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鸳鸯佩——顾青姿【完结】

时间:2025-02-16 17:15:47  作者:顾青姿【完结】
  陈氏笑着说:“那说好了,我就要三弟妹那样的画。我眼馋好久了。”
  说完站起身说:“我就不打搅你们了,我先回去了。”
  她走后杜从宜就说:“母亲只管收着,陈家有珍珠陈的名声,她的珍珠都好,正好回去给小外甥缀在衣角。”
  冯氏无奈笑:“那么小的孩子,哪里用得着这么好的珍珠。”
  冯氏见她都好,傍晚带着人就回去了,杜从宜等她走后,又打发人去杜家送了一趟礼。
  等晚间回来,杜氏还是给陈氏准备了礼物。
  她有一对珍藏的苏绣桌屏,是一对孔雀,这次拿出来一幅送给陈氏。
  杜从宜看着东西,无奈笑。
  且看杜家的门风家教,几个女儿虽然各有毛病,但本性都不错,甚至有几分护短。
  赵恒的小嫂子卫英,和杜从宜同岁,性格十分爽朗。
  陈氏一直觉得别扭,可能是吴氏去了还没半年,新人就进来了。
  她当初虽然和吴氏多有龃龉,但毕竟妯娌几年,人没了还是怀念的。
  新人来的太突然,她不是太能接受,更何况还是个有孕的新人。
  杜从宜反而看开了,这个破烂世界,什么事情都不奇怪。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
  二房的小周氏因为孩子不爽利,就失约了,刘婉月回了端王府但是不和并不和府里的人接触。
  所以只有陈氏和杜从宜两个人赴宴。
  卫英英气十足,见了两人大大咧咧笑:“我初来不懂这里的规矩,院子这么大空落落的。前面两个屋子也是锁着的……”
  陈氏听的头皮发麻,老夫人说老二根本没和人家说吴氏的事情,所以她根本不知道吴氏今年秋天自尽在这个院子里。
  杜从宜和陈氏对视一眼,两个人似鹌鹑一般,只管吃只管笑,一句都不敢多嘴,生怕惹了这个孕妇不高兴……
第127章 大战
  卫英父亲是河北路军中的一个小小的队长,战死在河北。家破人亡,她随难民南下,到了真定府,遇上赵恒宅子里买人,因为她识字,就恰巧进去了。
  俗不可耐的故事,赵诚是个中二青年,遇上风风火火又心大的女孩子,被吸引一点都不奇怪。
  只是两人坐在这里很奇怪,因为卫英是个单纯孩子,根本不知道端王府怎样,赵恒怎样,她是在乡野长大,自由自在。根本让人生不出讨厌的情绪。
  若是将来赵恒再续弦娶妻,她的处境很难看的……
  杜从宜走神,一时间想的很远,陈氏则是单纯心里默念,二弟这个混账东西,怎么敢把这么大的事情瞒着人,这是打发回来当妾室还是当续弦?祖母肯定是如他的愿,这次铁定不会逼迫他了。
  这让我怎么说?
  说不好这是我的新妯娌,吴氏的事情我到底要怎么说……
  我怎么和一个妾室成了妯娌?这不闹笑话吗?
  两个人坐如针毡,等午饭后,两人放下礼物就出来了,陈氏硬是拉着杜从宜去了她院子里,一路上滔滔不绝说:“这个二弟,怎么就没有只言片语交代一声……”
  杜从宜:“真定府被围城,估计是仓促之间将人送回来的。”
  陈氏:“你说说,吴氏才去了多久,这新人就进来了。咱们女人之间再不和气,心里还是惦记着,他们男人是真没良心。”
  杜从宜心说,这种事,还讲什么良心。
  她活着的时候,两个人互相折磨,互相厌恶到了极点,吴氏也确实伤害了赵恒。这是人死了,她做的事情可都在,害了多少女婢小厮,她的命是命,仆人的命也是命。
  杜从宜开玩笑问:“那大哥要是将来纳妾,你怎么办?”
  陈氏瞪她一眼,笑起来:“你小心五弟回来,真给你带回来一个美娇娘,北面可乱着呢,无家可归的女子多的是,为了活着,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杜从宜:“你也说了,他人在北面,他要是真看上,我有什么办法?”
  陈氏:“你糊涂啊!这大度的时候吗?你们连孩子都没有,凭什么他在外面胡闹,你在家里担惊受怕!”
  杜从宜:“你怎么就肯定他出去鬼混了?”
