规矩和先帝留下的大政方针。
  还是第一次有人敢跳出这个圈,公然挑战太后心中的底线。
  让太后大感伤心的是,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先帝用尽心力培养的下一任接班人,多尔衮。
  万万没想到,平时对她千依百顺的多尔衮,竟敢当着这么多人如此顶撞她。
  太后脸上挂不住,眼圈一红:“哀家没读过多少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哀家只知道祖宗的规矩不能废,先帝留下的国策不能废!除非哀家死了,否则谁也别想僭越改变什么!”
  太后端庄了一辈子,并不想当众撒泼,可讲大道理讲不过多尔衮,除了撒泼别无他法。
  反正她是女子,看多尔衮能把她怎样。
  多尔衮面无表情:“太后没读过多少书,现在读也不晚,不懂大道理臣可以说给太后听。要说祖宗的规矩和先帝的国策,臣记得其中有一条便是后宫不得干政。”
  太后的哭声戛然而止,眼泪还挂在脸颊上,听多尔衮继续说:“皇上年幼,太后临危受命,本无可厚非。如今朝廷已步入正轨,太后理应退回后宫,这才是谨守祖训和先帝的国策。”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噎得太后想哭都哭不出来了:“好,只要你答应哀家,不改变什么,哀家这便退回后宫,从此不问政事。”
  多尔衮抬眼,眸光锐利:“那这一趟太后算是白来了,臣请太后即刻返回盛京。”
  太后抖手指着多尔衮:“你什么意思!你想造……”
  “臣没那个意思。”多尔衮回头看了一眼紫禁城的方向,“臣会带上所有人同太后一起返回,今生再不入关。”
  太后整个人都懵了,他这是什么意思?
  多尔衮收回目光,看向太后:“不入关,朝廷还是原来那个朝廷,官员还是原来的那群官员,百姓也还是原来的百姓,什么都没有改变,也不需要改变,臣才能向太后保证绝不会改变什么。”
  “可入关之后,旗人不足汉人的一成,官员多了不止一倍,疆域扩展了两到三倍。什么都变了,太后却要求臣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请太后恕臣无能。”
  太后这才明白多尔衮的意思,火撞顶门:“所以汉人多,你就要站到汉人那一边去了?你忘了先汗是被谁害死的?先帝是被谁害死的?你那些兄弟和同袍都是被谁害死的?你忘了,哀家没忘!”
  “人多不好管,就把那些不服管教的全杀了!这次的瘟疫本来是个好机会,却被你平白错过,你还有脸在这里教训哀家!”
  多尔衮勾唇:“太后所言甚是,却与先帝的国策不符。”
  先帝重用汉人,讲究怀而柔之,最厌烦简单粗暴的杀戮。
  当年阿敏杀人屠城,曾被先帝重罚。
  太后被问到张口结舌,只得妥协:“朝政上的事哀家不懂,后宫在哀家治下,后宫当差的奴才必须剃发,这个你管不着吧。”
  多尔衮点头,这个他管不着,也不想管。
  太后总算占到一点上风,转头问多尔衮:“哀家记得入关之前,在汉人中推行剃发令是你的提的,怎么在紫禁城住了几个月忽然就改了主意?是不是有人给吹了枕头风?”
  枕头风的指向太明显,多尔衮脸上的表情这才有了点变化:“是臣之前考虑不周,与旁人无关。”
  太后冷哼一声,半点不信。只恨自己之前对明玉太好,让她可着劲儿地作,现在可好已经影响到多尔衮影响到朝政了。
  作者有话说:
  太后:哀家治不了你,还治不了你媳妇吗?
