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t华心头一喜,隐晦地看向了被关紧了的大门。
那些人可信吗?金t华看向了白秀珠。
白秀珠点了点头。
这些人都是爱国的留学生和旅欧人士。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上,爱国者的信用度还是很高的。加上六叔已经把这些人查了一遍了,大抵不会出现差错。
而且……
“而且我提前留了一个心眼,把实验的几个重要关头打散了,分成了几个小组来分别做这些事情。因此外面的那些人,并没有一个人完全地掌握了这项技术。就算是泄露出去,也造不成根本性的伤害。”
这就好,他的小妻子已经长大了,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了。能够冷静地,周全地,不意气用事地处理问题了。
金t华揉了揉小妻子的头,从口袋里面拿出了一把小巧的木梳,轻轻地为小妻子把她已经有些乱的头发梳好。
自从秀珠投身于这个实验室后,就很少顾及得到自己的形象了。金t华每每在家的时候,都会在怀里面揣着一把小巧的镶嵌着玳瑁的檀木梳,来为小妻子梳头。
一梳到底,一世平安喜乐无边。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真诚的祝愿呀。
“我会把东西送回国内,送到大哥的手里的。”
白秀珠倚在他怀里,靠着他的胸膛,心中安稳。她道:“好,我始终在这里,等你回来。”
她没有阻止他再一次回国,去那个枪弹声声不息的地方。
就像小阿七稍稍大些时,金t华要回国的时候,她并没有阻拦着她的丈夫,不许他登上渡过大洋的船。
就像在得知大哥上了战场之后,她六神无主,偷偷哭肿了眼睛,到最后发回国内的电报却是:秀珠甚好,大哥勿念。并没有像小的时候一样,哭着喊着不让大哥去前线,诸般地意气用事,不讲道理。
她和他们一样,都有着救国的理想。山河破碎风飘絮,没有人能够在这样的危难下冷眼旁观,不被大势所影响。也不会有一个热血未失的华夏人,会不记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她不会拦着他们,而她也会全力向前行走。
这便携式电报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白秀珠带着团队研究出来的。她的压力不小,但是这些压力不但没有压垮她,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和灵感,让她用这么快的速度,发明了便携式电报机技术。
这对战场有用,也是她唯一能够为华夏做的事情。
而金t华和白雄起的所作所为,也全都是为了华夏,为了战争的胜利。
所以他不会拦着他们。
她了解这两个她这一生最亲近的男人,一个是她如同父亲的兄长,另一个是心意相通的伴侣,她的枕边人。
金t华按照白秀珠划分的小组把各个小组研究出来的图纸送到他在欧陆各地的独资工厂里面生产。四张图纸,被送到了鲁尔、里斯本、哈德斯菲尔德以及里昂。
所有的零部件分别被地处鲁尔地区、里斯本、哈德斯菲尔德以及里昂四座工业城市里面生产出来,在各个国家的港口起航,最终被送到金t华建立在伯明翰的新工厂里组装。
伯明翰工厂里的工人,压根儿就不知道他们组装的新产品是什么。这个时候的电报机还是那种庞大的体型,他们压根儿也猜不到,他们组装的小巧玩意儿,居然会是电报机。
金t华为了防止消息走漏,特意让人在伯明翰的工厂里面传达假的消息。这条由金t华胡编乱造出来的消息大致的内容是,他们现在组装的这东西是一款新式的玩具,很有特色,是很适合开发智力的。销量前景很好,大有可为!
工人们深以为然,以此作为奇闻传了出去。渐渐地众人都知道金t华在伯明翰的工厂里面生产新式益智玩具,开始猜测金t华为什么要研究玩具,是想要步入新的行业吗?
他有什么意图?
就这样的一招瞒天过海,就把事实的真相掩盖在了历史的河流之下。而金t华则是在第一批的便携式电报机生产出来后,登上回国的轮船。
他要把这些东西,全都带回去。
第231章
金t华此次回国,给前线送物资的途径、方式都比以往正大光明了许多。
韩耿夫如今已经说了,全国通力合作,一致抗日。总不能自打自脸,扣住他这个爱国商人的船。
这次送回国的便携式电报机十分重要。越是重要越是不能表现出来在意来。白雄起、冯振霖部通过他往国内购置物资的事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包括日本人。
他运送物资,是一件常规事件。若是表现得十分在意,就是在明晃晃地告诉别人此次运输的东西和以往的武器、军需品不同,十分重要,快点来抢吧!
