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开国皇后升职记——黄柏山人【完结】

时间:2024-12-15 14:42:35  作者:黄柏山人【完结】
  “陛下身为女子,会对女子多些怜悯,乃是人之常情,我们实在没必要太过计较,何况陛下考虑的也对,像这般大大方方的允未亡人改嫁,可为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何相点头附和道,“是啊,开国之初,为尽快提升人口增长,朝廷还曾鼓励,甚至是强制民间寡妇改嫁,陛下此举,也算是为民做表率,我们实在没必要揪着不放,前线战事,今年的各项规划,以及接下来的春耕,才是我等最该操心的大事。”
  崔相迅速接过话道,“何公所言甚是,边境多端作战,乃是亘古少有的危急局势,虽说从目前的战报上看,我们大安占据着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前线耗费极大,我等还要多想想该如何开源。”
  至于节流,大家现在都知道,当今是位花钱毫不手软的主,又对军中特别重视,奉行的是穷了谁也不能让军中受穷的原则。
  与此同时,当今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再怎么开源,也不准打底层老百姓的主意,增加他们的负担。
  在这种局势下,他们这些朝廷官员想要开源,就不得不多费些脑子了。
  想到边境各军每天的巨大消耗,在场众官员都被转移了注意力,没心思再去想当今待女子是不是太过优容的问题。
  毕竟柳明月做得那些并不过分,也没有伤害到哪方势力的根本利益,持续往军中投入的大笔钱物,才是真正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大事。
  这一商量,就让柳明月在接下来的几天,陆续收到多份建议边境尽快停战,没必要将防卫战打成侵略战的奏表。
  对此,柳明月并不觉得意外,而是召来一些重臣商议此事。
  “边境的战报,大家都看到了,不知诸位卿家对此意下如何?”
  柳明月清冷的声音,听上去透着些漫不经心,但是在场众人却都丝毫不敢大意。
  兵部的钱尚书立刻拱手道,“陛下,依臣之见,周边这些蛮夷小国,以为我大安因先帝驾崩,而陷入国力虚弱状态,就敢勾连各方,先行发起挑衅,其心可诛,我们一定要趁此机会,给他们来个深刻的教训!”
  李尚书不赞成的回道,“钱大人,我们大安这次在多边作战的情况,依旧能将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已经足以展现我大安的强大,实在没必要继续在那些蛮夷身上多耗费时间和物资。”
  作为户部尚书,李尚书太清楚为打这些边境之战,耗费有多大了,心疼得他都没心情过年。
  可是他也知道,这些仗是一定要打的,这是新帝用来向周边各国扬大安之威的最好方式。
  所以自边境将要起战事的消息传回京中后,他就一直很配合的给拨款拨粮,从不打折扣,只是这心中,一直在盼着能早日收到捷报,好摆脱这花钱如流水的日子。
  工部秦尚书一直不动声色的关注着柳明月的态度,已经通过不明显的反应,发现她更支持钱尚书的观点的态度。
  “李大人,这几场边境战事,固然耗费得大了些,但这毕竟只是一时的,只要能趁此机会,多收复一些我大安的失地,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收复‘这个词,很符合柳明月的心思,所以她直接嘴角微勾,毫不掩饰自己的赞成之意。
  却让在场其他人都忍不住嘴角抽搐,他们觉得秦尚书这个老家伙,为讨得女帝的欢心,属实太拼了些。
  大安开朝立国后,不仅没再丢过寸土寸地,西北那边,甚至还直接占取了一大块的草原,哪来的失地可’收复‘。
  不过他们也都注意到柳明月的态度,皆在心中暗自权衡,是投女帝所好,站秦尚书和钱尚书的立场,还是出于自家部门的利益考虑,选择支持李尚书。
  “秦大人,就算我们大安能够收复前朝丢掉的那些’失地‘,你可曾想过,收复之后,要那些偏僻之地有何用处?”
