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历史直播]——南风音子【完结+番外】

时间:2024-09-24 14:40:04  作者:南风音子【完结+番外】
  为什么说并立呢,因为现今的首都,当时是在辽国境内,怎么着都得把辽国当成自家人,就像三国的纷争一样,自家人打来打去,没有统一。
  如果承认了北宋是统一的王朝,不就是把辽国排除在外,把现今的首都排除在外了吗?
  但凡大一统王朝,就没有不包括现今的首都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强调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其他的都是作者菌在胡扯,听听就行了,不要相信。】
  宋太祖赵匡胤:“……”他大宋的都城又不在幽州……
  只有要京兆府、西京、亳州、许昌、建康府等历朝古都在手,他的统一大业就算是完成了,谁曾想后世的首都不在这几个地方啊。
  幽州,一个完全预想不到的地方,他咋能预料到后世用历朝古都之外的城市做首都?
  而且他也没有放弃燕云十六州。
  他接手的后周地盘并没有多大,虽然相比南方的几个小国疆域是挺大的,但是和辽国比不了,只有先统一了南方,增强了本身的实力,才能够向北推进,收复失地。
  看样子是大业未成。
  【本朝人修前朝的史书,二十四史中有辽史、金史,可见当时的人们就把辽国和金国当成同胞了。
  辽史、金史、宋史,都是元朝修的,明朝修元史,可见辽、金、宋、元都是正统。
  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最好还是自己去看史书,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就不会轻易地被带偏,只要不把自己的观念按头强加给别人,逼着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就行。
  孔融身为当世名士,不讲武德,编造假典故讽刺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话出自孔子的后代,大儒名士之口,曹操相信了,结果孔融说典故是自己编的。
  也就是说即便是历史方面的权威人士,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也不能够盲目地相信。对方即便不是凭空编造史料,也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最好是自己一一去查实。】
  魏王曹操:嗯,所以他把孔融杀了。
  有了杀边让的前车之鉴,对于这种名满天下的名士,不能因为恶意中伤他的理由杀,应该安个冠冕堂皇可以服众的罪名杀。
  他忍了孔融许久,但他不是没脾气。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出去的。
  为了得到辽国的支持,石敬瑭对当时的辽国皇帝称臣,给辽国皇帝当儿子,再加上送出燕云十六州,得到了辽国出兵相助,灭亡了后唐,建立了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地求荣,和宋高宗赵构一个德性。
  割地有了,称臣有了,赵构和石敬瑭相比,就差一个当场认爹了。
  不过,因为割让燕云十六州骂石敬瑭是千古罪人有点站不住脚,本身他就不是汉族,而是少数民族。
  燕云十六州在后晋手里还是在辽国手里没有差别,只能说给全盘接手后周建立北宋的赵匡胤制造了困难。
  宋朝没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只好逮着石敬瑭骂。
  若是石敬瑭没有把燕云十六州送出去,赵匡胤推翻后周之时,也就能够完美的继承燕云十六州了。
  有了燕云十六州,说是大一统的王朝,底气也就足了。】
  宋太祖赵匡胤想到宋朝三个败家皇帝上榜,又想揍弟弟了,赵匡义生的是什么鬼玩意!
  趁他现在还能揍赵匡义,就往死里揍。
  【整个五代时期也就是七十余年,宋太祖赵匡胤生在后唐,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也才二十岁出头,在后周崭露头角,成为后周太祖郭威帐中一员大将,可以说是后周的开国元勋了。】
  秦始皇嬴政:“……”这政权更替还真是快,可以想象五代时期乱到了什么地步。
  【郭威无子,没有还活着能够继承皇位的儿子,也没有别的宗族兄弟子侄,于是在病逝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妻子娘家的侄儿柴荣。
  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历史证明郭威的决定是正确的,继位者柴荣是位明君,将国家治理的很好,为赵匡胤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柴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不到四十岁就驾崩了,是有可能统一华夏的。】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有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不是她特立独行要立侄儿为皇位的继承人,郭威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还是立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
  她亲儿子要恢复李唐江山,而郭威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继位之后并没有改朝换代,还尊郭威为太祖。
  她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很可能庙号就是武周太祖了。
  这也只是想想。
  郭威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她的江山是人在皇城坐,不废一兵一刃,直接废掉自己儿子和平接手的。
  想要铲除忠于李唐的官员很难。
  【柴荣驾崩,其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虚岁七岁,周岁只有五岁,登基的时候六岁的生日还没有到。
  结果这皇位就被赵匡胤给篡夺了。
  赵匡胤历经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两朝,战功卓著。柴宗训继位后也是仰仗赵匡胤对外作战。后周收到战报,契丹入侵,于是派赵匡胤领兵对抗,结果赵匡胤出了皇城就来了个回马枪,在陈桥皇袍加身成为皇帝,率军杀回开封,也就是当时后周的都城。
  赵匡胤兵变能够成功,主要还是当时辅政的丞相没用。
  历史上幼主登基的比比皆是,辅政大臣和丞相的选择,关系到小皇帝能不能够坐稳朝堂。
  并不是皇帝小,国家就完蛋了。
  赵匡胤的母亲十分的忧虑,后周这块土地似乎是块大凶之地,凡是在这建立政权的,很快就会被推翻。她担心北宋重蹈后周的覆辙,就想着兄终弟及,都是自家人,总比外人改朝换代强。】
  宋太祖赵匡胤:“……”让赵匡义继位,还不如由着外人改朝换代呢,至少不会有三个败家皇帝上天幕丢人。
  史书上只会记载北宋的皇帝多么的英明神武。
第106章
  【秦始皇时期,丞相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不如扶苏和蒙氏兄弟的关系好,所以受赵高挑唆,选择了站位胡亥,直接更换了秦始皇中意的皇位继承人。
  他怎么就不想想,他和胡亥的关系,有胡亥和赵高的关系好吗?
