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确实如此,接到柳明月令他准备于近期起程,前往西北边境备战的圣旨后,郭锦昭总算打起精神,离开皇陵,回京进宫向柳明月和他姐姐辞行。
柳明月看着这个已长得身高体壮的少年,心中颇为欣慰。
“我想要说的,还是些老话,去了西北后,无论在任何形势下,你都要好好保重自己,先帝与朕教养你一场,盼着你能发挥所长,长长久久的为大安守护边境安宁,可不愿早早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想到之前都是帝后二人在他出宫或离京时,谆谆嘱咐他要如何保重自身,这次却只剩下皇后一人,郭锦昭就忍不住双目含泪,哽咽着点头道。
“娘……陛下放心,锦昭一定会牢记先帝和陛下的教诲,不会让你们担心,也不会辜负二位的期望。”
柳明月点头道,“好了,你如今也当上个小将军了,要是让你的手下看到你抹眼泪,你还怎么给人家当老大?”
郭锦昭闻言,满心的伤感瞬间去了大半。
“陛下!臣才没有抹眼泪,只是眼睛有些不适而已。”
柳明月点头道,“好、好、好,是我误会了,到了西北以后,记得要常写信回来,我与你姐姐都惦记着呢。”
说完这些,柳明月又与对方说起她这边做的一些安排,早在先帝驾崩之前,有些安排就已经提上日程了,各军,尤其是边境各军都已悄然进入备战状态。
“陛下放心,那些异族这次若敢再次侵入我们大安,臣等一定会趁机将他们彻底逐出那片草原,让他们在沙漠中都没有立足之地。”
自打在西北占下一大片的草场后,大安也算是有可以牧马养马草场,这些年来,已为大安各军都输送了许多马匹。
西北大营更是组建起了一支支的骑兵,如此一来,那些号称是马上民族的草原异族,在大安骑兵面前,已经失去了往日可以仗着骑兵多,在与大安的对战中所向披靡的优势。
柳明月点头道,“好,朕等着你们西北大营的捷报!”
事实证明,周边那些一直对大安虎视眈眈的势力,的确不愿眼睁睁的看着大安发展壮大,如同约好了般,在承天十三年的年底,同时对大安边境发起攻击。
分别来自各处边境的战报,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被送入京中前,柳明月早已提前收到消息,反应冷静而又理智。
倒是朝中许多大臣,都十分惊慌,尤其是那些曾再三劝说宫中要接受周边那些小国的朝贡,收其为附属国,以彰显大安的大国气象,重现史上万国来朝之壮观景象的大臣们,更上对此感到愤怒与惊慌不已。
当初在陆续接到周边小国想向大安朝贡,成为大安的附属国的请求时,先帝与朝中大臣们,基本都持愿意欣然接受的态度。
但在柳明月跟先帝与一部分重臣陈明其中的利害后,先帝立刻改了主意,在李尚书等人的大力配合可,态度坚定的驳回了相关奏表。
而柳明月用来说服先帝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拿先前的历朝历代接收那些附属国后的相关数据,摆事实,都不用讲道理,先帝与众大臣们就已意识到,这完全是门亏本生意。
哪怕如今的大安已经变得相当富足,但是当年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经历,依旧给这些人带来了深刻的记忆。
先帝与众大臣当然不愿做’冤大头‘,像之前的那些皇朝般,收到的只是人家进贡的那些不值钱的所谓’特产‘,却给出大批价值高昂的回礼。
只是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大安作为天朝上国,不应该计较这些财物上的得失,充分彰显大国风范,扬大安之威。
然而先帝态度坚决,那些人说得再怎么好听,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先帝。
这也使得礼部的鸿胪寺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简直成了海贸司的附属部门,随船队出海,打着与途经的岛国建交的旗号,主业是辅助船队在海外谈生意。
对礼部上下而言,当然对此感到很不甘心,多收些附属国,才能更加突显出鸿胪寺与礼部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没人知道的是,对柳明月而言,大安周边的那些小国,在她的眼中,早被划为大安未来的疆域,所以她怎么可能会同意与那些小国建交?
这场大朝议结束后,在勤务殿中召开的小规模会议上,王尚书满脸的羞愧与气恨。
“幸亏先帝与陛下有先见之明,没有接收这些蛮夷小国的朝贡,那些人有失教化,都是些背信弃义之辈,我大安的确不屑与其为伍!”
柳明月倒没想着要与这些曾坚持让朝廷接收异国朝贡的人翻旧账,只是就事论事的回道。
“过去的事情就不说了,依朕之见,那些小国胆敢来侵犯大安,我们这次所要做的,不仅是要守住边境,最好还要就此,一举将他们都给拿下。”
听出柳明月的野心与企图,崔相等人都赫然一惊,何相迅速回道。
“陛下,那些蛮夷势力同时发动袭击,已使我大安陷入多边作战的状态,能守住现有的边境,都是好的,如何有机会对敌发起反攻?”