  陈氏一下卡壳了,笑起来;“也是,五弟是个稳妥的性格,要不然二房院子里那位当时就霸占了他。”
  说完哈哈大笑。
  论起编排人,陈氏张嘴就来。
  杜从宜也不和她计较,但心里还是想,该提醒提醒他。
  不能把男人想的太诚实。
  就是她都未必能做到,尤其乱世,女子命不由己,试问她是个男人,身边收留逃难的女子,温柔可人,乖巧听话,伺候人十分妥当,甚至连自己的思想都没有全凭收留的主人做主,她肯定也是,把持不住的……
  晚间回来,来安问起年礼,和她对单子,她坐在罗汉床上,伏在小桌几上写信。一边和来安商量北面该送什么,已经腊月十一了。
  今年的战士怕是打不起来了。
  麻二和赵诚的往来联系更紧密一些,麻二的商队已经停了,但是他手里的人则很多,他拉着马车,商队成群结队的走,路上遇到几次危险,反而因为都带着刀枪,和流民起过几次冲突,然后堪堪脱困,商队日夜不歇,等到大名府那日是腊月初八,军中犒军,十分热闹,他凭借着赵诚的信物进了城,赵诚才从淄州回到大名府,因为之前在南归的途中受的伤没有保护好,又些发炎,他这回不敢大意,退到大名府,暂时只是在养身体。
  吕顺派出的西面的部队和真定府始终有机动性的链接,要不然真定府孤悬在外,要是西面援军不能到,真定府就危险了。
  赵诚其实也想明白了,可能辽军的西路军战力并不强,困在陕北黄河边,若是关西军能北上绕路杀过穿过太原府,那么东路军的后路就切断了。
  但不得不说,这一步实在是险。
  看到麻二的那一刻,赵诚脸色都变了,以为汴京城出了什么事。
  麻二是他放在杜从宜身边的人。
  麻二见他面色不好,问:“夫人安好,特意让小的来给大人送礼。”
  赵诚皱着眉,问:“送礼?送什么?”
  麻二回头看了眼乱糟糟的门口,赵诚看了眼身后的马车,才说:“卸了车,先休息。”
  麻二摇头:“大人能寻个稳妥的地方吗?这些不能卸车。”
  赵诚看着一行人灰头土脸,问:“这是什么?”
  麻二回头吩咐了声:“你们先在这里等等,我和大人交代一声。”
  说着示意赵诚回屋说。
  回了房子,他就把杜从宜的信给赵诚。
  赵诚看得很快,但是看得太快,有点没反应过来。
  她胆子太大了。居然在城外做实验……
  这种试验,他也懂,但是他不能碰。
  他抬头和来复说;“你,让人把东西拉到二哥的院子里去。记住让二哥立刻来。”
  赵诚才回大名府不久,赵恒这个风流崽居然早早南下到了大名府。
  见赵诚身上的伤,把他骂了顿,赵诚这几日一直在给赵策些北方的奏报。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走的路,做的事要说清楚。
  这一战将来如何,端看现在,金人还没有吞虎之势,战力稍显不足,只要等开春,熬到天气暖和了,春雨一来,金人必定北归。
  不到一个时辰,赵恒匆匆而来,见了他就问;“你又搞什么?”
  赵诚把东西给他,然后说:“从今日开始,你什么都不做,专心去寻这些,然后去城外试验,然后去找吕顺。记住了。”
  赵恒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看了介绍,不可置信问:“你哪来的?”
  “你别管哪里来的,这东西不能从我手里出来。”
  赵恒这个傻人,命就是好。
  迷迷糊糊带着配方带着麻二走了。
  赵诚看了眼剩下的东西,都是杜从宜给他的东西。
  他还和来复感慨:“城里逃来的北方的太学生和进士大概的人数确定了,看吧,逃的比殉职的多的多,只有元德九年的进士高景元和太学生李毅宁死不逃。殉职。你要说这有什么可守的?大军都退了,又不是亡国,不至于,可写给官家的奏折,我竟然不下不去手……”
  来复从前是不懂,后来走动的多了,尤其这次跟着赵诚出门。
  赵诚也素来不把他当下人,他从前就知道赵诚和别人不同,向来不把身边的人当下人,连麻二这样出身的人,五爷都对他恩遇有加。
  “殿前授职,拜过官家,读书人管这个叫气节。”
  来复也不懂,但死是最容易的。
  赵诚叹气:“也不知道二哥行不行,若是能行,早些定下吧,我真是厌倦了,每日都听见有死人的消息。”
  外面熬药的人端着药进来,赵诚不敢大意,生怕养不好伤,彻底废了。
  腊月初八的收到,赵恒连着十天,都没回去休息,按照杜从宜的配比,最晚不能超过过年吧,赵诚计划着但愿能早一些有效果,甚至不必有突破性效果,威慑有时候在战局中都是一种实力。
  结果腊月十七,吕顺就召集所有人商议进攻的路线,赵诚回大名府后第一次见康渤,他已经升至先锋六部的统制官,见了他就问:“大人好些了吗?”
  赵诚摆摆手:“没事。”
  吕顺定下腊月二十,过河,先锋军绕东路直接强攻,全线直扑……
  赵诚只知道大概战略,剩下的要和沈晦打交道,他自己还不知道,沈晦已经将弹劾他的折子寄出去不知道多少了。赵策看着沈晦的折子,沈晦奏折中弹劾赵诚层跋扈骄纵,威胁地方官云云。
  倒是吕顺替赵诚上了自辩的折子。
  赵策就问大宗正:“你觉得,沈晦和吕顺如何?”
