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历史同人)助秦始皇安稳天下——苏佑蓁【完结】

时间:2024-10-16 23:16:44  作者:苏佑蓁【完结】
  天上太阳的位置在四点多,顺水的竹排走得很快。
  她远远就看见唐启阳几个还有七八个小孩站在岸边。
  徐兰撑着竹排靠近竹桩,唐启阳几个向她走来,徐兰笑问他们:“你们怎么来了?”
  唐启阳笑说:“我们好奇你做的船。”
  李先生看着竹排构造说:“居然可以这样做船。”他心里疑惑,兰是个农妇,不仅在做饭上有巧思,现在还会扎竹船,这个竹船看着不复杂,不过能想到用竹子来扎船说明有智慧。
  徐兰说:“不算船吧,只能说是竹排。”现在已经有战船,竹排很简单,东南地区肯定有。
  政儿的眼神黏在竹排上,山和石、芹惊讶看向满满的一筐蛋,好多蛋!他们去芦苇里找蛋最多找到十几个。
  姑厉害!
  竹排很形象,李先生说:“行在水中便是船。”
  你说是就是吧,徐兰转和石说:“石,你回去拿两个小篮子来。”
  “好。”石应声转身就跑。
  徐兰把竹排绳系在竹桩上,提背篓给唐启阳,跟眼神热切的政儿山芹说:“你们可以上竹排,但不能在上面跳。”
  “好。”政儿响亮应。
  山和芹也相继兴奋应:“好。”
  徐兰拿刀提着两条水蛇下竹排,蹲下杀蛇。
  三个孩子小心走上竹排,在竹排上走动,脸上露出大笑容,好新奇!
  唐启阳和李先生说:“李老师有兴趣可上去。”
  李先生看摇晃的竹排说:“等孩子们下来。”
  石跑回去拿来两个小竹篮给姑姑,也上竹排走一走,过个瘾。
  徐兰把杀好的蛇肉清洗干净放进篮子,李先生和孩子们都上了竹排过个瘾,唐启阳把竹排拉一半上岸边,大家一起回去。
  还有人在仔细看竹排他们也不在意。
  回到家,徐兰砍一条蛇肉给石三兄妹带回家,还带一篮鸭蛋雁蛋,随后和唐启阳忙活做晚饭。
  晚上吃鲜美的蛇羹和薤炒鸭蛋,三人吃得满足。
  徐兰扎的竹排在北玖里引起轰动,她一早提两个竹篓到河边又有不少人在看竹排,大家见她纷纷问怎么做,徐兰和他们细说一遍后把篓子竹筐放上竹排,解开麻绳推竹排下水撑去水泊。
  她到达水渚先去看昨晚下的套子,十几个套子套到七只绿头野鸭,她拿出剪刀把鸭翅毛剪去后再解套子,绑住腿。
  徐兰水渚忙活一个多小时后满载而归,两个篓子装满鸭蛋,她到岸边便有唐启阳接应,两人背鸭蛋提野鸭回家。
  李先生和四个孩子震惊徐兰的收获,野鸭这么容易抓吗?
  六只野鸭放进猪圈养着,中午徐兰杀一只用比较多的姜焖烂,味道还不错。
  下午唐启阳把竹排借给相熟的人,徐兰把两篓鸭蛋洗后排放在筛子里晒。
  第二天一早,唐启阳进城买四个大坛子,自己挑两个,雇一个人挑回来。
  徐兰监督四个孩子练剑后拿出约二十斤盐石打碎泡水,融化后用麻布过滤两次,她做这没有避开李先生和四个孩子。
  盐水过滤几回变清后倒进干净的铁锅里煮开。
  唐启阳买坛子回来后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晒,下午悄悄用火异能在缸里烧杀毒一遍。
  傍晚晚饭后,徐兰和唐启阳把晒去表面水分的鸭蛋码进坛子里,装满三个坛子,然后舀入已经早凉的盐水,用湿泥封坛放在中间的房间里。
  李方看着他们做,期间问唐启阳:“这是做什么?”
