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休息的时间并不长,整理好前段时间的碎片写作,看完不久前的那份晚来的剧本。陆离的电话打来,开口就是,“李谨,你一定来我们这儿。放心,什么东西都给你准备好,这些天场景都搭好一半了,给个话,李谨,你什么都不用操心,人来就行。”
李谨笑着回应,“您这样说,真是盛情难却。”
陆离笃定李谨看过剧本不会放弃这个角色,两年前说的话不是为了讨好李谨,那些都是实打实的真话,剧本是围绕李谨打磨。只不过当年她的拒绝果断有礼貌,说要找个时间沉淀,拍戏的这几年生活太紧凑,要找个时间充电。
像是心有灵犀,陆离没再劝说,只是说有机会合作,放心,剧本会等着你。
现在证明当时的那句话也不是客套,陆离拍了一部新的片子,这个本子却始终放着,在两年中不断修正。听到程风出山,意味着李谨也投入新一轮的工作,得到杀青的消息,再次邀约,并且准备好一切工作。这从来不是一场赌注未知的博弈,她们从来没有过合作,但陆离相信看过剧本之后的李谨没办法拒绝。
“所以答应就好,从程风式样的悲苦中跳出来,联手用思维改变世界。”
话是这样说,实际上真要比较的话,程风的悲苦中还有隐隐约约的希望,陆离则是得到一切之后全部幻灭,大喜之后跟着灭顶式的悲苦,说不上谁更好。风格不同,不在同一赛道。
李谨点头说好,说:“期待跟您的合作。”
陆离在电话那头笑,说:“是我期待跟你合作。”她还调侃,程风运气不错,不论是什么开局,李谨总能随叫随到,在其他人那里,要找李谨还真没那么容易,最后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合作,但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种表扬,李谨快接不住话,只是说:“希望您能满意。”
“放心,你来我就满意。”
在场景搭建完毕,合同敲定好之后,李谨依旧一个人开着车去剧组。她们前期拍室外场景,搭了一整条街。陆离和程风不同,她家境殷实,随便吃顿饭就能拉到投资。只在专业上执拗,在其他方面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口头禅是:人家把钱送来,陪两个笑脸又怎么样呢,掉不了一块肉,而且他们从不干涉你拍成什么样子,不给投资方亏本就算完成完成任务。
她快五十岁,三十之前继承家业,后面把摊子扔给大学毕业的弟弟,说追求梦想,搞些玩票性质的电影。被骂声淹没,说她只是个捞钱的工具,没有审美,没有逻辑,混乱嘈杂,内涵不清,成不了大器。她也从不反驳,反正没给别人亏本,权当积累经验。或许是审美会发生变化,个人意识潜移默化,她又成为别人口中被严重低估的导演。只不过没撑过几天,又拍出不尽如人意的作品,钉在耻辱柱上反复鞭尸。
反正陆离就是这样,真正不在意大众的看法,拍什么全凭个人,靠那些看热闹的人,总是略有盈利。下一部依旧能高调开机,讲个新奇的故事,满足自己。
最开始没意识到李谨身上的疯劲,她没有演过同质化的角色,有韧劲但不够疯狂,角色内敛的一面太多,掩盖她的另一面。看了别人口中的烂片《翻转重现》,看到那个砸酒瓶子,摔破火机的角色之后,对李谨的兴趣陡然上升。灵感不讲道理,剧本写出来之后,还没能寄出去,先收到拒绝。给出的理由不像撒谎,索性来日方长。
新的体系需要适应,陆离不讲究过多的保密政策,说过犹不及,总得让人提起兴趣,要不然最后拍出再好的东西没人看不都是个空,商人思维仍存。偶尔看见有人拍照片,不耽误进度,不影响拍摄全凭他们自行安排,反正仅靠几张零散的照片,旁人永远猜不透她的逻辑。
丁豪杰率先看到李谨进组的消息,和董乐瑜比起来,他更加关注网上动态,毕竟除了跟组之外基本上闲暇无事。关注动态能更好的把握消息,圈里更新换代的速度如此之快,所有人都避无可避,毕竟就现阶段而言,转型结果尚且未知,需要随时观察潜在的竞争对手。
