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并没有为远安村的高产而高兴,反而眉头缩得更紧了。
各个村子都过得这么艰难,他怎么高兴得起来?
杨远山和其他村的村民闲聊时,袁奕听了一耳朵,无非还是那几种原因:
虫子怎么都消灭不干净。
——虫患。
稻苗长不高,叶子发黄发蔫施肥也不中事。
——缺乏微量元素。
稻穗结得又大又好,就是有好多的空壳。
——品种不好。
这些问题困扰着所有靠庄稼吃饭的农民,得不到解决,地里的产量就没办法提上去。
袁奕他们中午就来排队了,一直到下午六点还没轮到他们。
入了秋,气温降得很快,中午那会还热得发汗。这不,太阳刚下山没多久,一阵风吹过来,大家伙儿就赶忙竖起了领子。
前面还有好几个村的人,看样子,还要再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轮到自己。
“这么冷的天,你说你在家学习多好?”杨远山一边说一边递给袁奕几张报纸。
那是他刚才从地上捡来的,出门穿得少,往衣服里塞几张报纸晚上能暖和点。
其他正在排队的村民也是这样做的。
袁奕分出两张塞到老爹的手里,“我爹这几天心情不好,老是晃神,我得跟着他。”
“啊?”
正在神游的袁建国这才回过神来,将那几张报纸摊开,简单折了两下后塞进了衣服里,疲累地叹了口气:“粮食产得太少,村民富不起来,我这心里愁啊!”
杨远山不会安慰人,只能再次念叨着那句话,“没啥愁的。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你们有出息了,就能带着村民们富起来。”
“考完大学,然后呢?怎么才算是有出息?”袁建国反问道。
杨远山:……
他被袁建国的话给噎住了,他连小学都才刚毕业,哪知道大学毕业后要干什么?
提起考大学,袁建国又叹了口气,脑袋里的迷茫又多了几重。
大学应该学什么专业才能对祖国有所贡献?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考大学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所以在众多道路之中挑选一个最合适的起点,也是需要慎重考量的事。
袁建国来这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为祖国的发展献一份力。
可他除了穿越者的身份外,还是远安村的村长,心里对村民的牵绊也是无法回避的。
他希望祖国越来越好,同样的,也希望村民的日子能够越来越好。
袁建国想的出神,游离的目光一直在袁奕身上那份《人民日报》的字迹上飘游。
忽然之间,他涣散的眼神重新聚焦到了报纸上的一行标题:
《著名农业科学家陆必清将任职青华大学农学系教授》
陆必清这个名字袁建国太熟悉了,哪怕不在这个世界,陆必清这三个字也是国民心中响当当的存在。
陆必清研究出了不少高产的农作物,玉米、高粱和小麦,近两年开始研究水稻,估计用不了多久也能提高水稻的亩产,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
他过去的二十多年一直投身于教育行业,直到十年前一次意外所得,才开始专注地研究粮食。
这次去学校任教,也是希望自己这些年的知识结晶能够传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沿着他走过的路,将自己所得到的知识传承下去。
突然将袁奕身上的报纸抽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纸上黑白的人物照片,袁建国的眼中散发出了光芒。
若是能够跟着陆必清先生学习,或许就能攻克水稻产量的问题。提高水稻的产量,不仅是对远安村的村民,对全国的农民而言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几分钟前袁建国还像是只瘪了气的皮球,这么一会功夫,他就重新振作了起来。
“你咋了?没事吧?”杨远山问道。
袁建国激动地说:“我知道我要考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了!”
