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适才所说的,是《世说新语》中晋人荀羡登北固亭时的话,因此我便说,晋人的襟怀不及唐人。
崔颢忍俊不禁,拍了拍我的头:“好大口气!宇宙匆匆,慨长思而怀古,亦属常情。晋人风度,你竟以‘萎弱’二字蔽之,委实鲁莽……你要我作诗,嗯,作什么呢?”走到楼中,看历代的题咏。
黄鹤楼虽邻尘嚣,却不讧乱,此时只有几个白衣士子立在一面墙边,评点墙上的诗作,极口称赞。我好奇看了,是鲍照的《登黄鹄矶》——黄鹄便是黄鹤: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鲍参军大才。”崔颢笑道,“但气骨确然稍弱。文帝爱作文章,且又十分自矜,认为别人皆不及他,于是鲍照故意自掩其才,为文多鄙言累句。人生如此,未免太累。”
那些士子听了他议论,难免不以为然,便问他名号。崔颢笑道:“汴州崔颢。”士子们知是《长干曲》的作者,大半肃然起敬。另有几个人却道:“轻艳之作罢了,不足一哂。”
我拉着他衣袖,低声道:“写首不‘轻艳’的,给他们瞧。”
一向骄傲的崔颢,这回却只摇头而笑,听着书生们兴致勃勃地评诗、作诗——尽管都是些平庸之作——自己并不提笔。直到日影渐西,士子们走得干干净净,楼中一片静寂,只剩得浩然江风,和我们两个人。我不由有些急了:难道我竟无缘一睹这首名诗被创作的场面?
他见我大惑不解,笑道:“我的诗,不为俗人而作。三百篇第一首就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情赋爱又有什么错?可笑他们读圣贤之书,却不解书中之旨,有少年的身,却无少年的心。给这等人看了我的诗去,才是诗家之耻。”
——那我要是告诉你,你的诗句即将被未来的无数俗人口耳相传,抄写记诵呢?我嗤了声。
那砚中还有士子们磨的墨,他取笔在手,蘸墨在粉墙上写了两句:“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
他素爱端正的欧体,这两句却写的是草书,笔意飞扬。我出神地看着,他忽回头笑道:“写得如何?俗也不俗?”
夕阳洒入楼内,他的青色襕衫沐浴在金黄阳光中,身姿挺拔俊逸,表情凝定自信。他大约并不需要我的回答,但我没忍住:“气势卓绝,起手便高人一等,怎么会俗!”
“好,依你的,不改了。”他没有思索,又题了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然后,他自语道:“连说了三句废话,这第四句,我可要稍作斟酌。”信步走到轩槛之侧,游目楼外。
天际归鸦无数,暮云将拢。一切都与命定的轨迹完美相合。
说着要斟酌,他却只顿了一顿,就继续抬手写道:“白云千载空悠悠。”
那笔尖灵巧而从容地飞动,在墙上形成风骨峭拔的酣畅字迹。当第二个“悠”的最后一点点完时,我向后退了几步,直退到楼边。
这是这个男人创造历史的时刻,他该自己享有它。
我怕打扰了这一刻。
随着时光逝去,几十个年头后,这新鲜的墨迹,就将斑驳脱落,不复可辨,一百年后,这面墙可能会倒塌。到了20世纪,甚至连今日我们立足的黄鹤楼旧址,都将被建造长江大桥的工程占用。
但这个特别的下午,与这首诗,将更长久地存在下去。
这片土地上,古人已往,但所有来者,都会听说,在一个丰富绚烂的时代的某一天,有个人写下了一首叫作《黄鹤楼》的诗。垂髫稚子,耄耋老翁,哪个不会背一句“此地空余黄鹤楼”!