晚上回酒店的路上装作不经意的把这个消息传递给董乐瑜,吃惊、失落、瞬间平息。这两个人的搭配看上去不太合适,仔细一想,都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陆离看似迎合世俗,实际上不管别人如何嬉笑怒骂,仍旧特立独行,不在乎所谓的骂战,也不在乎被人曲解,总是淡然的说句挣钱有什么好抱怨的,沾上最不需要的铜臭味。不解释,不告知,闷头做自己,这种搭配只有她们俩始终坚持。
会有丝丝入扣的失落感,或许很多人知道李谨参演新戏,他还是只像从前那样从各种渠道打探李谨的消息,从来没有从李谨的口中得知那些事情。
两个剧组相隔不远,搭建的场景距离更近。只不过他们最近在实地取景,隔着半个小时的车程。丁豪杰连对方剧组的酒店都打听出来,隔着两条马路而已。
“我跟你说这个可不是让你去找她,关键目的是让你安心,不要每天垂着头。”
他最近的状态很飘忽,融入戏里没有任何问题,过分自然。熟识的人会发现情绪不全是演出来的,他确实颓丧。以前是风流绅士,现在只能是泡沫经济,破产之后的拐杖青年。落差太大,对于演员来说是件好事,证明塑造能力上升,拍一部程风的戏,身体里面的演员因子成功觉醒。对本人来说,不是太好的事情,有牵挂,无从宣泄。暗恋果真失去一部分的自我,恰巧是身在其中的人才明白个中滋味,外界看来再不恰当的举动,都没办法让他们迷途知返。爱情不是他们眼中的陷阱,是世外桃源。
咧嘴轻笑,“放心,这次不找她。”
转头看向窗外,风景闪烁,这次是真的不会去找她,工作的时候还是要专注,强迫自己把李谨调试成虚影状态。实际上管用的时间很少,两股势力竞争,一旦李谨出现那么一丁点的模糊,警报立刻响起,大喊着别这样做,李谨必须深刻的存在。做到工作的时候忽视李谨,剩余的时间像是不受他支配。嘲笑当年的自己,一见钟情的后劲真足。那个时候的他会心一笑,轻蔑的说:你说这些有什么用?不如坦荡承认感谢我还来不及。
实话实说,确实感谢,抱怨是一时的,想拥抱的心永恒。
开拍之前紧锣密鼓,拍摄之后一切倒是顺利。除去最开始的两三天,陆离对李谨的表演模式不满,说她太收着,太细腻,不用那样,再疯狂一点,齐奇这个形象怎么放肆怎么来,全程宣泄。李谨疑惑人物不需要转折?她说不需要大喘气式样的转折,你偶尔给个眼神就足够。演这部戏不用太用力,不是上表演课,没人付给你额外的课时费用,怎么轻松怎么来,张狂是唯一主题。
李谨点头说明白,从那天开始,一切进入正轨,很多条都是一遍过。陆离总会在一天结束之后鼓掌,冲李谨点头,说:“就是这样,李谨,松弛点儿,你演技挑不出一点毛病,完全没问题。毫不夸张的说,是我这几年最满意的。”
眼睛一转,其他想法出炉,“我说,李谨,你干脆跟着我拍电影算了,我可能有很多地方比不上程风,但至少比他高产,也比他敢拍。”
这句话更像是变相的夸奖,李谨每次听到都只是笑笑,说:“感谢抬爱,只不过这话您还是跟他说去。没有跟不跟着谁,片子好,有我没我都一样。”
“这话说的,我倒像个小人,下次找个机会一起聚聚,我当面跟他说。”
齐奇始终在马路上走着,手里随时都有电话需要接听,然后滔滔不绝的开始大段演讲,对公共交通的不满,对朝九晚九的厌恶。联想到昨天看到的新闻,发表大段独白,给这个世界下定论,说它一定不会变好。路上的行人从不回头看她,没人另眼相看,大家都是一样的疯子。
这就是搭这么一整条街的原因,红绿灯的位置,马路的长度和宽度,远处的大楼的角度,陆离都有自己的安排。齐奇每天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去往其他地方,或是回到原点。
整整半个月,李谨只是在那条马路上来来回回,念大段的独白,抨击视线中的一切。踢走路上的石头,骂上一句不长眼睛。
很像是独角戏,这个阶段没人给她搭戏,她只要演好自己的部分,所有人物都为她服务,来来回回,左右摇摆,戴上卫衣的帽子,睥睨天下。
