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送的窗花精美,什么龙凤呈祥,贵花祥鸟,好看是好看,就是……我那儿不是新起了个大棚么?如果贴一张龙凤呈祥,岂不是糟蹋了陛下的心意?”
她说的窗花,抑或是旁的。
崔明端听懂了,也只当说的是窗花。他怀中带的,也是窗花。
“家父离京前,放了些东西在我这儿。”
递过去,是一本书。
萧鸣笙稍一扭头,才看清名字《列子》。
她借用芹献的典故,可不是要让探花郎的爸爸来督促自己读书的啊!
“郡主且翻开看看。”她这样外露的厌学情绪,崔明端在绪安面前也看过,不由起了些促狭心,“家父没听过郡主的高谈阔论,否则定不会送这本来。”
萧鸣笙放下剪子,翻开一看,里头竟夹了一张张窗花,十二生肖,惟妙惟肖。
用崔三爷剪的鸡,贴在棚子那儿,可不正好?
“这……道长……咳咳……我是说令尊,怎么提前就预备了过节的礼?小女可没厚礼回赠。”
父亲离京,自然是带着她的厚礼。用那个古怪的炉子烤的猪肉脯和面包。她一再叮嘱了,“肉松面包不好久留,一两日就该吃了。”
父亲也没同他客气,将猪肉脯尽数带走了,“这一去,还不知猴年马月回来呢,你小子厚颜,多去几趟,便能吃着。”
故而,他便厚颜来了。
眼前人,也总是不解风情,疑惑道:“今儿不是小年了么?大人怎么还过来?”
“……”
正是因着小年了,他才特意过来。一是送父亲那本窗花。二……
他没将“二”圆出来,她已经替他找好了借口,“想来大人和我一样,家里人在忙,但却找不到事能搭把手,大人坐会儿。”
她起身去找了一盘好东西来招待贵客。
“灶糖,大人吃一块。”
把这位天子伴读的嘴封住了,挺好。
她有小心思,总是笑而不自知。
崔明端很是配合,拈了一块,还适时问道:“不知是如何做的?”
“嗯,就是白芝麻炒熟,加入麦芽糖,小火翻炒。用砂锅加一点点水,把糖化成糖水,与芝麻糖一同翻炒。也没什么诀窍,就是小火翻炒均匀,倒在砧板上用擀面杖擀开铺平,再趁热切成小块。”
崔明端手里拈的,正是一指大小的糖块,她说的亲近自然,不知不觉将糖放进口中,芝麻香气浓郁,麦芽糖和白糖混合得均匀,但灶糖不管怎么做,都将口黏住了。
瞧她又拿了剪子,崔明端反倒有些不知所措。吃着灶糖,实在不方便开口说话。她自个儿怎么不吃?
早知如此,就厚颜去侯府——
“郡主……本公子来给你拜早年了……咦,崔兄怎么又偷偷跑来没带我?”
崔明端着实是有苦难言。
就说不该偷吃灶王爷的糖罢。
绪安哒哒进来,看到端坐的崔兄,眼泪差点掉下来,“呜……郡主……崔兄老是这样屡教不改,你说说他呀……”
“呀,今儿过小年可不兴哭。我来说他。”
“嗯!”
绪安眨眼间就收了泪,徒让黏住口的人一脸郁郁。
“郡主,你看,崔兄还不对我笑!”
“哈哈……”
萧鸣笙只恨自个儿体弱,否则如崔大人一般,长手一伸,就将这红通通的小团子捞到腿上坐着,再往团子口中塞一块芝麻糖。
“呜……”
团子如一条胖咸鱼,横躺在崔明端怀里,与他干瞪眼。
这下好了,一大一小,都被灶糖黏住了。
第090章 驱寒娇耳汤
起先, 绪安不大安分,还想说些什么,只是才一动作,口水便不住往外流, 还是崔明端眼疾手快, 用帕子兜住了。
小团子再口无遮拦, 也是要脸面的。
这下, 便老老实实坐在崔明端怀中。眼睛骨碌碌地转。
而崔明端, 好不容易将口中芝麻糖吃完, 再垂眼去瞧绪安神色,更是抿了笑, “怎又一人出来?”
