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汴京小面馆——松雪酥【完结】

时间:2025-02-08 17:15:55  作者:松雪酥【完结】
  好主意!沈渺便决定让济哥儿打明日自个去抄,虽辛苦了些,但抄书是练字、读书、得到抄本一举三得的好事儿。
  她忙完,打发湘姐儿给小鸡崽儿用碎瓦片搭个能遮风挡雨的鸡窝,便将红豆泡上了,又开始炸鸡排、猪排、切黄瓜条之类的,把明日做手抓饼要用的所有食材都准备好了,她便早早睡下。
  隔日又是天不亮便起来,先将肉排都复炸一遍,便开始做红豆排包。排包要现烤才好吃,因此她昨晚只是做好了红豆馅、筛好了面粉,今儿早早起来便是为了烤面包。
  筛好的细面、鸡蛋、酵母、糖与清水,搅打成型加点豆油,直到面团能拉出手膜,醒发分剂子,铺红豆馅,下半部分切成有条状,再从上至下卷起来,送进预热好的烤饼炉子里……沈渺一人忙得团团转时,济哥儿揉着眼睛出来了,默不作声便蹲下来帮她烧火。
  “吵醒你啦?”沈渺顺手从桌上捞一条切好的鸡排,赛进济哥儿嘴里。
  “没有,是香醒的。”沈济一边嚼一边拿蒲扇给炉子扇风。
  沈渺便笑了,面包确实烤一烤满屋子都是香味,以前她便很喜欢面包店里的味道,闻着都觉着暖和安定。
  等李婶娘家里会司晨打鸣的大公鸡又跳上墙头喔喔喔,沈渺也做好了。她锤了锤胳膊和腰,抬头一看,窗外黑漆漆的天已经变成了青灰色,东方的天际已经白了,该出摊儿了。
  湘姐儿也早都被香醒了,她自个穿了衣裳,便捏着头绳来找沈渺梳头。自打沈渺给她换着花样梳麻花辫、双马尾、蝴蝶结丸子头、公主辫发等等发型后,她便开始嫌弃济哥儿给她梳的鸡窝头了。
  沈渺让她坐在小凳上,今儿给她飞快地编了个花苞双丸子头,用红绳扎紧,湘姐儿摸了摸耳后两个圆圆的发髻,跑出去扒在灶房外的大水缸边上照镜子,看见后登时弯起眼睛笑了。
  “还是阿姊梳的头好看!”
  给湘姐儿梳完,沈渺顺带把济哥儿也拎过来梳头发。前几日没顾得上意了,他每天自个梳两个总角发包,配上他那认真严肃的神奇很有些好笑。
  这时候的孩子发型都好笑,有的小孩头发会被剃得精光,只留头顶、左右后脑三块头发,然后编三个小辫或是揪揪,唤作“鹁角”。
  济哥儿倒是没剃,之前生病披头散发了一两天,后来好了,但他也只会梳两个总角。
  沈渺决定给他扎半丸子头。
  他这个年岁的孩子才留头没多少年,现在头发才留在肩头下面一两寸长点儿,沈渺便用手笼着头发梳,额角、鬓角都留下不少刚长出来的碎发扎不起来,这些毛毛碎碎的头发也只能这样垂下来了。
  其他能扎起的,便高高束起在头顶扎个圆髻,用衣裳同色的蓝布条扎好。沈渺故意留了长一些的飘带垂在脑后,梳好后,把人拎起来左看右看,看得济哥儿臊成了只熟虾,沈渺才挺满意地点点头。
  沈家人五官生得都不错,肤色也白,济哥儿被这个发型衬得人都少年气了不少。
  眉目秀致,真好看。
  沈渺今日便没有找顾家借车,昨日买的大背篓和长扁担派上了用场,而且家里有了院墙和门,就不用留人守着门户了。她便将食材放进背篓里背,桌子和炉子捆好用扁担挑,一手扶着扁担,湘姐儿替她拿板凳,济哥儿手里拎一筐炭火。
  三人浩浩荡荡出门挣钱去。
  沈渺把摊子整理好,给济哥儿塞了个小篮子,里面装好了两条切成块儿的红豆包,叮嘱他去书局时一定给掌柜和伙计都分几块吃,便将他赶去书局抄书。湘姐儿则留在她身边,沈渺准备让她帮着收钱,这样她便可以专心烙饼。