  大宗正:“此时是国战在即,一切以战事为重,沈晦委推言辞不可当真。”
  赵策点点头。
  “那就让沈晦调回汴京城,去御史台做个谏议郎吧。”
  呵呵,一下将人连降三等。
  大宗正丝毫不敢反驳,只是暗暗心惊官家对赵诚的偏爱。
  赵诚自腊月初八见过赵恒,再没见人,他在战前突然收到沈晦被调回汴京城的消息。听说沈晦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又是抒情又是酒后闹事,总之最后还是收拾行李乖乖回汴京城打工去了。
  整个地方协调的任务全都堆给他了,他能拉起的工作班组就是自己人,和大名府州县的地方官,腊月二十凌晨,他人还在官署,听见城外的号角声,等他登上城头,看到吕字旗的中军压阵出发,他心里还在想,这一仗稳一些吧,起码保几十年不生战乱。
  大名府城内如今只剩不到四十万人口,城内整体气氛还是偏惶恐,赵诚连谁都没见,麻二都没了踪影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送出去都不见了,来复都被打发出去了。
  城内的留守军是吕本康带领的本部人马,赵诚见过这位据说其貌不扬和吕顺不似父子的长子,确实生的并不雄壮,见了人也十分守礼,比起他的傻弟,成熟很多。
  和赵诚交代:“大人若是需要我,只管吩咐。”
  赵诚:“我虽官职高一些,但毕竟是来辅助吕将军的,小吕将军不必客气。”
  吕本康:“大人客气了。军中人都粗野,难免性情跋扈。”
  赵诚看着天气,感慨:“若是下雨就麻烦了,好歹这几日天气不错。”
  吕本康:“我堂兄和两个兄弟都在战场。这一仗不好打,金人实在坚韧凶残。”
  赵诚:“会胜的。”
  他心里默念着,并一直坚信。
第128章 白天鹅
  赵诚的工作并不好做,说是主持内政,重建和辅军每每受限于民夫和财帛,南逃的流民越来越多,他甚至现在都发愁战后,回迁编户、地方休养生息,屯田怎么展开,如何给后续的税改打好基础,调好地方和军中的矛盾,每一件事都是麻烦。
  说实话,缺钱。
  大名府城因为就在战前一线,城内惶恐的情绪很重,加上全军退至这里,战前的气氛有些低迷,这次全军过河,城里非但没有振奋,反而气氛更低迷。
  每日的军报传来,赵诚只看伤亡,他甚至没时间看,经常在筹备物资周转,流民安置……
  他身边的人都打发出去了,连一个可用的人都没了,只剩下沈晦留下的那个幕僚崔元用,以及一部分官府的小吏。
  崔元用是因为家贫没考上进士,接着父母相继去世,彻底耽搁了,最后也绝了心思,寻了差事养家糊口,崔元用和赵诚共事了几次,就发现赵诚和沈晦不同,赵诚做事只讲实际,要结果。
  安置流民的支出,原本是没有这项预算,赵诚把推官判官等聚集起来,直接调用了秋冬的其他款顶上。他自己又转头向上哭穷,总之事情要做,不能拖。
  崔元用跟着他的节奏,也能把事情做好。
  赵诚也发现了,能干的人,就该让他多干。
  所以崔元用成了最忙的人。
  勤如牛马的人,古今都一样。
  从腊月十七开始,吕顺大军北征,吕顺身边的骁骑军一直不见踪影,连着日,主力渡河后,血战,到腊月二十九那日,退回来的吕本中重伤,赵诚人还在外面,大名府的文官集团都乱成一锅粥了,崔元用大约是信不过别人,特意一人一马奔到城外来找赵诚,赵诚问:“出什么事了?”
  崔元用大约因为恐惧:“吕将军的侄子,重伤被送回来了。”
  赵诚皱眉问:“城里什么反应?”
  崔元用:“有些乱。”
  赵诚:“别慌,我去见吕统制。”
  等他回城时,城门已经禁严,可见城内的气氛还是慌乱了。
  赵诚直奔吕顺府邸,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沈晦走后,剩下的班底都在,大名府推官孔连州领着众人,在和吕本康商量怎么安置治下的九县。
  赵诚进去问:“出什么事了?”
  吕本康黑着脸:“小赵官人放心,无事。”
  赵诚顺着说:“无事就好,那我先去送这批民夫北上,辎重稍后再说,明日除夕,京中犒军的物资到了。这些都要抓紧时间送到河对岸去,耽搁不得。”
  他现在总管着尽是些破事,还琐碎的不得了,根本没工夫管谁死了,等他走出去几步,又回头嘱咐:“记得退下来的民夫好生给我送回来。”
  他说完不等在场的人回神,就一个人先走了,这点破事还值得他特意走一趟,真是少见多怪,要是真守不住,大家都是死,瞎嚷嚷有什么用。
  在他眼里,退下来的民夫可是比这些重要多了,等年后开春屯田,这些人都要分田地的。
  这是他在这里主持屯田的基础工作。兜兜转转,这个基层的工作还是落到了他头上,这就叫天生的牛马。
  真是命里没富贵。
  除夕那日,听到前方大捷,赵诚终于空闲了一日,特意登山遥望北方,天气秦朗的时候,隐约能看到北面烟火,他在冷风中看着北方,心里感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