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真是万物生长的年代,报纸上常常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新闻,放在后世看,皆是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一举改变历史进程的转折。
所以银行一回来,她连水还没来得及喝一口,就赶紧问庞建萍要今天的报纸。
庞建萍也摸熟了林思危和吴山海的工作习惯,比如最近吴山海带课多,每天课程需要的配件她都会提前准备好,比如林思危最近特别关心报纸新闻,她就会踩准上午邮递员来送报纸的点,第一时间去传达室把需要的几份报纸都薅走。
没办法,谁让粮校也不福余,做不到人手一报,尤其实践中心这种边缘部门,去晚了就拿不到自己喜欢的报纸。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民晚报》、《晋陵日报》,对了,今天还有《参考消息》。”庞建萍将报纸一份一份献宝似的,放在林思危桌上。
“谢谢啊。”
林思危的手伸向《参考消息》。这是这个年代唯一能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林思危每次翻阅,都有一种后世林总在上网的感觉,仿佛是一扇打开的窗,窗外是或精彩或严峻或向好又或纷争不断的世界。
但今天不知为何,她有一种预感,似乎可以放一放,先看其他?
她缩回手,翻开《人民日报》,一版一版,从版头到中缝,仔细看着一个又一个标题。
突然,她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条简讯。
“□□批准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请示》和《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地把它作为勤工俭学的重要基地。讲究经济效益,但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独立核算。”(注1)
校办工厂要恢复了!
“吴老师!”她激动地喊。
吴山海听到她召唤,第一时间跑过来,庞建萍不知何事,但听得出林思危语气中的激动,也跑过来。
“你看这个新闻!”她将报纸递到吴山海手里,“就这条,勤工俭学的。”
吴山海迅速看一眼,他也看懂了,并且抓住了重点。
“企业化管理,经济独立核算!咱们实践中心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第121章 阳光
虽说报纸上是这么讲的, 但实际上要如何操作,绝不是短短一条简讯能说得清。
林思危立刻带上报纸去找谢宝生。
谢宝生大喜过望,说这政策来得也太及时了, 当即摇了个电话给省轻工厅。轻工厅那边接电话都笑了, 说我们去开会的同志刚到家,人还没坐稳呢, 你就来电话,看出来你们很急了。
谢宝生回答得特别干脆:“我们要争当全省第一家恢复校办工厂的学校。”
不得不说,谢校长也是深谙官场经营之道。你跟上头说什么想发展壮大实践中心, 想为粮校师生谋福利之类的,上头虽然也会支持,但不会那么迫切。
但你说要争当“全省第一”, 那简直戳中了领导的心窝子。
要知道领导上面还有领导, 上级上面还有上级, 汇报工作时, 说一万种具体工作, 都不如一句“某方面做到全省第一”这么具有冲击力。
果然轻工厅那边立刻表示, 他们大力支持, 立刻联系晋陵市轻工局协助办理,一定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将实践中心的校办工厂资质给申请到手。
至于其他行业的其他学校,轻工厅也是很有把握, 说有几家校办工厂已经很具规模, 一直没有关停过,所以不存在“恢复”二字,其余的学校, 他们要等各省厅开完会,拟出意见通知, 再下发到各市和直属学校,然后再筹备……
这怎么跑得过粮校。
得到省厅的支持,粮校这边立刻行动。其实之前林思危已经模拟过无数遍,各种手续资料早就准备了不少。
校办工厂的厂名也早就商量好了,“良效食品加工厂”。听着不够霸气,但这年头的厂名都这样,主打一个质朴和直白。至于食品加工厂里还生产锤子,似乎也没人管。
林思危对“全省第一”这个事也很在意,不仅领导需要一个亮眼的成绩,她也希望校办工厂能有个亮眼的起点。
由于资金所限,良效食品加工厂注定起步规模很有限,但是,场地可以扩大、产品可以丰富,历史却需要有可供记忆的华彩。
她一趟一趟地跑银行,跑市里各个部门,有时候和谢宝生一起,有时候就她单枪匹马,甚至还去了一趟省城。