兵部尚书难掩得意的回道,“何相说这话,是因为对我们军中将士们的实力不够了解,陛下与先帝算无遗策,我们各军早有准备,有心算无心,那些人胆敢来犯,相当于是钻进了我们提前准备好的天罗地网。”
见对方如此有信心,除柳明月之外的众人,都对此深感意外。
“嗯,有些事情,现在还不便公开,如今边境起战事,粮草兵器之类的后勤保障,成了重中之重,依诸卿之见,该派遣哪些人负责为好?”
众人迅速讨论起来,不管怎样,这确实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不过对柳明月而言,她倒没那么重视人选问题,因为大半的粮草与武器供应,宫中早已做出私下安排。
她只想借助这次的事件,看看这些大臣推荐出的人选,能力和品性如何,若能过关,以后当然可以重用,若不过关,倒也不用担心那些人会坏前线大事。
毕竟在战争期间负责保障后勤的位置,从来都很关键,但对有些人而言,也是一大肥差。
【作者有话说】
231
第231章
信心
战争给炎黄民族带来的惨痛记忆,实在太过深刻,当大安多处边境皆发生战争消息,在民间快速传开,迅速引起百姓们的高度紧张和恐慌。
有人趁机宣扬一些悲观言论,将矛头指向女帝,认为是因*柳明月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才会为大安招来这些战争。
这种说法一出,不少人受这一说法蛊惑。
不过还没等相关舆论真正发酵起来,散布相关言论的人,就被早有准备的各地稽查司借借助驻军力量,都给揪了出来,还都是一揪一家,不得不全家都在’自愿‘迁居海外的文书上签字画押。
这一波下来,’自愿‘迁居海外的人口多达近万人,工部收到越来越多的相关文书后,都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秦尚书赶紧去觐见柳明月,“陛下,不知这些人是不是因为受到边境起战事的消息影响,才会选择出海,可是眼看下边报上来的人数,增加迅速,朝廷若不尽快干涉,怕是会令事态愈加恶化啊。”
柳明月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微笑着安抚对方道。
“秦卿家不必多虑,对于这些人,朕心里有数,工部只管做好相关统计就行,咱们大安的人口增长速度,现在是越来越快了,送走一些会影响大安内部团结稳定的人,再顺便在海上多占些岛屿,对大安将来的发展更有利。”
在海外发现的两种高产作物,既高产,还不怎么挑地,现已在大安全境都得到了推广。
再怎么贫苦的百姓,在屋前屋后,或是荒山坡上随便种点,都能获得一些收获,极大的缓解了粮食压力问题。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大安近几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明显的增加。
大安开国立朝后的近十年间,大安的人口增到三千万出头的样子,如今仅时隔三年,这个数字就已达到近四千万。
每年的死亡人口数字明显下降,新生儿的存活率大增,此消彼涨之下,这个人口数量就增加得格外迅速。
秦尚书执掌工部,当然很清楚大安的人口数据,知道如今的大安确实处于人口增长迅速的状态。
让秦尚书到大为震惊和意外的,是柳明月话中所透露出的信息。
“原来陛下早知此事?”
柳明月点头道,“嗯,如今边境起战事,我大安百姓理应军民一心,盼着各军早日消灭敌人,而不是在那煽动人心,蓄意挑起百姓与朝廷之间的对立情绪。”
秦尚书虽然听明白了这番话中所透露出的信息,但他对此表示大为不解与愤怒。
“这些人竟然敢在这种关键时期蓄意挑事?只是将他们送出海,真是太便宜他们了,陛下,依老臣之见,咱们完全可以将他们送到各处矿场服苦役。”
经历过早前那些年的战乱频起的乱世后,绝大多数人,都会很珍惜当下这和平安定的环境,秦尚书也在此列,所以他对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都很憎恶。
柳明月笑笑道,“在朕看来,还是海外更需要他们,希望他们能在海外落地生根,发挥出更大价值。”
这些’自愿‘全家一起出海的人,家庭情况各不相同,既有拿钱办事或是喜欢人云亦云的普通百姓,还有商人、官吏、匠人、读书人等,可以说是涉及到各行各业。
柳明月舍不得往外海外迁移那些踏实本分的百姓,可不介意往海外多输送些这种罪人。
哪怕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只是拿人钱财、帮人办事,非议宫中与朝廷,煽动民心,并非他们的本意,也难辞其咎。
在当前这个时代,那些岛上生活条件差,环境也差,各种物资匮乏,可没什么人有心思去感受阳光、沙滩、海水等环境,所能带来的浪漫。
看到自家老大回来,宋文斌等人迅速迎上前。
“大人,陛下怎么说?”
