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掐你!”
梁毓景无声轻笑,故意道:“哦,那你用力点,省得我以为是摸……”
元香雪气得一拳捶他胸膛上,因为没用大力气,反而被弹开了、弹开了……
“你是铜墙铁壁啊!”
“……那肯定不是。”
梁毓景嘴上谦虚,胸膛却挺了挺。
元香雪看的嘴角微抽,就这人胸前鼓鼓囊囊的样子,都快超过人家谢侧妃了,啧啧啧~~~
“不对,你笑什么呢?想使坏?”
元香雪回神,连忙反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瞧瞧你这心里都是怎么想的,我笑一下还不行了?”
“那你说说,你笑什么?”
“嗯……看到你如此雄壮、勇猛,我高兴啊!”
梁毓景当然是不信的,不过也无所谓了。
他意味深长说:“晚上我会让你更高兴。”
元香雪捂脸:“……此处禁止开黄腔!!”
第275章 一举四得
明睿二十七年,六月。
今年格外的热,只是六月初就已经让人有种被烤熟的感觉了。
就连苍月国,也将近一个月没出兵攻城了。
加上雨水不丰,有经验的老农都说今年的收成肯定不好,不过只是西北地区,江南一带的雨水还是很充沛的。
所以,梁毓景早早地就开始联络江南各地的粮商,确保今年的秋粮一收就运过来,不然单靠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军中很可能会断粮。
只是这本该是户部的活儿,如今却只能自己去办。
甚至还不能明目张胆地去办,因为太招眼了容易有丧心病狂的人出来搅局,甚至是无良的粮商故意抬高价格。
而对于梁毓景提前定购粮食的举动,朝中自然也有人念叨几句——
比如什么屯粮养兵,居心叵测……
梁毓景反手就是:好好好,那你叫户部把今年的粮草运来。
就户部拨的那点款,能养活谁啊!
他现在捏着鼻子填窟窿,偷着乐吧!
当然,梁毓景也不是用自己的钱,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这些钱,都是之前打下太原郡那一波存的。
但今年一旦卖粮,也要用完了。
本来梁毓景还想留着苍月国多蹦跶一段时间,毕竟他这个太子一旦回了金陵,迎接他的很可能就是一纸废太子诏书啊……
好在,夺回新兴郡还有个雁门郡,又能维持个一年半载,这时间倒也勉强还够。
梁毓景一边与粮商们洽谈,一边开始部署夺回新兴郡的计划,大热天的忙碌起来见不着人影。
而天天守着冰鉴过日子的元香雪也无比怀恋起空调来,尤其在太原郡,本身就没多少冰块的储备,元香雪就怕哪天没冰用了……
七月初,大地被太阳烤得裂开,即便下一场暴雨,也很快蒸发干净,只有那么一瞬间的凉快。
而梁毓景,也特意选在最为炎热,且午后这个最令人昏昏欲睡的时刻攻城。
值得一提的是,临出发的兵卒们每人领到了一块四四方方、手指厚的冰块……这战前激励也是没谁了。
新兴郡很容易就被夺回来了——
一方面,梁毓景之前一直采取缩头乌龟的打法,兵卒们积攒了高涨的情绪。而苍月国由于太子月赤鹰被刺杀提起的军心早已被消磨干净,士气对比上大梁完胜。
另一方面,梁毓景挑选的时机很好,双方因为天气炎热,已经快一个多月没开战了,本来就是昏昏欲睡,被袭击的时候很多兵卒甚至都还迷迷怔怔的。
这么一对比下来,胜利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度大胜,梁毓景算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而民间声望越高,就越有人想要除掉他。
虽然在太原郡里,还没出现刺客,但远在金陵的程侧妃写信来,说是玉衡、瑾瑜差点掉进湖里溺死。
这就是在这边找不到机会,那就要对付金陵那一摊子人了。
程侧妃和林侍妾的意思很简单——她们希望梁毓景能派人来把玉衡、瑾瑜接到太原郡住……
大概率还有顺便把她俩也捎带上的意思在吧。
嗯……不得不说,这两个便宜妹妹想得挺美。
梁毓景甚至都没和元香雪商量,直接一句好好在金陵待着就打发了。
元香雪得知消息的时候早已过去好久了,索性也懒得细究,反正玉衡、瑾瑜是梁毓景亲生都不管,那她也没那个闲心。
新兴郡被夺回,苍月国只能退居雁门郡,实际上,他们已经打算退回草原了。
毕竟家底不厚,打了这么两三年人口急剧减少,不好好休养生息都要绝种了。
但苍月国也不能把雁门郡拱手让出来,不然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于是只能故意减少守城的兵卒……
但问题在于,梁毓景还打算在边境再待上个一年半载呢。
他愣是不打,连派兵出去试探一下都不,就生怕己方太猛,一个小队就把对面拿下了……
于是双方陷入了友好平静的观望状态。
时间一晃来到深秋时节,梁毓景判断情况可控,就每天抽调出三成兵力去帮助耕农们收庄稼。