将营业执照拿回学校的那一天,谢宝生都惊呆了。
一星期。
前后竟然只花了一星期,良效食品加工厂的营业执照就到手了。
省厅来了电话,祝贺之余,很确定地告诉谢宝生,良效食品加工厂确定是全省第一家恢复资质的校办工厂。他们要立刻写工作汇报,发到省报去。
良效食品加工厂有了自己的账户,之前的专款、营收结余、小金库等等收入,全部归到账户上,也已经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校党委找实践中心的三个人一起开了个会,谢宝生目前是粮校一把手,食品加工厂的负责人也是他。但党委成员都清楚林思危和省厅以及市里的关系,也知道林思危派到实践中心,就是奔着以后的校办厂负责人去的,于是会议上确定,林思危负责厂里的日常工作,谢宝生和校党委监督和主管。
然后谢宝生还说了句很大度的话:“真开厂了,你们三个也不够用,招工的话你们自己根据生产需要来,费用由厂里自己承担。别的我不管,厂子不能亏钱,现在五月份,年底我要看到盈余。”
吴山海挠了挠头,觉得这要求也不低啊。哪有投资厂子,当年就要有盈余的。
但他不敢说,因为他知道林思危敢想。
果然林思危笑道:“一定可以的。生产设备吴老师这边已经联系了几家,重要的是产品,只要产品足够份量,年底盈利不是问题。”
不过她心里也有小算盘,别看现在大家心往一处使,省厅拨款,学校给钱,回头还可以去银行贷款,这是因为现在行行都在起步阶段,大家只想着将事情做起来。
等以后事情真做起来,这厂子办大了,产品名声打响了,各种利益纠葛就会出现。
她看过近代那些企业家的发家史,很多依靠校办厂或者乡镇企业发家的,等厂子上了规模之后,无一例外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厂子的归属问题。
所以她早就决定,自己当会计,自己管账。
就在良效食品加工厂筹备得红红火火之际,胡家终于迎来头等大事。
胡巧英要回来了。
飞机落地海城,他们在海城安顿一晚上,第二天会由晋陵市侨办派车去海城接。
胡巧月隔天夜里就睡不着了。
“思危啊,这个点大哥一家人应该到海城了,应该也睡觉了。”
林思危道:“他们过来有时差的,而且心里应该很激动,跟奶奶一样激动,根本睡不着。”
胡巧月悉悉索索起身,拉灯,房间里暖黄色的灯光亮起,胡巧月又去她的女儿箱里掏衣服。
“明天还是穿这件,早先他们都说我穿旗袍最好看,这些年我久不穿,应该还穿得上。”
林思危也起身,看着胡巧月手里柔软的丝绒:“这件好典雅,还有金线暗纹,真漂亮。”
胡巧月眯眼,似是回忆起当年,这金线暗纹在灯光下如何流光溢彩,随着她行走的身姿,浮现出隐隐约约的繁华盛景。
林思危替奶奶将丝绒旗袍挂起:“今天晚了,明天我来熨。“
“明天熨,来得及吧?”
“来得及得很。从海城到晋陵,开车就算快的话也要三四个小时。侨办那边说中午来接我们去宾馆,我早上就熨。”
其实胡巧月何尝不知道来得及。
她只是情怯。
与家人一别三十多年,别时青春年华,如今已生华发。她其实内心是觉得,不管穿哪件,都是不够的。
纵这缀满金线的丝绒旗袍,也抵不了三十几年的别离。
林思危也激动,但她的激动和奶奶不一样。她是将这场长辈的重聚当作一桩大事,胡家的大事。也当作一桩喜事,奶奶的喜事。
挂好旗袍,关了灯,听闻奶奶还是思转反侧,林思危索性又起身,抱着被子挤到奶奶床上。
“奶奶我陪你睡。”
她从被子下抓住胡巧月的手:“明天是侨办的接待,有很多领导,奶奶你要早点睡啊,不然明天气色不好,看着不精神的。”
“说的是。”胡巧月闭上眼睛,调匀呼吸。
还没数到五十,胡巧月又道:“这种市里的接待肯定很繁琐,我和大哥都说不到什么话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说点悄悄话。”
“晚上去晋陵宾馆,让你们说一晚上。”
“那不行,我大哥大嫂也要睡觉的。”
说完,胡巧月又笑了:“我着什么急呢,他们要在晋陵待半个月呢。”
“就是啊,有的就是说话的机会,怕你们说到嘴巴干。”林思危命令道,“快闭上眼睛,不许说话了。”
然后手在被子下轻拍着奶奶的胳膊,像哄小孩睡觉一般。
或许是有了林思危的体温,也或许是感受到了儿时的抚慰,胡巧月终于睡着了,还伴随着轻微的鼾声。
…
第二日一早,祖孙二人明明都很激动,却还是要保持镇定,如往常一样吃了白粥油条,然后开始准备大事。
胡巧月今天的发髻梳得特别圆,林思危给她抿了些发蜡。
真心觉得,奶奶真美啊。
奶奶的头型圆圆的,是后世最令人称道的完美头型。虽生了不少皱纹,但脸型也还是那么柔和好看。
咦,林思危突然问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奶奶柔和了呢?
