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3

科举平步青云路——胖子家的学渣【完结】

时间:2023-10-13 14:53:24  作者:胖子家的学渣【完结】
  知府姓王,是年前不久京城官职调动时调过来的,上两任殿试中的进士。因为在翰林院呆够了,不想继续荒废光阴,找了关系下放到距离京城不远的临廊郡为官,跟沈锦没见过面。
  只是他没想到,刚就任就白得了这么大的一个功劳。他家虽不是什么勋贵,但父辈也曾在朝为官。只要自己这一任不出任何问题,过三年后凭借这份功劳,加上家里的运作,自己不说升迁,至少也能平调回京城。
  那不美滋滋?
  刘知县相对就冷静很多,心里更多的还是感慨。他已经连任两届了,原本没出过什么成绩,应该是要平调到其他地方继续做知县,等什么时候熬出资历,或是得个大功劳才能升迁。
  也是运气,当初自己曾看好的小童生竟年纪轻轻达成了自己一辈子没达成的愿望,中了三甲,还让自己借了东风,顺利升级到府城,就任从六品同知。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如果当初他没有伸出一把手,沈锦就进不了府城,无法认识顾监生,拜不了师。就算沈锦命里就有当官的命,也不可能十七岁就考上。
  真要是那样,自己早就被调走,像这位王知府一样,白花花的功劳砸在下一任头上,自己啥也得不着,可不悔恨?
  告别两位父母官,沈锦坐上家里熟悉的马车往家赶。陈氏早早的便候在门口。老头子应酬着街里街坊的讨好恭贺,身边一左一右搀扶自己的是两个美丽大方的儿媳,跟前跑来跑去的是一群孙子孙女,沈家现在也称得上枝繁叶茂。
  如今小儿子也终于有了前程,自家彻底改换门户,听着邻里巴结奉承的声音,陈氏已经美的要飘上天了。
  沈恪亲自为幼弟驾驶马车,一如当年他驾车带弟弟去读书考学一般。沈烈坐在一边,见到家门口的人群后兴奋的挥手呐喊。沈锦听到动静连忙掀开窗帘,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竟不顾车还未停稳,直接跳下了马车,紧走几步上前,“扑通”一声跪到在地,热泪盈眶。
  “不孝子沈锦,叩见爹爹、娘亲!”
  陈氏心疼的啊,儿子长这么大,她连一根手指都舍不得打过,哪里舍得儿子跪在冰凉硌人的地上磕头啊!
  看着儿子三个响头磕的额头登时肿了一块,陈氏赶忙扶起儿子,心疼的无以复加。
  “疼不?你这臭小子,傻的啊?这地上这么硬你使那么大劲儿干嘛?显你头硬啊?”
  沈锦还未及冠,脱去官服后是没有束冠戴的,白嫩的额头上肿块就格外明显,看得出是真下了死力气磕的。
  周围百姓看的心惊又羡慕。自家小子不要说当官了,能考中个童生都能在家嘚瑟好久,吃穿恨不得人送到嘴边,好像已经成了大老爷似的,更不要说给父母磕头。
  再看看人家儿子,大家都是女人,怎么什么好事都让陈氏赶上了?