  多尔衮:您动她一下试试。
  作者:这一章比较短小,晚上九点还有一更哈~


第114章 为难
  圣驾来到北京城, 文武百官早在城门外列队迎接。
  热热闹闹进了宫,太后住慈宁宫,小皇帝住乾清宫, 海兰珠带着安亲王与太后合住,其他太妃太嫔住寿康宫,将东西六宫留给小皇帝将来的妃嫔。
  众人入住时宫室俱已准备妥当,太后非常满意。
  多尔衮说太后和皇上来了,他和多铎不能继续住在皇宫, 打算搬到宫外居住。太后只允了多铎搬出去, 却把多尔衮和明玉留了下来。
  因两人之前所居住的武英殿离西六宫太近,太后把多尔衮和明玉安排到了最东边的奉先殿居住。
  主要是东边宫室无人居住,奉先这个名字太后也喜欢,适合多尔衮和明玉住在里头面壁思过。
  搬完家, 明玉去慈宁宫谢恩, 太后半天才叫起, 叫起之后一直盯着站在明玉身后的魏循看。
  明玉笑着给魏循邀功:“臣妾没在皇宫住过, 不知道都该准备些什么,多亏魏循有经验, 几天就把宫室都准备妥当了。”
  明玉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此处应该有赏赐, 谁知太后却冷笑一声:“前朝有摄政王,哀家可以退回后宫, 可后宫归哀家管, 谁不听话谁就要受罚。来人,把魏先生请出去, 以后再不准他踏进皇宫一步。”
  剃发令在前朝推行不开, 太后憋了一肚子气, 认ᴶˢᴳᴮᴮ定是明玉给多尔衮吹的枕边风。
  而这枕边风的起因,多半与魏循有关。
  魏循当时归降,先帝看重其才华想委以重任,条件是必须剃发,可魏循宁可困居后宫为奴为仆,也不愿剃发。
  可见其心志之坚。
  此次入关,多尔衮力主推行剃发令,魏循作为明玉身边第一得用人理应先剃头给众人做个表率。他必然不愿,甚至可能巧舌如簧影响明玉,让明玉给多尔衮吹枕头风,从而叫停了剃发令。
  在提前入关的这群人里,能凭借一己之力影响多尔衮判断的,除了明玉,再没有别人。
  太后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不然明玉出身科尔沁,科尔沁的男人为表忠心早已剃发,她没理由站在汉人那一边。
  如今多尔衮翅膀硬了,她治不了多尔衮,还治不了魏循么?
  一直以来魏循都是明玉的左膀右臂,好多不适合明玉出面做的事,都需要魏循来做,两人来往甚密。
  明玉住在宫里,魏循却不能随意出入,对明玉来说影响很大。
  果然明玉一脸错愕:“娘娘,臣妾此次入关带来的人手并不多,臣妾身边少不了魏循。”
  魏循身份特殊,之前在汗王宫住过好几年,也没见太后说什么,怎么换到关内就不许他进宫了呢?
  消灭瘟疫,开棚施粥,还有互市,很多事明玉都要与魏循当面商议,不许他进宫怎么行。
  太后端起茶盏抿了一口,不阴不阳地说:“外头归摄政王管,他叫停剃发令哀家管不着,可后宫哀家做主,祖宗的规矩不能废。”
  原来还是因为剃发令。
  多尔衮回来之后跟明玉说太后通情达理,对叫停剃发令毫无异议,明玉就有点不信。
  不信太后这么好说话。
  结果太后在这儿等着她呢。
  ”娘娘,叫停剃发令是摄政王决定的。”您老人家有气去找摄政王,别拿她作伐。
  太后既然已经被多尔衮说服,说明多尔衮有手段弹压太后,这时候都推给多尔衮,明玉觉得效果更好。
  谁知太后更生气了:“是哀家没说清楚吗?哀家已然退回后宫,前朝的事哀家管不着,可后宫归哀家管。不剃发不能出入后宫,是哀家入关后定的第一条规矩,怎么,你有异议?”
  这是逼魏循剃发的意思了。
  魏循之前得先帝看重,因为不愿剃发才在汗王宫屈居多年。当时先帝都没说什么,如今多尔衮叫停了剃发令,太后反而较起汁儿来了。
  魏循不愿剃发,明玉当然不会勉强他,可太后的面子也不好驳回,只能她做出让步:“臣妾不敢有异议。”
  她转身对魏循说:“以后有事派人传信进来便好。”
  总传信也不行,她得想办法搬出去住。后宫是太后的地盘,外头可不是。
  魏循应是,谁知太后又作妖:“规矩已然定下,魏循人还在后宫,他今日必须剃发,不然就是不把哀家放在眼里。”
  太后这样讲未免有点故意找茬的嫌疑了,明玉也沉下脸:“娘娘,就算皇上下旨还得给别人一点反应的时间呢。你这才定的规矩,当场执行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呢?”
  又是强人所难,这两口子一起生活就久了,连用词都一样。
  一样的咄咄逼人,一样的让她难堪,太后想起在山海关受尽了多尔衮的气,一股脑都发泄在明玉身上:“后宫里的规矩,还轮不到你一个命妇说三道四!来人,伺候魏先生剃发!”
  明玉可不是普通的命妇,太后是超品,她也是超品:“娘娘,臣妾随摄政王入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求太后看在臣妾的面子上放过魏循。”
  她给明玉面子,多尔衮在山海关当着那么多人给她面子了吗:“剃发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哀家让魏循剃发是看得起他,有什么放过不放过的!”
  说着看向魏循:“魏先生,你说呢?”