  唐启阳微笑回答:“腌咸蛋,肉用盐腌晒干能放很久,我试试腌蛋,蛋不能晒,也不容易腌进盐,就想到这个方法。”
  李方看他们做得熟练,不相信他说的试试看,但没有继续追问。
  次日早饭后,徐兰背着背篓进山,到之前充电的地方,把晒些天的木头搬进炭窑,搬完后用石头垒窑门,下方留个烧火口点火。
  点火后不用随时看着,她就拿出两粒花椒种子走远一些催生两棵花椒树长大结果到成熟,然后摘下花椒。
  炭窑不大,约烧四个小时后徐兰用带来的水和湿泥,把窑口和出烟口封死,不漏一点火,然后背点柴下山。
  她在半山腰停下,看四周没有人后拿出工兵铲快速挖一窝脚板薯,紫色的脚板薯也叫紫山药,现在叫薯蓣或玉延。
  这东西在肥力够的地方一年能长二十斤,山上肥力一般,不过徐兰春末来种时用异能催生长一些,挖出来的薯蓣也差不多有二十斤,她把背篓里的柴弄出来,把薯蓣放下面再搁上柴绑一下,背着背篓下山。
  徐兰背着背篓到政儿家门口时政儿上前告诉她:“兰从母,早上信陵君来了。”
  来就来呗。
  “知道了。”徐兰笑问他:“晚上老媪做什么?”
  政儿说:“烙馅饼,兰从母你背着柴,快回去。”
  徐兰:“好。”
  徐兰背着篓子到厨房门口,唐启阳帮她一起拿下篓子,徐兰和他说:“我今天运气好,看到两棵椒摘回来,还在半山腰看到不少薯蓣藤,我挖一个出来发现是紫色的,估计有二十斤,明天我再挖。”
  唐启阳高兴说:“椒可难得,薯蓣真不小,等会我去和丈人说,让他们明天也去挖。”
  徐兰:“好,要不,也和陈粟说一声,也叫他们去挖,我看他们已经准备了不少芦苇。”
  唐启阳:“好,我已经挖坑把姜埋起来了。”
  李方在棚子下看书,听着徐兰和唐启阳的谈话,对他们越来越欣赏,这对夫妻心胸开阔,他们过滤盐后再吃没有瞒着自己,竹排不用了借给邻居,现在在山上发现能吃的紫薯蓣也告诉他人。
  殊不知这是徐兰和唐启阳特意给他知道的。
  徐兰:“菘菜和芦服放肥后长得不错。”但白菜只卷一点,萝卜的个头没法和以前的比。
  唐启阳:“是不错,等忙完继续做肥料,明年开春用来种麦。”
  徐兰:“好。”
  徐兰洗手喝些温水后和唐启阳一起做饭,他们前世习惯了一起做饭,现在有时间也自然而然地一起做。
  徐兰低声问唐启阳:“信陵君今天来做什么?”
  唐启阳低声回:“带一些礼物来道谢,说他的厨子照着我给的几个面食做法做出的饭好吃,特别是饺子,这些天他几乎天天吃饺子,几样面食也在城里流行开来。”
  徐兰笑:“挺好的。”
  唐启阳:“嗯,信陵君大方,送来二十条腊肉,五十斤盐,十匹麻布。”
  都是他们很能用得着的东西,徐兰感慨:“信陵君还真是大方体贴。”
  “是,他听李先生说竹排和暖的床都很感兴趣,上竹排上走了走。”
  “竹排其他地方应该有了吧?”
