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虽然许久末来教舍,但在看到这幅场景时贾琰也不感到有多惊讶!反而面上一笑,心中还能淡然地想着,一会他是先要帮朱兄说理,还是要与李兄他们一同裁判?
不过这次他可是猜错了,朱禄与李承明这次可不是因为往日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他们是因为今早朝廷下发的一道诏令而争论不休!
当然,因素日不和,朱、李两人或者说是两家,对今早下发的这道诏令各持已见,互不相服。
说起这个就要说到四个月前山西判乱,四皇子出兵平乱一事,由于朝廷派兵,再加上起兵谋反的判军本就是一群手无寸铁的难民,所以在面对来势汹汹,武器精良,作战有序的士兵时不到三个月便溃不成军了。
而此次诏令就是关于如何处置投降的判军而下的。
由于这些判军大多是由山西一带因受灾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组成,所以在战败后关于如何处置他们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以户部尚书为首的旧派认为,应该收敛降兵,从轻处罚,毕竟五万判军不是小数目,若都处死或流放皆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更何况这里面还包括了大部分山西境内的平农、百姓,他们可是山西重要的人口生力,若没有他们来年开春谁来耕种农田?何不如从轻处罚,也为山西省内今后保留生息。
而以吏部尚书为首的新派则认为,若不下令从重处罚判军,放虎归山,那今后国内各省皆可效仿,恐有国朝动荡之险,更何况这些叛军参与谋反,其心可诛,怎可轻易放过,应将逆贼头领通通斩首,其余按罪处罚,凡有参与者皆流放边关,编入贱籍,后代永不入关。
为此,朝堂上下就这两种观点争论不下,最后见朝内嘈杂一片,朝内大臣争的面红耳赤,当今被吵的不耐,最后还是拍板定下,让吏部派人核查统计此次判军名单,按罪处罚,其余罪名较轻者遣回原籍,三代内不能从仕,跨省移居,另山西巡抚及各县官员凡有勾结判军,私结营党者,一律当斩,抄没家产,家人同罪。
第85章 摇秋词
就今日早朝的事众人争论半响也未争论出什么,也不用贾琰凭理,因为冯助教来了。
看到冯助教带着书本走来的身影,众人都立刻停止了争辩,慌忙的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坐好,翻出书本诵读了起来。
待冯助教严肃的身影走进,看着众人都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认真诵读的场景,欣慰地点了点头。
待看到贾琰时,见他看着无恙,知他应是伤好的差不多了,也不禁松开了紧皱地眉头。
又见众人都在认真温习书本,照例提问了下众学子学问,虽有一、两个答不上来的,但总体还是不错的,冯助教也只按例罚了那两人,也不再多说什么。
……
一直到午时,冯助教授完今日的课,才宣布散了学。
见冯助教拿着书本的身影消失,李承明等人才起身向贾琰开口关心他的伤势恢复情况。
贾琰听了,顶着众人关心的目光,起身笑着谢过来自同窗的关心,并解释道:“刘太医的医术很好,如今他的伤口已无大碍。”
众人听了心下放心不少,又纷纷笑着开口恭贺贾琰得圣上爱重,封爵之喜。
更有好事者,起哄说:“待贾兄弟伤好全后,一定要开宴宴请我们这些同窗学友才好,皆时也好尝尝一等爵的佳肴,沾沾喜气。”
贾琰听了只笑着拱手应合道:“一定,一定。”
――
这边贾琰周围恭贺声不断,热闹一片,贾府内的停月阁内也是如此。
只见阁内坐着满屋子的女孩儿,林黛玉,贾探春,贾惜春,贾迎春,史湘云,薛宝钗等都聚在了此处。
众人笑着围坐在一起,不知谈论着什么,笑语宴宴,衣香鬓影,焚香谈诗,好不欢乐。
只见众人坐在一处不知又商议出什么有趣玩法来,由史湘云打头,手中拿着竹制的桶签不断摇着,口中还念念有词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摇完之后,她又随即从竹筒抽出一支签来,待看了自己的签,她留中不发,笑着又将竹签递给下一个人。
她身侧的黛玉接过,未做他想也紧跟着抽了一支签出来。
只见其上面写的是:“牵牛星与河汉女有关的上联。”不禁俏脸一红,顶着众人询问的目光,也将签子留中不发,将竹筒递给了下一个人。
一旁的探春接过,随即也抽了一签出来,见上面见着:“河汉,复几许两词。”略一皱眉,但也并未做他想,同样留中不发,将竹筒递给了身旁的迎春。
……
如此这般,一轮抽完,除了先前黛玉与探春的签外,其余人抽中的如下:贾迎春的“纤纤,弄机杼。”
贾惜春的“皎皎,擢素手。”
史湘云的“相去,一水间。”
薛宝钗的“河汉女,不得语。”
除此之外还有李纨的“终日,零如雨。”
王熙凤的“牵牛星,清且浅。”