当兵都是大小伙子,短短几天下来,整个西北地区都完成了秋收,一些老农感慨良多,对梁毓景这个太子的印象就更好了。
相比起这边的蒸蒸日上,金陵的情况却很是不妙——
因为又是一年秋收,百姓们期待了两年的清丈田亩,还是在丈量田地的阶段。
甚至于,很多百姓都表示自家的土地压根就还没被量过。
但其实还没有百姓怀疑是朝廷在欺骗他们,他们只以为,这是朝廷派下来的官儿效率太慢。
于是秋收之后,农闲了的农户们你叫上我、我叫上你,背上一些自家的特产又来了金陵的皇城脚下。
说真的,如果不是明睿帝南下来了金陵,百姓们其实也不会大老远地跑来,毕竟那样成本太高了。
现在好了——金陵嘛,他们江南人只要撑起一艘小破船,如果顺风,还能几天就到,简直不要太方便。
而且,金陵是出了名的繁华,他们小老百姓也想在农闲的时候来见见世面,一些贵人还喜欢买他们的特产,更甚至能找个短工赚点小钱。
这属于是一举三得了。
哦不对,加上催催皇帝老爷底下的官儿办事,这是一举四得。
然后……自然也没得到什么有新意的答案,还是再等等,再等等。
百姓们是没什么见识,也不识几个字,但他们看见过乡间的老赖是怎么拖延时间的。
如今这情形,可不正就一模一样吗?!
他们出离愤怒了,于是堵在宫门口不走了,但凡瞧见那个官员进出,势必要问上几句。
动手是不可能的,毕竟有禁军护卫看着。
只是几天下来,宫门口被堵了,宫里的人也住不舒服啊!
而且,这些百姓是有同乡的!等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跑来金陵堵宫门,那场面……
啧,不敢想、不敢想啊。
第276章 先投一个
金陵,朝堂上。
明睿帝勒令文武百官想出一个办法来——
当初就是这些人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可,不然明睿帝其实也想搞一波望族充实一下国库的,毕竟那些隐匿的土地挪出来了,那田税就相应增加了啊。
只是明睿帝当时想着才刚来江南,人家这些望族也出了钱修缮皇宫,他如果还不满足,会显得吃相太难看。
人家主动送上来的,和自己去要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但现在发展成这样,明睿帝很有些恼怒——恼怒于那些百姓公然堵在宫门口,还不是一次两次,当那地儿是菜市场吗?
当然,他更恼怒的是:派去敷衍百姓的那几个官员也太不会办事了,怎么就不能让人闭嘴呢?
此时此刻,明睿帝也不想搞什么敷衍拖延了,反正清丈田亩一事明显于国有利,那还不如就顺了百姓们的心意!
至于这满朝喊着不同意的官员们?
呵,哪家不是良田千亩啊!他也不要多的,只需吐出一半来就好了。
没错,明睿帝明面上让百官想办法,实则心里早有了成算,只是他还没想要让谁去办这事儿,毕竟这事儿的阻力肉眼可见的大。
但办成了,功劳也是非同一般的大。
其实户部做个领头人正合适,但颜玉懋其人……
明睿帝不禁叹气,小事还行,大事是万万不能交给这个舅兄的,只可惜小十五实在太小……
这么思来想去,一天早朝什么也没讨论出来。
下朝后,明睿帝换了常服,与颜皇后说起人选问题,颜皇后推荐了平王、恒王。
这其中,有拉这两人出来制衡梁毓景越来越盛的声望的原因,也有颜皇后当初赐下的侍妾已经在这两人府里站稳脚跟的原因。
而且,平王府的庶长子病歪歪的,太医已经断定活不过及冠之年,庶次子也是从小汤药不离身,太医甚至断言三年五载内必定早夭。
至于恒王,本来也有一个健康的嫡子、一个健康的庶子,但当初去边境时两个孩子都没带去,先是南下的时候病了一场,接着住在金陵似乎又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好好的两个孩子,如今也天天吃药……
不提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格外的手笔,反正眼瞅着是长不成了。
颜皇后也因此,放心让平王、恒王出来领个大功劳。
而且,这两人也不干净,到时候功劳再大,也能打压下去。
明睿帝其实没想到制衡、皇孙、打压这些点上,只是觉得这两个儿子似乎不靠谱。
他这次毕竟不是要敷衍了事,所以,功劳给谁倒是其次,毕竟谁都越不过他这个发号施令的皇帝去。
因而即便是心爱之人的推荐,明睿帝依旧没有决定下来。
但怎么说呢,如今的大梁朝堂,几乎每个官员身后都牵扯着一个家族。
毕竟大梁都建国快三百年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朝堂早就成了望族的自留地。
所以,想要找出一个能够毫无私心办事、能服众、能圆滑地处理与望族关系的官员来,还真找不着。
明睿帝沉思一天,最终还是拍板,召回平王、恒王来办此事,他亲自面授机宜,就不信这两儿子能搞砸!
