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于公,让我去吧,我要为妻女报仇雪恨。”范广双眼猩红道。
“我话撂在这,就算你们不允许,我也会杀掉朱祁镇这个小人!”
“我们没说不让你去,小心点,我们负责解决太上皇在朝中的同党。”于谦安抚范广。
之后他们分工,彻底扼杀朱祁镇复辟的可能。
“废帝,必须废帝,如此品性,怎能担任江山社稷!”太皇太后张氏愤怒不已。
这一次,朝臣们连仅剩的反对都不再有,实在是朱祁镇太让人齿寒,他们这些朝堂众人,在朱祁镇心里分量,居然还不如敌人和一个宦官。
想也知道他们要是不如朱祁镇意,自己和亲人下场同样不会好。
于是年幼的朱祁镇哭喊着被废,他所信任的王振被仗杀。
弟弟朱祁钰登基,并让于谦为之辅佐。
年幼朱祁镇以为自己已经失去所有,直到有人为他端来毒酒。
“要怪就怪你正统身份,以及暗中那些会借此兴风作浪的小人,你绝对不能再复辟!”张太皇太后道。
而彻底杜绝朱祁镇复辟的办法,就是朱祁镇身死。
朱瞻基时空,他抱着儿子朱祁镇,深深失望道:“朕给了你最好的,正统、江山,你通通都没把握住。”
“朱祁镇,你不配为帝,不,你甚至不配为人,可笑朕这么多年,居然疼爱了你这么个玩意!”朱瞻基忍不住哈哈大笑。
等笑完,朱瞻基废后、废太。子,同时立朱祁钰为太。子,并召见于谦。
“于谦,祁钰就交给你了,不要让他变得和他哥一样,还有,朕驾崩后,让朱祁镇随朕一块离开吧。”
他生前舍不得杀儿子,死后却能做到,尽管这会让他心痛欲裂。
可他是明朝的帝王,得对明朝负责。
能改变的朝代,明朝执政者们都会努力改变。
无法改变,和悲剧已经彻底发生的朝代,如朱祁镇执政时期,已经乱起来。
也就朱祁镇身死后的朝代,动静能安稳点。
【人们可能会惊讶朱祁镇的没有人性,可是从之前说过的明朝宗室情况来看,朱祁镇这样的品性才是明朝朱家大多数人的本性。
反倒是明朝帝王们,才是正常的少数人,真的疑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对啊,明朝宗室那么庞大的数量,皇帝除了朱祁镇这个例外,其他皇帝品性居然还不错,他们才是异类吧。”
“又或者说,他们更会伪装?”
明朝帝王们:“……”
他们自己都解释不了自己家的情况。
本来他们还对朱祁镇的所作所为很愤怒,可是代入明朝宗室品性一想,这还真是明朝宗室的基本操作。
区别只在于宗室权力不大,破坏力也没朱祁镇惊人。
“这也从侧面证明,朱祁镇真是朱元璋等明朝帝王的种。”
“就像宋朝血脉,明朝帝王们也一脉相承。”
这是天幕评论区的内容。
“朕才不想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和朱祁镇之间的关系!”
朱元璋想生气,可是想到自己之前对儿子们和宗室的纵容,又变得无力起来。
就像天幕说的,明朝宗室大部分人烂成那样,帝王品性像朱祁镇那样的居然属于正常情况。
反倒是那些品行正常的明朝帝王,更像是异类存在。
“这算什么,自作孽,不可活吗。”
“对朱祁镇来说是这样,对朕等人来说也是这样。”朱元璋等人苦笑。
他们以前的纵容,终于迎来自食恶果的一天。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本文收尾阶段,这两天会开新书《国运直播从秦皇汉武开始》~
第一百零七章
【除了我们讲过的这些, 华夏还经历过诸多伤亡。
可以说我们的每次和平,都是用血换来。】
“越是这样,越衬得和平不易。”
“我们为什么反抗, 就是想得到和平。”
诸朝人问自己心里的初衷,尤其是那种正在作战的人们。
扪心自问后, 他们想要的是和平。
倒不如说, 他们想要的一直都是和平,只是其他人不给他们机会, 他们才会从被动承受, 变成主动讨要。
从被迫忍耐, 到主动争取,诸朝人们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他们的行为对于广大百姓来说自然是好的,因为他们成功了, 其他百姓也会跟着受益。
利益受损的权贵们,不过是把以前剥削的东西还回去,就算这样, 也足够他们受不了。
双方利益有所矛盾,自然加剧冲突。
而天幕, 是站在百姓们这边的, 毕竟她总不可能站在权贵们那边,把本就被剥削很惨的百姓变得更惨。
这么长时间天幕看下来, 诸朝权贵们也有所预感。
也确实,他们的数量跟百姓们没法比。
世界只靠权贵们, 是运转不起来的。
聪明的权贵们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和百姓合作, 而不愿意与之合作的权贵, 自然就是百姓们需要打倒的敌人。
战火, 在诸朝蔓延。
只是这一次,人们知道自己将为什么而战。
【说起战争,就不得不提历史名将。
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几位名气很大的。名将,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评论区回复。】
“名将们打仗一定很厉害。”
“也不知道都有哪些名将?”