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金t华此次运输物资的船只与船只上的岗哨和以往没有什么出入。只是内部多了几门新买的钢炮与雇佣兵,除此之外,还有丹麦军火商出售的最新款的□□。
可谓是外松内紧。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莫过如是。
北方已经沦陷。沈宝宁早就按照金t华的吩咐,把金家的资产能卖的卖,不能卖的全都一把火烧了,绝不资敌。
日本人也是听说过金四公子的富有的。可是占领一地,就会发现金t华在当地的资产早已经不翼而飞,或是早已经化作一把焦土。
反抗日本的意思十分浅显明白,但是却没法子报复。
人家在英格兰,压根儿就不再眼前,去哪里报复。
特高科已经查出来,那个写反动文章的凤阳就是金t华。可是他远在欧陆,大日本帝国是不能花费巨资走通白厅的关系,去抓这样一个小小的华夏人的。
国内的经济危机虽然已经被战争带来的虚假繁荣所掩盖,但是被掩盖住了,不代表就不存在了。那些英国佬傲慢又贪财手黑,打通他们的外交通道,并不容易。
偷偷潜伏进英格兰也不成。现在欧陆达成一团,英国佬没时间注意远东的事情。
若是他们偷偷地潜伏进英格兰,一个不好触动了英国佬敏感的神经。导致英国佬联合欧陆的那些国家再搞出来第二个八国联军出来――只不过这次不是为了抢华夏,而是为了打日本而保护欧陆各国在华权益的话,可不符合日本的利益。
韩耿夫他们搞法币的那一套的时候,沈宝宁就通电金t华,问他他们该如何做。金t华很快就像明白了韩耿夫他们这个利益集团的把戏,直接回电,让沈宝宁迅速把南方的产业、田地出手,然后把钱全都换成黄金和粮食。
黄金送到金t华手上,粮食留在南方安全的地方,分批次往前线送。
金t华不知道韩耿夫他们是怎么想的。国力如此艰难,他们居然还有心思搞银行、货币那一套经济手段。滥发货币筹措军费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会引发经济危机。金t华就不信韩耿夫不知道。
就算韩耿夫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他的智囊团队总是知道的吧?他记得真真的,韩耿夫最信任的智囊之一,小诸葛云栾素可是哥伦比亚经济学硕士。
这种只要学习过金融经济就会的知识,云栾素怎么可能不了解?
只是因为国库不足,军费筹集不够吗?怎么想,也不止是这一个原因。
金t华把这种便携式电报机运输到了抗战一线正在打仗的队伍里,还有几台送到了隐藏在物流公司里的大兵的手上,让他们把这东西,交给人民党的军队。
虽然金t华和人民党的人士没有太多交集,但是人民党的军队也在全力抗战,并在逼迫韩耿夫签下“联合全国、一直抗战”的协议书这件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便携式电报机用处很多,但是秀珠研究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前线。因此虽然不认识人民党内部人士,但是这电报机还是要想办法送到人民党军队手中。
联合全国,一致抗战。不分亲疏远近,不分政见主义,才是真的联合,真的一致。
在不久前对韩耿夫的“逼宫”时,白雄起、冯振霖和四川的李传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李传祥认识人民党的人,这机器正好由他送到人民党的抗日队伍当中。
人民党的部队收到这奇怪的机器时十分奇怪,对送这机器来的大兵也保持谨慎的怀疑。
那大兵拿出了李传祥的手书――当初韩耿夫派李传祥去“剿匪”时,李传祥的空枪没少打,和人民党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人民党的政委接过了手书,确认了字迹和印鉴的确是李传祥的,才继续看了下去。
――此乃便携式电报机,乃金四公子t华先生所资,以此协助抗战。此电报机可移动,目标小,方便机动作战,传达军情。
政委眼睛一亮。
“你们李师长所说,可俱为真?”政委问那个潜伏已久的大兵。
大兵点头,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密码本,还有另一封手书递给政委。并对政委道:“这是金先生的手书,里面有这机器的使用办法。”
“师长让我向您转达金先生的话,这机器是他夫人的实验室里秘密制造的。小鬼子那里没有,要保护好这个秘密。军情快一步,布局快十分。绝不能泄露消息给敌人。”
政委慎重地点了点头。
金t华把电报机送到了所有他知道的、白雄起、冯振霖和李传祥知道的真心抗战的部队长官手中。在这之后,他回到了英格兰,开始对日本的金融市场进行布局。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他必须用尽全力,还要有蛇的耐心,狼的果决,以及对国家深厚的情感,才能够一直一直地坚持下去。
同时,欧陆战火纷飞。德意志和日本、意大利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大战纷飞,金t华和威廉海森堡在海外的工厂日夜不休地运转,生产出无数军需品。这些军需品在整个欧陆都十分有市场,金t华和威廉海森堡也借此大发其财。
同时,金t华还可以把往华夏国内运输物资的船只上面挂上德意志和英格兰的旗帜。日本舰队颇为忌惮,船只被拦截、击沉的次数几近于无。