纪录片《大明宫》里有句话:“所有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爱情和艺术是永恒的。”
他的诗,这件艺术珍品,必然将有无穷的生命力,直到最后一个中国人死去。
崔颢的诗名,注定不会盛于李白。人类的历史总是这样的:唱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的人,往往不是最为风流秀出的那一个。那又怎么样?崔颢就是崔颢,独一无二的崔颢。天才的李白,还不是连续写了《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模仿他这首诗![2]
也许是明白我的心意,也许是真的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中,他独自立在那里,写下了这诗的后四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窗外的夕阳一跳,沉入了无尽的暮色里。轩敞开阔的黄鹤楼,画板朱檐的黄鹤楼,不知何时,竟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悒之味。我微微抖了抖,忽然第一次读懂了这首自幼熟读的诗。
“乡关何处是”?
我涌起一种同病相怜之感,走到他的身边。我轻声用普通话说:“有种人叫‘北漂族’……我们都是‘唐漂族’。”
[1]唐代天宝三载编成的《国秀集》,和同样编于盛唐时期的《河岳英灵集》中,这首诗的第一句都是“昔人已乘白云去”。
[2]李白《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此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的关系也很有趣:“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41章 岁月弥多别有情
他自然听不懂,只是静默相望。
半晌,他问我:“我写得好么?”
长江上渔火初明,楼中没有点灯,黑沉沉的。这一片夜色里,我含着眼泪,微笑凝视他同样黑如夜色的熠熠双眸。王子安的序,使滕王阁增色,而黄鹤楼,亦将因你此诗,永夸绝代。
“很好。它会是……唐人七律第一。”
从严羽《沧浪诗话》这样称赞它,到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取之为七律部分的第一首,《黄鹤楼》仅有的两个数得出的竞争者,是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和杜甫的《登高》。
前者词藻精美,情致缠绵,叙写女子闺怨,则格局必然为小。而后者,是诗圣晚年笔力炉火纯青时的绝唱,四联对仗,工稳精巧,沉郁苍茫而又宏大旷远,但终归已是离乱后的哀音,衰残颓倦,不比崔颢此诗,纵有浅浅的愁绪,依旧句句都是盛唐。
“多谢阿妍。”他笑道。
我突然很愧疚。
那年青溪水畔沙上写诗的情景如在目前,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让王维知道,他将拥有无数的崇拜者。而对崔颢……为什么从来没想过给他鼓励——不论他是否需要?
“可它算不得七律。我写过《行经华阴》,你知道的,那才是正经七律。”崔颢笑了笑,拉我下楼,“我饿了。”
“此诗不遵格律,或许会遭人诟病,但亦将是你不拘格套,奇才为人赞誉之处。”我不管他有没有听,絮絮说下去,带着长江气息的夜风掠过鬓边,清冷凉爽。
云有影,树无声。湛湛长江,平如镜面。远岫烟销,正有一轮明月初上。我与崔颢下了黄鹤楼,俱是心神清爽。本欲一叙聚少离多之情,可面对着长江之水,想说的话仿佛全不必说了。
“裴公没为你择婿么?”他问道。
“啊……”我抓着衣角,觉得很尴尬,“阿兄你呢?你没结亲?”
他和离过一次,一直没有再婚。
崔颢道:“那年我早与你说过,我只娶心爱之人,而心爱之人,最难寻觅。”
他确曾说过此话。我却只不以为然道:“有些时候,你第一眼见一个女子,以为自己不喜爱她。可是多看几眼,多见几回,说不定也就喜爱了。”
崔颢淡笑一声:“当真么?”明月朗朗,照着他的脸,他嘴角隐隐勾起一抹无谓的笑。我心中突地一跳,感到他将要说什么使我们再也回不去从前的话,慌乱道:“你……”
然而却已晚了。崔颢徐徐道:“你只将心比心罢:你从前不爱我,过了这么多年,还是不爱我。情爱之事,何能勉强?”
“……”
“记得那年我在蜀地说的那句话么?”
“……什么?”
“我可以吗?”
