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酝酿了许久,谢衡之再一次即将入睡时——
“那么多条人命,她怎么下得了手?”
谢衡之:“……”
他深吸一口气,“嗯”了声,“她该死,睡吧。”
更深夜静,谢衡之第三次昏昏欲睡时。
“这些年来,她夜里能睡一个安稳——”
谢衡之径直翻身,堵住了她的嘴。
衣料摩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亦泠还未回过神,已经被他压着动弹不得。
推又推不开,话也说不出,亦泠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亲得披襟散发,双眼泪盈盈,他才停了下来。
双臂仍然撑在亦泠脑侧,他重重地喘气。
“还睡不睡?不睡就继续。”
-
第二天清晨。
亦泠到岐黄堂的时候,秦四娘已经把卓小娥接过来了。
小鲁和几个大娘正围着她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卓小娥就是不怎么说话。
看到亦泠来了,她才回过头,主动开口叫了一声“姐姐”。
昨天在废墟里还灰头土脸的卓小娥终于擦干净了脸,尽管肤色还是和她爹爹一样黑黢黢的。
穿的衣裳不合身,一看就是大伯家里的旧衣服,不过至少是干净暖和的。
亦泠走过去,蹲到她面前。
“来了?吃过东西了吗?”
卓小娥点点头,立刻又问:“姐姐,我要学什么?”
“这么好学啊。”
亦泠牵着她去看一楼挂着的皮革制品,“那我们先记住这些东西的价格吧。”
原本亦泠想带她去二楼认药材,不过今天有北营的人来取货,秦四娘正在上面盘点,忙得不可开交。
而一楼这些皮革,卓小娥都认识。
价格说了一遍,她也都记住了。
于是亦泠就带着她坐到了一楼厅堂的桌前,拿出笔墨,教她写字。
提起笔,亦泠写下了“卓小娥”三字。
“这是你的名字。”
卓小娥看着纸面上的字,努力地把它们和自己的“名字”对应起来。
可是她全家都不识字,脑子里没有任何文字的概念,只觉得是一团陌生又复杂的画儿。
“姐姐,这是符吗?”
亦泠:“……”
有点挫败。
“算了,”她顿了顿,“我们从最简单的字开始学吧。”
毕竟又不考状元,卓小娥能记账写信就已经是一门技艺了。
半个时辰后,卓小娥趴在了桌上,眼里已经没了神采。
……真是跟她小时候一模一样。
体会到了幼时家里教书先生的无奈,亦泠提起笔,正要继续写字,就听卓小娥说:“姐姐,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认识这么多字啊?”
谢衡之已经以她“夫君”自称,又频频出现在岐黄堂,他们的身份早晚瞒不住的。
于是亦泠沉默了一下,说:“姐姐是从上京来的。”
“上京?!”
卓小娥立刻抬起了头,眨巴着大眼睛,“姐姐真的是从上京来的吗?”
亦泠点头。
“我听店里的客人说上京的元宵节有蟾蜍灯、螃蟹灯还有兔儿灯,是真的吗?”
上京鲜有人提起赤丘,赤丘却人人向往着上京的安稳繁华。
亦泠叹了口气,说:“岂止呢,不管是什么东西,上京的灯会都能做成栩栩如生的花灯,连小孩儿都可以呢。
卓小娥惊呆了。
“小、小孩也要被做成花灯吗?”
亦泠笑了下,正想说不是那个意思。
门外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兵器碰撞的响动。
紧接着,前一刻还满脸好奇的卓小娥突然钻到了桌子底下。
亦泠俯身去看时,她紧紧抱着桌脚,浑身都在发抖。
再抬头,北营的几个士兵已经下了马,提着刀大步走进来。
在卓小娥的视角里,她只能看见几双沾满了泥的皮靴。
经过桌旁时,她连眼睛都不敢睁开,蜷缩着身子,喘不上一口气。
直到士兵们径直上了二楼。
亦泠垂眼看着躲在桌子下的卓小娥,终于明白她在害怕什么。
她的心被这缩成一团的身影揪住,徐徐蹲下来,朝她伸出手。
“小娥,别怕,他们不是北犹人。”
许久,一只伤痕累累的小手才伸了出来。
卓小娥探出头,四处张望着,确定没有北犹人,才从桌子下面钻了出来。
可她浑身还在颤抖。
亦泠把她抱在怀里,轻拍着她的背。
“小娥,他们是北营的将士,他们是来保护我们的。”
卓小娥这才敢抬起头,往二楼看去。
“那他们会赶走北犹人吗?”
