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综历史同人)开局给汉武帝直播晚年[历史直播]——鱼筐提水【完结】

时间:2024-03-11 14:41:40  作者:鱼筐提水【完结】
  【在冷静后,刘彻恢复了平日的理智。
  他急忙让人寻找刘据和他的妻儿,但最终只剩下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作为一位帝王,焉知他不是松了一口气?
  但作为父亲,他当然是心痛的。
  《汉书》中写道“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尤其是这次巫蛊案牵连士大夫人数之多,竟使得“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
  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
  戾太子冤狱对他晚年心态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武帝末年政治转向在此已经初见端倪。
  但是,心痛是心痛,继承人的事不能轻忽。
  刘据死后,皇三子刘旦上书父皇,自愿进京担任皇宫保卫,希望能够被立为太子,汉武帝大怒,立刻杀了刘旦派来的使者,并削其三县。
  皇四子刘胥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行为举止毫无法度,没有被立储。
  皇五子刘髆是李夫人所生。征和三年,李夫人外戚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谋划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之后,在刘彻崩逝的前一年,刘髆去世。
  数来数去,刘彻竟只找到了那位宠爱的幼子——刘弗陵可堪大任。
  那时,刘弗陵才五六岁。
  当然,这就是后来的故事了。】
  刘彻倒没怎么在意自己后来挑太子挑了谁,毕竟自己可不会有什么巫蛊之案,自然也不会需要另挑太子。他只是有些惊奇自己的儿子们。
  三、四、五……居然这么多?
  好吧,其实相较于他活的年纪来说也不多,奈何刘彻现在几乎三十了都还没有一个儿子,拿这个比例去算自然算多。
  有儿子就行,刘彻暗忖。
  【本来,一个能征善战的帝王身后本就该有一个善于守成的继任者。就比如,无论当年秦始皇是否对公子扶苏的“仁善”怒其不争,但不得不说,当时的秦朝的的确确需要一个以仁善治国的继任君王。
  汉武帝刘彻也有一个仁善的太子。
  因为种种原因,这对父子从亲密走向疏离,从父慈子孝走向隔阂渐生,终于兵戈相见。
  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公子扶苏却被矫诏自杀;汉武帝功业无双,而戾太子刘据被逼兵变;后世唐太宗文治武功扬威四海,太子李承乾却突患足疾,日渐狂悖;明太.祖起于微末而成大业,其太子朱标也是英年早逝,徒留白发人。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残酷的,残酷到千载之后人们犹为其掩卷叹息。
  那就怪不得后世人感叹“销魂亦有读史人”了。】
  “后世还有那么多朝代啊……”刘彻感叹,“唐太宗、明太.祖……这些人能与朕与秦皇并称,想来也并不是什么无能之辈,但是居然在太子事上都不能顺利,真像是天意啊。”
  刘彻想,《墨子》有言,“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果然如此吗?
  但是,朕偏偏要求一个完美。
  【有人认为,刘彻如此大肆牵连,是害怕卫氏外戚集团的反扑。
  是的,当时虽然卫青霍去病已逝,那些曾经驰骋西域的将军们都渐渐老去。但是,卫青的姐夫公孙贺为丞相,其子公孙敬声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丞相司直田仁、监北军使者任安曾是卫青的舍人。而石庆、卜式、严青翟、赵周等名臣皆曾是刘据的老师,这些人的势力虽然已经衰微,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图谋东山再起。
  此外,名臣张汤之子张贺也是刘据的亲吏。东城侯居股、开陵侯禄、亚谷侯卢贺等与刘据的关系也甚密切。当初,在刘据成人后,武帝特为他建立博望苑,任由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招揽宾客,这使得许多才俊来到刘据身边,成为他的亲信。
  刘彻恐惧这份力量,才不顾一切地大肆牵连。
  可是,这真的是对外戚势力的正确做法吗?用这个外戚打击另一个外戚,再扶持第三个外戚对付第二个,有权了就杀,杀完了又有下一个外戚……饮鸩止渴不外如是。
  “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既受其祸,而外戚之受祸亦莫如两汉者。①”
  汉朝是一个外戚横行的朝代。若是如同刘彻和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一样的明君,外戚尚不能为祸,或许有时还能有名臣出现,如同刘彻时代的卫青、霍去病和刘询时代的霍光。
  但是,一旦君主荏弱,或者幼主临朝,外戚的势力就会极大扩张,又在下一个外戚崛起时迅速衰落,给国家的朝政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风波,祸患极大。
  终其两汉,都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其中有着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但显然也有君主不重视的原因。
  雄主觉得外戚能控制,自己能捧起来就能杀下去,他们不在乎。
  弱主整个朝政都被把控,他们做不到。
  所以没有一个皇帝想要真正做些什么避免这一切。
  为了彻底解决外戚专权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外戚是为什么产生的。
  汉朝的朝官往往都是贵族阶级或者贵族阶级的后人,偶尔有一两个平民出身,也依附于贵族集团或者不成气候。
  随着时间的推进,朝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当帝王不愿受到更多的桎梏时,就会寻找其他的力量与朝臣对抗。
  最容易被发现,也最和皇帝目标一致的,正是外戚。
  帝王没有更多的选择,就如同开国时的吕后那样,要么杀大臣,要么用外戚。
  于是外戚走上了汉朝的历史舞台。
  既要用外戚,还要限制外戚,怎么办?