“啊……你不是说那个什么李适之对他亡妻……啊……你……”我彻彻底底地噎住了。
他凝眸望我:“我对阿妍,慕艾多年。旁人见你美人如花、才貌两备,我却只见你跳脱顽皮、为情痴绝。我心爱这样的你,可也知道,我早晚会为这样的你所伤。我当年远赴河东军幕,既是为了求官,也是为了远你。虽然我放心不下你,可我总要自保。”
我茫然盯着他一张一合的两片嘴唇。那两片嘴唇薄薄的,世人说嘴唇薄的男子多半薄情,可……可他分明不像啊。我嗫嚅道:“你……你不必因为你从母的缘故,便要待我好。”
“我待从前的阿妍好,是因她年幼可爱,又每每依赖我,日日追着我跑来跑去。我要像一个兄长。可那年在蜀中,我便已察觉你并非从前的阿妍。我待你好,便只是因为想要待你好。我爱的,是这个长大了的、通晓诸多蕃语的阿妍,是这个有小心思的、会为心爱之人流连的阿妍。”他斩钉截铁道。
“阿兄,你既知……既知我有心爱之人,为何还会留恋于我?”
崔颢苦笑道:“阿妍,你爱恋他若许年,心中可畅快?”
我毫不犹疑地摇头。爱恋王维,是一件极苦极苦的差事。我先是遭遇了他完美的妻子崔瑶,接着又要面对那许多喜欢他的女子。而王维本人过于云淡风轻的态度,有时也让我疲惫不堪。
崔颢举起手来,细细抚摸我的鬓发,直似要拂过每一根发丝。他轻声道:“我只想,你爱恋他,心中却不痛快。或许……你哪一日,忽然想到与我相处没有那般不痛快,眼中便见了我。”
我悚然一惊。这几句话语,直是情深无限。我何德何能,得崔颢这等才子垂青至此?他是能写出《长干曲》《黄鹤楼》的大诗人,而我只是一个为时人所轻的小小翻译。初见他时,我甚鄙薄他频繁停妻再娶,心想他虽生得一副绝佳容貌,却也不过是个负心男子。然而随着彼此日益亲厚,我已将他当作一位极耐心的兄长、极谐趣的朋友。他打马球时挥杖如意的英姿,深夜陪我润色笔记时的体贴,乃至他袖袂间隐隐的沉水香气,都是我此生绝难相忘的点滴。我自问,并非全无感动,并非全无依恋。
然而,我心已有所属。纵然那人使我痛苦,使我疑虑、不安、悲伤,可我……仍是喜欢他啊。我不能忘记少女时节读他的诗时,那种深沉而广大的感动;我不能忘记与他初见时,他恬淡中含蕴沧桑的容颜;我更不能忘记与他谈天论地时,他舒徐而宽容的笑意。
毕竟,他还未到四十,还未到参透人生,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他也还未在朝堂与山水间求得真正的平衡,忘却烦忧,赋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也许应该再给他一些时间。
思犹未毕,崔颢已笑道:“我今日说这些,不过是想要教你知道我的心意。我观你容色,便知你仍不会钟情于我。”他说得轻巧从容,却让我感到无上的愧疚,“只是阿妍,我别无他求,唯要你应我一事。”
“何事?”
“我可以如你所愿,寻觅好的女子,若有哪个女子的人品风度果真合我心意,我会求娶;但你亦要将你的目光、你的心意自他身上移开,多看一看其他的人,不要只苦苦思恋他。我大唐好男儿虽不甚多,却也不少,总有你看得中的、又不教你这样受苦的男子。”
我慨然点头。
自幼年读到王维的“红豆生南国”开始,我痴恋他垂二十载。有幸穿越到唐朝,有幸见到他本人之后,我的目光始终被牢牢钉死在他身上。我是不是该让自己敞开心胸,见一见其他人,想来这也有益于我认真审视自己对王维的感情——我究竟是爱他成了惯性,还是当真非他不可?