他们开拍一个月的时候,陆离提了一句,杨冀望也在这边拍戏,他们比我们早一个月开机,刚要拍到高潮部分,要回到搭好的场景里面拍室内戏份。
两个剧组之间隔的太近,收工晚的时候可以看着他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回来,只不过两个人还从没有过面对面的情况。像是特地隔开彼此一样,他们不会偶遇。
陆离说到他们的那个剧本,肆无忌惮的指点,“看他们进度应该赶的还行,估计和我们前后脚杀青,说不定上映的时候还得打擂台。”
她很轻松,问李谨:“怕不怕我们输给他们?”
在李谨回答之前,说:“票房难赢,大众审美一成不变,像他那样堆砌感动,打亲情牌,我可做不到。只不过口碑可不一定,他们那剧本一般,张力太弱,起承转合规整的像楷书,有什么意思啊,一眼看过去什么都能猜到。漫不经心看到最后,说一句,嘿,还真是这样,俗气。”
这话真没办法往下接,“您倒是谁都敢批评。”
文人相轻,放在任何一个行业依旧成立,她用鼻子哼了一声,有什么不敢说的,拍出来当然是给别人看的,放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次比不过无伤大雅,下次再说呗,我们俩没人打算退休。
李谨隐约想起,杨冀望和陆离很小就认识,文人世家和商人世家,所以怎么口无遮拦都没关系。聚会的时候互相透露剧本的情况,顺便审判对方的内容。彼此都不在意,旁人自然干涉不了。
“你上部戏和董乐瑜合作,下部戏打擂台。”冷笑一声,“这个内容都比他那个剧本强,我们想输太难。”
李谨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想如果到一定的年纪写回忆录,陆离把自己的故事拍成一部戏,肯定也有张力,不会输给任何人。
--------------------
李谨去演常人眼中的疯子,敬请期待~
第39章
日复一日的教书,时间慢慢往前走,事无巨细的备课内容和生活细节。他妈妈去世之后,屋子里面更加昏暗。他妈妈在世时,虽然节俭。但对于他的学习从未抠搜,该买的资料一本没少,他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亮着屋里的大灯。说是眼睛看的清楚,头脑才会清醒。
只剩他一个人,屋里更安静,不再开那盏大灯,只开个台灯,像是真空环境,什么都传不过来。窝在巢穴里面,找那么一丁点的安全感。
实话实说,他妈妈活着的时候,心里出现过阴暗的想法,为什么自己没有早早死去,和她生活在一起太累。因为块钱,和别人争个你死我活。衣服永远大一码,鞋子大两码,班级里面的活动一推再推,永远是借口和下次,那些活动既耗费时间,对学习并没有好处,和学习差的人交往自然也是没有好处。下课直接回家,她说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这个阶段学习为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惹事,范围很广,不要和别人起争执,该忍的时候要忍让,看一时的得失没有用,是莽夫。要看长久的利益关系,谁走到最后,才是赢家。说只有他们娘俩,过好自己的生活,逞口舌之快没有意义。别理那些混账,他们自然就悻悻的走远。
最后总结陈词,“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妈妈只有你了,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活下去。”