诸朝人们纷纷在评论区回复。
【关于历朝历代名将们的排名,其实从古至今都在变动。
所以我们就以时间线介绍,第。一位:战国白起。】
“第。一个是白起,好吧,白起的确当之无愧。”听到第。一个,知道白起威名的后世人叹息。
战国时期,白起听到自己名字,抬头看向天幕。
【白起,战国时期秦朝名将,军事学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封号武安君。
一生大小数十场战役,白起都未尝败绩,其中争议最大的战役,是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后,杀死约四十五万的俘虏。
对于四十五万的数据,后世表示存疑,但就算没有四十五万那么多,实际数量也不会差距很大,因此白起有了“人屠”“杀神”等称号。
这些称号其实挺名副其实的,根据后世推测,战国时期大概死了两百万人,白起直接杀死和间接杀死的能占一半以上。】①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五万赵军,手段堪称令人发指,不愧‘人屠’‘杀神’称号。”
“战国时期一共死了两百万人,光白起杀的就占一半以上?!”
如果说后世是震惊,战国时期的各国就是实打实的恐惧了。
毕竟白起战绩,都是建立在他们国家士兵鲜血上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怕。
“白起那个没有人性的家伙,几十万的命,他也下得去手!”赵国深恨道。
可以说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数十万精锐,国力直接元气大伤。
这让赵国如何不怨恨白起这个罪魁祸首。
当然,再怨恨他们也只敢在暗地里骂,绝不敢当着白起的面说。
【长平之战无疑是惨痛的,但问题是,这种惨痛是否有办法避免?
大家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如果不杀那些赵军,而是收服他们,那秦国国力将实力大增,为什么白起一定要杀他们?”
“先不说收服难度,就说几十万张嘴的粮食从哪里来?”
“对啊,居然忘了粮草问题。”
“古代粮食产量比现在更低,供自己军队都恐怕不够,更何况还额外提供几十万张嘴。”
“那可是几十万张嘴,而不是几张嘴。”
“可不,但凡接触过粮草调动的,会知道这个数量粮食消耗量有多惊人。”
“所以,就只有坑杀那些人一个选择吗?”
“从秦国利益看,坑杀是保全己方实力最好的办法,但从赵国看,那些被杀的士兵肯定极为不甘和怨恨,最重要的白起把他们全杀了,连一点后路都没有给他们和自己留。”
“说来说去,居然还是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咱们身处后世尚且如此,更何况条件更不行的古代。”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啊,有些死亡可以避免,有些死亡却无法避免。”
【看来大家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接下来看,白起如此战绩,引起秦昭襄王嬴稷的忌惮。
最后秦昭襄王嬴稷怕白起功高震主,赐死白起,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咳咳咳,朕未来居然赐死了白起?!”战国时期,嬴稷剧烈咳嗽。
对于自己赐死白起一事,他既担忧,又放松,毕竟他赐死白起肯定不是一下就决定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白起,被自己所效忠的主公杀死,是什么滋味?”战场上,敌方讥讽白起道。
白起不为所动,“这就是名将的命,从以前到未来,有多少名将能够善终?”
“能善终的。名将才是极少数存在,大多数名将,不是死在战场,就是死在君王手中。”
对于自己被嬴稷赐死一事,白起心里当然难受和愤怒。
可同时他又有一股尘埃落定之感,毕竟他是名将,对于名将可能会有的下场,早就琢磨过。
只是其最终结果,哪怕不出他所料,依旧让他感到心寒。
【和白起同时期的。名将还有赵国的廉颇、李牧,以及秦国的王翦。
他们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除了王翦外,不光白起,廉颇和李牧,同样未能善终。
这里未能善终,指的是他们和白起一样,没有死在战场,而是亡于自己人手中,就很讽刺。】
“是啊,何其讽刺,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死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反而死在朝堂上。”
“这说明朝堂比战场更加危险,区别在于战场的危险在明处,朝堂的危险在暗处,让人防不胜防。”
“廉颇、李牧真的可惜了,活该赵国未来被灭,被秦国吞并。”
“由此可见,再好的。名将,没有一个好君王,都是白搭。”
“白起、廉颇、李牧真是太可惜了,都毁于君王之手。”
“而王翦,他的君王是那位千古暴。君,结果王翦居然得了善终,说出去谁信啊!”
