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各地对当地人贩子进行了更严厉的打击,要求劫掠之事,即时擒拿,不使漏网,前后抓获人贩子数百人。对于审理人口拐卖案的官员,也有一套赏罚制度。一年之内,地方文武官员如果能够捉拿人贩或捆掠人口的流棍,都将记录在册,抓获越多,奖励越多。而那些在拐卖案中渎职的官员也会受到处罚。假如一地出现人口拐卖而未能抓获犯人,反而被别处官员查获的,原事发地的官员根据情节严重的程度,每五人罚俸一年,十人罚俸二年,十五人降一级调用,二十人降二级调用,满五十人者革职。
同时他又是心怀悲悯之人,说服朝廷动用公帑替那些贫困家庭赎回孩子。因为除了不合法的略卖和诱人口犯罪之外,还存在一种无奈却合法的贩卖人口行为:贫困家庭由于无力抚养未成年人口,只好将自己的孩子卖掉。
因为贫穷而卖掉自己的孩子,尽管不是犯罪,却无疑是骨肉相离的人间悲剧。这种赎买的干预方式,虽然意味着朝廷默认这种人口交易为合法,但由于许多被父母卖出去的儿童都被朝廷赎回,导致不少人家均不愿意再掏钱买。因为收养后被朝廷发现,又会被赎回去,尽管经济上或无损失,却白白浪费了工夫。对于实际上被贩卖的萧国儿童数目而言,朝廷的赎回政策可能是杯水车薪。但萧翦出于仁者爱人之念,为贫困人家赎回无奈卖掉的孩子,正是萧翦心底无奈却又珍贵的悲悯之处。
--------------------
第37章 名动京师
==================
这天上朝时,任尚书都官员外郎的蒋湛上书,由于萧翦的霹雳手段,买卖儿童的现象少了,但南方贩卖成年人口之风又严重起来。当时江淮一带的人贩子,常到虔州拐骗人口,然后贩卖到岭南一带。
此时朝政已有太后垂帘把持,军国重事,权取处分,皆由太后做主。萧翦知此事如能破,萧国拐卖人口的弊端将会在多年内一蹶不振,于是自请挂帅,由蒋湛协助,组织解救行动便毫无悬念的被准奏。
得知萧翦不日就要动身前往虔州,高元之便担心起来,人贩子心狠手辣,便想一同前往。萧翦笑道:“区区人拐子,尚不如流寇,你的心上人还没有那么娇弱。此去山长水远,我担心你舟车劳顿,你就在京中等我回来,从前我得你在身边心安,如今你在京中稳住我的后方,我才好在前方放心布局应战。”他似乎是成熟了,好像不再需要高元之了,可她心中并不失落,反而有种自己的小树苗逐步长成参天大树的成就感。
得知他去的虔州,高元之又连夜翻查沿途至虔州的各地志,了解当地风俗人情、历代官吏治理详情后,又与萧翦秉烛夜谈,又打听了解蒋湛此人,告知萧翦此人可堪重用。
萧翦得意道:“元之性警敏,晓书史,会识人,是本太尉优秀的军师,若不是心仪于我,我还不知道用何种办法将你留在身边呢!可下次再不许熬夜看书,瞧你眼下这般青黑。”萧翦摸了摸高元之的脸蛋道。
二人相互依偎,高元之又对他絮絮叨叨许多,注意南方瘴气啦。萧翦常年作战,出入不同地区,瘴气此等小事,他早有应对之法。但高元之就是不放心,反复说反复要他记住,听的他只有用嘴堵上她的嘴,又是一夜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拂堤杨柳醉春烟。
萧国交通不便,萧翦从京师前往虔州,又带有禁军,速度不快。途径戎州时发现,此地偏僻,交通闭塞,民风未开。居住在那里的,大多是土著百姓,思想观念相当迷信落后,生病的时候从不知道求医问药,只相信鬼神,戎州民间都认为人生了病是鬼神作祟,所以家中有人生病时,总是请巫师为其驱鬼禳灾,因耽误治疗而病死的人很多。
萧翦命当地官员,派出郎中,下乡为百姓治病,传授医疗知识,并请来石匠,把治病的药方刻在各要道显眼处的大石头上,以教育此地百姓生病了要吃药治疗,千万不要去相信什么鬼神。并张贴告示,严禁巫师巫婆装神弄鬼骗人害命。在萧翦的推动倡导下,戎州人才开始懂得医病的知识和道理,民风渐渐开化起来。
