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汴京小面馆——松雪酥【完结】

时间:2025-02-08 17:15:55  作者:松雪酥【完结】
  她蹲在李婶娘家腌鸭蛋的缸里,撅着屁股挑了好久,挑得脚都麻了,还要忍受李婶娘旁敲侧击地问:“大姐儿,你究竟是怎么与那等贵人相识的?”
  谢家连着两日来杨柳东巷接她去烤馒头,这样的骏马高车实在令人侧目,因此都在巷子里各家传遍了。
  传来传去,总归是没什么好话。人性果然多变,先前她刚回来时,众人对她的怜悯似乎在此刻都化作了嫉妒,因此说她“又”攀上高枝儿的有,说她走了狗屎运的也有,还有人说她要二嫁了,当初便是谢家一个姓郑的管事,来寻她的。
  沈渺开始也解释了两回,但谣言却愈演愈烈,便干脆不理会了。多说多错,你愈发解释得勤快,说闲话的人见你在乎,反倒更起劲。
  那郑内知的孙儿都快满月了,竟也能成为他们说嘴的对象,可真是滑而大稽。
  总之,她精心挑出来的咸鸭蛋很不错,这咸蛋黄咬开后香得出油、吃进嘴里沙沙的,用来做蛋黄酥最好了。
  她飞快地把油皮面搓条,切剂子,然后把剂子搓成圆。油酥也分成剂子,搓成圆。
  最后,把面皮压成圆饼,包好油酥,收好口,将圆剂子擀成鸭舌状再卷起,重复擀了几遍后便放在一旁备用。
  之后将红豆碾碎,直捣成泥,加入蜜揉在一起,将五颗咸蛋黄都取出来,放在炉子上烘烤干燥再打碎,再将包好的剂子压成圆饼擀开,每个蛋黄酥都是半个碎蛋黄裹上一层豆沙再包进剂子里,最后都紧实地收好口子,搓得胖圆,再将蛋液刷上两层,撒好芝麻,便带来谢家的大烤炉里一并烤了。
  后世的蛋黄酥里大多还有麻薯和肉松,层次更加丰富,但沈渺没时间做肉松了,便只先做简易版的。但这样也挺好吃的,出炉后的蛋黄酥颗颗饱满金润,皮酥馅软,顶上一撮黑芝麻将这小点心点缀得更加好看。
  沈渺闻着香味感觉不错,虽然少了黄油的奶香,但酥皮烤得刚刚好。
  一趟便做了不少,出了炉,她先分给方厨子、济哥儿、湘姐儿都尝了尝,试试味道。她自己也吃了一个,一口蛋黄一口酥,还有豆沙的细微颗粒感,棉而不干,层次细腻。
  比她预想中还要好,本来她还担心这种老式窑炉掌握不好火候,烤不出蛋黄酥的那种松软可口,但现在证明,她成功了!
  而且看方厨子微微仰着下巴,那享受得眯起眼的表情,还砸吧嘴的回味无穷,她更加确信自己这蛋黄酥成功了。
  在物资如此丰富的现代社会,蛋黄酥也能凭借它丰富的馅料、好看的外貌,成为了众多酥皮点心里的c位,经久不衰。
  自然有蛋黄酥作为点心的优势所在。
  尤其,谢家富裕,其他太贵的礼物她回不起,思来想去,浑身上下似乎仅有这一身厨艺值钱了。
  何况,至少在大宋,没人吃过蛋黄酥,也没人会做。
  谢九哥儿应当也会觉着新奇吧。
  炉火摇曳,火光映红了沈渺的脸,她坐在小板凳上,用手背支着下颌,兀自思量着:砚书若是不回来,那蛋黄酥该怎么送出去呢?方厨子说了,他进不去内院,得托人转递进去……那便显得有些声势太大了,她又不愿闹得太惹人注目。
  苦恼时,身后却忽然传来一道清凌凌如山涧溪流的声音。
  “沈娘子,今日安好。”
第29章 指点学问
  谢祁是个若不开口, 时常让人瞧不出他出身高贵的少年郎。
  他脸上从没有士族子弟那等总是趾高气扬的神色,有时连衣着也朴素得让人吃惊,莫说锦绣华服了, 沈渺头一回在漕船上遇着他, 他甚至穿得比沈渺这个精穷的还要朴素。
  当然,此时的沈渺并不知晓,谢祁习惯衣着朴素,也是由于出门必遭抢盗得来的经验――在外头穿得太好,放在旁人身上或许还不算什么大事儿, 但到了他身上便犹如涂满花蜜站在蜂群之中。
  以往也不是没想过什么防范霉运的法子,如雇个镖师跟着走、多带些自家的武仆、家丁, 但最后反倒连累的人、损失的财帛更多,于是谢祁与谢家上下都醒悟了过来。
  这老天爷是专盯着九哥儿一个嚯嚯啊!
