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毓景依旧在笑,只是这次带了点嘲讽:“苍月国虽然不足为惧,但恐有卷土而来的意图,儿臣这是为了父皇成为太上皇后的安危着想啊。”
“…………”
明睿帝胸口又是一阵剧烈起伏,他当然听出来了嘲讽,偏偏没什么好反驳的。
他又问:“你的兄弟们呢,你打算如何安置?”
“及冠之后给个封号,再给一片封地,父皇放心吧,不会饿死他们的。”
明睿帝欲言又止,止言又欲,问道:“你十五弟……”
“回头就把新郑郡给他。”
梁毓景一副自己是个好哥哥很大方的样子。
明睿帝皱眉,新郑郡只是一个小郡……
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毕竟再说下去,指不定什么都没有了。
这时候,梁毓景问道:“父皇,儿臣还打算和您交交手来着,您怎么就……?”
听他问这个,明睿帝气不打一处来:“逆子你还敢问?!你母妃拿妤雪威胁朕,朕还能如何?你如今本事大了,还学会逼宫了?就不能等上几年?!”
梁毓景:……说真的,他就跟母妃提了提这事,压根没想让母妃去冒险啊!
而且,离谱的是:母妃竟然还成功了!
“父皇啊……你这输得不冤。”
明睿帝冷着脸,不说话,他倒是想不管不顾教训一顿这逆子,可想想自己都五十七岁了,小十五如今连《千家诗》都背不通顺……
“行了,少废话,玉玺在那里,你自己拿去吧。”
梁毓景摇头:“退位诏书,还是得父皇亲自来,省得日后有人说儿臣得位不正。”
明睿帝觉得手痒得厉害,这逆子简直欠打!
这时候,门口传来声响。
原来是混混沌沌的六位尚书、殿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宗人府宗令等人也被几个护卫架着进来了。
一个护卫拿出个小瓶子,轮流放到几位大人鼻子下晃了晃。
很快,人都清醒过来,虽然混沌,但记忆还是有的,明明是去东宫参加生辰宴了,怎么这会儿又来了御书房?
而且,看皇上那怒气冲冲的模样,看太子殿下那志得意满的模样,再看周围身着甲胄的护卫们……
几个大臣集体打了激灵——
这,这是逼宫?!!!
还,还成功了?!!!
梁毓景笑着看向他们:“刘大人,起居注记录一下;张大人,拟一下退位诏书。”
殿阁大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
其余大臣:……
第287章 新帝登基
东宫内。
宴席间的热闹气氛早已消失无踪,依旧安坐的夫人们满是惊恐慌乱,但曼玲配的药很有效果,一个个的都动弹不了。
长公主缓了许久,才冷笑道:“这是逼宫去了?!”
元香雪笑盈盈:“公主见谅,实在是没办法了呀。不过您放心,不管成功与否,您、还有诸位夫人,必定都完璧归赵。”
下午时,就有人来报,成功一半了。
而男客那边也陆陆续续有太监、护卫过来领走人,元香雪松了口气,看来没啥悬念了——
宫里,退位诏书很快写好,明睿帝亲自拿着玉玺落了印。
梁毓景拿着看了看,觉得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处理掉那些绝对不可能臣服自己的大臣。
司礼监的太监们纷纷出动,一些去东宫把手软脚软的大臣抬进宫来,一些去漏网之鱼的大臣府上把人传唤到宫里来。
反正文武百官(六品以上)都要到场,同意的就看情况要不要明升暗贬,不同意的就当场找出把柄来下狱定罪。
就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般井井有条地忙碌到黄昏,总算告一段落。
当然,进了宫的大臣们是不可能回家的,要回家,也得明天早朝上听了诏书,跪迎了新帝再说。
好在这时间不难捱,宫里也给食水吃喝、热水洗漱。
第二天一早,司礼监的大嗓子传旨太监,高声朗读了退位诏书。
早就知道的官员们认命跪下,那些完全搞不清楚状况的边缘小官也是只能从众。
这事儿,就这么成了。
梁毓景心里不禁感慨这事儿也太简单了。
而底下礼部尚书当即问起了哪天举行登基仪式,钦天监的监正立刻罗列出几个近期的好日子……
整整忙了五天,梁毓景才把日期定了下来,也把一连串该册封、尊封的圣旨写了几大摞。
明睿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朝廷正式改元——景元。
随后批量的圣旨开始下发各地,其一就是召回诸位皇子来金陵观礼,其二就是宣告天下:明睿年已经改成了景元年,龙椅换人来坐了。
然后就是隔几天发几道圣旨,比如尊封明睿帝、以及后宫妃嫔的。
除了虞贵妃这个新帝生母尊为太后,普遍都是原本的位份加个“太”字就行。
接着是梁毓景自己的后宫——
元香雪为超品皇后,谢侧妃为正一品淑妃,林侍妾为正二品林妃,程侧妃为正三品昭容,卢侍妾为正三品昭媛,宋侍妾为正四品婕妤,苏侍妾为正四品婕妤。
武清澜这个原配,只封了个正二品武妃。
岳静琇追封为正二品岳妃,石雪雁追封为正二品石妃。
瑶光封为永泰公主,封地河间郡。
富贵封为长乐公主,封地济南郡。
云梦封为宁安公主,封地泰山郡。
至于平安、瑾瑜、羲和三人……啥也没有。
接着就是朝中大臣的升迁了,这些更为繁琐,是明升暗降、还是实权在手?