  今儿她一到,便有昨日没吃上饼的食客过来侯着了。
  那个壮硕阔绰的大汉又来一下要了三个饼,还要双倍酱,沈渺便开始忙活了。湘姐儿乖乖坐桌边的小板凳上,啃着沈渺给她专门做的、比她脑袋还大的巨大型红豆排包。
  这红豆排包外头还刷了一层糖液才进炉子里烤的,因此金黄中还带着一点酥皮,一口咬下去,外酥里软,里头烤得蓬松暄软,用手一扯可以拉丝,豆沙绵软却又因为是手工捻碎的,还夹杂着颗粒感,更添一些口感层次。
  湘姐儿今儿穿的还是沈渺给她做的鹅黄衣裳,耳后两个小揪揪圆圆的,用红绳子打了个蝴蝶结,绳带垂在耳边,衬得她小胖脸更圆更白嫩了。
  她吃起东西来认真又专注,双手捧着大排包,一口接一口,嘴角沾上红豆沙,像个骤然掉进米缸的小仓鼠。
  湘姐儿这样吃饭香、胖乎乎的小孩儿简直是所有爷奶心中的梦中情孙,她在边上吃得这么香,真替沈渺吸引了不少上了年纪的老翁、老妪的驻足观望,也有与湘姐儿差不多岁数的孩子被吸引,拉扯着爹娘的衣裳,吸着手指眼不错地盯着。
  “这孩子吃得真香,生得也好。”有个拄着拐杖的老大娘笑眯眯地望着湘姐儿大快朵颐,“好孩子真能吃!能吃是福!以后少不了大富大贵!”
  沈渺笑了笑,正好做好两个“全家福”手抓饼,说了慢用递给那大汉,顺手又将桌角的竹筒给湘姐儿递过去:“喝点茶汤,别噎着了。”
  这是方才胖娘子送来给湘姐儿的蜜枣汤。
  湘姐儿又乖乖捧着竹筒喝汤,喝了口茶汤,接着啃巨大面包。
  “闻着还挺香,沈娘子,这又是什么?”那老大娘忍不住嗅了嗅这空气中经久不散的烤面包香气,“这饼好香甜的味道啊。”
  “这是我做的豆沙酥皮烤馒头。”沈渺想了个符合这世道的名字,将桌上用细棉纱遮盖的红豆排包掀开,“往常馒头多是用蒸的,我想着烤一烤或许也好吃,便试着做了些。我家阿妹吃的是没切的,其实这一条能切四块,够一家三口搭配些茶汤吃一顿早点了,只要八文钱,单块买也成,三文一块儿。您瞧瞧,都是筛得精细的细面做的,里头还加了鸡蛋和糖,豆沙包得也多,今儿一早我起来现烤的,滋味好得很,您买回去就算今儿吃不完,明儿还能吃呢,如今这天气,能放两三日!”
  顺带又用小刀切了一块下来,利落地切成丁,由着试吃。
  这不用银钱的东西总是一哄而抢就吃光了,好在头一个挤上前问的老大娘也抢了块放嘴里,真是甜滋滋、软绵绵,香气在舌尖就荡漾开了,她还想吃呢,那一碟子已经被抢光了。
  不仅如此,已经有尝过沈渺做的手抓饼的食客果断下手买了:“我要两条,这是十六文钱!”
  “给俺们装四条,这味儿得劲。”
  红豆排包一下便卖了不少,沈渺赶紧招呼湘姐儿收钱,湘姐儿只好恋恋不舍地将她那大排包小心翼翼地放在沈渺桌下的背篓里,站在板凳上,乖乖地挨个收钱装进陶罐里。
  这时,对街专门卖糕点的铺子掌柜魏肴牵着驴车正好经过,他正为熟客送去预定的喜饼,却被这飘香十里的、从未闻过的麦香吸引得停下了脚步。
第22章 来大订单
  魏肴开点心铺子有些年头了,这味儿他一闻便觉着不简单,因此生拉硬拽着那不大听话的倔驴,好不容易才挤进围着不少人的小摊儿前,探头一看。
  条状金黄、表皮酥脆的烤馒头摆在小桌上,正散发着甜甜的麦香,守着这小摊的摊主是个模样秀丽的年轻小娘子,还带个奶胖奶胖的孩子,一大一小相互配合,正手脚麻利地给食客们装烤馒头。
  这烤馒头一看便是现烤的,色泽明亮、冒着油光,魏肴眼眸微微一转,听食客们唤她沈娘子,便也跟着唤道:“沈娘子,我也买一条。”
  “这位官人您早,我家一条烤馒头八文钱,里头满满都是蜜豆沙,收您八文哦!好吃您再来!”
