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随着日子渐渐过下去了,她开始觉得有一种痛快。
五月的时候,她收获了第一框自己亲手种,亲手采的茶叶,卖了一担茶叶,由黄大姐买了一些糙米回来。
那种快乐,和那时润笔费捏到手里时候的快乐,是一样的。
六月天气渐渐热的时候,三姐问她,要不要学凫水。
碧波青山里,只有飞鸟,只有天蓝,衣裳湿漉漉地贴着身体,清凉的水波拂过躯体,也不会有任何的人指责“失了名节”。
桂林山水中,无有四书五经。只有十二节气歌久流传。
看黛玉愣愣出神,“只是”了半天没个下文。三姐以为她又思念起失散的亲人了,便扬眉道:“别‘只是’啦!想想有趣的!你瞧,‘小姑娘,看你们俊俏,干嘛砍柴种茶树那么辛苦呢?不如......哎哟,哪里来的王八!’”
三姐手里一边划桨,一边像模像样地模仿那天顺水追着她们的那个章家领头人的话。
那时候,那些狗腿子见色起意,说她们如果识相,交租也罢,交不出的,就姐妹俩都到章家去当通房丫头。
三姐顺手捡起一个舟上的东西就往那狗腿子的脸上砸:“你叫你亲妈去当通房丫头罢!”
不料砸出去的,居然是个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爬到舟上的大王八。
黛玉也笑了几下,想到章家,又想起黄大姐,道:“不知道黄大姐如何了。”
说到这里,三姐也叹了口气:“......嗯。虽然听说是当章家的奶妈了。不知道到底怎么样。等我们到了永福县,再去打听。”
黛玉应了。三姐又说:“到时候也去打听你叔叔。”说着,她回头笑道:“喂,你喜欢不喜欢桂林?”
黛玉想了想,微微笑:“喜欢。”
即使她在广西,在桂林一路境遇坎坷,与亲人失散,也还是喜欢这里的。
山光水色行漓江,患难结交奇朋友。
她望着三姐,觉得自己像多了一个亲姐姐。一时抿着嘴乐起来。
一路上无聊,三姐就像往常那样,教林黛玉说广西本地的白话和壮语。教了一会,地方已经到了。
老渔民带她们下船,前边是一片村寨。
她们刚下舟走了几步,忽然听到耳边有人惊呼:“三姐!”
三姐听到这一声呼喊,也怔住了。半晌,一边奔来一个青年人,满眼是泪,脸上是皱纹,饿角是伤疤,面目发黄,看起来比三姐还要年长许多,却叫道:“姐姐!”
一向泼辣的三姐面色陡然一变,眼里竟然闪出泪光,却扭头就走,没有理会这个青年。
老渔民在一帮摸不着头脑,问青年:“四弟,你这是?”
青年说:“这就是我姐姐啊!刘三姐!”
三姐这时,忽然站住了脚,回身厉喝道:“你发狂!我哪里有你这样的弟弟!”
黛玉也是一头雾水。三姐却拉起黛玉,头也不回,说“走”,就往村子里走了。
第36章 歌仙(八)
小可怜讨饭到了永福县。
那时永福县,天上正乌云万里,飘绵绵阴雨。
她听说永福县南边,都是章家别院的人,她一想到章家,就想到雪夜里那十个棍子,三个巴掌,就想到黄奶妈局促害羞的笑,想到池塘里白涨的大郎,
她怕苦了章家了。从此就不敢往永福南边去。
永福北边,以慈善人家著称的许员外,近日因为是许员外家最宝贝的孙女过生日,正在施粥赦米,救济穷苦的流民。
小可怜已经饿坏了。她哆哆嗦嗦地拄着拐杖,往许员外家去了。
许员外家设的粥棚外面,正排着一条长长的长龙。都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瘦骨嶙峋的老百姓。
每个人都只能领一汤勺稀粥。
许家的赈灾的人一脸不耐烦,穿着长衫。
小可怜最怕这样的大人先生们,不敢吱声,就悄悄地排在了后边。
“喏!”一汤勺的稀粥荡在破碗里,清得像是河里的水。
前面衣衫褴褛,瘦得只有肋骨的老太婆,摇摇摆摆,气息恹恹地求道:“大人,好人,菩萨,我家里还有一个孙女,您再给我多打一碗罢......”
打粥的人,脸色一下子变了:“去!你这样的人,不知足!今年本来就附近几个县都收成不好,粮价又贵。我家拿出了足足九百斤粮食赈济灾民,还是不够。你多吃一碗,其他人就少一碗。难道别人的孙女就不是孙女?”
老太婆还想说什么,只听他喝道:“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嫌弃我家的粥薄,就到章家那边去!看他们是给你一棍子,还是给你一碗粥!”
