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雅就等着他这句话,遂笑道:“我这里有个不成熟的建议,咱们清河鸭向粮站有偿租借仓库。”
梅书记眯起眼,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个事的可行性:“租仓库?跟粮站租?可到秋收的时候,粮站的仓库也是粮满为患,恐怕没多余的仓库租借给你们。”
余思雅见招拆招:“梅书记说的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我算了一下,我们跟粮站可以错开,并不相冲突。粮站的仓库最紧张是在秋收后,各公社纳粮全运去了粮站,这时候自己的仓库都捉襟见肘,没法外租。不过粮站收的粮很大一部分要运送到城里做为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和国家储备,粮食在粮站只是个中转而已,很快就会运走,只有少部分会留下来。我们清河鸭收粮是在纳完粮之后,市里拨粮给咱们也要等粮收上去了,这样咱们跟粮站需要用到仓库的时间刚好可以错开。”
“我们可以等粮站的粮运走了,再租借他们的仓库。等来年,粮站需要用仓库的时候,我们的粮食也差不多用光了,正好将仓库腾出来还给他们。这样一来,粮站现有的仓库不会闲置,我们清河鸭也不用额外占地建仓库了,一举两得,能够节省不少的人力物力和开支。当然,咱们也不会白白占国家,占粮站的便宜,我们会付相应的租金,这部分钱可以作为粮站的创收,无论是用来改善职工的待遇,还是上交国家,都是粮站的成绩,他们也不亏。”
梅书记惊叹地看着余思雅:“小余同志,你这点子也太多了,这都能被你想到。”
余思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这不是想着尽最大可能开发咱们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省得浪费吗?这件事对我们清河鸭,对粮站来说都不是坏事,如果梅书记觉得可以,那我就去找粮站的同志商量商量?”
“好个资源合理利用,你这办法好,粮站大半年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能够解决你们的问题,还能增加他们单位的效益,确实是对两个单位都有好处的事。我没意见,让胡秘书陪你走一趟吧。”梅书记很爽快地同意了。
余思雅明白,胡秘书陪着她去就代表梅书记支持这个事,粮站的同志怎么也要给点面子,这个事要好办得多。她连忙说道:“谢谢梅书记!”
梅书记低头看了一眼腕表:“四点多了,一会儿就要下班了,小余同志明天还要赶回省城,快去吧。”
余思雅起身向梅书记道了别,然后跟胡秘书一块儿去了粮站。
一般县城都设置粮食局,各公社设置粮站。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辰山县没有设粮食局,还是粮站。
当然,县粮站的规模要比红云公社这种乡下的粮站大得多,因为全县几十个公社缴纳的公粮都会汇聚在这里,光是仓库占地面积都极广,一眼望不到边。
县粮站的工作人员也比较多,正式工就有好几十名,还有部分临时工,负责人是站长,姓冷。
因为有胡秘书陪同,余思雅很顺利地见到了冷站长。等胡秘书介绍完后,余思雅笑眯眯地跟冷站长打招呼:“冷站长,你好,我是清河鸭的余思雅,今天过来是想跟你商量个事。”
冷站长看了一眼陪同坐在一边的胡秘书,客客气气地说:“余总,你好,你能来咱们粮站,咱们粮站真是蓬荜生辉,不知道余总想谈什么事?”
该不会是又要粮吧?他们县粮站现在每个月都要供应好几十吨粮食给清河鸭,再多他也变不出来了,尤其是现在这个季节,陈粮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新的粮食还在地里,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收割。
余思雅没错过冷站长的忐忑眼神,有些想笑,但忍住了,说出自己的目的:“冷站长,我们清河鸭想在闲置时间租粮站的仓库,当然,到时候这批粮食也要委托你们帮忙代管。”
这也是余思雅今天为什么会单独提拔一个人做仓库管理负责人的原因。因为以后这个人肯定得经常往县里跑,还要核对清楚粮站代清河鸭保管的这批粮食的数量,以免有人钻空子,悄悄侵吞清河鸭的粮食。这个工作量可不小,施立平根本忙不过来,必须得有个细心识字的同志专门负责。
冷站长听说余思雅不是来要粮的松了口气,可新的问题又来了,租仓库,这个他听都没听说过。
“余总,能说说怎么个租法吗?”
余思雅点头:“当然可以,冷站长,你们仓库比较紧张应该是八、九、十这三个月吧,11月就会渐渐空下来?”
“对。”冷站长确认。
余思雅笑着说:“我们就想租11月到来年7月这段时间,具体的租金按月付,根据仓库的规模和大小来计算,冷站长,你看怎么样?”