“呜……”他才要开口, 口水争先恐后要出来。
崔明端将帕子给他自己捂着, 又絮絮念叨:“小年, 原也不该上门,我才没去叫你。你便是要来, 怎不同令兄一道来?下回不许了。”
“嗷……”绪安没法,只能同狸奴一般应声。
萧鸣笙瞧着二人和谐相处,真乃一物降一物。
她还没乐完, 眼前已经出现了崔大人的手, “臣给郡主剪只金鸡贴棚子上。”
“啊?可令尊不是已经送了一套么?”
“……说的正是,那是一整套, 单独取一只出来, 反而不美。不若臣来剪几只, 贴剩余的, 还可给绪安玩一玩。”
“那,多谢大人了。”
萧鸣笙也同绪安一样, 老老实实松开了手,要将剪子调转方向,生怕扎到了他。
崔明端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思?见她要换,赶忙是接了过来,身子还略略向前倾,“当心……”
可怜了怀中团子,就这样被颠簸着。
他静静看着崔兄的耳朵红了起来,而郡主面颊也有丝丝红云。
也不知娘亲在时,与爹爹是不是也这般模样?
不过,爹爹没崔兄长得好看,还是不想了。
眼眶的泪,起了便没那么快收回去。
崔明端将红纸折了又拆,拆了又折,变化繁复,剪下的碎纸落在了绪安怀中。
小团子奋力嚼着口中的芝麻糖,有苦也说不出。可他心宽,没一会儿就开始苦中作乐了,外头下的白雪,崔兄给他下的红雪呢!
郡主这糖,也甜,他爱吃,就是稍稍费劲。
往常府里祭灶的糖,都赏给了府里下人。绪安便是贪嘴,嬷嬷们也怕这东西黏牙,生怕将小公子给噎到了,吃出什么好歹来。
崔明端更是甚少吃过。崔家有不少点心,芝麻糖也不会摆在他案头上。
今日,一大一小吃得艰难,心里也觉着新奇不已。
几番变化,崔明端展开红纸,但见雄鸡朝天,栩栩如生。
“呀,原以为大人是哄小公子的,竟是个中好手,这雄鸡可真威风。”
萧鸣笙见了,再拈了张红纸过去。
“雕虫小技,献丑了。”崔明端照着再剪了两只出来。亏得阿藤不在,否则看大人游刃有余在剪窗花哄人,必得竭力忍了笑。
昨夜,房里的灯亮了大半宿,也不叫自己守夜。今日去收拾时,发现废纸篓里堆了好些东西。他怕是一些要紧的公务,略略翻了翻,却是一些剪得零碎的纸片。
崔家六郎再如何才貌超群,对剪纸一事也不可能无师自通,已经照着父亲的图练了好几日。
他又照着萧家人的生肖,都各自剪了一对出来。
“过年时贴在房里,来年平安吉祥。”
面面俱到的崔大人如是道。
就连是潦草,也有两只猫图。不过,崔三爷没有剪过猫,崔明端是照着老虎改的。故而这猫,带着几分虎样。
“这……”
绪安好不容易将口中黏牙的糖都吞到肚子去了,拈了猫歪头思考。“好像与我这个大老虎有点像……”
崔明端先是红了耳根——不过他素来不戴帽子,便是红,那也是北风冻的。
萧鸣笙笑道:“自然了,老虎是大猫,小草是小猫,都是招人疼的猫猫。”
“呜……”绪安原是想说崔兄没用心剪他,听了郡主哄人的话,他反倒是不能埋怨崔兄了。
唉,崔兄命真好啊!
如此,大家都分到了窗花,欢欢喜喜贴了上去,日头也快到正午了,按理,客人是该告辞了。
然而,绪安出门前是被交代了,最晚吃了午食就得即刻告辞,一点也不着急走。
崔明端过来,自然也是有私心的。小年阖家团圆,又要祭灶,拜祖先。
他想着,也跟着拜一拜。
可惜,萧鸣笙不知二人都是存了要留下吃饭的心思。
还是卢妈妈热心道:“也不早了,大人和小公子吃几个饺子垫垫肚子,回去也不耽误吃饭。”
“好啊好啊……”绪安忙不迭应道,“我来时,已经吃了一碗羊汤了,就吃几个饺子。”
“好……”
幸亏是绪安的声音轻快,遮住了崔明端略带心虚的回应。
饺子,今早就包好的。
羊肉馅的饺子,放在滚水里一煮,不多时就能捞出来,蘸着醋吃。
绪安的年纪小,总觉着别人家的饭都是香的。也忘了自己不爱吃厚皮的原则,饺子吃了一个又一个。
而崔明端,萧鸣笙也念着他不带帽子的劣习,借着哄绪安的话编排他,“原先这饺子,还是个治病的良方呢。”
侯府没有女主人,绪安也不爱同仆妇们呆一块儿,要么就缠着兄长,要么就在侯爷跟前读书。
一听跟吃的有关,他便好奇道:“这饺子个大肉多,难不成是治肚子饿的?”