“会的。”亦泠说,“他们一定会赶走北犹人的。”
卓小娥想起了什么,嘴巴一撇,眼眶立刻红了。
“我娘也说他们会赶走北犹人,可是他们一直都没有赶走。”
“我爹爹说,赶走北犹人就要打仗,打仗就要死人,我的堂哥还有我的叔叔,都会死。”
她已经没了娘,又亲眼见到了自己爹爹的离世,再想到其他亲人,眼泪顿时掉了下来。
“姐姐,北犹人有自己的家,为什么总是要来抢我家里的东西呢?”
为什么呢?
因为北犹与大梁的矛盾永远不可调和。所有的条款与商贸都只能是一时的,他们会永远垂涎大梁的资源,永远虎视眈眈。只要寻得机会,他们一定会打过来。而天性凶残的北犹人一旦侵占中原,轻则□□烧,重则屠城,连老人小孩都不会放过。
唯有让北犹彻底臣服,才能换来大梁百姓长久的安宁。
可是亦泠无法将这些话说给一个不足八岁的小孩听。
她紧抿着唇,气息沉重。
如谢衡之所说,若有其他办法,谁愿意打仗呢?
每一个士兵的家里都有等着他的父母和妻儿,每一笔军饷都是大梁百姓日夜劳作的汗水。
“小娥,你爹爹是个好人,可是北犹人是无法和他们讲道理的。”
说话间,搬着药材的北营士兵下来了。
卓小娥还是害怕这些身材高大又带着刀剑的男人,立刻把脸埋进了亦泠怀里。
士兵经过,腰间刀剑铮然作响。
亦泠捂着卓小娥的耳朵,低声说道:“道理只在这些将士的刀锋之上。”
第100章
亦泠从未问过谢衡之这一场仗什么时候开始。
这种事情她不该问,也无须问。
已然入冬的赤丘荒寂一片,唯有这几年新建的驰道上车马不断,运粮的队伍浩浩荡荡,源源不竭。
如岐黄堂这样的店铺贮备全都被购买一空,就连来往的商贾也不再上门做生意,与北营达成了协议,以商队运粮。
沿线定点官仓的日渐充盈,反倒让赤丘陷入一股沉抑中。
天又越来越冷,岐黄堂门可罗雀,连小鲁这样的工人也不再露面,被招去了运粮。
这一个多月,亦泠还是日日都去岐黄堂,即便没什么客人上门,她和秦四娘也把店面打扫得一毫不染。
闲下来后,秦四娘就在后院生着炭火盘算一年的收成,亦泠则带着卓小娥在前厅里学认字。
一开始,秦四娘还总是和亦泠闲聊,后来也越发沉默。
她和夫君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将士的妻子,她用不着特意去打听,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她手里的账单变成了针线活,开始为她的夫君缝制衣衫。
这点离愁,卓小娥还感觉不到。
她蹲在炭火旁,仰着脸问秦四娘:“四娘,你在给谁做衣服呀?”
“当然是我的夫君。”秦四娘淡淡地说,“他要出远门了,给他做些暖和的,免得在外面挨冻。”
“那我也要做。”
卓小娥伸手去针线框里翻了翻,掏出一块布料,“我会做帽子里衬。”
秦四娘瞥了她一眼,也没管她。
倒是亦泠坐到了她身旁,频频打量着她手上的动作,又不说话。
秦四娘知道亦泠只会缝制一些皮革制品,粗针粗线,缝结实了就行,而这种贴身穿的衣服,她就应付不来了。
“你也想做啊?”她问,“给亦昀做?”
亦昀不缺这些的。
赤丘再远,他也能常常收到上京送来的衣物,都是亦夫人一针一线缝制的。
亦泠伸手拿了针线,低声道:“不是给他做。”
“那给你夫君做?”