途径邓州之时,正碰上当地的地方官征集了数十万民工,要在京西路所属的邓州修建一项叫美阳渠的水利工程。为了修建这条美阳渠,老百姓要负担十分繁重的徭役,有的不堪其苦,被迫背井离乡,只弄得邓州上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萧翦目睹这些惨状,便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这条美阳渠修成之后,仅能灌溉州县的少数公田,老百姓并不受益。而且工程耗资耗工过于庞大,得不偿失,纯属地方官员好大喜功,祸害百姓。于是,萧翦便将调查的情况写成奏折,申奏朝廷,停止了这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修建,为此地百姓减轻了负担,避免了一场劳役之灾,使邓州民众能够很好地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他所路过的地方州县,时有一些奸诈诡秘的人,利用假名冒替、瞒报户丁等手段逃避徭役,这些瞒漏的徭役负担便转嫁到普通百姓头上,使那些规规矩矩的百姓徭役负担格外繁重。
为平衡老百姓的徭役负担,堵住逃避徭役的漏洞,萧翦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列出了诡名挟佃等十二种逃避徭役的现象和解决处理的办法,并允许瞒报户丁、假名冒替以逃避过徭役的人自己申报,一下子就查出隐瞒的户口三十万户。如此徭役均衡了,朝廷的赋税也增加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
到达夔州之时,官办的盐井每年都要向民间强行征集柴草,致使老百姓劳苦困顿以致破产者不断有之。萧翦到后,首先蠲减了盐课,而后又省掉了老百姓输送柴草的苦差使,极大地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同时他还察觉到三司衙门内账目不清,典籍散乱,办事手续繁琐,官吏差役相互猜疑作弊。针对以上弊病,萧翦设立了勘同法:凡钱物出纳及人员差遣,均用符契,可大大减少民间计账费用。
路过舒州地段时,水势十分险要,谓之石牌湾,过往船工胆战心惊,船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萧翦又组织地方官民动员民工三十万人,凿河十里,以避其害,使沿河百姓和过往船只皆受其利。
三个月后,终于到达虔州,萧翦想方设法搜查抓捕人贩子,并通过明查暗访,先后查出并解救被拐卖的人口二千六百余人。对这些被拐卖的人口,他先把他们统一集中到知州衙门,给以饮食,然后一个个问明他们的来历和家乡住址,发给路费,遣送他们回家和家人团聚。
蒋湛一路追随,起先对萧翦并不服气,认为他只是出身好又恰好立了军功,但现下对萧翦心服口服。早前听闻这位战神菩萨名动京师,料想他无非是善巧工于心计之人。近距离接触才知他心怀百姓,纵使出身高贵,却连襄州储水防火这等小事,也记挂心间。
襄州人不会烧制砖瓦,居民居住的房屋都是用竹子搭起来的,最容易发生火灾。加之年深月久,本来就不很宽畅的街道被两旁修建的民房侵占,致使街道更加狭窄,房屋更加拥挤,屋檐挨着屋檐,火灾事故频频发生。每当一家发生火灾,往往有多幢民房受其牵连。萧翦一到襄州,便带领衙役对街道两旁的房屋,一栋一栋进行勘测丈量,对侵占街道的房屋,全部进行拆除。又在城内发掘恢复了四口被废弃了的水井,督促居民时刻做好储水防火的准备。
一路上,萧翦的革新措施,惠及百姓,防患于未然,却遭到当地的豪绅大户们的强烈反对。地方大户串通地方豪强,联名上奏朝廷,诬告萧翦身居高位但频繁扰民,但均被在京中的昇平郡主授意朝臣反驳,上奏太后,反将这些诬告之人入狱。听闻他二人已有婚约在身,萧太尉有此位高权重深得太后喜爱的郡主相持,萧国必将迎来一种革新的新局面,朝廷正焕发生机。蒋湛读书多年,终感朝廷气象新劲,不禁潸然泪下却满怀斗志。