  事实上,真正缺乏的是内容严密的成文法,其他任何手段都会给当权外戚留下操作空间。用成文法限制外戚的权力,比如汉初刘邦的“白马之盟”就为后来讨伐诸吕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配套制度,以避免太后临朝不还政等问题。
  不能说成文法就一定有用,但不成文一定没用。
  毕竟法治永远比人治靠谱。
  但是,究其根本,还是汉朝察举制的弊端。
  察举制, 是指汉代的公卿、列侯奉诏甄拔人才, 推荐给朝廷任用为官的政策。
  诚然,察举制给新生的大汉带来了活力,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首先, 选官权名义上掌握在皇帝之手, 实则控制在中央或地方官吏手中。两汉察举风尚, 往往由身居高位的“公卿大臣”以能罗致人才, 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耀。
  其次, 被选者大多是富豪子弟, 或是贵族子弟、权势之家, 或是其“门生故吏”, 并无真才实学。当时一些豪强地主依仗权势进入仕途, 充塞官场。
  “举子”视举荐者为“恩主”, 生为之报效, 死为之服丧。官僚、贵族为增强自己的权势, 和举子抱成一团。察举制使得汉朝朝堂上的贵族抱团难以根除。
  朝堂上的贵族抱团一天存在,外戚制度就一天不能被废除。
  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汉承秦制,而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
  在汉武帝的时代,无论是帝王还是朝臣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刘彻隐隐知道自己应该提外戚以制前朝,但那是一种顶级政治家野兽般的直觉。他从未,或者说他的眼界不足以他将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
  天幕一言,豁然开朗。
  【后世,随着纸的发明,知识开始变得廉价,渐渐传入寻常百姓家。
  当更多的人能够学到知识,当治世的政策渐渐变得成熟统一,更多的平民学子渴望着走入庙堂,为国效力。
  于是,科举制就应运而生。
  科举制,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使得更多背景的人参与到朝堂上,冲淡了朝堂上贵族集团抱团的习气。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保证了朝臣的质量。
  虽然仍有党争、座师等类似“抱团”的行为时有出现,但是却给帝王提供了除提拔外戚外另一条可行的路。
  更重要的是,当科举为官成为人们的共识,无能的外戚便难以进入帝国的统治中心了。
  当然,科举制也不能完全解决外戚的问题,毕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帝王的情感。毕竟一日有帝王,就一日有外戚;一日有外戚,就一日有专权的可能。
  但是,科举制毕竟减小了外戚在朝堂上的发言权,也给帝王提供了人才的更多可能。】
  天幕在讲到这里时,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制纸的画面。
  “张汤!司马谈!把纸的配方和制法记住了!”
  刘彻顾不得帝王威仪,高声喊道。
  他自然知道制纸、推广教育、改制有多难,有多少人会反对。也许站在这里,刚刚还要一起兴利大汉的同道者都会换一张脸,阻碍他政策的推行。
  他自然知道这也许会花上很久很久,也许二十年、三十年,也许就是他的一生,也许他这一生都看不到科举制在大汉推行,也许这一步步走的都得以百年计。
  但是,谁说我刘彻只是好功好名,不能为大汉做一些起于微末的事了?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②。
  有时候,人也得做一些愚公移山的事。
  你说对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老夫子?