她想起第一次来到阳川路,在楼下喊奶奶,说自己是林思危,奶奶在二楼窗后探出一点点脸,又扔下一把钥匙。
她走过黑古龙咚的楼梯,来到二楼,见到站在窗口的奶奶。
那时候的奶奶,严肃,冷漠,犀利,跟柔和一点都不沾。
真的,她完全想不起来奶奶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柔和,或许是自己搬来一起住,或许是开始管街坊的闲事,或许是听闻大哥一家要回国,也或许是手术成功她终于甩掉了拐杖。
人的面相真的会变的。
奶奶的心变得温柔了,面相也变得又美又柔和,像是月光一般。
旗袍已经珍藏很多年,但奶奶身型和脸型一样,并没有很大的改变,穿上熨得平平整整的丝绒旗袍,胡巧月努力挺直腰板,站在穿衣镜前,眼睛都有点湿润了。
“奶奶还是好看的,对吧?”她眼中有泪,脸上却是微笑的。
侨办的车子准时前来,将祖孙二人接上车。
林思危看到阳川路好些邻居都在路边好奇地看,不少窗口也伸出脑袋。
“听说胡家少爷回来了。”
“还少爷呢,这么多年,该是老爷了吧。”
“咱们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不作兴叫老爷了,他回国就得按我们的说法,叫胡同志。”
“那倒是,听说是平反了才回来的。平反了那肯定就能叫同志。”
那些隔着窗户的大声交流,传到祖孙二人的耳朵里。
胡巧月只觉得腰杆更挺了。
三十多年,她终于可以堂堂正正走在阳光下。
第122章 重逢
车子将她们接到晋陵宾馆, 市侨办主任许伯平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已经在等候,见到胡巧月和林思危,便过来纷纷握手寒暄。
胡巧月和林思危很得体地回应, 感谢领导的关怀。
一名翻译过来跟她们说接待外宾的一些礼仪, 胡巧月只听了两句,就微笑道:“那是我共同生活二十几年的哥哥, 兄妹之间还需要这些客套吗?”
她说得又温和又冷静,那翻译一怔,突然觉得自己看轻了眼前的老太太。
这老太太不是简单的侨胞家属, 她曾经是晋陵胡家的大小姐,是读过女校的知识分子。她掌握的礼仪,或许并不比自己少。
更何况, 人家是兄妹重聚, 讲礼仪的确有些生份了。
许伯平清楚这些大户人家内心的骄傲, 笑道:“小李啊, 你们几个去门口候着, 看到车子到宾馆门口, 立刻进来通报。”
翻译小李应声而去, 许伯平道:“老人家不能久站,让他们去列队欢迎,咱们在这里等。”
林思危心中一动, 知道许伯平是在暗示, 这次接待胡巧英的规格还挺高,还有宾馆门口的列队欢迎。
在这之前,她和市侨办有过几次简短的交流, 知道这两年陆续有归国华侨回来探亲,但像胡巧英这样, 解放前就入了党,为党做过多年地下工作的,还是头一个。
果然许伯平道:“考虑到胡先生一家舟车劳顿,今天不安排活动,让你们好好叙叙旧,好好休息。明天为胡先生一行举行欢迎会,省领导也会来参加。这次胡先生的探亲,省市领导都非常重视的。”
胡巧月和林思危对视一眼,知道这次的行程一定安排得非常满,市里要包办一切的意思,倒也省了自己的心。
说话间,小李急匆匆跑进来:“许主任,车子拐进大院了。”
许伯平立刻起身:“我去门口迎接,小李你扶好胡老太太。”
71/116 首页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