  沈氏一族跟来凑热闹的女人们听罢,也纷纷点头。
  三个儿子都出息,两个儿媳肚皮争气还秀外慧中,孙子孙女活泼可爱,就没听说沈家人有红过脸。再对比一下自家这过得鸡毛鸭血狼藉一片的日子,真让人嫉妒死陈氏了。
  沈源现如今已经是沈氏一族辈分最高的老太爷了,八十岁的高寿,依旧眼不花耳不聋,早上起来还能在庭院里打套拳,偶尔监督一下重孙功课,小日子悠闲又平静。
  小孙子考中进士,沈源激动的连病两回,把家里忙的一团乱。好不容易好了,老人家又忙着开祠堂祭拜祖先,告知妻子好消息,还掏了小金库给家里上下下人都赏了两月例银,这才罢休。
  沈锦踏入卧房,老爷子因为过于激动还躺在床上休养,见到小孙子也是赶紧装没事人的坐起来。
  “小锦回来了啊?好好,出息了,比爷爷出息。”
  老人家想起自己这一生,想起爹娘的期盼,难免再次热泪盈眶。
  沈锦陪伴老人半晌,去应酬了前来祝贺的邻里和族人,直到天黑才算安稳下来。
  想了想,趁着一家人都在,沈锦把自己在会试前想好的打算说了出来。
  “去京城?!”一家子惊讶的喊道。
  沈锦点了点头,并且表示自己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如果家人愿意跟自己去京城,到时在京城买个宅院住下也不费什么事,互相之间也有个照顾。
  陈氏虽说是舍不得小儿子,可也在乎别人会不会说大儿子不是。自古以来长子承家,承担为父母养老的重担,没听说跟着小儿子的。
  但转念一想,小儿子才十七,过个几年就得成亲,得好好寻摸起来了。以儿子现在的身家和成就,想在京城找个贵女也不难。
  问题在于,孩子还小,虽然有他老师在身边,但是谁不知道顾明哲自己都还是光棍儿呢,怎么给弟子找媳妇?他能抹得开面?
  而且,顾明哲唯一可能接触到的姑娘,应该只有他庶兄顾明琛的女儿吧?
  陈氏不知道顾明琛是何许人,但她知道这个当庶兄的抢了嫡出弟弟的爵位,那就不是个好的。她的小锦儿是家里最优秀的孩子,怎么可以娶一个亲爹上不得台面的姑娘呢?
  而当爷爷和当爹的想的就是另一方面。
  老爷子沈源已经高寿八十,背井离乡的话会不会习惯还另一说,最怕的是因为水土不服病倒。而沈青是比较守旧固执些的性子,认定自己应该跟大儿子生活,两个小儿子只要还想着家里,隔三差五的来封信或是过来探望,年礼供奉记得给就成。
  以他的积蓄,其实就算自己带着媳妇过,也没啥,他养的起媳妇,他也才不到六十,还年轻呢。
  而当哥哥嫂子的呢,刘桃儿现在已经完全被丈夫收服,遵循“出嫁从夫”的说法,只要丈夫去哪她就去哪。
  徐若娘虽然想去京城,可以给两个儿子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她也知道自家什么地位,说白了就是小地方来的,“乡巴佬”。儿子在临廊,只要不作奸犯科,可以仗着小叔叔的名头过得很好,读书教育什么的有沈源和沈锦的人脉在,至少这几年是不愁的。但是去京城的话,就得考虑到,儿子能不能在那边交到朋友,会不会有人看不起他们,孩子会不会因此学坏之类。
  至于利益方面,已经掌门立户的徐若娘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看重了。多大的手攥多少银子,他们两口子一辈子伺弄土地倒腾药物,如今也有了好几条路子卖药,换个地方的话又得重新开始,多少有点不值得。
  小叔子现在还是靠着他老师的面子才能在京城勉强站稳脚跟,徐若娘还要脸,可不希望自家打上“打秋风的穷亲戚”的名头,所以是第一个表示,不愿去京城的。
  而沈烈是舍不得他辛苦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亩药田,也不愿意去京城。