崔颢微微笑道:“我听说幽燕之地,慷慨悲歌之士极多。你何妨北上游历一番?”
第42章 且须一尽杯中酒(李适之)
屏风分隔出几块狭小空间,地上铺着细绵软垫,这就是酒楼最好的座席了。李适之素于这些不大用心,随便坐了,只令店家取了一壶酒来,留了杨续在旁,余下的长随自在一楼堂中饮食。他跪坐在窗边,举目向外望去,但见周遭店肆虽繁丽不如西京,却也齐整有序。米肆、药肆、布肆之类自不必提,幽燕风俗尚武,售卖鞍辔马具的鞧辔铺子很多,而至于专卖铅粉胭脂的妆肆、存放物事的寄附铺子之类,亦是色色俱全。依律五品以上官员不得入市,故而他数年不曾到过长安东西二市,若非近来微服入河北赴任,也不会有这样坐在市肆中饮酒的机会,因此一时很觉新鲜。
这时正有一些士卒结伴来喝酒,呼朋引类的颇为热闹。他提起酒壶,忽听一个清脆的声音对酒肆主人笑道:“这些士卒入市饮酒,肆主们全不惊惧,可见张公治军勤厉,兵不扰民。”恰好道出了他心中所思。李适之只觉那语声有点熟悉,循声转头,见是斜对的一桌。说话的是个女郎,背对着他,穿着牙白色的翻领胡服,下系同色波斯裤,腰束蹀躞带,是彻底的男装打扮,却更显出身姿清窈,肩背挺秀。女郎凭栏而坐,慢悠悠啜着盏中的绛红酒浆——她与李适之一般,点的也是河东的葡萄酒。幽州虽僻处塞北,然七月暑气犹炽,女郎时而掏出手帕来擦拭汗水,嘴里小声嘀咕着什么,李适之专心倾听,只听到两句:“唐朝北京也这么热……奇怪……”
他不由困惑:北京?她说的是北都太原?那又与蓟县有甚相干?[1]
李适之兀自苦思那女郎的声音是在何处听过,却听楼下一阵喧哗,原来是两队士卒先后进了这家酒肆,楼下只有几张食案,位子便不够了,两方皆不肯相让,于是争吵起来。只听一人道:“分明我们先到,你们没长眼?只管纠缠,却待如何?”另一人道:“不待如何,只是要你们别换一家。”先前那方怒道:“不要脸皮!你们怎地不换?”后来那拨人便冷笑道:“真是田舍汉!你当今日还是张将军在时的光景吗?你们这些人,只因跟随张将军的时日更久,就日日仗着将军的威势,欺凌我们。我等岂是为难你们?不过是做我们该做的事罢了!”
杨续以目视李适之,李适之示意他不必动作,心下已然明了:张守珪性情慷慨豪迈,却有护短的习惯,先前那拨人多半是他还在瓜州时的旧部,随他辗转多年,想来平日多少有些骄肆,如今张守珪失势被贬,他们留在幽州,情势便难免颠倒了。沉吟间,两拨兵卒已是随时要展开械斗的架势。酒肆肆主见到他们剑拔弩张,显然积怨深重,也不敢多说。幽州虽然民风剽悍,毕竟民不敢与兵斗,楼下的酒客们贴着墙边溜走了一大半。楼上的人们因这些兵士堵在楼梯左近,却不大敢动,只是悄悄观望。
那女郎似乎感到絮烦,喝了一口酒,重重将杯子放在食案上。双方情势紧张,正是一触即发的时刻,楼中死一般寂静,这一声便格外清晰。楼下的士卒们抬头看来,女郎自己似也被这一声吓了一跳。有幽州军那边的士卒开口调笑道:“小娘子好大火气,莫非这些瓜州旧部里有你的情郎不成?他们可不疼惜女子,你不如嫁了我罢。”又有人道:“小娘子快出去,刀枪无眼,你这般美貌,若是受了损伤,不免可惜。”
29/75 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