于是,在新兴郡被梁毓景指使着忙里忙外的平王、恒王,被一纸诏书召回了金陵。
明睿二十七年,初冬时节。
堵了宫门将近半个月的百姓们终于满意离去,这一回,是皇帝老爷的儿子来办这件事,他们放心多了。
而平王、恒王……说真的,清丈田亩的功劳确实很诱人,但他们的支持者,全都是隐匿土地的一把好手啊!
这不是什么功劳,是要瓦解他们的势力啊!
而且,人家支持他们就是为了权与利,如今还看不到权的希望呢,你就要把人家的利先砍一半……
且不说这个事情办成之后,百姓即便感激他们俩,可最感激的肯定还是明睿帝啊!哦,还要多加一个开了先河的太子殿下。
而多出来的田税,也是入了国库,他们是一分都捞不着的。
最最重要的:他们又不是什么爱子、太子,干这事儿还要被文武百官针对,简直瞧不到好处啊!
所以,明睿帝想得很好,颜皇后也想得很好,百姓们也想得很好,只有平王、恒王两人,骑虎难下。
他们倒是也想拖延拖延,但明睿帝打定主意要办这事儿,百姓那边更是盯着……
哎,难办。
思来想去,两人想出来的办法大同小异——
那就是:只好苦一苦别人了
自己人的土地意思意思挪出来一些就行,但别家的就使劲儿薅,反正预估一个总数出来,到时候用别家的补齐就行。
而脑子机灵的人,自然明白他们的做法,于是别管自愿与否,先投一个吧!
反正站队嘛,很灵活的。
这就搞得平王、恒王很无语了啊:这些人收吧,那挪出来的土地肯定不够啊;可要是不收吧,人家本来中立的也要搞反对了。
二人合计一番,深感把握不住,索性一前一后装病撂挑子了。
明睿帝:……就知道这两个混账不成器!
长这么大岁数都白长了,眼光也不放长远一点!
没办法,明睿帝只好重新物色人选,然后他就发现:想要办成这事儿,首先要不怕得罪文武百官、以及天下豪族大户。
举目望去,只有一个当初被迫众叛亲离的梁毓景符合条件。
但明睿帝很清楚,如果再把这事儿交给梁毓景,那这太子之位算是稳得不能再稳了,欺君之罪都不算什么了。
琢磨来琢磨去,明睿帝索性一连发出几十道圣旨下去,各个郡县都有,就让各地府衙派人去办好了。
这些府衙都是把事情下放给小吏,而小吏就是本地人,哪家大户土地多他们都知道,办起事来应该……
嗯,不出半个月,就出了乱子——
原因很简单,小吏也是人,当然想把自己家的土地从三亩丈量成一亩,这样能减税啊!
而且,自家土地少,那从大户隐匿的土地里分到的不就更多了?
这一次,不仅豪族大户们闹腾,百姓们更是闹腾。
第277章 霸气侧漏
金陵城一夜之间涌入了太多人。
有衣着华丽的富家老爷,有麻布衣裳的升斗小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堵在了宫门口要说法。
其实这已经克制许多了,因为事发时两边就打过一架了,幸而官府的人来得还算快速,没闹出人命来。
两方打过后,也算冷静下来,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来金陵告御状。
而且,来得都是金陵周边的百姓,离得近嘛!
事情还在发酵中,发出去的圣旨想要及时截停,也很难办到。
因此,所有人都知道,还会有更多的百姓因为这个错误的举措而闹腾起来。
但补救的办法——
本来就没有官员愿意清丈田亩,如今事情发展成这样,他们当然是更加大力地抨击此事万万不可行。
至于出现骚乱、暴动的百姓……直接出兵镇压就是。
也不知是那个蠢货说的,反正附和的大臣还挺多,而明睿帝现在属于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时也不得不承认:时机不对。
或者说,他斟酌几次都没选对人。
无可奈何之下,明睿帝只得挑了几个四、五品的官员出去顶锅,勉强平息了一部分怒火。
146/163 首页 上一页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