  “现在信息闭塞。”
  “也是。”
  第二天早上,徐兰煮一锅麦仁粥,蒸熟三四斤紫薯蓣放在陶盆里压成泥,再加面粉和细盐揉一起揉成团,醒十几分钟后揪成小剂按扁,在浅石锅上烙,烙出的饼很好看。
  唐启阳切碎薤,打入六个野鸭蛋放盐搅和,徐兰烙饼好后一炒就能吃饭。
  早饭简单但好吃,野鸭蛋和薤一起炒没有腥味。
  四个孩子吃得美滋滋,政儿心里很不解,老媪跟着兰从母学做饭菜,兰从母不藏私,用的盐也是用过滤过的盐水,就是不如兰从母和阿叔做的好吃。
  徐兰饭后就背背篓扛锄头上山挖紫薯蓣。
第14章 暖的床
  锄头不如工兵铲好用,徐兰上午只挖三窝紫薯蓣,下午又挖两窝,第二天不再去,陈粟和木一家挖两天后紫山半山腰有很多大紫薯蓣的消息传出,山脚下的黔首们一窝蜂上山挖薯蓣。
  挖出来的薯蓣果然很大,大家脸上泛着喜悦的笑容,不少人更是兴奋不已,磨面不方便,还有很多人吃麦饭,薯蓣煮熟比麦饭还好吃,又这么大个。
  至于今年山上为什么生长出这么多薯蓣!
  是山神见他们过的太难长出来的!
  于是有关山神的事在黔首们传开。
  徐兰挖回来的五个薯蓣放在卧室里,打算吃一个,留四个明年做种子种在后院,她把打算告诉石:“石,薯蓣这么大个,我打算留薯蓣种子,明年开春在后院试种,你回去和你大父说一声。”
  石听姑姑这么说眼睛一亮猛点头,对啊,他们可以种!
  要是种出来,以后不用饿肚子了!
  晚上木听了大孙子的转告,也起了明年种薯蓣的心思,并和交好的人说,不少人听后很心动,不过要怎么种?
  徐兰不挖薯蓣后把锄头借给陈粟,忙家里的活同时去割编蓑衣的草回来,扯去叶子,绑成小捆挂在后院棚子下晾晒干,等更冷时有空编蓑衣,蓑衣在冬天可以保暖,他们不怕冷不需要,但春天下雨时需要,还是要准备。
  秋天干燥,秋风肃杀,唐启阳带人做的第一批泥砖和泥板阴干比较快,能用了,他们把堂屋收拾一下,搬走一些东西。
  这天早上,唐启阳带丈人和两个男青年刘平跟王亮准备砌炕,他在院子的地上画炕图,用朴素的语言告诉三个帮手暖炕原理:“我们烧火时地上的土会热,土能储热……,就照着这个图试做。”
  木和刘平王亮两人听原理半懂,看图就明白怎么做,相继表示不难。
  李方在旁边看四个孩子练剑,分神看唐启阳画的图再听他说的话,觉得很可行,对此充满期待。
  政儿和山三兄妹也很好奇,分心被李先生说:“专心!”
  四个孩子收起心神练剑。
  唐启阳跟三个帮忙说清楚后就开始动工,几个人搬来泥砖和弄来熟黄泥开始砌炕。
  帮忙盘炕的人要供饭,徐兰一早就去下鱼笼和挖野菜,中午有鱼,下午杀最后一只野鸭,她顾虑到阿父和两个帮忙肚子里油水少,菜做得很清谈,油水也少,不过有肉吃已经令他们高兴。
  堂屋里的炕带着小灶,还砌烟囱,四个人干一天也没盘好炕,第二天下午三点多才全部弄好。
  徐兰装一陶锅水放在炕头灶上,用半湿的草在灶下点火,冒出浓烟,浓烟开始向灶口冒出,小会出烟变很少。
  唐启阳看炕上没有漏出烟,出去到后面看烟囱上面冒出烟,回堂屋高兴和大家说:“炕上没有漏烟,成了。”
  李方不解问:“为何不用明火烧?”