  胡亥也早就到了亲政的年龄。】
  【昭烈帝刘备夷陵战败,临终前托孤诸葛亮,愣是守住了蜀汉江山,阿斗顺利地坐稳皇位,长大成人。
  柴荣败在托孤丞相没有选好,败在早亡。燕云十六州,他已经收回了两个州,本来有机会全部收复的,可惜了。】
  秦始皇嬴政深有感触,选好丞相确实是至关重要,想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萧何,无比舒心。
  被赶鸭子上架的萧何:瑟瑟发抖.gif
  这种身担重任,但怕自己才学不足有负众望的紧张感谁懂啊?他只能加倍努力,以报陛下和太子的知遇之恩。
  身处百越之地搞基层农村建设的李斯,听到这里悔不当初。
  连胡亥这个始皇帝的亲儿子都被始皇帝大义灭亲了,他能活着,应该是得益于他为民请命,被胡亥下狱,死状凄惨。
  就是不知道他今后的命运如何?
  被天幕提到的蒙毅点头,在陛下诸多公子中,他们兄弟确实更看中太子殿下。
  扶苏看向张良,担忧地说道:“先生放心,待您入了咸阳,陛下肯定会拜您为丞相,与萧何、冯去疾、蒙毅等同。”
  他大秦可以效仿唐朝,同时存在多个丞相。
  张良微笑,倒是不担心这个,费尽心机地将他从下邳请出来,总不会是让他吃白饭的。
  况且,他对功名利禄也并不看重。
  既然陛下和太子在以往的天幕盘点中知道他是淡泊名利的性子,那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地去干了。
  成不了韩国的相国,那他就成为秦国的相国。
  汉昭烈帝刘备感激地看向诸葛亮,感叹丞相辛苦了。为了不让丞相那么辛苦,他还是另选个儿子登基吧。
  或者,直接传位丞相?
  丞相对兴复汉室的执念比他这个祖上是皇族的人还要深,没什么不放心的。
  只要像柴荣那样不改国号就行。
  待到比他小二十岁的丞相完成他未尽的事业,届时他的庙号就能是世祖,而诸葛亮的庙号是太宗,都是大汉的皇帝,将汉朝发扬光大。
  他应该像郭威学习。
  洪武大帝朱元璋点头,所以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所以即便是幼童即位,也不怕丞相权势过大,像李斯、史弥远那样篡改遗诏行废立皇帝之举,甚至如赵匡胤这般直接谋朝篡位。
  他也是读过书的,知道丞相制度的弊端。
  【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年,就给弟弟赵匡义改名赵光义。
  赵光义当皇帝之后的第二年,改名赵炅。
  炅这个字有点生僻,感觉还是赵光义更为人们熟知一些。】
  唐太宗李世民:“……”大意了,还以为这次会有所不同,结果不在出生日期上纠结,纠结起了名字。
  宋太宗赵光义有话要说:可不得把名字改得生僻一些,不然让百姓如何避讳?