  冷眼旁观下来,魏循算是看清楚了,今日他要是不剃发,不但他没好果子吃,明玉也得跟着吃瓜落。
  他之前不愿意剃发,是爱美,也觉得不值得。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明玉信任他,倚重他,把他当成家人,甚至愿意为了他当面顶撞太后。
  他自然不能让明玉为难。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剃个发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说清朝这个发型很挑人,可多尔衮不是一样好看,他长得也不差,没准儿也好看呢。
  再说他剃了发,表了忠心,就能自由出入后宫了,见明玉说事都方便。
  他与明玉商讨的很多事都是机密,不能让外人知道,传信麻烦也容易泄露。
  对上明玉充满暗示的目光,魏循递给她一个安抚的眼神,朝太后拱了拱手:“草民愿意剃发,以表忠心,多谢太后成全。”
  太后笑容僵在脸上,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吗,怎么跟了明玉就愿意剃发表忠心了呢?
  难道明玉比先帝还好?
  魏循的表态并没有取悦到太后,倒是让太后越发忌惮起明玉来。
  细想起来,她这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太可怕了。
  先帝见到她就很喜欢,见第一面破例赏给她五十亩良田,让她成为大清有史以来第一个拥有土地的女人,之后更是多次晋封。
  赐仪仗、赐食邑、赐超品封号。
  太后获封超品的时候,已经快四十岁了,给先帝生下三个女儿,位居中宫,而明玉封超品的时候还不到十七岁。
  这样恐怖的晋升速度,别说在女人堆里,就算是靠军功晋封的男人……就算是多尔衮也拍马难及。
  多尔衮之前一再拒婚,甚至屡次忤逆先帝差点丢了旗主之位。与明玉成亲才三年,便对她言听计从,甚至罔顾祖宗的规矩和先帝的国策。
  还有岳托,更是被鬼迷了心窍,为讨好明玉无底线无原则。
  差点忘了,还有朝鲜的凤林大君。如果他对明玉没有那方面的意思,怎么可能为互市卖命,怎么可能冒着得罪大清的危险收留明玉母子,最后还把皮岛送给了她。
  如今再加上一个魏循。
  从前是她小瞧了明玉。
  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便是大不孝。
  之前明玉问过魏循,先帝当初那样看重他,他为何不剃发出仕。
  魏循笑着对明玉讲出了上面那一番大道理,最后他说:“我小的时候家中赤贫,经常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别人家饿急了就会卖一两个孩子换钱买粮食,我爹娘只有我一个孩子,他们宁肯饿死也不忍心将我卖掉。”
  “是我,耐不住饿,为了那一口吃食,净了身入了宫,已是大大的不孝。等我混好了,回村去看爹娘,我爹娘早已饿死多年。”
  “我后悔死了,早知道,还不如跟他们一起饿死,一家人也算整齐。”
  “我已不孝在先,对不起爹娘,不想为了所谓的前途,再不孝一回。”
  头发是魏循的底线。
  那不仅仅是头发,还是魏循对死去爹娘的孝心,便是明玉气急了薅他头发,也不敢真的生拉硬扯。
  明玉知道魏循这样做全是为了她,魏循能为她做到这一步,明玉再保不住他,要这超品封号还有何用。
  可这里是后宫,太后说了算。太后正在气头上,看样子今日不给魏循剃发给她一个下马威,他们想走出慈宁宫都难。
  当然以魏循的身手,强行带她走很容易,可那样的罪名,就不是剃发能解决的了。
  不让太后把堵在心里的那口气出来,以后指不定还会生出多少事端,能躲过初一,不一定能躲过十五。
  明玉深深吸气,也没让人拿垫子,直接跪在了硬邦邦的地面:“太后有气,罚臣妾便好,不必连累旁人。”
  多尔衮给她的暗卫就在附近,他们只负责自己的安全,其他一概不管。
  现在她跪下了,出言请太后责罚,他们必然要管上一管了。
  就算不敢对太后怎样,去给多尔衮报个信应该没问题。
  刚刚太后叫人进来伺候魏循剃发的时候,已然吩咐把殿门关了,明玉想找人给多尔衮送信都不行。
  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暗卫。
  跟她玩苦肉计?
  真以为长了一长我见犹怜的脸,谁见了都会心软吗,以为她是那群色令智昏的男人吗?
  太后偏偏不吃她这一套,冷笑道:“你既然喜欢跪,就跪着看哀家怎么抬举魏先生吧。”
  作者有话说:
  多尔衮:我还有一秒达到现场。


第115章 出气
  今日她要压一压明玉的心气儿, 让明玉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多尔衮那样宠着她,惯着她,让她由着性子作。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被她几句话所左右。
  有些事她做了, 别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有些事,比如祖宗的规矩和先帝留下的国策,不是她能挑战的。
  她是多尔衮的福晋,是旗人的妻子,站在汉人那边为汉人求情也要受罚。
  还要重罚。
  多尔衮若是不忍心明玉受罚, 必然有所妥协, 到时候再提剃发令,便好说多了ᴶˢᴳᴮᴮ。
  地上冷硬,乌云想给明玉拿个垫子,却被太后一个眼神制止了。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