这一场大规模解救被拐人的行动和沿途的革新保民措施,让萧翦的人气和名声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声人去后,盛誉民意中。
百姓闻听萧翦途径之处,均奔走相告,相言萧翦真乃民之父母也,纷纷请地方修建为他修建生祠。但他却严禁民间甚至为他修祠筑庙,因为他常与高元之讨论史上忠臣奸臣,深知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且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
一些地方会令率文武将吏百姓列班阶下五拜三稽首,他是要协助朝廷治理萧国,悲悯百姓,同时要官声名声,要百姓认可高元之一样认可他,他不想做高元之背后的人。可他不要让朝廷忌惮,他手握重兵,在民间威望之高,若不是高元之有太后撑腰,而太后又视自己为高元之夫婿,恐怕弹劾他的奏章都有城墙那么高。
京中传来的消息,萧翦知道沿途均有地方势力弹劾他,也是高元之在京中力挽狂澜,相护于他。即使他身居高位,要想为百姓做点事,也是借了自己和高元之的身份之便利。
可想而知,地方有志官员,在推行政令时,有多难。他也庆幸有高元之这样的人在身旁提点,让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局面并有效化解。倘若她为男儿身,应该在朝堂上比自己有所作为,但她作为他未过门的妻子,二人携手或可让萧国走向另一个新世界。
一想到这样的人儿与自己有婚约,且三年之期即将到来,从此她就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他的心里就很踏实心安。
--------------------
第38章 选贤用能
==================
萧翦和蒋湛一路回京述职,蒋湛见他途径之处,都亲自选地方书籍、话本、小册,什么类型都有,言情、地志、神话等都有,看他选书时露出来的迷之微笑,想来是为昇平郡主带回去的。
回到京中,萧翦需先进宫述职,太后对萧翦等人一路的所为很是满意,萧翦力荐蒋湛,回奏其在沿途的功劳和不俗政见。太后求贤若渴,于是蒋湛也被召回京师任职,赐廷尉卿官职。
朝堂之上太后问萧翦有无所求,他年纪轻轻已身居太尉,官职之上,太后也不能再给他更高的官阶,总不能让他二十出头就当丞相吧,于是准备赐他金银黄白之物。萧翦回奏道:“太后圣明,萧翦为国姓子弟,理应为我萧国鞠躬尽瘁,为太后国君朝廷尽忠,金银不为贵,珠宝何须尊。萧翦无所求,只求三年之期顺利到来,三媒六聘顺顺利利迎娶昇平郡主,以我之姓,冠她之名。”
朝堂之上的气氛瞬时欢快起来,朝臣皆发出小声笑声,笑萧太尉猴急,太后允诺之事怎么会再生变故。太后也笑道:“你呀你,心急什么,三年之期年下就到了,还不到两个月,本宫到时候定为昇平亲自挑选正使、全福夫人,保证你与她有个十全十美的婚仪。”
萧翦拜谢。
自二人分别,前前后后已有五月有余,萧翦本想立刻去郡主府见高元之,奈何蒋湛一直跟着他,蒋湛此次靠辅助萧翦,留至京中为官,一来想感谢萧翦,二来想认识昇平郡主,看看这位为他们这些直臣保驾护航的庐山真面目。虽然萧翦脸色难看,但蒋湛假装看不到,一路紧跟随行。
到了郡主府,萧翦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人儿,想念的紧,想扑上去就亲,却又碍于蒋湛在场,于是没好气地介绍二人认识。高元之笑意迎出,蒋湛见她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国色清清,兰味馨馨。于是心生羡慕,早前想何等人姿才能匹配萧太尉,如今得见,满脑子都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词,心想:这一双男才女貌天生下,堪写入风流仕女丹青画。
高元之见蒋湛不吭声,于是打破沉默说:“此次回京,可有为我带什么新奇的好玩意儿回来?”