  之后谢祁出门, 便只领着砚书一个,他们俩静悄悄、隐姓埋名地出门,似乎还好些。
  幸而郗氏从小领他习武强身,否则以他这运势, 实在活不到今日。
  沈渺不知内情,于是还在心中感慨:连沈大伯都会买几身绫罗绸缎穿,但见了谢祁几回, 他身上的料子都是素色的细棉、丝帛居多,颜色也甚少朱红大紫一类浓色,尤其这几日是他祖父的阴寿法会, 他穿得都是麻本色素衣, 身上连纹饰也很少,头上的发簪也都换成了白玉。
  “若要俏,一身孝……”
  这话其实……不单单能用在女子身上。
  谢祁今儿似乎不打算出门, 穿得是家常衣裳,一身素白的宽袍大袖,行止间犹有魏晋之风,腰间松松地勒了一条淡青色的腰带,将少年特有的、略显单薄的身子勾勒得更为颀长挺拔,像一根山崖间临风长成的青竹。
  因他突然说话,沈渺便吃惊地回过头去瞧。谢祁也正好低头迈进门,因外头雨大,他穿着厚底木屐,衣袖衣摆皆被雨水润湿,微微显得有些透明。
  臂弯里夹着一捆旧书,他弹了弹衣袖上的水珠,沈渺便闻见了一阵清淡的香。
  以往没注意,今儿才闻见,他衣裳上熏得似乎是雪松的香,此时隐隐约约地混在雨水激发的青草中,便清冽得愈发似从清凉带露的深林中走来的一般。
  进来后,他手上不便,却还不忘给沈渺微微一躬身,温声问好:“沈娘子,这两日天气不便,劳累你每日来回了。”
  天地湿润,暮色晕白,素衣和风起。
  她见到的便是这样一个仿佛被这春雨洗净的人。
  砚书蹦蹦跳跳跟在他身后,收了伞在门槛处磕掉雨水,抢先与沈渺邀功道:“沈娘子,方才湘姐儿与奴说,她阿兄要考国子学的童子试,奴便想着,九哥儿早年应试时,有好些书如今都用不上了,不若借给她阿兄用,这不是正好么?”
  沈渺蓦然回过神来。
  砚书说完又赶忙跑走,从湘姐儿背后的菜筐里把他还没吃完的绸鱼烧拿了出来,满足地啃了一口―幸好还热着呢!沈娘子烤的这鱼形红豆馒头说一定要趁热吃,这外皮才酥脆,吃起来更美味,他还没吃够呢!
  用力咬了一大口,里头的红豆馅似乎是捶打过的,咬下来微微还拉丝儿呢。
  砚书满足地坐到湘姐儿边上,与她一起继续吃,还羡慕地撞了撞她的胳膊,喟叹道:“湘姐儿,你阿姊料理饭食这样美味,你日日都能吃上,真好呢。”
  提及此事,湘姐儿突然便机灵了起来,歪了歪头:“我阿姊在金梁桥上摆摊儿呢,日后你想吃了,出来寻我们不就成了?不过几步路么!”
  沈渺听得想笑,这孩子平日里只知道吃,没想到现下还不忘打广告呢!
  见两个孩子又好好地聊起来了,她才慢慢地转过头。谢祁正将手中的书放在案台上,慢条斯理地摆了一桌子,一边摆一边说:“砚书来借我幼时用的书册,只是我幼时读书太杂乱,一时又不知沈哥儿如今读到哪儿了,便全都拿了来,一会儿劳烦沈娘子将沈哥儿叫来,我与他一问便知,他也不必读得没了章法,白费时辰。”
  这便好像考上清北的学长回来给下届学弟学妹支招、传授经验一般,如此机会何等难得?尤其谢祁本就在辟雍书院中就读,对其中授课的博士、讲学先生一定都极为熟稔。想必也知晓他们爱出什么考题!