文姨娘的“擢素手,弄机杼。”(她身份最低,便坐在最末端,同样也是最后一个抽的,原本这样的场合是轮不到她这种身份的人出现的,只是恰好众人来此玩时,她就带着丫鬟在此处了,总不好让人为她们腾地方,赶她们主仆走,便由王熙凤笑着劝说一同留下玩了。)
待众人都抽好了各自的签后,由平儿说出本轮中签者,“凡是抽中词中有牵牛星的此轮抽签为魁首。”
“抽中弄机杼的罚酒一杯,赋词一首。”
听到平儿的话,王熙凤亮出自己带有“牵牛星”的签,乐道:“看来这轮魁首要先落到我身上了。”
话落又听一旁的史湘云,惊道:“林姐姐抽到的词也有牵牛星,林姐姐也是魁首。”
众人听了不禁又是一乐。
待到抽中“弄机杼”的领了罚,又作了词,众人才算作罢,又重新理了签了,由两位魁首开始新的摇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贾迎春外,这位没进府多久平日里在府中不声不响的文姨娘,竟也作的一首好诗。
不禁惹得王熙凤多看了两眼,细细打量了一番,不过想到这人进府时,贾琏提的一嘴,从前也是书香人家出来的小姐,虽然门第低了些,但也是读过书,识些字的,只不过命途多舛,家中遭了难,才流落到戏院那种下九流的地方的。
想到这,王熙凤便收回了视线,笑着同黛玉她们一同摇签打趣。
坐在末首的文姨娘,面色如常,即使被这位贾家颇有威名的二奶奶,当面打量也仍然面色如常,神色举止温柔柔弱,不显分毫,直到王熙凤收回视线,嘴角也依然噙着一抹温柔的笑意,像是从未察觉般。
……
期间史湘云接过黛玉递来的竹筒,见其心神不宁,不由地关心问道:“林姐姐,可是有何心事。”
黛玉听了瞧着手中的签子,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没什么要紧事。
史湘云见了,也不好再多问,抽了签转身便递给了下一位。
而一旁的黛玉瞧着手中的签子,只心中自己知道,她其实是担心挂念着贾琰的,贾琰在国子监受了伤的事她是知道的,只他不想让她担心,她也便不再多问,平日里也只当自己不知。
可这一个多月来,他都没传来什么消息,老太太那里也没什么动静,虽原先心中有气他瞒着她,可这些时日过去了心中难免担心念挂。
近日里更是忧心忡忡的,让紫娟她们好不担心,又不知自家姑娘这是怎么了?又想着二爷临走时的吩咐,莫要让自家姑娘忧心太多,都不免有些着急上火了。
所幸恰巧有史湘云这次又被贾母接到府上小住,众位小姐们聚在一起趁着这几日天色好,秋高气爽,办了摇秋词的小宴,黛玉也能出了解个闷,也好一个人总是待了房里,多思,多想的好。
这里顺道提一句的是,因贾琰受伤的事,事发突然,不仅有关皇子,后来又由贾琰他们在监学中递来的信说此事可能与牵涉重大,兴许与先皇太子一脉有关,让他们府上谨言慎行,便由贾母作主吩咐府中不可大肆宣扬此事。
所以贾迎春这些小姐也被瞒了下来,只知贾琰在监学里救了当今的十五皇子,得此获封了一等的子爵,并不知其还受了重伤,更不知其中的牵涉。
第86章 藏书阁再遇
等到终于摆脱了那群“热情似火”的同窗,回到在监学的住处,贾琰才不禁松了口气,无他,实在是这些同窗们过于“热情”了些,好险他才能赶在午时前从这些人的重重包围圈中走出来。
房内的墨砚见二爷回来了,忙端上一早便备好的茶水与自家二爷倒上。
贾琰接过茶水,饮了一口茶水,重新理了衣角,才算平稳了气息,不显得那般急促,凌乱。
见他喝了茶,墨砚才又在一旁小心地问道:“二爷今日还要去藏书阁吗?”
贾琰此时看着手中茶杯中飘浮着的深绿色茶叶,不禁有些出神地想着,“不知道林妹妹如今在府上可好,刚入了秋,这几日天气时好时坏,也不知她身子可好……”
这般想着,耳边突然响起墨砚的声音,方才收回了心神,放下手中的茶杯,回道:“用过午膳,再去也不迟。”
一旁的墨砚听了,忙去提自家主子今日的午膳来。
――
用过午膳,贾琰照常去了藏书阁,至于为什么来这,无它,即便不是为了科举仕途,国子监内的藏书阁也是迄今为止国朝内最大的藏书阁,其内名家典著,史书记载尤如浩瀚星河,经典汇集,仅凭这点,贾琰也是爱来此处的。
他并不是一个醉心于仕途,沉溺于手掌大权的人,随意掌控他人生死的人。
对于权势,贾琰知道这是他踏入仕途,踏入官场,身为贾家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同样这也是能帮林妹妹父亲官场无忧的一大利器。
可面对权力的诱惑,贾琰始终不敢贪心。
君不见,沧海悠悠,权能通天地,也能让人丧于天地,贪念心起,都将成那万丈深渊下的枯骨。
他贪心,也不敢贪心,他贪心地想和林妹妹能有一个未来,也唯恐这份贪心会弄巧成拙,错伤佳人。
人皆有贪念,他并非圣人,对于这点贾琰十分坦然。
等到再次进了藏书阁,贾琰照常找到自己要看的书后,准备寻一处偏僻的角落看书。
只是他并未想到,这次同样好运的碰上了高老先生。
只是看这位老先生,愁眉不展像是心情不佳,贾琰也只是默不作声地拱身行了个礼,便打算换个地方了。
正待走,耳边响起了一道声音,“坐吧!不是先前说了要找老夫我解答关于盐政上的政论吗?”