  “叔,好吃您再来呀!”胖孩儿收了钱,也眉眼弯弯地帮着说话。
  魏肴被这孩子一声奶声奶气的吆喝唤得下意识露出笑来,但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便被其他人连人带驴挤了出去。
  他只好先退出去,又低头端详手里还有微微余温的红豆酥皮烤馒头。
  八文钱,倒是不贵。
  他铺子里许多精致的糕点卖百文一盒的也有,但是这样的面点却没见过,接了那烤馒头,他拉着驴又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咬了一口。
  他眼睛瞬间亮了。
  外皮先是酥脆,之后便吃到了这烤馒头十分喧软蓬松的口感,但嚼两下,又带着一点韧性。
  里头只包了一层豆沙馅,但却沙绵软糯、香甜不腻,他越吃越点头,蜜豆馅儿要做得这样好也不容易。
  魏肴是懂行之人,他铺子里还雇了两个专做糕点的师傅,但如今这一口下去,却觉得铺子里两个老师傅那么多年的手艺好似都不如这年轻的沈娘子了。
  他两三口吃了个精光,更加想返回去问问,但人多口杂,又有贵客的货物在手,最后他只能回头深深地望了眼还在忙碌的沈渺。
  他记下了她的模样,心想回头早市散了,他再回来问问――他心里有个冲动的念头,不知这沈娘子愿不愿意来他的点心铺子做面点?
  魏肴的点心铺子声势不小,金梁桥北街铜鼓巷连着两家铺子都是他的,但如今周遭卖糕点的愈发多了,他不少老食客都被其他铺子分走了,生意一点点淡薄下来,他无可奈何,却又心急如焚。
  因此他今日才会亲自出来送货,一是为了显得郑重,二是贿赂贿赂那些深宅大院里管采买的管事们,好挽回这些珍贵的客源。
  但若是有这样独此一家、口味绝佳的糕点出售……魏肴眼中不禁迸发出希望来。
  魏肴脚下步子走得越来越快,把货送了,他一定会回来说服这沈娘子的!
  这一头,沈渺并不知有人想招揽她,她一边做手抓饼,一边还要给面前带着孙儿的老大娘装上一大条红豆排包。
  这老大娘付了钱后,便领着紧紧贴着她腿的孙儿走到另一边去吃,先给小孙子掰了一块,自个也忙掰下一块儿来吃。
  哎呀,方才试吃时只抢到了一块,这回过瘾多了,嗯……不错。这豆沙软糯糯、甜丝丝,咬下去像是化开了一般,在口中慢慢地融化下去,这烤馒头好得很,连她这样牙口不好的老人也吃得。
  她那在家挑食的孙儿更是已经吃完一大块儿了,又十分着急地拉了拉她的裤脚:“太婆,我还要,我还要吃。”老大娘于是又掰下一块喂孙儿,一老一小竟就这样蹲在桥墩边上吃了个精光。
  吃完还意犹未尽,小孙儿也闹着说还没吃饱,这还是这孩子头一回这样胃口大开!
  老大娘又惊又喜,赶忙牵上孙儿挤进那小饼摊。结果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原来在桌上一层垒一层满满当当的这红豆酥皮烤馒头竟然已经见了底儿,最后剩四五条了,老大娘忙抢先道:“我还要两条!”
  ***
  早市将散,天已大亮,汴京城中的小吏正高高举着竹竿,熄灭街市两旁仙鹤石灯座里的烛火,谢祁换了衣裳,与母亲郗氏一并乘车过金梁桥,往外城去接崔家遣人退回的六礼。
  他回汴京后,只照着姨父的说辞与父母说了表姐病重之事,其余闭口不谈。谢家爹娘便也都以为他是为表姐莫名得病退亲之事而心绪不佳,不仅多加宽慰,后来谢父与谢母派人去信给崔家料理退亲之事,也不叫他知晓忧心。
  今儿算全都办妥了,只是去取东西。
  郗氏见谢祁木着脸,便温言宽慰道:“九哥儿,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你自幼便霉运缠身,幼时外出去御街看灯,灯必烧;去金明湖游玩,必落水;外出游学必受骗盗……竟然从未有事事顺遂的时候,阿娘先也担忧,如今倒是习以为常了。你的婚事坎坷,阿娘不算太惊讶,你也不必太放在心上。何况……阿娘派遣到陈州的老家人都说了,他见到了宛娘,面无血色,躺在床榻上身子如纸一般薄,的确是大病难愈的模样。你姨父姨母是为了两家情谊才退亲,对外也未败坏我们家名声,连聘礼都双倍奉还了,算是好聚好散,你实在不必难过。”
  谢祁眉头动了动,表姐还活着?