  “有九哥儿为济哥儿指点迷津,实是他的幸运!九哥儿稍候,我立即便将他叫来。”原来砚书突然走了是为了这个!沈渺喜出望外,忙起身先谢过,又忙拎起裙子去廊下寻还在闷头苦读的济哥儿。
  沈济骤然听闻,甚至都还未曾反应过来,还呆呆站了会子,还是沈渺着急,一把拽过他的手拉着他便往灶房里跑。
  他被拉得跌跌撞撞,胸口也怦怦跳了起来――他这阵子没有先生讲解,全靠自己专研,的确读得有些头脑发昏,但是……竟然真有人愿意指点他么?
  文人相轻,读书又是改换门庭的通天梯,不少人紧攥着肚子里那一点儿墨汁,生怕被人学了去,压根不愿告诉旁人。
  何况谢家这样的门庭。沈济心里渐渐忐忑了起来。
  阿姊没见过刘夫子私塾里那趋炎附势、踩底捧高的风气,同一个学舍里,同窗们总围着金银铺、绸缎铺或是大粮铺出身的学子,便连刘夫子在讲学时,也总让身家富裕的同窗坐在学舍当中最好的位置,连为他们解题授课都更加仔细耐心。
  沈济在里头一直是被冷落的那一个,也是永远被人愚弄、嘲笑的那一个。
  正是见过这些后,他被沈渺拽着的脚步才迟疑了起来。
  “济哥儿?怎么不走?”沈渺发现拽不动,回头才看到他微微垂着头,她心头一动,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便温声道,“别担心,你相信阿姊,阿姊看人的眼光不会有错的。”
  沈济为难地想,这话他听着都心虚,若阿姊眼光不错,当初怎会看上那荣大郎?但他不想伤阿姊的心,于是把这话咽了回去,迟疑地跟着沈渺往前走。
  进了灶房,沈济更不敢丢了阿姊的脸面,撇开心头的不安,先郑重地对谢祁叉手行礼:“见过谢家公子。”
  “不要如此。”谢祁还了一礼,便温言问了他已读过什么书了,如今在学什么书,细致耐心地问了一遍后,心里有了数,便也不多寒暄,思量片刻便挑出了三本书来,道:“辟雍书院与旁的书院不同,并不考《增广贤文》也不考《三字经》之类的启蒙读物。这些你都不必看了。国子学童子试的夏考,一是只招收十岁以内的童子,二是考五题,头一题便是考字,会从《四书》选一篇文,让童子们抄写,必得写得端正、无错漏,方能通过。方才我已见过你的字了,你习的是颜体吧,你这个年纪能写成这样已很不错了,这一关不必忧心;第二道考经文,需写一篇小文,言语流畅、言之有物便可;第三道考五言六韵的排律诗一首,这一题明面上考作诗,实则是考声韵,因此不如先将声律规格记熟,比看你如今读的这些书更为有益。”
  沈渺听得连连点头,脸上都带上了一丝庆幸。
  幸好来谢家做烤馒头,幸好带上了济哥儿,幸好谢九哥儿这样平易近人好相处,一切的幸好组成了今日的指点,否则济哥儿真是走了冤枉路还不自知呢!
  沈渺也知道济哥儿最近抄的书、读的书与谢祁说的这些都风马牛不相及。若不是今日砚书突发奇想主动替济哥儿借书,他们怎么也无法得知这些内情,济哥儿这段时日所有努力也只怕都要化作泡影了。
  “第四道和第五道题皆是考官家近些年所颁发的圣谕……”谢祁说到此处,眉眼微微一弯,笑得格外促狭,低声道,“这两道都不需什么学问,也不需去四处搜罗圣谕,更不需真的逐字逐句、字字珠玑地拆文解字。这两道题其实才是五道题里最好答是,你啊,只管歌功颂德,能将官家的英明神武、千古圣明写得愈发肉麻愈发好。”
  沈济呆了呆,啊什么?原来还能如此?