他不求自己能够青出于蓝,只希望能够与陆老一起,为建设祖国最重要的农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20章 农业工程专家和水利工程师(20)
秋收结束后, 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拿到了今年的粮食钱。
不多,但各家到手的钱都比去年的多了十几块。
多的不敢说,起码过年的饭桌上能添一道带肉的菜了。
秋季短暂, 再过一两月就要入冬了,同时也会迎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铃。
为了回到城市中,为了考上好大学,知青们不敢有片刻的放松,整日都在学校的教室里看书, 吃喝拉撒也都在学校里解决。
从零点学习到零点,一周七天不休息,只有困的时候才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 可谓是真正的“零零七”。
可跟袁村长他们父女俩比起来,他们还是差了太多。
“爹,我睡会, 你先背两遍《出师表》。”
“行。”
“不行了闺女,我撑不住了, 先眯一会。你在写数学啊?公式背得声音大点,我好跟着复习复习。”
“没问题。”
两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前排, 学得比谁都要刻苦,就连睡觉都得让彼此背书,试图把知识刻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为了提高最后一个阶段“高考冲刺”任务的评分,他们把所有的积分都兑换了精神力, 将每天的休息时间压缩到了两个小时。
学习阶段的“高考冲刺”任务是竞速任务, 也是评级任务。
会根据两个人的高考排名绝对胜负,同时评出等级。
惩罚的事他们都没放在心上, 只想着评级后得到的天赋熟练度。
天赋熟练度除了能提高他们的基础属性外,还会对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帮助, 给予更多的任务奖励,所以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评级越高越好。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看到袁奕和袁建国为了学习拼命的样子,其他知青们也不敢松懈,好几次都在睡梦中被他们的背书声叫醒,强撑着坐起来再多看几条公式。
虽然大家都忙着准备高考,可村里孩子们的学习也没落下。
杨丽凭一己之力挑起了教学任务的大梁,学习最快的周小军给她当起了助教,也多了个“周先生”的外号。
开始的半个多月杨丽还挺高兴,直到后来,她肚子里的墨水不够用了,脸上的笑容也跟着变少了。
捧着田妞递过来的练习题,杨丽看了半天也没算出来个所以然,于是对她说道:“这个题有点难,等我晚上去问问你袁姐姐再说吧。”
她自己的文化程度也刚到初中,小学五六年级的题解起来确实有点费劲。
“这道题我会,”周小军将练习题拿了过来,三下五除二地就写出了答案,“我记得袁姐姐之前给杨姐姐讲过,应该是这样写的。”
在一众的孩子里,周小军的学习能力最强。
之前袁奕给杨丽和知青们讲题时,他在旁边跟着听了一些,所以知道解题的过程。
看着周小军那一手工整的字,杨丽的心里五味杂陈:袁奕啊,你可快点考完试回来吧!呜呜呜,我宁愿被你碾压,也不想再被小军打击了……
夜晚,远安村里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杨远山开着拖拉机从城里回来,除了带回卖红薯的钱外,还带回了今年高考的消息。
“定下来了,时间定下来了!”
杨远山解开棉袄,从里面的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叠起来的通知,里面还夹着知青们的准考证。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各地安排考试的时间都不一样,不过都是定在十二月。
福北省的高考时间定在了10号、11号和12号这三天。
算起来,距离考试时间只剩下五天的时间了。
知青们来回传看着那一张通知,沉浸在复习之中的心倏地变得紧张起来。
五天,还有五天就要踏进考场了,未来是继续留在村里,还是回到城市之中就看这最关键的三天了!
“去城里考试的话,咱们晚上住在哪?”
“哎呀,你没看到通知上写的吗,考点附近准备的有宿舍。”
“啊,才三千个床位啊,能够所有人住吗?”