所以他从来没有过反抗,只是忍让。小时候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言语和动作上的倒刺,他只能默默受着。有一次因为没有把铅笔借给别人而惴惴不安,害怕那个小孩回家告状,害怕老师要找家长,害怕没人站在自己这一边,在脑海中上演几出大戏,惊出一身冷汗。幸好没有,当天下午近乎谄媚的把铅笔递给那个他讨厌的男孩,说上一句早上我没听清你要借什么,别往心里去。
说这些的时候,他总在想,好恶心,市侩的味道恶心,他更恶心。
性格里的忍让和妥协不是天生的,是环境的挤压与打磨。是无数次听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他们那样的人混为一谈才是最大的失败。渐渐的表面自视清高,实际上只是软弱。思量过多,从没有任何举措。
面对母亲的去世,学生的试探性求助,封闭自己,视而不见,只做力所能及的事,然后给出当年的那句,“你别招惹他们,提升成绩,一切都能解决,别和他们一般见识。”
有时候会跟着一句,被狗咬了不能咬回去。猛灌鸡汤,假模假样的安抚学生,实际上全是漠视,体系的漏洞太大,他一个人如何螳臂当车,对抗洪流,他从始至终没有这个能力,当年救不了自己,现在超度不了旁人。
世界循环往复,既成规律不会随着斗转星移而发生哪怕一丁一点的变换,弱肉强食,有些人注定只能撑着被践踏的人格,无亮点的活着。
角色的前后期反差很大,像是突然转变,也是有迹可循,对演员的要求会跟着提高,他必须足够细腻。悬疑小说的细节一样,不多不少,刚好能按照逻辑推导出结果。
他们拍摄到当年那几个女生在教师节回来找他,为首的那个女孩初中毕业就不再继续往下读。成绩不好,家里没大钱没势力,开个早点摊子,父母说考不上没关系,考上又能怎么样,反正我有们这个小摊,你这辈子饿不死。学成又能怎么样,人不都是一样虚伪,大学生吃我们的早点,高中生也吃我们的早点,谁比谁高贵。而且他们当时不催促她继续往下读书的还有一个原因,如果学习这件事成为负担,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的人实际上素质一般,那学习就真没意思了。望女成凤?没这必要,有口饭吃,有个窝住比什么都强。
在教师节这一天会回来很多学生,看望老师,分享新年级的困惑。她们几个女生,甚至没去看望当初的班主任,找好时间,在其他老师上课的时候进到办公室里面。
看到她们更多的是吃惊,即使相处三年,还没忘记彼此的名字,给过一次不成熟的建议,她们和他并无太多牵连。惊喜很少,更多是困惑,思考目的,思考应付她们得到方式。
有一个人盯梢,张燕干脆开门见山,“老师,我们想说的不是从前那件事,但也差不多,这是最后一次,您加入还是不加入?”
这个年纪有摩擦、争斗,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她们初二的时候来找过他一次,当时说的是,老师,能想办法调换一个座位吗?
江涵当时坐在胡佟琛旁边,他们俩学习都不错,班主任给他们排在一起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监督,方便讨论题目,希望形成良性循环。所以从没有人怀疑过他们,品行和成绩挂钩,胡佟琛一定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没有之一。
找班主任换位置显得不合理,他会问东问西,抱着求救的想法找上赵家航。嘴上说着那么多无关的话语,但还是找了个理由把他们的位置调开。是用江涵一次语文考试的故意失误换来的,换到刘亭婷身边。理由冠冕堂皇,“刘亭婷语文成绩始终稳定,江涵和她坐在一起能学会稳定心态,对班级整体好,对她们个人也好。”
不算是无心之举,是顺手的举动,更多的他帮不了,即使说那些无用的话,依旧付出了一定的行动,只不过他只能做这么多。后来她们又来过几次,付诸流水,无声无息。
25/56 首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