“你且说说,你有什么不解?”
贾琰听了,虽不解高老先生此举何意,但还是照实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古语有言,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可学生有惑,若言多而不符,虽广但从众者为多,又当何解?”
贾琰的这句话,是说朝中关于扬州押送官盐船支沉没一事,众人都站队从众,互相推诿,更有甚者夸大其词,混水摸鱼,结党营私的。
听到贾琰的这番话,高先生并未急着回答,而是抬头认真打量了他一番,方才不急不缓地回道:“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小友何必自扰之。”
而一旁的贾琰听到,语气却染上几分激动道:“若是善为政者,又何至此!”
看着面前神色激动的少年,高先生起先未语,沉默良久,就在贾琰为自己的莽撞而后悔失了分寸时。
他面前的老者吐出了在他今后的仕途生涯里影响了他一生的一段话。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不仁,休怪万民怒!天与万民生,亦与万民灭。”
“若粟不裹食,贤不纳之,卿何谋?”
“若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易子而食,惨绝人寰,天不作为,卿当何谋?”
“若他日登高,一人之下,权倾朝野,风光无限,卿又当何谋?”
“皆时,道是民重亦或是权重。”
“卿可知,卿可说。”
突然,面前的高先生一改往日的温和而变得咄咄逼人。
看着眼前这个平日里和善儒雅,德高望重的老人,此时却老态骤显,双眼布满红血丝,满头白发,心中似有无限愤懑的老人,贾琰一时竟有些被震住。
他从未想到,看似最为忠君爱国的高首辅,高先生,也会说出如此离经判道的话,这不禁冲刷了贾琰对这个封建时代古板守旧的士大夫形象。
可当他转念一想,原本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是古人说出的,只是如今从这个一向遵从君臣纲常的大儒口中说出所带来的震憾更大。
而当将这些时日因忧心边疆战局,山西民众,皇权倾轧,昏君当道等等朝局乱象,心中所有的不满,愤怒通通述出后,高先生看着眼前这个似是被自已吓到的少年,突然笑出了声,笑声越来越大,直到惊扰了角落里其他专心看书的学子,方才停止。
大笑过后,看着像是被自己的话吓到失语的学生,又转而安慰道:“老夫这几日心情不畅,失了言,还请小友不要放在心上。”
贾琰听了回过神,知道先生误会了,他并不是因为害怕而失神,而是太过于震惊。
这样的话,也许在现代社会,一个普通的学过几天历史的高中生便能侃侃而谈,因为相比这个时代那个时代所接受的君臣思想几乎为零,但这话是出自一个自幼便接受君臣,伦理纲常典型的士大夫形象的人口中说出却最是震撼人心的!
短暂的震惊过后,贾琰摇头,坚定地出声道:“先生大义,不必妄自菲薄,君子大义,从不逊于天地。”
听着面前这个年仅十三、四岁少年的话,看着对方认真的神色,高先生不禁眼眶微红,想来他自幼习文,少时立志登科,学得一身文武艺,报与帝王家,而今四五十年载,终不忘少年志,却也难免辛酸泪,志虽远,却与帝王之愿两相违,终不达。
如今见了年轻的贾琰,少年英气,雄姿勃发,倒让他突然想起年少时志气雄发的自己来。
第87章 回府
“先生。”贾琰沉声行礼道。
“坐吧,不用多礼。”高老先生吩咐道。
等到贾琰拿着今日的策论,递与先生后,两人就开始了今日的授课。
高老先生他,并未收贾琰为徒,他自致仕,已有十余载不再收弟子了,如今能亲自教授一、二也不过是看其心赤诚,让他动了恻隐之心罢了。
人老了,看到年轻的孩子,就会想起从前求学艰辛的自己。
况且,难得见出身勋贵的后代能有如此刻苦,致力于科举之路的,难免提了兴趣,顺道指导一、二。
待今日授完课后,贾琰照往常一样提出了告退,只今日又行礼多道了句,“明日恐怕不能来听先生授课了,家中祖母来信,要他务必趁休沐回趟府上。”
46/109 首页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