“那咱们明天就去城里吧,先抢个床位再说。”
为了这场考试,各个部门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帮助:
市政局安排了给考生的宿舍;粮食局在考点附近设了免费的粥场;就连医院,考试的考生们也能凭准考证免费看病、治病。
过去的十年,知识分子们都受苦了,三九严寒总要让他们感受到些许的温暖。
袁奕闭目凝神,感受着空气中的水气,说道:“最好明天上午醒了就出发,万一中午下大了,积雪封了路可就不好了。”
今年比往年要冷得多,袁奕借助天赋感知了一番,发现这一场雪断断续续地要下一周左右,到考试的第二天才会放晴。
这样冷的天,还是早点去抢个床位的好,要不在外面住上几天,非得把人冻出了病不可。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杨远山就开上拖拉机带着知青们进城了。
这雪只下了一夜,温度就降了不少,就算是穿了厚厚的棉袄,寒风还是会偷摸地钻进后脖颈。
因为要在城里呆个五六天的时间,大家都带来不少厚衣服,茶杯和饭碗也装进了包里。
杨丽身为考试后备军,也扛了两个大包袱跟着。没有她的床位没关系,只要袁奕能抢到床位,她们俩挤一挤也是能将就几天的,况且两个人一起睡还能更暖和呢。
“给。”
杨丽趁着别人不注意,悄咪咪地往袁奕的兜里塞了个东西。
是鸡蛋。
这是她早上刚煮的,放在口袋里一个小时还热乎乎的。
去考试的人多,家里的芦花鸡尽全力也生不出这么多个蛋,所以杨丽只好偏心地把为数不多的几个鸡蛋都给袁奕留着。
冬天的天气干燥,万一袁奕考试上火,还得给她冲个鸡蛋花下火呢。
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拖拉机终于踏上了城里的油柏路。
城里一共安排了二十个考点,每个考点附近都有为考生安排的宿舍。
“里面的床位已经满了。”看门的大爷冷冷地说了一句。
知青们到达宿舍时,这里的二百个床位已经住满了,和那些来晚的考生一样,他们只能在走廊里找个位置住下。
杨远山一拿到通知就往村里赶,可跟城市的考生和离城市近的村子比起来,消息来得还是晚了一步。
消息是前天下达到市里的,杨远山昨天带着消息回村时,宿舍的床位就已经满了。
看着宿舍楼里拥挤的场面,大家叹了一口气:没办法,为了考试,只好在走廊里将就几天了。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先帝创业为半而中道崩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宿舍楼如同一座巨大的学习工厂,每走一步都能听到学子们在刻苦学习。
一间宿舍只安排了四个床位,可实际上,每间屋里都挤了六七个人。就连走廊里,也是人挤人,带来的行李堆成一排,几乎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他们曾经来自全国各处,各种不同的地方口音却发出了一样学习的声音。
因为上山下乡的政策才会来到这里,为了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为了能够回到城市里去,考学,是他们唯一的机会,所以他们都很珍惜。
爬了好几层,终于在最高的六楼找到了落脚的地方。
“袁奕,秀儿!快过来!”杨丽冲在最前面,找到一处地方后赶紧把肩上的行李放下,“这儿没风,你们俩就睡这儿吧!”
说来也怪,其他楼层的走廊都挤满了人,偏是这一层,不仅走廊里空空荡荡的,就连房间里也听不到什么用功的读书声。
袁奕瞧了一眼,这一层的几间宿舍都大门紧闭,看不到里面住了多少人。
不过能有住的地方就不错了,总比在大马路上睡觉要好。
帮大家把行李都收拾好后,杨远山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只布包,里面装着一沓皱巴巴的钱。
他重新数了一遍,确定一张不少后,交到了袁建国的手里:“照顾好知青们,该吃啥吃啥,别委屈了自己。我就先回去了。”
这是村民们的一点心意。
尽管大家的日子过得都紧巴巴的,可惦念着知青们来之后为村里做的事,还是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袁建国:“行,那你路上慢……”
“胡!”
袁建国话还没说完,屋里那一声吆喝声差点把他吓得脑溢血。
“啥啊!我绝张幺鸡你都能胡?”
“哈哈哈!给钱给钱!清一色!”
刚才还安静的房间这才有了声音,比起楼下那些沉浸在学习里的书香气,字里行间都透着低级与市侩。
没过一会,房间里就传来了“哗啦哗啦”的声响。
那是麻将洗牌的动静。
“等我会,我去撒个袅。”
话音刚落,紧闭的房门就从里面被打开了。
18/153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