  想往那种偏僻之地派官员,人家都不愿意去,因为这是真能让人丢命的危险事。
  这些年经手过无数工事项目后,秦尚书对这一话题,可谓是张口就能来,哪怕他自己都未必信。
  “郭尚书这格局小了啊,哪怕是偏僻之地,只要是我大安的疆域,我们只需按照圣上的旨意,因地制宜,好好经营,总能改善那里的情况,反正对我们大安而言,疆域越大越好,能多占些地盘,总归是件好事。”
  王尚书开口道,“秦大人,战争不是唯一可以扩大疆域的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在接下来徐徐图之,只要我们用心谋划,估计要不了几年,就能让那些蛮夷小国自己分崩离析。”
  终于达成自己的目标,柳明月这才开口道。
  “嗯,王尚书此言甚是有理,孙子有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强兵,乃是我们大安的底气与最坚实的依靠,若仗着兵力强大攻城掠地,确实有失大国风范。”
  眼看刚才还明显表现出支持战事继续扩大的女帝,一张口,竟然支持王尚书的建议,顿让众大臣都深感意外。
  正当他们还在揣测,女帝这话是不是在反讽时,就听对方继续道。
  “大家可以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才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将咱们大安周围的这些’失地‘,都给收复*回来,你们可以各选一地或多地,只要能拿出切实可行的良策,朕这边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事成之后,朕绝对不吝重赏。”
  承中女帝的大方,乃是天下皆知,毫无争议的事实,甚至到了真正能泽及苍生的地步,在场众人当然不会怀疑,所以他们都难掩喜色的齐声应下。
  这些人能在朝中屹立不倒,哪怕有些人的行事作风与观念,令柳明月不喜,但她也没将人给换掉,足以表明,他们都有真本事,能做得好事。
  为此,柳明月即便常就某些问题与他们起争执,也不会想着要打压或换人,如之前的吏部张尚书,三年前就已被她给换了下去。
  当然,她也没忽视这些人都已逐渐年迈,需要培养继位者的现实。
  为了让柳明月尽快同意停战,相信他们有能力通过谋略来达成’收复‘周围各域的目标,王尚书等人随即就告退。
  明显还有话要说的两位丞相没走,而是跟着柳明月回了勤务殿。
  “陛下这是打定主意,要将周边这些小国,都直接纳入我大安的疆域?”
  两位丞相都有些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是熟读过炎黄史的人,都知道那些距离大安京都路途遥远,甚至是如隔天堑的区域,即便能占下来,也难以治理,交通联系都很不便。
  柳明月起身拉下挂绳,一幅舆图随之便展现在三人面前,她拿起一柄木尺陆续指向舆图的几个区域。
  “你们看,从京都到这些区域,确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这一带有终年不化的雪山相阻,这一带,有终年笼罩着毒障的崇山峻岭相隔。”
  两位丞相点头,这正是他们无法理解女帝的这一决定的原因,现在听到女帝亲自为他们分析这些,让他们更觉糊涂了。
  却见柳明月随即用手中的木尺指向陆地之外,那些海岸线指了指。
  “但是你们可别忘了,咱们大安有船啊,只需从海上走,去哪边都便捷,还能让我们的船队,多几处自家的港口。”
  两位丞相这才恍然大悟,他们这辈子一直生活在陆地,哪怕现已知道发展海外贸易有多赚钱,但是作为一辈子都生活在内陆的人,对海域着实没什么概念。
  毕竟在他们所读过的那些经史子集上,也没怎么记载和海域有关的内容。
  何相迅速回道,“陛下圣明,不错,我们大安如今拥有海军,不管是往返这些区域,还是往这些区域派军,走海道,比走陆道省时便捷多了。”
  崔相眼露精光的看着舆图上的那些区域,点头附和的同时说道。
  “是啊,老臣记得书中曾有记载,说是南方这一带的沿海小国,因一年四季气候温热,甚至能重种植两季稻谷,前朝曾试图此入此种,却因环境不适,产量过低而作罢。”
  若能将那一带都给占下来,大安不仅可以实现在这一片陆地上的真正统一,还能再增一大片粮仓,他们这些做成这件事的君臣,又将能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功绩。
  “这些区域,本就是我大安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只因过去交通联系不便,才放任他们自立为王,如今,我们大安是时候该将这些疆域都给收复回来了!”
  柳明月欣慰的点头,坐回御案后的同时抬手示意道。
  “都坐下吧,咱们能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就好,这是件做成之后,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肯定不能急于一时,要从长计议。”
  两位丞相心里都有数了,人家想要趁大安的先帝驾崩,新帝继位,可能根基不稳难以服众的关键时期,从大安占点儿便宜。
  而他们大安的这位女帝,胃口更大,打着要将人家全都一口吞下的主意。
  如今再想想与此相关的一些事件,他们完全可以肯定,自家女帝肯定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所以在前些年,一直不准朝廷接受那些小国的示好与投诚。
  如今那些小国联合起来,同时对大安的边境发起攻击,正好给了这位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趁势公开这些不知已被盘算了多久的野心与谋划。
  两位丞相在此刻无比清晰的意识到,他们这位女帝终究是帝。
  虽因同为女子之身,会对天下女子的处境和命运心怀同情与怜悯,但是她的野心和壮志,尚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帝王之上。
  更重要且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她的胸襟与眼界,都无比的宽广,不仅在他们这些朝堂重臣之上,也在前人之上。
  现在知道女帝真正的野心和目标后,他们甚至忍不住怀疑,这位早在多年前就开始筹建海上作战队,大力发展海军,是不是就是因为对方早就在打这些区域的主意。
  可是那样的话,也太可怕了些,好在这是他们大安的女帝!