  谢祁神色不变,语气也未变,但却说得格外通透:“毕竟国子学是官家设立的官学,日后大部分学子都是要出仕做官的,为官做宰,不仅要坚守理想正义,以匡扶天下为己任,也要和光同尘,知晓这做人、做官的道理才行。前头三道题考的是扎实的文字功底,后两道是考较为人处世的天赋。”
  沈济只听过文人要有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官要清廉为民请命之流的话,却还没听过这样务实的话,不禁怔住了。他反复将谢祁的话放在了心中细细品味琢磨,只是他年岁还小,虽记住了,却没能体会到谢祁语气中委婉的深意。
  反倒是沈渺听懂了,不禁侧目,谢祁留意到她的目光,只是一笑。
  沈渺便也回以一笑。
  这谢九哥儿真不像士族出身,是个妙人。
  之后谢祁便没有再多言,只是将方才从中择选出了三本书递给了济哥儿:“你先读这三本,若真能用心读下来,下月的夏考应当没有问题。上头的小字都是我自个的体悟与注解,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
  沈济接了过来,书册上还带着谢祁的手温,微微的暖意却如星火燎原般烧进了他的心底,也燃起了他的斗志与希望。在阿姊回来之前,他听过太多的贬低与鄙夷,李婶娘说他考不上国子学;同窗们说他痴心妄想;刘夫子说他不配为读书人;伯娘说他也就是个账房的料子。
  他的笔总是写秃了也不舍得换,不舍得浪费纸,大多时候都用树枝在地上书写。
  可今日却有人说,你只要用心读了,便没问题的。
  他眼底有些发酸,一时竟说不出讨巧的话,于是只能郑重地站起身来,冲谢祁深深一揖到底,朗声道:“多谢九哥儿指点!我一定会用心读书,也会好好爱惜这三本书,绝不损坏。”
  谢祁却仿佛料到他会行大礼一般,在沈济弯腰的那一瞬便伸手托住了他的臂弯:“不必爱惜,书之所以为书,便是用来读的,又不是要供在神台上。”
  沈渺听得忍不住笑。嗯,这话也很对她胃口。
  谢祁又将带来的一篮子几乎崭新的笔墨纸砚也递给了他:“都是我惯用的纸笔,虽不是那等名贵的薛涛笺、潼湖笔,却还算顺手,拿着,日后……”
  沈济根本不敢接,还是砚书哎呦了一声,夺过来直接塞在了他怀里。
  “你再不拿着,九哥儿手都酸了!”
  沈济红了脸,抱着一堆东西不知所措,只能拿眼神看沈渺。
  沈渺烦恼地咬了咬下唇,这人情要怎么还才好呀?
  一盒蛋黄酥,好似又显得太轻了。
  谢祁却似乎知晓她所思所想一般,转头对沈渺笑道:“一切都不必多言,这对我而言,这只是极小的事,实在不足挂齿。沈娘子与沈哥儿皆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必觉着心下不安,或是思虑报答。我做这些事,也并非恳求报偿才做的。我活在这世上,也受过不少人帮衬才活下来,便是那日在舟船上,也多亏了沈娘子一碗热汤饼下肚,才暖了我们好几日装满了干饼的肚子。所以沈娘子安心受着,沈哥儿也安心读书。”
  沈渺听着有些奇怪,什么叫受人帮衬才活下来?但没容她多想,谢祁已经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拍沈济的肩头:
  “日后,辟雍书院见。”
  谢祁这话说得很轻,却令沈济备受震动与鼓舞,重重地点了点头。
  这话刚说完,外头便又来了个十三、四岁、模样更清秀的僮仆,他跑得头上的巾帽都散了,扶着门框直喘气:“九哥儿,你怎么来了这儿,叫奴好找……”
  砚书回头“咦”了一声:“秋毫?你怎么来了?”
  “还说呢,你将九哥儿诓这儿来了也不说一声,害得我好找!先不说这些了,郎君正找九哥儿呢,说是又要套车出门去,御史台中丞大人在金明池畔的东风楼设了个极为风雅的雨中流水宴,相邀郎君前往呢。”
  砚书望向外头的倾盆大雨,用手指着,难以置信地道:“这样的天,还雨中流水宴?那位大人怎么不取个名儿叫落汤鸡宴?郎君也真是的,自个去便罢了,还总要带上九哥儿……”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