冷站长想了一下,叫办公室干事把仓库的分布图拿过来。
余思雅低头一看,直呼好家伙,县粮站就是大,大大小小的仓库就有好几十座。
虽然这会儿仓库的容量还没法跟后世相比,但县粮站的仓库也不小,最小的有两千吨,大的达到了七八千吨。
好几十个这样的大仓库,足够容纳几十万吨的粮食,余思雅也不用担心自己那点粮食没地方放了。
看完了仓库分布图,余思雅很满意,对冷站长说:“冷站长,你看从11月以后,有哪些仓库能够出租给咱们?然后我们再根据仓库的大小来商量租金,你看行不行?”
冷站长……
他还没说要把仓库租出去呢。
见冷站长犹豫,余思雅轻描淡写地说:“冷站长,要是可以,现在我就想向你们租一个能容纳三千吨粮食的仓库,就用一个月,绝不会耽误秋收的。”
冷战长诧异地看着她:“余总,现在就要用?”
这个时节,她上哪儿弄的粮食?
余思雅点头:“对啊,昨天平化县答应卖2500吨玉米给我们清河鸭,市里的领导见咱们清河鸭缺粮,特别支持我们的工作,今天让市粮食局批了5000吨粮食给我们。我们饲料厂的仓库比较小,现在修也来不及了,所以只好向冷站长寻求帮助了。”
冷站长惊讶地望着余思雅:“真的呀?”
他有些不敢置信。作为粮食系统不大不小的一个干部,他对清河鸭缺粮这件事很清楚,也知道缘由,这才几天啊,市里就又答应给粮了?
胡秘书在一旁证实了此事:“余总说得没错,今天上午梅书记接到了市里的电话。”
冷站长眼珠子转了转,既然市里都松口了,还批了清河鸭这么多的一批粮食,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也没必要再做恶人了,于是态度一变,很痛快地答应了:“那恭喜余总了,咱们来商量商量吧。”
最后双方经过谈判,商定了县粮站从11月到来年7月,租借58座仓库给清河鸭,租金按存储量算,每一千吨每个月10元保管费。粮食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保管费就有三四千元,不过随着粮食的使用,会逐月下降,其中还有三个月完全没有租金,这样算下来,一年的保管费用在两万元左右。
听起来不便宜,但也比自己建仓库强。建个仓库就得花一两万,然后还有土地租金,仓库管理员工资福利,一年下来,不算建设费用也得上千块。可租个仓库怎么也花不了这么多钱。
当然,粮站也得了实惠,仓库空着也是空着,员工在空闲的时候也不可能辞退,现在仍旧保持这种规模,也不用投入额外的资金和成本,一年能多两万的收入。即便拿出一部分嘉奖员工,粮站也能剩一部分钱,单位的财政宽裕了许多。
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冷站长很高兴地将余思雅和胡秘书送了出去。
出门,余思雅看了眼时间,已经五点多了,便笑着说:“胡秘书,谢谢你陪我走这一趟,时间不早了,养殖场的车子还在等着我,我就不去见梅书记了,麻烦你将结果转告他,谢谢梅书记对咱们工作的支持。”
胡秘书诧异地望着她:“这么晚了,余总要连夜回市里?”
“对,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月底就要考试了,正好养殖场的车子要送货去火车站,我就让他们顺路把我捎回去。”余思雅笑着解释道。
胡秘书这才想起办事老练的余总还是个学生,还得应付期末考试,遂表示理解:“成,余总辛苦了,我就不耽误你了。”
两人在路口道了别,余思雅去汽车等候的地方,爬上送货的车子,连夜赶回了城。
——
第二天中午,林红旗看到余思雅竟然背着书包从学校对面过来,吃了一惊:“余总,你不是要去三天吗?提前回来了?”