  【作者有话说】
  状态不大好,真的有尽量写了。
  234
  
第234章
  将自己对未来的打算透露出去后,柳明月也算是正式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对朝中大臣们而言,几乎没有什么世俗偏好的女帝,让他们在此前想要投其所好,都找不到方向。
  女帝这次的明确表态,完全相当于是主动为他们指明努力方向,各方势力当然不吝表现。
  朝中大臣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显得有些亢奋,一边想方设法的打听对手势力的计划,一边集思广议,反复斟酌自家的行动方案。
  各方皆想方设法的调动自家掌握的一切资源,只为能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好递交到宫中,让宫中那位能尽快下旨让边境停战。
  毕竟边境的战争晚结束一天,就要多消耗一大笔的军资,边防大军攻占下的地盘越多,相当于是在与他们抢功劳,这怎能忍?
  文官集团非常希望通过接下来的谋划,让当今看到他们能通过兵不血刃的方式,成功攻城谋国的手段,不要再持续抬举武官势力在大安的地位与影响力。
  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大安,可谓是比从前的历朝历代,都要更加重视军队的建设,往各军投入的钱粮物资,更是多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尤其是那批由当今一手招募与组建起的海军,据说他们从当今手中拿到的补贴最多,明面上只有十万将士的规模,实际的人员规模与武器装备,远超这明面上的数据。
  可是他们在先帝尚在世时,都不敢对宫中此举提出什么异议,如今更没有立场提出反对,只能争相表现自身的能力。
  毕竟这些年下来,朝野上下的有心之人都已发现,不管怎样,只要有能力做事,而且能将事做好,愿意专心做事的人,不问出身哪个派系,或是没有家世背景与靠山,都能有机会获得提拔与重用。
  柳明月早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何况她本人并不是个有多聪明、多有心计的人,能集中众人的智慧,群策群力,一起做这件事,效率肯定会更高。
  而各方势力在接下来陆续递交上的方案,也确实没让她失望。
  如约下旨令边境停战的同时,柳明月在两位丞相的辅佐下,从那些方案中,挑出性价比最高,且最具可实施性一批,分别吩咐了下去。
  边境多方作战,还能相继大获全胜,还都趁胜追击,攻占下敌人的一些地盘的消息,伴随着最新一期邸报,传遍大安境内各地,大安百姓一扫之前的担忧和恐慌,发自内心的感到无比欢喜。
  战绩如此喜人的数场大捷,甚至将开朝前的那些接连不断的战乱,给百姓们带来的心理阴影,都给驱散一空。
  因为百姓们这才真正发现,他们大安不仅富起来了,自家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还拥有实力无比强大,能给他们带来充足的安全感的军队。
  收到来自民间的这些反馈,柳明月十分欣慰,她因自身的经历,对能够保家卫国的军队,总是怀着一些特殊的情节。
  如今她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因缘际会的当上了女帝,当然要重视国防军事的发展。
  这种重视,除了武器研发、人才培养及大量的资源投入,还要帮助军中在民间树立起声望,让老百姓们也能意识到将士们的牺牲与付出。
  郭锦秋出身于武将世家,知道自家的家族史,完全相当于是部帝王猜忌传。
  深知自古以来,对历代帝王而言,战斗实力强大的军队与将领,往往都会遭受上位者的忌惮,无数名将都因功高震主而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在郭锦秋看来,她公公出身军中,因重情重义,在当上皇帝后,依旧念旧情,重视军中,还好理解。
  可她婆婆这位出身于士绅大族的千金,不仅不嫌弃行武之人粗鄙,也不忌惮那些人的权势大,还如此重视他们,实在让人深感意外和不解。
  从内心来讲,她当然很拥护自家婆婆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可是站在她婆婆所处的立场考虑,郭锦秋又难免对此感到有些担忧,使得她一直处矛盾而又疑惑的状态。
  毕竟她这个武将世家出家出身的女儿,如今成了皇家的儿媳,还得以身处权力中心,见这件事告一段落后,才忍不住问道。
  “母后不吝夸赞各军将士的功绩也就罢了,为何还要为他们扬名立望,如此抬举这些将士?”
  柳明月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不以为意的随口解释道。
  “各军将士为保家卫国,在前线不惧伤亡的英勇杀敌,才取得这些胜利,我们当然要给予应有的重视与赞扬,也应让百姓们知道,大安能有盛世太平,全仗边境线上有大批的将士们在为后方遮风挡雨。”
  以郭锦秋的出身,当然知道这些事实,只是在此前,当权者压根就不愿承认,所以才有他们郭家屡遭猜忌与打压的那些家族史。
  “可是母后这么做,难道就不担心吗?”
  终于问出自己心中最大的疑问,郭锦秋感到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感到有些紧张。
  “担心?”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