国内彻底陷入了鏖战。日本人推进战线不再那么容易。随着全民族的抗战,华夏军队的战损虽然比日本人高。但是军队的人数却从未减少。而日本国土狭小,领民有限,且长时间的战争也让他们对能否顺利占领华夏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华夏的几支部队在统一战线的形成后打了漂亮的胜仗,民间的自发反日行动屡禁不止,敌后游击战争从未停止过。这些都让日本军队产生了怀疑,在来华夏之前,陆军学院的老师曾说过,华夏人都是软弱的。他们梳着鞭子,听到炮弹就会逃跑,他们是劣等的民族。
一开始来到华夏,一路胜利,投降者无数。他们坚定不移地相信着老师的话,坚定不移地认为他们必将胜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民族好像是醒了过来。他们的士兵拿着老炮筒、汉阳造甚至是土质手榴弹和卷了刃的刺刀也要和他们斗争到底。拼了命也要和他们同归于尽。这让他们心底产生了不安。
虽然仍旧告诉自己,大东亚共荣圈必将建立,他们誓死要为天皇玉碎。但是在这些话掩藏下的心脏的最底下,他们却不自知地打了一个问号。
华夏人,已经破釜沉舟了。
进攻,尚有生机存在。退后,却是刀山火海,亡国奴隶的命运!无论如何,他们也只能踏着前辈的血液,默默地擦干泪水,再继续往前走。
第232章
战争仍旧在继续,全世界都陷入了硝烟之中。
苏联出卖了他的朋友、盟国波兰。接过了德意志的橄榄枝,在苏德边界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在波兰不在场的情况下,共同瓜分了波兰的利益。
一分为二,东边接壤苏联的欧洲版图,划分到了苏联的碗中。波兰西境,则属于德意志。
德意志用他们惯用的“闪电战”迅速拿下了波兰,而波兰曾经的盟友,也伸出了禄山之爪。
国与国之间,唯有国家利益至上。友谊是有的,但是谁若是迷信这份“友谊”,相信盟友会百分百地遵守盟约,就不要怪人家在后面背刺一刀。
德意志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东线战场自此安稳平静,不用继续双线作战――不得不说,此次德意志会主动伸出友谊之手,也是吸取了上一次世界大战之时双线作战的惨痛教训。
自此,西线战场陷入了法西斯侵略的恐怖之中。
包括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地缘优势而避免被搅入战场的英伦三岛。
德意志的海军不如日不落帝国的舰队强大,且德意志的舰队要守在北欧地区运输挪威、瑞典等地的资源。因此他们不打算和英格兰真刀实枪地、面对面地直接干。而是另辟蹊径,选择用轰炸机投放炸弹,同时投放各种法西斯主义宣传传单。以此制造法西斯恐怖。
纳粹的集中营中关了无数的犹太人,随时随地都有人在死亡。美利坚借此机会引渡德意志的犹太籍人才,同时大发战争财。金t华趁此机会闷声发大财,和美国佬一样,偷偷引渡犹太籍人才,聘请这里的科研人员和金融业从事人员到他的实验室和公司工作。
同时,他在德意志一开始宣战的时候就购入了大量的德意志公债。那时候英法还自以位高枕无忧,实行着所谓的“绥靖政策”。德意志这个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政权不稳定、尚未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的国家并不被人看好。那个时候,德意志公债的价格低得吓人。
而现在,金t华看着手中的消息。德意志打下了法兰西全境,占据了大半欧陆的大陆领土。英格兰国内弥漫着恐慌气息。国会的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积极地请战,而另一部分,从心底里弥漫着悲观的想法。
金t华发送电报给他身处法兰克福的代理人,告诉他,德意志的公债可以抛售了。
此时,德意志公债价格已经是当初的十倍有余,金t华大赚一笔。
这笔钱到手里还没揣热乎,就又一次被花了出去。
此时金t华已经是欧陆财阀和巨头们的座上宾。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海森堡、斯宾塞、梅斯塔几大家族都达成了合作。因此他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将自己的实验室往香港和欧陆上搬迁。
当然,现在搬迁的,都并不是最核心的技术和最核心的人员。
实验室正在研究新型药品与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技术。这需要大量的研究基金。还有他挖来的人才建立的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都等着研究基金到位。
国内军需这一块就如同吞金兽一般。国内抗日部队的军费举国之力都难以维持,不是金t华一个人能够承担得起的。这些部队需要金t华帮忙走私军火的时候,都会给钱。
金t华在是一个文人之前,是一个商人。他对数字十分敏感。军队数量和军费多少从他耳朵里面过一遍,他就能大概地判断出来那支部队军费不足。而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一定会拿自己的钱去堵窟窿的。
或者说是,爱国商人金先生为前线捐赠的物资。
总不能让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地去打仗。
他心里对重庆政府的评价越来越低。抗击日寇,是护卫全民族的事情。然而重庆方面居然还搞那些小九九,给不同部队发放的军饷、军费和军需还搞不同。
119/127 首页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