“……”
好极了,小团子还会讲冷笑话了。
萧鸣笙默默看了一眼崔明端。后者则是无辜回望,但还是略略轻咳一声,“且听郡主话。”
“好……”小团子便委屈巴巴望向萧鸣笙。
“东汉时,医圣辞官还乡,正值冬至,家乡流行着伤寒病。无数百姓病痛缠身,耳朵都被冻伤了。他目睹此景,深感痛心,靠多年行医的经验,研发出了一种名为‘祛寒娇耳汤’的食疗方。百姓不用费钱去铺子抓药,也能饱饱肚子。这便是小公子说的,饺子也能治饿病的缘故。”
讲完故事,萧鸣笙也不忘给团子挽挽面子。
“嘻嘻……本公子不过是随口戏言,当不得真。”
嘴上谦虚,然而绪安的头,抬着的姿势,快赶上兽院的仙鹤了。
崔明端看他吃得欢,顺手将虎头帽拿了下来,免得热出汗,反而不好。
萧鸣笙便继续道:“他将羊肉和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娇耳不仅味道鲜美,还有驱寒祛病的功效。他将煮好的娇耳和祛寒汤分发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伤寒病也随之痊愈。”
“呜……后来的事,本公子也知道了,百姓觉着这方好,便在冬日开始吃饺子,保护耳朵。”
绪安迅速总结,还人小鬼大看了看崔明端,“崔兄不带帽子,多吃两个娇耳,嘻嘻……”
“是,有心了。”
崔明端便也顺理成章再去多加几个饺子,也给真正有心的人加了两个,“郡主在院中练箭,寒风也冻耳,多吃几个。”
“……”
好极了,饺子回到身上系列。
这顿饺子宴,萧鸣笙不出意料又吃撑了。
送完客,她顺便练了箭再祭灶沐浴,不由细细打量了这具身体。
原想着,穿越就穿越,不过是代替原身好好生活,不能白白受着她的荣华,须得好好护着家里人。
然而,照着这路子走下去,约莫是连她的姻缘也要抢了。
借着浴汤的遮掩,她悄然展开手心,上头的黑痣,又不见了。
唉……自己只是一缕神魂,便要鸠占鹊巢么?
萧鸣笙心事重重,以至于年前这几天闷闷不乐。
谁知,往年,她也是如此,卢妈妈和阿草他们都没怀疑。只道是郡主想将军了。
崔明端在萧家过了半日的小年,这事在崔家也掀起了小小的波澜。
族老问起陛下对这桩亲事是何态度。
“想来是快了。”
崔三夫人当即是白了脸色,在崔明端过来请安时,更是试探性问要不要先添几个丫鬟。
“儿子也正有此意。”
“那好——”
“前儿打发了人出去,府里再买几个新的回来调教也好,见一见场面,免得来日怯场,缺了人手。”
崔家能有什么大场合?不外乎是崔明端迎娶荣安郡主。
他也一道将话说了出来,“来年的开支,或是要好好算一算,免得成婚的旨意来的突然,府里一时拿不出太多现银来,失了清河的脸面。”
这下,崔三夫人也不知该如何说,只能僵硬笑了笑,“是了,婚嫁都是大事。过了年,你表妹也十七了,前儿你舅舅还来信,请我为你表妹多留意呢……”
“京中儿郎众多,自有良配。”
……
母亲有意撮合,崔明端不是不知。不说家中并不赞同,他也无意于此,心想母亲总该看明白的,只是不曾想,年后人便在崔家住了下来。
而梅花坞也有人来投奔。
赶在了大年三十夜,一对母女敲响了萧家的门。
70/115 首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