第9章
  视频结束
  【话说回来,巫蛊一事不过只是刘彻在晚年行事中的一件罢了。
  自元封元年以后,刘彻在内政上并无建树,基本沉迷于功成之后的求仙问道之中;在对外御敌上,大宛之役后对外战略目标基本完成,然而由于大宛之役用人不当,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之后的战役也是连年不胜。
  由于元封以后内政的混乱,武帝个人奢侈无度,战争的巨大损耗,加之自然灾害,社会问题急剧恶化。
  “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无名数者四十万。”
  天汉二年“泰山、琅邪群盗徐勃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诛”。
  痛定思痛,汉武帝于征和四年颁布“轮台诏”:
  “曩者,朕之不明……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
  事实上,从颁布《轮台诏》之前,整个执政集团就已经有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转向,这不仅是帝国统治者的英明决策,而是疲惫的大汉帝国不得不进行的转变。
  但是,《轮台诏》作为一个标志,从帝王的层次对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同时也展示了刘彻的帝王胸怀,在自矜功业的晚年也能说出“曩者,朕之不明”这样“罪己”的话。
  《轮台诏》仅仅是一个有限的开始,远未到达高潮,更没有成为结束。
  汉后元二年,刘彻驾崩,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再次看到自己的死讯,刘彻已经没有愤怒了。现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去做,有太多太多的未来需要规划,生死大事,便不那么重要了。
  年老怠政,不得不说他以前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因为……大汉的皇帝还没有一个活到他那个年纪的,他想参考也没有参考的对象啊!
  “老而不死……”刘彻不想再想下去了。
  【武帝崩逝后,下一个变革者则是霍光。
  “武帝疾,立皇子钩||||||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刘彻或许是以为自己年少登基,就以为自己的儿子也同样聪明。
  但是并没有,年少的刘弗陵哪里能和几个在汉武帝时代都活的如鱼得水的老狐狸斗法,多次想要亲政都被挡回,及至21岁英年早逝,都没有得到实际上朝政的操控权。
  而在各位辅政大臣中,笑到最后的是霍光。
  霍光,字子孟,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兄长去世后,服侍在刘彻左右二十余年,没有犯过一次错,深得刘彻的信任。
  霍光掌权后,对内施行与民休息的的温柔政策,对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取消在外的庞大驻军。取而代之的是和亲政策,节省了大量的财力。霍光让汉朝平稳得从武帝过渡到宣帝,与民休息走向强盛。
  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没有子嗣。于是大臣们拥立昌邑王刘贺即位。刘贺在位仅仅二十七天就因为“行千余件恶事”被废,霍光拥立刘询即位,史称汉宣帝。
  刘询即位后,初期仍旧由霍光秉政,但是随着刘询政治力量的逐渐增强,他开始从霍光手下收回自己的权力。当然,他做的非常成功。
  汉宣帝地节二年,霍光薨,以天子礼陪葬茂陵。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虽为权臣,虽行废立,但他终究一生护持汉家江山,安抚了因武帝一朝而千疮百孔的大汉。
  也不枉刘彻晚年赐给他的那副《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了吧。
  一个时代就此结尾。最后一个传习了刘彻意志的人闭上了眼睛,接下来就是汉宣帝刘询的辉煌了。】
  “霍光……”刘彻暗念,“看这个评价有点像李斯啊。”
  ——如果有一个足够英明的君主,那么就会是君臣相得,如果君主过于荏弱,那么他就是“代天子行事”的权臣。
  “行废立事……更像了。”
  不过刘彻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没看见人家也一辈子鞠躬尽瘁吗,而且最重要的是,霍光的眼神比李斯好了不知道多少。
  只要霍去病不死,霍光就翻不出什么风浪来。就算……就算……那不是还有我的亲亲曾孙吗!
  刘彻理直气壮地想,怎么能因噎废食呢。
  【我们这次视频直播马上就要结束了。在最后,我们想对汉武帝刘彻做一个客观的评价。
  有言道:“秦皇铸骨,汉武画魂”。如果说秦始皇的的大一统思想和国家治理模式流传千年,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骨架的话,那么汉武帝的功绩就是为中华民族注入了鲜活生动的魂魄。
  正是因为汉武帝对匈奴长达四十年的战争,才造就了华夏民族的英勇不屈、百折不挠、铁骨铮铮的民族脊梁。有了这根脊梁,华夏民族才能在其他文明古国相继消亡的情况下延续至今。
  把视线放眼世界,河流孕育文明,文明传承绵延。在后世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中,两河流域曾诞生出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在英主逝去后战火纷飞,衰弱崩解;尼罗河边的古埃及文明曾建造出雄伟高大的金字塔,但却在战争中悄然陨落;而在印度河流域发展兴起的古印度文明也在战乱中分裂,逐渐走向落寞。
  但是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秦始皇铸就的骨、汉武帝造就的魂,磕磕绊绊地走到了几千年以后。途中也有风雨,但总有人逆风前行;有时前功尽弃,但总有人从头再来。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