嬴政自古以来的。名声,让人下意识觉得他很没有容人之量。
结果一扒,好家伙,战国四大名将,就他手上的王翦得了善终,这跟嬴政给人暴。君的形象,难免不符。
“嬴政只是残。暴,又不是傻子,王翦可是自己人,他当然不会对自己人出手了。”
“白起还是嬴稷功臣呢,嬴稷不也冲白起下手了。”有人用相似例子反驳。
“王翦居然能在秦国君王手中善终?!”白起对这个很感兴趣。
此时王翦年龄还小,所以王翦未来那位君王,一定不是年迈的嬴稷。
【王翦,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路上的功臣。
他们身份和嬴稷、白起相当,却是不同结果,问题根源在于秦昭襄王嬴稷不会做人。】
“噗,朕怎么不会做人了!”嬴稷不服气。
他觉得白起之死,不是他的错。
倒是白起听到这话,心里狠狠点头。
嬴稷可不是不会做人吗。
【大家请看,这是嬴稷、白起,和嬴政、王翦彼此遇上矛盾时的处理方式。
由于白起和王翦处于地位下风,这时候上位者的态度及处理方式就变得重要起来。】
姜叶身后来了一个对比视频。
最先出场的是嬴稷和白起,面对白起称病拒绝前往战场,嬴稷说的话是:“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轮到嬴政和王翦了,嬴政因为没有选择王翦,致使秦国战场失利,嬴政去找王翦,王翦同样称病,而嬴政的话却是:“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②
诸朝人看到这对比,惊呆了,“后面真是嬴政说的话吗?”
“嬴政居然会说软话?他不是应该像嬴稷一样,强行命令王翦吗?!”
嬴稷对白起的话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可是嬴政的话,却出乎了人们意料。
因为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秦始皇嬴政一直是个强。硬形象。
白起看一眼,再看一眼,越对比嬴政对王翦的软话,就让他对赐死自己的嬴稷越嫌弃。
而嬴稷看到嬴政态度,也很是恍惚,“朕还以为自己一统天下的后代,是刚强霸道之辈,不错,可柔可刚,才是君王为君之道。”
“所以朕要不要去给武安君服个软?”嬴稷思虑。
仔细想想,他跟白起之间,并没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他最猜忌的忠心,在知道白起没有反抗的被赐死之后,也得到释怀。
“战国四大名将就我一个人善终,廉颇和李牧先不说,武安君要是还在世,以陛下性子,武安君绝不会落得赐死下场。”
王翦叹气,深深为白起感到可惜。
无独有偶,白起也对王翦那位君王感起兴趣,尤其是他得知他跟那位君王距离十分近时。
“我寿命尽头是因为被赐死,要是不被赐死,我还能继续活下去,这样我就能等到王翦那位君王。”白起琢磨。
他没有反秦的心,哪怕知道自己未来会死于嬴稷之手。
不过不反秦,不代表他不会换个秦王效忠。
幸亏嬴稷不知道白起想法,要不然绝对有苦说不出。
毕竟白起选择别人,都会是背叛,可秦王却不同,尤其还是他那个一统天下的秦王后代,他非但不能表示反对,反而还得兴高采烈的把白起给对方送过去。
【然后是汉朝,韩信、卫青、霍去病。
韩信效命于汉高祖刘邦,卫青和霍去病效命于汉武帝刘彻。】
“那个汉高祖,距离我们秦朝应该很近。”嬴政若有所思。
毕竟秦二世亡国速度太快,以至于嬴政这个秦国帝王,和汉朝开国帝王,距离也很近。
不过嬴政并不知道自己和汉朝开国帝王刘邦的年龄差距,要不然绝对会沉默。
因为刘邦年龄就比他小三岁,同样年龄,他已经驾崩,刘邦才开始大展身手。
“阿嚏!”听天幕提起韩信,汉初,刘邦忍不住打喷嚏。
“韩信未来情况只怕不好。”刘邦呢喃道,因为他了解自己。
吕后执政时期,听到韩信,也微微恍惚,“真是好久没听过那个名字了,也不知道另一个时空,韩信知道死于我手,会是什么反应。”
119/125 首页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