“那当然,我为你搜罗了好多画本书册,你看了定然欢喜。”萧翦求表扬的样子真是让蒋湛看不惯,官场上雷厉风行,治人贩子流寇时霹雳手段,在昇平郡主面前却像个小狗一般。
高元之心下欢喜,于是同邀蒋湛进书房。
郡主府藏书丰富,左右图史,坐拥百城,浩如烟海。更让蒋湛大开眼界的是,发现藏书簿领图册,并不混乱,既有先后次序,又逐年逐月依次编号,分门别类,整理后的条目清楚,查考起来十分方便,于是他暗暗记在心中,一定要将此方法用于廷尉府之中。
当晚萧翦留宿郡主府,夜间来了五次,照他的说法,一月一次,他离开了五个月,理应补偿五次。高元之本想着他舟车劳顿,又才面圣述职回来,五次也就说说罢了,哪知道一次比一次厉害,高元之不禁怀疑自己找的不是人,而是虎,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不然是人的话,就算年轻,体力也太过优秀了吧,自己反而一次比一次累,一次比一次更像一团泥,几度火海战飞龙后只能勉强驱猛虎,任他天翻地复。
在廷尉府,很多重要档案都曾发生过丢失的事件。丢失档案后官吏办事拖沓,互相推诿塞责,百姓告状的诉讼无人受理,一些应该及时了结的案子也久拖不决。蒋湛到任后,严厉整顿了廷尉府的风气。后又根据高元之藏书阁的分类排序的方法,创立了千文架阁法:将文书按形成的时间顺序,用千字文编排字号,有序地排列在档案柜架上,以便查阅并防止丢失,并严格督促胥吏将档案文件重新进行清理,极大地提高了廷尉府胥吏们的办事效率。蒋湛的这一作法被朝廷知道后,太后便下诏作为榜样,敕令全国各地仿照实行。
这天萧翦下朝,萧翦回到郡主府,他边吃饭边对高元之说:“这蒋湛,怪不得缠我缠的那么紧,我回京那日就要来你府上,求我引荐,原来是剽窃我夫人的好主意来了。哼,得亏他在朝上受嘉奖之时,提到是受你启发,否则我可不依。”
高元之为他盛汤,俨然一副老夫老妻相处的样子道:“你怎的还这般小孩心性?蒋湛是个人才,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他能将我这点小聪明发扬光大,惠及朝廷百姓,我求之不得呢!”
“是是是,我的宝藏被他掘了一铁锨,我还得听我夫人夸他,这点总不是小孩心性了吧?我如此大度容人,你可得好好嘉奖!”
两人又聊起来朝廷选人用人,萧翦谈到,凡是历史上稳定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都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阶段;反之,一旦人才选任机制不畅,俊彦匮乏,必然国力衰弱,亡国在即了。
目前萧国实行荐举制,包括两种:一是征辟,自上而下,层层召用,国君征召高级官员,州郡辟除掾属佐吏;二是察举,自下而上,层层推举。根据被考察者的德行和才能,中正官将其品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份人才名单由小中正上报给大中正,大中正再上报给司徒核定,交给吏部尚书选用。
于是高元之提出了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官吏,就连她那个时代都还在用演变后的考试制度,足见科举制旺盛的生命力。她将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制科就是特科,由太后国君临时制定名目,下令考选。而常科每年举行,常设的有明经和秀才两科,通过了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只是意味着取得做官的身份,仅仅是脱去平民服装,换上官服的释褐,并不能马上做官,刚开始只是授予县主簿、县尉之类的小官,然后还必须经过吏部考试,合格者才能正式授予官职,这就是铨选任用的过程。
吏部尚书掌六、七品之选,即为尚书铨,吏部侍郎二人掌八、九品之选,其中以老资格的侍郎掌中铨,新任的尚书侍郎掌东铨。这三铨的结果也要上报中书门下,听候太后国君敕命。更高级官员由人事部门提供人选名单,经过会推而由太后国君定夺。中级官员由人事部门拟定,报请国君批准,为敕授。低级官员由主管部门决定,然后人事部门备案,为咨授。中级以上官员赴任前,太后国君还要亲自接见,为按例引见。整个铨选过程,层级有序,礼、吏等各部各司其职,很难舞弊。一旦发现选人不实,会受到严厉惩罚。
19/51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