  沈恪对是否去京城并不在意,对沈锦买下的那三间商铺倒是很有兴趣。他最近打算靠着这些年攒下的人脉,做一家首饰店,搭配服饰店开办。
  刘桃儿手巧,对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沈恪喜欢手工,也招了几个年纪较大的老师傅,买了几个死契的下人做学徒。
  沈家底蕴比不上那些金银楼,经过商讨,只能走中档的路线,专门收集各种翡翠或宝石的边角料,经过打磨后增添一些金银丝制成首饰,看着也极好看。
  沈恪着人制作了几只钗环簪子出来,上面最大的一块红宝石也不过小指肚大,磨成椭圆形镶嵌上去,周围点缀着那种极细碎的小珍珠做花朵状,微微晃动下也是波光粼粼。
  这么一支在贵人眼里看着不太起眼的首饰在平民中已经是极好的,十两银子虽然不便宜,很多生活还不错的百姓咬咬牙也能买得起。沈恪估摸着两地的距离,打算让弟弟找人管店,自己负责出货,兄弟俩合伙做生意,自己这边还方便照顾老人,两边一直有信件往来的话,相信也不会再担忧对面了。
  沈锦也可以安心在京城当官做事了。
第58章
  ◎翰林院◎
  家里都不愿跟着上京, 几个小的虽然对京城有向往,但拗不过各自的父母,不得不罢休。
  沈锦虽有些惋惜, 想到两地距离也不远, 哪天能空出时间来, 请个几天假回来看看也不耽误什么,就不再计较。着人把班云庐托自己带给他爹娘的信找出来叫小豆子送去, 着重让他帮二老念信,如果有回信也帮着写写。
  班云庐妻子还在坐月子,夫妻俩暂时没法回来, 总得让二老知道自己已经有孙子的事情。
  关于祭祖的事情自有族长筹备安排,沈锦到时只需要出个人就是, 根本不用操心。
  在家的几天他过得极度舒适, 吃喝有亲娘照看,还有小侄子小侄女逗弄。爷爷和爹的目光永远是自豪且慈善的,邻里的态度也不再含酸捻醋,沈锦只需要顾着两个已经大些的侄子学业, 其余都有家里人帮自己去做。
  可算理解, 前世那些“巨婴”是怎么来的了。
  巧儿如今也十六了, 已经开始相看。因为小叔叔改换了自家门庭, 连带着小姑娘的亲事都顺理成章提了一级,从秀才或是地主,跃升到大商户或是举人后代中挑选。
  小丫头性子温柔但内里坚强,跟着弟弟学了识字, 又跟着爹爹学了做账本和算数, 针织女红也是拿得出手, 还有一手传自陈氏的好厨艺。加上有个出息的小叔叔, 自家爹爹也相当给力,上门求娶的颇有些络绎不绝的味道。
  沈恪虽经商,手里的田地一直没少还与日俱增,一直保持着“农”的户籍。生怕被打成商籍,不仅连累弟弟,自己儿子以后读书也要被人排挤。
  如今的沈家也称得上耕读之家,书香传家,又是少有的从临廊郡本地出生的进士,在当地深受重视。孩子们渐渐长大要有自己的房间,沈恪想买下隔壁的宅院,把两座院子打通,对方竟不惜以近乎房价的一半出价,只求让探花郎收自家儿子为徒。
  沈锦拒绝了,他现在没心思收什么徒弟,更何况还不是看资质,是以利益“逼迫”收徒。
  房子往另一边扩出去的,花了比原本预料的还多一些的费用,买了另一边两座较小的二进院,合并后也能组个三进半,把孩子们送了过去。
  之前那户人后悔不已。
  等回到京城,沈锦还是第一个返回的,在顾宅休息了一天,就去翰林院报道。
  负责带沈锦的是一个同样姓沈的老侍讲,操着一口带着南方口音的官话,个头又瘦又小,看着得有四五十岁。气势却相当高傲,很有点看不起北方学子的意思,对沈锦也没有“本家”该有的照顾之意。
  后来沈锦才知道,这位老大人也是前朝旧臣,只是一直郁郁不得志,曾经自己相中想求娶的姑娘因为他长得不如意而另嫁他人,因此敌视所有长得好看的男子。
  沈锦听后本能摸了摸自己的脸,一时间竟有些哭笑不得,这算是对自己容貌的肯定吗?