“昨晚正好有车子要去送货去火车站,我就跟着回来了。”余思雅打了个哈欠说道。
林红旗看她实在是很困,连忙去隔壁拿了个小毯子过来:“余总,这两天没什么事,厂子和门市部一切都很顺利,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吧,一会儿我叫你。”
余思雅昨晚回到家都11点了,这几天到处奔波,也没空休息,清早还要早起上学,实在是困,也就没跟林红旗客气,接过毯子说:“成,那我睡一会儿,有需要我处理的事情,不着急的你先放着,等放学了,我再回办公室看看。”
“好。”林红旗应了一声,轻轻出去,并拉上了门。
余思雅好好睡了一觉,醒来神清气爽,上课精神都好多了。傍晚下了课,她就急匆匆地赶到门市部。
门市部六点关门,这会儿正在做关店前的准备工作,将摆在门口的货物搬回去,盘点一天的账目,搞卫生等等。
余思雅没管他们,直接上楼。
林红旗见到她,连忙站了起来:“余总,你下课了,这几份文件需要你过目。”
“好。”余思雅坐下拿着文件看了起来。很多是需要她审批的文件,服装厂这边丁舜主动申请增加一批机器,理由也很充分,最近销量上去了,产能逐渐跟不上,需要更多的机器。
这没道理不批。还有食品厂和饲料厂那边,小李和施立平都同时提出了采购汽车的需求。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乡下那三辆货车不够用,是该多增加几辆汽车了。余思雅在他们各自要求的两辆基础上,多批了一辆,两家厂子共采购六辆新货车,暂时应该能满足运输的需求。
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文件,余思雅花了十几分钟就批完了。
她将文件递给林红旗,林红旗会将这些文件返回各部门。
“除了这些呢?还有没有其他事?”余思雅放下笔问道。
林红旗想了一下说:“余总,有个好消息,咱们门市部的业绩在上涨,尤其是服装门市部。”
“哦?长了多少?”余思雅好奇地问。
林红旗说:“这三天的销售额,每天都有四五百件吧,要是能长期维持下去,咱们两个门市部一个月就能卖出三万件衣服。”
“确实提高了不少,火车站那边的销量也提高了这么多吗?”余思雅又问。
林红旗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这,我不知道,但料想应该是增加了吧。”
“光靠想没用,明天上午你去一趟,问叶梅拿六月的销售数据,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余思雅揉了揉眉心说。
林红旗赶紧应是。
次日中午,余思雅来到门市部,林红旗已经将销售数据拿了回来。
余思雅翻开看了看,还真被林红旗说准了,这几天火车站门市部服装这块的销售额也在上升,而且比省大这边的还好,昨天卖出了六百多件。
余思雅对比了一下这个月的销量变化,发现这个销量增长是从上周逐渐开始的,不过一开始并不明显,也就这几天突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可她最近没搞什么营销活动,也没上报、上电视。
余思雅琢磨了一会儿,心里有了猜测,不过还需要时间验证。
“红旗,这几天你留意着两个门市部的销量,整理好数据,周日给我。”
林红旗记下了这件事。
——
目前各个分厂都运转顺利,也没什么让余思雅操心的。学习之余,余思雅又把目光盯向了供销社。
后世很多地方的供销社都因为经验不善倒闭破产了,但这会儿供销社还是全国最大的统销统购单位,占据了农村地区零售业的大半壁江山,辐射也最广,几乎遍布每一个公社。每年的销售额达上百亿元。
农民无论是买火柴、牙膏、牙刷、肥皂、衣服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是饼干、水果糖等之类的副食品都要上供销社。除此之外,供销社还在农村担负着收购的义务,比如鸡蛋、绿豆之类的农副产品,供销社都会收购,然后再统一销售到城里。
供销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样重要的单位,如果想合作,单独找某个供销社肯定不行,因为单个的供销社规模非常小,全省有几百上千个供销社,一个个谈能把人给累死,供货也是个麻烦事。
清河鸭食品和服装想进入供销社,就得找省供销社,自上而下去推广铺展。这样他们只需要将货统一交给省供销社,再由省供销社向下面的供销社铺货就行了,交易、送货、结算都会方便很多。
可惜,余思雅没这方面的人脉,思来想去,也只有自己主动出击了。
不过在这之前,还要做好准备工作,想尽可能说服对方,不打无准备的仗。
为了做到这点,接下来一个星期,除了上课和复习,余思雅都窝在办公室,跟林红旗整理一堆海量的资料。
首先是清河鸭食品和服装的销量增长图,以最简洁直观的方式让人看到他们的潜力,这样对方才有可能接受清河鸭。
好在最近这阵子,服装这块起来了,两个门市部的销量已经稳定在单店每天五百件以上,百货公司那边,销量更是明显,每个店的日销量都维持在两三千左右。周日因为放假的缘故,还会高一些。
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后,余思雅带着林红旗主动找上省供销社。
供销社现在跟百货公司一样,管理着吃穿住用行这类重要的物资,因而是个极为走俏的部门,也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单位,其热度丝毫不亚于四十年后的考公热。
因此省供销社的办公大楼规模也不小,正面是一栋六层的建筑物,后面还有好几栋楼。
两人走到省供销社的大门口,林红旗主动拿着身份证明走过去跟门卫攀谈:“大哥,你好,我们是清河鸭集团的同志,想找你们采购的负责人谈谈合作的事。”
门卫有些胖,脸圆嘟嘟的,眼睛被挤得很小,偏头打量了一下林红旗和余思雅,见是两个穿着整齐大方,长相漂亮的小姑娘,倒是没为难她们。
235/277 首页 上一页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