  【当时南方有八九个国家,十国里的北汉是在北边,不在南方。赵匡胤刚当上皇帝,就写信通知当时在十国里疆域最大的南唐。
  当时南唐的君主还不是“词帝”李煜,而是李煜的父亲。
  南唐和吴越派遣使者来贺喜。
  北方这么一小块土地,政权变换太频繁了,南唐主和吴越王见那块土地又双易了主,估计是喜闻乐见的,只是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一回和以往不一样,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会统一南方。】
  天幕上出现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全诗。
  “词”出现于南朝,南朝之前的人们没有见过这种体裁的诗,在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时,也忍不住赞赏,不愧是词帝。
  宋太祖赵匡胤喜滋滋地听着。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等着天幕说出来。
  【柴宗训登上皇位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幼童,北汉和辽国欺后周的君主年幼,以为有机可乘,引兵入侵,在看到赵匡胤皇袍加身迅速地改朝换代之后,自己退兵了。
  据说当时割据湖南的势力头头挂了,虚岁年仅十一岁的幼子继承父业,于是手下就反叛了,被赵匡胤抓住机会一锅端了。
  没有一个或几个靠得住的人镇着,小孩子继位没人买账。
  辅政的大臣一定要选好。】
  天幕虽然说的是五代时期的事情,显示的却是东汉那一个个小皇帝继位时的情景。
  【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方针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然而在他统一南方之后离奇死亡,十国中最后一国,处于北方的北汉是赵光义消灭的。】
  天幕上出现了“烛影斧声”的场面,仿佛是在看皮影戏一般,看不真切。
  宋太祖赵・离奇死亡・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听到天幕夸他,喜滋滋的,他消灭了北汉,居功至伟啊。至于“烛影斧声”什么的,有证据吗?天幕也没有直接显现出来人是他毒死的。
  他一点都不担心。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以及宋太宗消灭十国中最后一国北汉,出自十八年前的高一历史课本。
  作者菌怀疑赵匡胤只想统一江南,根本就没有再往北打的意思。“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现在的历史课本似乎已经看不到这句话了。】
  【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他解除部将兵权的时间太早了。
  他只是当上了皇帝,并未统一全国,还有用得上武将的地方,但是只想着自己坐稳皇位,解除武将的兵权,以减少对皇权的威胁。
  相传在赵匡胤在公元969年,南唐、南汉、吴越、北汉等国尚未灭亡之际,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这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想要完成统一大业的君主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赵匡胤第一次杯酒释兵权是可以肯定的,虽然他到底有没有宴请将领值得怀疑,但是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出自《宋史》。
  至于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存疑。
  相传赵匡胤想要用金钱从辽国手中赎回燕云十六州,先用钱赎,行不通再和辽国开战打回来。
  这一点也同样存疑,因为是出自《石林燕语》。】
  宋太祖赵匡胤听到这里整个人都蒙了,这真的是六大皇帝盘点,而不是十大败家皇帝盘点?
  他哪里不想统一南北了?
  他也多次对北汉作战,只是辽国出兵援助北汉,致使他没有成功而已。看的出这个作者菌对他解除将领兵权的行为不认同了。
  天幕所言似乎也有道理。
  赵匡胤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操之过急了一些,晚一时半刻改革军制真的就坐不稳江山了吗?
  宋太宗赵光义颇为赞同,那可不?
  北汉可是他打下来的,他也积极准备夺回燕云十六州,只是没有打下来而已,比兄长直接不打要强。
  还没来得及打就挂了,可不就是直接不打?
  【宋太祖赵匡胤改革军制,改革的方向是为了削弱军权。好比唐肃宗李亨,时刻担心自己的皇位坐不稳。在削弱军权的同时,赵匡胤还削弱宰相的权力。
  赵匡胤的一系列改革,重点在于加强皇权。】
  天幕上以图解的方式展现出了赵匡胤改革之后的军制,以及丞相的地位和权力。
  【世界经济强国大宋又被称为弱宋,是从重文轻武开始的。
  赵匡胤视掌握兵权的将领如洪水猛兽,却增加了科举录取的人数,将殿试作为最后一场考试,由皇帝直接录取,也就是说所有录取的人都是天子门生,实行糊名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举的公平性。】
  宋太祖赵・面无表情・匡胤:他已经不抱希望能听到天幕夸他是千古一帝了。
  宋朝以前的君臣们觉得赵匡胤在科举这方面的改革还是很不错的,有可取之处。增加科举的录取人数,所有高中的都是天子门生,这一招真的太妙了,有效地抑制了世家。
  这一招也就只有隋唐的君臣能够套用。
  没有纸张的秦朝,有纸张但纸质差又贵的要死的汉朝以及被世家掌控的魏晋都羡慕极了,什么时候能盘点一下后世的科技?
  把他们的生产力带上去啊,不然后世的一些好的政策他们都无法学习。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崇尚节俭,墓葬不像古代其他皇帝那样奢华,而是十分的简陋,导致频频遭到盗墓贼的光顾,已经是盗无可盗了。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