听到章家,老太婆的脸一下子惨白了,身后其他老百姓也都觉得这个人说得有道理,有些骂,有些劝。老太婆就被许家的家丁推攘到一边去了。
老太婆默默地扶着墙走了。小可怜看到她瘦得和她这个小孩似每日更新来抠抠群:幺五二二七五儿吧椅的,饿得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心里难过,连忙拉了拉她:“婆婆,给......给......”
她悄悄地从怀里摸出了从狗嘴里抢下的,像宝贝一样藏严实了的半个馍。
老太婆没有接,浑浊的老眼里流下了眼泪,挡住别人的眼,吃力地慢慢地塞回了这孩子怀里,说:“好孩子,你自己拿着。许家的菩萨说得对。我的孙女是孙女,别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唉......”
老太婆连说话都吃力,走了几步,扑通,就倒在了尘埃里。碗里的汤水洒了一地。
小可怜呆了,她顾不得自己还在排队,赶紧跑过去,叫了一声“婆婆”。
老太婆一动不动了。死了。
一个许家的家丁看到,不忍道:“嗳,饿死了!小孩子,你也过来排队罢,别看了。”
说着,就叫了个不知什么人,把老太婆的尸首拖走了。
但是因为这个耽搁,排到小可怜的时候,早就一粒米,也没有了。
小可怜饿着肚皮,失魂落魄,沿街眼巴巴地看着。每日更新来抠抠群:幺五二二七五儿吧椅摸了摸怀里的馍,就是不敢吃。怕自己今天吃了,明天就饿死了。
她蹲在墙角,想老太婆,想那些面有饥饿的人,想她自己。心里难过,想:如果像许家这样的好人多一点,像章家那样的坏人少一点,就好了。
她饿到头昏眼花的时候,眼前的破碗里,却被人放了一个薄饼。“吃吧。”一个人说。
那是一个人到中年,却依旧长身玉立,面目英俊的人。像书生......又像别的什么。
小可怜看到薄饼,拿起来的时候,听到那个人一边走,一边和身边的同伴用官话叹道:“可怜。今年收成明明比往年还要好。却坏在这个收成好上了。”
那人的同伴冷笑道:“若山,你看他们还施粥呢!”语气里满是不屑。
那人的同伴指着的是许家的方向。
这时候,穷苦人里,懂官话的不多,但小可怜是懂的。因为章家不许仆人在家里说土话。都是强迫他们说官话。
小可怜当初因为这个,还被打了好几顿。
今年的收成好?那为什么......为什么......
小可怜听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自觉跟在了这两人后边。
因为她记得,她一路乞讨过来的时候,的确一路上,并没有见什么天灾。
她脚步轻得像猫。那两个人一时没有发现她。
其中给了小可怜博饼,叫“若山”的那个人说:“比哪个更烂而已。什么天灾,都是人祸。这位许家的老爷子,倒是比章家聪明多了。真是‘修桥铺路’的‘好人’啊。”
“哼。听百姓说,他家赈灾了九百斤粮食。许老爷的宝贝孙子孙女,还连夜替百姓祈福。还顺便替表亲章家祈福。据说都是章家和归县令,各种苛捐杂税,巧取横夺,逼得这边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他们两个停在了永福县最大粮店的门口,“若山”淡淡笑道:“那到是。他们家可没去直接参与这位归县令和章家的破事。只是跟着章家一起以丰收为理由,贱价买农民的口粮,然后高价卖粮罢了。贱收万石粮,再高价卖出。再拿高价卖粮的钱,去强买那些快饿死农民的地。顺便拿了九百斤赈灾。万石和九百斤,许家老爷子,算盘可比章家铁。不但得了钱,还贱买了许多好田,又落了好名声。说不得,这次买进卖出,他宝贝孙女的嫁妆早赚回来了。”
“若山”的同伴道:“算了,不讲这些事了。你说要我帮你找侄女,线索有吗?”
他们说着,一路转开了。
徒留下小可怜愣在原地。
“你多吃一碗,其他人就少一碗。难道别人的孙女就不是孙女?”
“我的孙女是孙女,别家的孩子也是孩子”
小可怜的脑海里回荡着那个菩萨的这句话。和老婆婆的这句话。
她浑身发冷,连饼掉在了地上,都没有发现。
半晌,她发狂地叫了一声,在路人惊异的眼神里,连滚带爬地远离了许家的施粥棚。
如避蛇蝎。
第37章 歌仙(九)【大修】
这天, 寨子里刚下了一场雨,泥泞的烂地被牛车滚过,更加稀烂。
传歌回来, 两个年轻女孩子一脚深一脚浅踩着泥地,拨开杂草, 艰难地往回赶路。
扑通一声, 其中, 年轻一点、体弱一些的女孩子跌了一跤。
年长的一个赶紧拉她起来,看她棉布裤子上, 都溅上了泥水, 头发湿漉漉的, 皱眉:“我回去就上山。你好好地去擦一擦,烧点柴火, 烤一烤。”
“急什么, 不过是淋了一点雨, 我又不是什么泥菩萨,哪里就能病了?化了?你别往山上去。刚下了几天的雨,山上的路不好走。”年轻的女孩子被扶起来,听了年长者的话, 蹙起眉尖。
年长一些的不以为然:“得了。别拿你那身板小瞧我。我打小就晃着藤曼攀着峭壁,猴子跌了, 都跌不了我!”