老实说,这里头最后悔的,可能要属虞望潮了。
明明是亲舅舅,结果明升暗降去了礼部……但他也不敢多话,生怕连礼部的闲官都捞不着。
明睿二十八年,十月初一。
该发的圣旨也发完了,该回来观礼的人也回来了,登基大典如期举行。
当然,因为明睿帝的妃嫔太多了,一时半会儿不好挪宫,加上梁毓景又不打算住金陵,因此元香雪这个皇后还是在原先的东宫住着。
不过也住不了几天,退位诏书一下,梁毓景就已经叫人回京兆府去修缮皇宫、原本的东宫等地方了。
登基之后,约莫一个月后就能启程回京兆府。
老实说,这很折腾人。
要知道,很多大臣当初都是卖掉了家宅、铺面、田地跟着南下的,现在又要回去……一来一回损失很大的。
但梁毓景可不会妥协,不想回去可以啊,正好留在南京侍候太上皇,太上皇也是需要大臣照料的嘛!
有大臣还脸红脖子粗地争论几句,可惜但凡多说的就全都被留下了。
还是那句话,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读书人多的是!
实在不行了就开恩科呗!
反正他新帝登基,正好需要一批真正的保皇党。
如此这般折腾几回,朝堂上还真的少了很多尸位素餐的大臣,一时之间风气为之一清。
明睿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兆府重新迎来了它的主人。
元香雪没住进皇宫里去,她住原本的九皇子府——秦王府——东宫,如今又换了一个牌匾——悠然园。
里面也特意整改过,其他便宜妹妹都住皇宫去了,元香雪就一个人独享五进四合院,简直不要太美妙!
唯一不妙的,就是梁毓景每次来,走的时候都会嘀咕他这个皇帝每天还要早起去午门等开门,简直不要太辛苦。
元香雪全当耳旁风,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宫里。
好在与皇宫只隔着一道墙的地方已经开始动工了,那边修好,元香雪住过去的话,梁毓景早上能多睡几刻钟……
忙忙碌碌中很快过了年,这才正式开启了属于梁毓景掌舵的景元元年。
梁毓景没大动干戈去变法什么,虽然他非常看不顺眼那些倚老卖老、尸位素餐的人。
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选择加大教育力度。
正好在零陵郡的经验可以拿来当场用,且当初谢侧妃、如今的淑妃编撰的成语词典也很寓教于乐。
当然,梁毓景也清楚,那些身心都牵挂着如何生存的百姓是没钱、没时间学习的,最多也只能抽时间认一认字。
但这不过是第一把星星之火。
第二把火,自然是烧有一点钱、有一点闲的小吏了!
以后,小吏也需要考核,能者居之。
梁毓景可不希望他高坐于台上发号施令,结果这群实际执行者给他搞的乌烟瘴气。
而且,他也是给这些人一个机会——
众所周知,小吏永远都只是小吏,不考科举,那就永远不可能得到正式的官职。
而现在,梁毓景给了他们机会。
第288章 我是妖后
新帝登基,先烧了两把火。
第一把火,叫掌握着最好的读书资源的望族们面面相觑,说实话,如果新帝指望着那群泥腿子超过他们,那可真是异想天开。
毕竟,他们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家学,可不是一些连名字都不会写的泥腿子短短几年能追上来的。
但他们也很慌乱,因为有望族,就有落魄的寒门啊!
这些寒门子弟原本也是高门望族里出来的膏腴子弟,此番若是借着新帝求贤若渴的机会努力一把……
于是,望族们也行动起来了——论读书、哦不,论科举,他们还没输过!