人口乃是朝廷的根本,人口动向出现如此明显的异常,当然会令工部上下都很重视。
秦尚书摆摆手道,“陛下早就知道此事,那些人多少都有些问题,虚惊一场,大家都散了吧。”
有人难掩好奇的问道,“大人,那些人都犯了什么事啊?那些人可都分别出自大安不同地区。”
秦尚书没好气的回道,“这属于朝廷机密,不易对外公开,咱们心里有数就行,别问那么多。”
话虽这么说,不过秦尚书并没瞒着自己的两个得力手下。
“……陛下做事,最喜未雨绸缪,不管是边境的战事,还是这次的事,都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你们以后做事,也要尽量做到万事都想在前头,如此才可在事到临头时,不至于毫无准备。”
秦尚书也已年过六旬,知道按照上意,自己该到了告老请辞的岁数,之前是因先帝的健康状态出问题,如今是因新帝初继位,朝廷要以稳定为主,才不易换人。
等到大安取得边境战事的胜利,新帝度过这段关键时期,朝廷也稳定下来后,他最好能主动辞位。
所以秦尚书如今已经没了什么争权夺势之心,也就不吝提点两个得力手下,也算是留下些香火情。
两位工部侍O也很领情,皆态度恭敬的应下,之前的工部左侍郎,已经被调任地方,成为一省封疆大吏,已迁任左侍郎的宋文斌回道。
“大人放心,我们虽然没有陛下那等擅长运筹帷幄的本事,但也一定会努力多思多虑,尽量做到有备无患。”
秦尚书点头道,“咱们工部这些年,在陛下的支持下,做成了不少大事,看得出来,陛下以后应该还会很重视我们工部,你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忘了之前的那些教训。”
柳明月重视工部,也不吝往工部投钱,更不吝提拔有功之臣,上层官员因位置问题,晋升空间相对有限,可是中下层的官员立功的机会多,升迁就比较迅速了。
所以如今的工部,绝对称得上是朝廷的热灶,备受关注。
盯着的人多了,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纰漏,从而被人抓住把柄,肯定不能掉以轻心。
对柳明月而言,工部的人事问题,只是她每天所需操心的无数事务之一而已,见完秦尚书后,她又陆续接见了崔相、钱尚书、高大监等人。
几处边境齐开战,所需耗费的钱粮、军需器械等物资,乃是一笔天文数字,这样的大额支出,也不是她一个人就能说了算,需与相关各部商讨。
当天的政务总算告一段落后,柳明月忍不住感慨道。
“幸亏咱们的各种武器储备与粮食储备,都很充足,要不然,遇到当下这种局面,还真应付不了。”
事实上,岂止是应付不了的问题,遇到这种多边作战,一般来说,只能选择和谈,尽量避免战争。
而这些势力选择在先帝驾崩后不久,一齐对大安发难,也是打着想要趁机从大安咬下一大口肥肉的主意。
毕竟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平时对周边那些小邦国不吝钱物,多以安抚为主,有条件了,觉得对方不听话了,就是派兵揍上一顿,威慑一下。
“还是母后有魄力,对上当前这种局面,不仅不与他们和谈,还选择直接和他们作战,想必那些蛮夷,现在都快被咱们大安的将士给打懵了吧。”
郭锦秋现已知道公公婆婆提前在边境布局的规划,也知道宫中为防边境起战事,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如今对自家将士们很有信心。
柳明月倒没有因此而盲目自信,哪怕从每天收到的最新战报上看,前线的形势大好,自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到底如何,还需看最后的战报,唉,距离太远,这消息的传递,实在太不便了些。”
说起这些,柳明月就无比怀念她曾习惯并依赖的那些通讯方式。
郭锦秋听到这话,却觉不知该说什么好,因为在她看来,因她婆婆在之前的那几年,耗资无数,修筑出了无数路桥。
再加上两轮车、三轮车的出现,大安现在传递消息的效率,可比以前快多了。
所以她实在想像不到,到底要达到怎样的速度,才能让她婆婆感到满意。
“儿臣觉得,凭咱们大安将士的实力,可能要不了多久,咱们就能收到前线的捷报。”
柳明月不知道对方心中的费解和疑问,起身来到大安舆图前,抬手指向目前正在打仗的那些区域。
“这些区域,其实都曾是我们的疆域,还有这几个地方,没事的时候,尊我们为上国,一旦发现我们国力虚弱,就迫不及待的扑上来,这里到这里,还有这一带,这大片的区域,都是在前朝末期丢的,我们大安有责任都给拿回来,同时还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听出柳明月的话中所透露出的信息,郭锦秋忍不住道。
“母后,儿臣见史书上记载,咱们之前的朝代,之所以很少会直接将这些区域都纳入疆域,是因那些区域环境恶劣,太过偏僻,只会给朝廷增加负担,而且那些区域的人,往往都不遵教化,时常叛变,会让朝廷疲于应对。”
150/166 首页 上一页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