“好个‘猴子’!刘三猴子!”年轻女孩子撑不住笑了。
“呸!顺藤上树, 撕了你这张臭嘴!”
两人有说有笑的赶路, 前边路上,有人气喘吁吁地溅着泥浆跑过来:“三姐, 玉姊!阿妈叫我知会你们,今个千万别到咱们寨子来!寨子里, 章家的人又来问了!还有那个总是盯着你们的帮闲的子弟,今天在我们家转来转去!”
“我们晓得了。小黄莺,你阿妈还有什么话叫你说的?”
小女孩连忙说:“有的!阿妈说,今天不行。明个你们一定得来传歌,乡亲们都等着呢!”
又悄悄地把怀里的半个硬馍塞给三姐:“阿妈说,你们今天去不了寨子,怕你们挨饿,这个。”
说完,不等她们拒绝,塞给年轻一点的“玉姊”,她就立刻跑走了。
两个人得到消息,换了条小路,悄悄地转了方向,掉头往原来的寨子回去。
天上又开始下小雨。
好不容易回到之前传歌的寨子时,林黛玉嘴唇都有点发紫了,手轻轻地哆嗦着。
幸好这个寨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点草药晒着。
她们暂且避雨的这户老乡,在自己家的土屋里,给她们腾了个离鸡圈最远,苍蝇蚊子最少,也没有养着畜生的干净屋子。三姐向老乡借了点药煮着,又给她擦干头发,借了一件补丁少点,虱子少点的干净衣服给她披着。看她喝下药,又端过一碗老乡煮的热粥,给她暖暖身子。
黛玉看了看粥,这粥有几粒梗米浮着,算是难得的稠粥。她轻轻推开:“我们不是定了规矩了吗?老乡们不容易。我们去传歌,一天只在一个寨子吃一顿。今天,已经麻烦老乡了,不能坏规矩,又吃老乡的东西。”
“喝罢。这家的女主人,就是上次,你看破那地租上的花样,帮他们写了诉状,赎回地的那户人家。这粥,他们感激的是你,今天又恰恰多煮了一份食物。所以,不算在我的‘规矩’内。”说着,三姐把热腾腾的粥递到了她嘴边。
林黛玉刚刚接过,就看见老乡家瘦骨伶仃的小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眼馋地看着粥。这粥捧在手里,顿时十分烫手。
不多时,他矮小瘦弱的阿妈把拉他走,隐隐地,还能听见教训孩子的声音:“没出息,给传歌人的粥也馋!”
林黛玉把碗放下,叹了口气。
普通老百姓家,谁家会有多余的食物?谁又会多煮食物?
看老乡拙劣的“骗局”眨眼被拆穿了,三姐顿时面露苦笑,只得说:“喝了吧。要不然,乡亲以为你嫌弃粥稀,指不定就去杀鸡了。”
想起门口鸡圈里那只孤零零的瘦鸡,黛玉眼眶一热,无法,只得把馍馍塞给三姐,示意一下,然后赶紧低下头装作喝粥。
三姐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出去,悄悄把馍塞给了小孩子。
林黛玉低下头,才真的喝了一口粥。
粥里的热气腾上来,她在水雾中,想起自己和三姐流落至此,受老乡邀请,在各个壮家的寨子里传歌。老乡们热情,纷纷留饭、招待。她们也就讨口饭吃,谋个落脚的地方。
大伙尊重传歌人,喜欢刘三姐的歌,也喜欢黛玉容止文雅,识文断字。也可怜她们两个孤身女子,流落在此。碰到那些闲汉对着两个模样美丽的小姑娘动手动脚的时候,三姐还没有跳起来打人,寨子里的乡亲先就阻止了。
刘三姐又十分老道机敏,那些风评不好,又人贩子出没的地方,她是从来不去的。
只是,她们在传歌过程里,得罪了寨子里的财主。
每次刚刚落脚没两天,就有人跟章家告状,说这里藏了他家的逃奴。
无法,三姐和黛玉只得在各个寨子里辗转,乡亲们自发地给她们当耳目。一旦出现地主动静的蛛丝马迹,立刻会有人给她们通风报信。
她们就跑到别的寨子里去。藏在老乡家里,等风头过了再回去。
传歌是无偿的。
但是东家住一段日子,西家住几天,帮这家做点活,替那家补衣。黛玉则还时不时帮这家写信,那家看读个信,念个字。
偶尔三姐入山砍藤、采药,既给黛玉带点治病的药,也换几个钱。
这样,常常在几个寨子里辗转,吃几家的饭,受几个寨子的帮,竟然也勉强落下脚来。
20/125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