于是,膏腴子弟们纷纷被迫拿起书本,京城的青楼一条街都冷清了下来。
而第二把火,则是鄙夷者有之,欣喜者有之。
对于那些读书确实读不进去的人来说,如今也有一条能当官的路可以选了。
但正经科举出身,可就瞧不起了,毕竟一想到以后可能会和腹无诗书的人同朝为官,就鄙夷得很。
当然,严格来说,这第二把火,其实是烧在了科举出身的官员身上。
因为这意味着:科举不再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虽然此前明睿帝也给颜家没怎么读过书的二郎、三郎授予了官职,但那是幸近,且只是特例。
当然,官员们并不担心,因为他们还是考官啊!
而且,谁家还没几个读书不成的孩子呢?到时候从小吏做起,只要手段得当,一品官也不是摸不着啊!
唯一不满且惶恐的,可能就是那些明知自己没什么才能的官员了吧,毕竟新帝都说了能者居之,那他们这些鱼目混珠的,岂不是迟早要被清理掉?
可惜,没人在意他们的想法。
朝野上下在意的是:这两把火已经开始烧了,那第三把火……会是什么?
元香雪也在好奇这个问题,可惜梁毓景一脸神秘,就是不说。
最近梁毓景没那么忙碌了,下午时就来和元香雪一起坐在摇摇椅上昏昏欲睡。
都说春困,但其实那些忙着春耕的人其实压根不可能多睡,也就是无所事事的人才能享受宜人的春天。
“之前你说要去看西湖,现在还想去吗?”
“不了吧,你这才开年,哪儿能到处跑?而且御驾出行,那不是叫沿途的官员破费吗?他们花了钱,肯定就要从别处捞……哎。”
元香雪一心为了大梁着想的模样,很是符合她的身份——母仪天下嘛。
“给你修路。”
“……既然你都这么盛情邀请我了,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元香雪觉得这样有些干巴巴的,还特意起身,坐到梁毓景怀里,娇声娇气道:“臣妾多谢皇上~~~”
梁毓景一脸嫌弃。
“……嫌弃什么呀,我都不说你为了财政拉我出来顶锅,你还嫌弃上了?!”
元香雪伸手去揉梁毓景的脸,气鼓鼓的。
梁毓景这下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你这脑子太好使了也愁人啊。”
“哼╭(╯^╰)╮!就你那副要在大梁每个县都开办学舍的样子,国库肯定不够花的!我还在想你会不会找几个养肥的贪官出来抄家呢,结果你倒好,打起修路的收益来了!”
梁毓景轻咳一声:“你就说,你想不想去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日出……”
“停停停,我想!你赶紧修路去,反正我就是那个为了看一眼美景、于是吹枕边风、于是劳民伤财的妖后呗!”
“这话说的……那些个史官要是敢乱写,我就把户部的账本丢给他看,你可是朕的贤内助啊。”
梁毓景情真意切地夸赞感叹。
元香雪翻了个白眼,人家不在正经的历史里写,偷偷摸摸写个野史,你管得着吗?
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元香雪也不在意,有句老话说得好: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当事人没什么异议,梁毓景也就开始“昏君”的操作。
当然,他心里还是有点数的,先修了一条通往泰山郡的路,这样一来,海上生意也能做大做强了。
这时代没开路的炸药,没压路机,没水泥,修路的成本其实特别高。
但依照原本修天水郡那条路的模子来修,倒也还能承受得住。
而且,现在是皇帝亲自来修路,沿途的官府当然是无条件支持,大户们也愿意出钱出力,因为这其中确实有得赚。
当然,过路费就不要想了,各地官府负责出人收取,截留一部分用作看路的小吏的俸禄,其余全都上交国库。
这头一年,就把国库转亏为盈了。
只能说,原本封闭的环境,一旦开始交流,百姓们的热情是无限大的。而且,道路便利后商品也能更快地流通起来。
钱一旦流通起来,其中产生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过路费都是小头了,大头还是商税,简直惊呆了朝廷一众官员,脑子灵光的模模糊糊懂了一点,脑子不灵光压根想不明白——
明明是劳民伤财的大搞基建,这钱怎么还越来越多了呢?
梁毓景是不屑于解释的,反正这种尸位素餐的官员,他迟早会清理掉,也就不用在意懂不懂了。
当然,元香雪觉得,可能是梁毓景也没搞懂这其中的关窍,但他肯定明白了交通便利的好处。
嗯,其实这也够了。
一件工具,不必明白其中的原理,懂得使用就行了。
景元二年,御驾出行。
绵延几里的车马行驶在刚竣工的宽阔平坦道路上,沿途是出来跪拜、吃瓜的百姓们。
他们的跪拜出自真心,毕竟这条路确实给了他们便利,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51/163 首页 上一页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