  听这形容,只怕她肚子里那孩子没保住,但能活下来也不算太差了,日后他会将这个秘密保守一辈子,这样表姐说不定还能有下半辈子安宁。
  他郁结了好多日的神色立时便松了,总算露出一点笑容:“阿娘说得对。”
  谢祁眉眼生得特别好,眼尾微钝,眸子乌黑而饱圆,因此只要舒展露出一些笑,便会显得格外温柔,很有君子之量。
  郗氏拍了拍他的手背,见车马已行至金梁桥上,变得拥堵缓慢,各色食物的香气也弥漫到车边,便眨眨眼,试探着问道:“阿娘今儿事儿忙,连朝食也不及吃,肚子正闹空城计呢,你也陪阿娘吃一些吧。”
  谢祁点点头,随口说道:“好,儿理应陪母亲吃。”
  郗氏微微一笑,招手叫来车外的仆从。
  她其实是问过了九哥儿身边的仆役,得知他今早又是不过略吃两口便撩了筷子,这才出此言。
  便开口命家仆速速去桥市上买几样回来,不拒什么,只要看着干净的、味儿好的。
  这车如龟爬在拥挤的人群中慢慢腾挪,没一会儿车壁便传来笃笃的敲击声,家仆大包小裹地递进来,有酒酿糯米圆子、煎角子、糟肉粽子、烙饼……
  谢祁一样样看过去,只觉着都有些油腻不对胃口,但对上母亲殷切的目光,他还是勉强选了其中一样模样讨喜好看的:一个烤得金黄的长条形馒头。
  这倒是没见过的做法。
  这馒头与寻常吃的不大一样,顶上带一点焦香的酥皮,原以为里头包的是肉馅,没成想一口下去,酥皮甜香暄软,像一口啃在了云朵上,里头也没有冒出来油滋滋的肉馅,而是清爽绵密的豆沙馅。
  这蜜豆甜得恰到好处,不寡淡也不J嗓,与外头的酥皮两相呼应,竟意外美味。他已经沉寂寡淡了许久的味蕾就此被唤醒,于是又一口咬下去,这时吃到的豆馅带了点未完全捣碎的颗粒,添了几分嚼劲儿。
  “阿娘,此物不错,你也吃一些烤馒头吧。”谢祁将油纸包里剩下的递给了郗氏,“这不知是哪一家?以往没吃过这样的手艺,没想到这馒头包了蜜豆的馅儿烤起来也这样好。”
  郗氏也尝了几口,果然也连连点头:“是不错。”便撩开帘子问方才去买朝食的家仆,甚至想到了家中正在办的法事,“这烤馒头滋味不错,是哪一家的?回头你再去问问,他家愿不愿意多做一些来?做的时候有没有用荤油?今年你祖父的阴寿将至,我正愁做法事需要的素点不够好,或许能用这个顶上。”
  家仆笑着回道:“倒是熟人!大娘子昨个也尝过她家的手艺呢!昨个三哥儿使人送回来的煎饼,也是这家的,叫沈记饼铺。那做饼的小娘子貌美,还有人打趣,唤她作烙饼西施呢!”
  郗氏想起昨个吃的饼,的确格外可口,这姓沈的小娘子倒有几分巧思,便也笑了:“倒是缘分!你且去问问,共计三日的法事……嗯……要四百五十条馒头能不能做来?”便让家仆立时便返回去询问。
  几句话的功夫,谢祁已就着茶吃完了一整条烤馒头,惹得郗氏更加眉开眼笑。
  九哥儿自打从陈州回来便没什么胃口,头一日吃了几口还吐了,郎中诊脉后说是路途辛劳,脾胃失和了。这病没旁的法子,只能细细养着,哄着他多吃几口,开了胃口便也好了。于是谢家的几个庖厨使尽了浑身解数,却还是无济于事。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