  翰林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有的只有几个较大的院落用围墙围绕,中间用小门打通。沈侍讲七扭八拐把沈锦带到一间房中,房里全是前朝到现在的各种记录,有两个还算年轻的官员正在奋笔疾书,不时起身翻找什么书籍,连抬头应酬的时间都没有。
  “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办公处了,”沈侍讲连多余的话都不想说,一板一眼的讲解道:“这位是李大人,那个是赵大人,以后你们就一起工作了,有什么不会的就问他们好了。”
  二人这时经过,沈锦趁机打了招呼,心里对两人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是那种纯粹的学术性学者,说的再通俗点,是个被长期编撰史书这份差事折磨的没了心气儿的“书呆子”。
  不过跟这样的人共事,往往还比较放心。
  沈侍讲转身离去,沈锦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打量起周围来。翰林院作为国家选举人才最后的“关卡”,文官入仕必要经过翰林,“非翰林不入阁”,虽不是一定,但也承担了大半读书人的希望。
  沈锦作为探花,原本应该是正七品的编修,但秦池登基后,为了尽快掌握朝堂,在翰林院塞了不少心腹,并允许部分心腹得到“准许其一子嗣不试可入翰林”的恩赏。
  而这个恩赐,往往会被这些心腹大臣作为对家里不争气但受宠的儿子的最后保证,一时间不少学业不佳没有功名在身的勋贵官员之子被塞进了翰林院,从八品小官做起,被戏称“非试翰林”。
  刚开始时这的确解决了新朝用人紧张的问题,但近二十年过去了,原本还在底层的“非试翰林”在父辈的经营运转下也逐渐爬上来,普遍在六七品转悠。六部里有门路自己也上进的都进去了,其余谁都看不上的就只能在翰林院继续熬资历混日子。
  可他们还是占着位子,时间一长,像沈锦这样,靠着自身学识进入翰林院的,就只能从从七品开始做起。
  翰林院都变得如此拥挤,可见其他更受欢迎的部门现在是多么的繁复臃肿。
  而李、赵两位大人,其实也是蒙荫进入翰林院的“非试翰林”,只是在翰林呆的太久,家里原本顶门立户的人已经离世,没了让他们自如离开的人脉,只能留在这里混吃等死,以正八品的职位,现在还得给沈锦一个新人打下手。
  沈锦倒是对此接受良好,老师曾说过,翰林院跟个缩小的社会一般,运气好遇到喜欢提携后辈的那自然是自己的运气,但大多还是会遇到面和心不合,总有机会闹翻的上司。沈侍讲虽然脾气不好,但至少没刁难自己,该说的该做的都做了都说了,最多称不上细心上心,没谁能指摘他。
  沈锦没必要为了一个早晚能学会的差事,得罪一个在翰林院呆了几十年的老人。
  因为往往,这些前途“无亮”的老人,反而能让你吃个大亏,因为他们在这里太久了,各种潜规则和人脉都太熟了,你玩不过他。
第59章
  ◎皇子◎
  不过也显然, 还急着用人的秦池不会让沈锦在翰林院空耗太久。
  过了两个月不到,状元、榜眼包括其他新科进士回到京城入翰林院报道时,沈锦已经在沈侍讲的带领下进了一次皇宫, “顺理成章”的获得了皇帝的肯定和认可, 成为了京城中近期炙手可热的新晋红人。
  并在之后的半年, 陆陆续续的见到了,以各种理由到翰林院, 与沈锦“偶遇”的五位皇子。
  其中,以四皇子和六皇子来的最为勤快。
  沈锦对此倒是相当能理解,二皇子三皇子早入朝堂接触政事, 身后支持的势力也是最强大的,五皇子占嫡, 身后有皇后和讲究国本正统的大臣宗亲支持。
  只有四皇子, 既没有正经母族撑腰,养母一族虽说支持,但总有一种随时可以抽身离去,把四皇子自己留下送死的感觉, 他怎么可能不想着早点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让自己最低也能拥有活命的机会呢。
  如果不是这是皇帝自己来求帮助, 并且再三保证最后会把沈锦捞出来, 沈锦怎么也不会和四皇子接触,这多少有点找死的感觉了。
  至于六皇子,那是纯粹来看稀奇的。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他就想知道, 晚年明明对几个兄长都不假辞色, 也不大搭理新晋进士的父皇, 为什么会突然对一个探花另眼相看起来。
  这小子, 怀疑是自家老爹年轻时在外留情,生了私生子不好意思认祖归宗,这才变着法让人知道,他看好这小子,好为儿子铺路。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