看着她不得章法的动作,秦四娘说,“他是个商人,恐怕也穿不了这些粗布。”
谢衡之和亦泠的夫妻关系还是秦四娘的姑母先一步告诉她的。
去问亦泠,她也承认了,只是说当初闹了矛盾才分开的。
当时秦四娘还挺佩服亦泠,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脾气上来了,竟然说抛夫就抛夫,还从上京搬来了赤丘这种地方。
“夫妻不计隔夜怨,何况他都追到赤丘来了,我看你对他也不是无情无义,与其在这里做衣服,不如趁着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启程回上京去吧。”
没想到秦四娘会突然提出让她离开赤丘,亦泠愣了会儿,才说:“他不能走。”
秦四娘以为谢衡之这个商人也和北营达成了合作,便没多问,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
两大一小安静地做着针线活,不一会儿,秦四娘看着自己做好的一件衣裳,满意地起身,往屋子里走去。
而亦泠鼓捣了半天,看着布料上歪歪扭扭的走线,陷入了沉思。
突然,身后有脚步声响起。
亦泠不用回头都知道是谁,立刻把手里的半成品扔进了竹筐里,假装那团东西和自己没有半点儿东西。
卓小娥抬头就看见了谢衡之,起身道:“叔……”
想起谢衡之不让她叫他叔叔,又立刻改口,“哥哥。”
谢衡之“嗯”了声,看向亦泠:“在做什么?”
亦泠嫌恶地看了他一眼。
早点成亲都可以当人家爹的年纪了,怎么好意思让人家叫“哥哥”的呀?
“随便做点针线活儿。”
卓小娥举起手里针线:“是给夫君做衣裳!”
“你又没有夫君,做什么衣裳。”
谢衡之瞥了她一眼,随即看向亦泠空荡荡的手,“你不做吗?”
“不做。没空。”
“那到时候别人都有,就我没有?”
听起来真的有点可怜。
亦泠:“做人不可处处攀比。”
谢衡之:“……”
-
这段日子谢衡之来找亦泠的时间并不固定。
有时候傍晚来接她回家,吃完饭后,也不一定能留宿。
偶尔也在午后提着糕点来岐黄堂,和亦泠一起在后院的火盆旁喝喝茶,而后又匆匆离去,两三日后才出现。
亦泠知道他越来越忙,是在尽量抽时间来陪她。
所以今晚吃完饭后,谢衡之又要离去,亦泠也司空见惯。
只是今日连秦四娘都伤感地给她夫君做起了衣裳,亦泠心里有些闷,在谢衡之起身的那一刻拉住了他的衣袖。
“你是不是要走了?”
谢衡之明白她在问什么。
“没那么快,”他说,“兴许还能一起给亦昀过个生辰。”
亦泠心想亦昀可能不是很想和你一起过生辰。
不过有他这句话,亦泠心里松快了些,松开了手。
“嗯,知道了。”
接他回北营的人已经在外面候着,也没法再逗留安抚她。
转身前,他想起什么,掏出一封信,放到了桌上。
亦泠不解:“这是什么?”
“等会儿慢慢看吧。”
说完这句话,谢衡之是真的要走了。
亦泠也没管那封信,起身想送送谢衡之。
走到了小院外,刺骨的风吹得亦泠打了个寒战。
待马车启程,亦泠才拢了拢衣襟毛圈儿,转身回屋。
刚走两步,她发觉脸上有什么冰冰凉凉的东西飘了下来。
天已经黑透了,她看不清,只伸手摸了摸脸颊。
下雪了?
亦泠回头,看着已经远去的马车,四下寂静无声,唯有雪粒纷纷扬扬。
又一阵风夹雪吹来,亦泠蓦然回神,小跑着回了屋里。
烛火下,那封神神秘秘的信还摆在桌上。
亦泠往掌心呵了两口热气,好奇地打开了信封。
徐徐展开其中信纸,上面却是亦泠完全没有料想到的字迹。
亦泠妹妹,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
这是沈舒方写来的信。
足足有四页,但对她这两三年颠沛流离的日子着墨不多,几句便带过。行文也随意,像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104/111 首页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