  唐启阳跟他解释:“用明火太热,会把泥浆烧烈开,晾干透后再用明火烧就不会。”
  木点头,猛烈的太阳晒湿的泥会晒烈开。
  李方点头表示理解,看向炕的眼神火热。
  炕盘好要晾三天,三天时间不长,所以徐兰和唐启阳没有用烟熏干,让炕自然干,安心去做其他事。
  他们安心,其他人心里却像长了野草,知道的人天天来看一眼,木也一样,政儿和石三兄妹也天天进屋看看,就连沉稳的李先生也一天进屋看三回。
  炕盘好的第四天早上,徐兰把装一锅水放在炕头的灶上,在下面生火后出去做早饭。
  唐启阳把丈人帮忙编的大芦苇席铺在炕上,李先生摸摸芦苇席,唐启阳上炕跪坐下,笑和他说:“先生可上来坐感受一番。”
  李方点头,脱鞋上炕跪坐下,一会后腿脚感受到暖和,面露喜色:“大善!你像墨家。”能琢磨出省力的脚踏碓,现在还用普通的黄泥做出暖炕,这暖炕推广后可令无数人度过寒冬。
  以前有人在家里挖坑,上面放石板,下面烧小火,石板烧过热会难受,这个炕不是在底下直接烧火,不会出现过热,妙啊。
  他看向灶:还能烧热水。
  唐启阳摇头:“人吃饭可以吃任何能吃的食物,在学识上何必拘于儒家或墨家,亦或法家兵家,亦或其他家。”
  李方听唐启阳这话怔愣,他来教唐启阳读书认字不过二十来天,到现在只教了诗三百和论语,不想他能说出这样的话。
  诸子百家争鸣已久,也有将各家揉在一起的杂家,但没有唐启阳形容这么形象。
  他问唐启阳:“你想学其他家?”
  唐启阳说:“我现在学识浅,是想了解更多,只是买书简不容易。”他们有论语,也知道三十六计,可以用现在的字抄出来,但不好向外解释。
  李方:“是不容易,我是儒家,可将手里有的书借给你抄。”
  唐启阳抱拳道谢:“多谢李先生慷慨,阳感激不尽!”
  李方脸上露出笑:“你聪敏好学,心思通透,潜心学几年必是大才!”
  唐启阳说:“可不敢想。”自己只不过多活两辈子,见识广,但要说文化,他们真没有多少文化。
  李方真诚说:“你不必看轻自己,左手残亦不是大事,有才必有出头之日。”
  唐启阳笑笑,他不在意左手残,这个时候要出头就要去做官,人性复杂,政治复杂,朝堂上的官员各有各的诉求,在其中不免被裹挟,他们志不在官场,只想用所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这个时代的平民做点实事。
  他们知道政儿就是赢政,也不想通过他改变什么,在他幼年时护着他,也许将来他不再那么暴虐,那就够了。
  两人只是浅交,没有继续往下深谈。
  木和石三兄妹到门口,唐启阳招呼他们:“岳父,石,山,芹,炕暖和了,你们上来看看。”
  木和石三兄妹同时向李先生行礼,相继恭敬喊:“李先生。”
  李先生向他们点头:“上面暖和了,你们来看看。”
  石三兄妹又和唐启阳行李,唐启阳向他们点头。
  木和石三兄妹在先生面前拘谨不好意思上炕,李先生和唐启阳理解,下炕到屋外。
  木和石三兄妹上炕,感受芦苇席的温暖,脸上露出大笑容,随后下炕出去。
  晚一些政儿过来,也到炕上体验一番。
  徐兰简单做好早饭,吃早饭后四个孩子练剑,他们现在练基础动作行动不剧烈可以在饭后练,明年剑术加快后就不能在饭后练剑。
  李先生收拾自己的东西后监督四个孩子练剑,唐启阳带人盘在西间里盘炕。
  徐兰拿麻绳去山里的河谷下十几个套子,回来忙家务活,表面上舂麦磨面啥的,有点空用兔皮给阿父阿母做马甲,之前在山上下套两次,一共硝出十二张兔皮,余下的不够四个孩用,杀几只野鸭留下绒毛很少。
  早上有很多人来看暖炕,又去西间看唐启阳他们盘炕问问题,下午还不断有人来看,络绎不绝。
  照顾政儿的老媪看没什么人了才过来看暖炕,徐兰接待她,等她摸暖和的芦苇席后说:“老媪,我家西间的炕做好后剩下的泥砖和泥板不够砌一个炕,等第二批泥砖和泥板能用就给你家和我阿父家砌炕。”
  老媪觉得暖炕确实是好东西,感激说:“好,要多少刀币我们出。”
  徐兰顿一下说:“好,没有也没关系。”
  老媪笑说:“有的。”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