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小看了看有些激动,但明显很克制的管家,叹气,“辛苦管家了。”
筠哥儿被裹挟着到了正厅,被凌二困在椅子上,严肃询问:“我问你,殿下怎么会在这儿?你把殿下偷出来的?淑妃娘娘知道吗?她帮你们打掩护的?”
“也是,宫里刚大选,肯定进了人,顾不得小小。”
“我相信你们感情好了,你这个外甥女婿我认了!但是你们太莽撞了,听我的话,赶紧回去,被发现了就惨了!”
筠哥儿也想捂头,他头痛,但是这样不礼貌,毕竟他是个外人,只是他不理解,凌二舅舅为什么会觉得没有当今的允许公主能私自出宫这么远啊!是话本子看多了吗?
于是筠哥儿只能学着二舅舅假笑,“凌大人放心,这是陛下的决定,陛下知道小小在宫里无聊,所以趁着我回姑苏院试,想着苏大人一家也都在这边,就把小小交给我了。”
“我身边的护卫是紫麟卫出身的,安全不用担心。”
凌二眼眶微红,感动得不能自已,“陛下当真疼小小!”
“我原本还以为,只有等殿下出府后才能有机会再见一面呢。”
“小小她长得真像姐姐。”
姐姐他是不可能再见到了,或许小小出嫁的时候能见一面,却也只有那一次。
如今竟然能在广东见到小小,这是真的皇恩浩荡了。
别看凌二舅舅看起来无厘头思维迥异,但这个时候,他却是恭敬地朝着京城的方向行了一个跪拜礼。
可见,哪里有真正傻的人。便是心眼子少一点,关键时候的一点心眼,也不比旁人的八百个心眼分量轻。
得知筠哥儿对市舶司和舶来品感兴趣,又有凌小小牵线搭桥,凌二舅舅本就是个心思简单的,他也不需要懂太多,全家人都告诉他,跟着陛下走就对了。
如今凌小小有要求,他怎么不会满足?
于是没几天,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凌二这个“国舅爷”带着未来的三驸马当散财童子了!还去市舶司里玩儿呢!
这未来三驸马还是方郎中方大人的儿子呢!
“你知道吗?这个小驸马在京城连王妃都敢得罪!”
“谁不知道啊,就是得罪王妃后,小驸马才搞出的话剧,连忠顺王都参与了呢!”
一时间,方郎中府邸多了许多来拜访的商人,都想结识一下这个手握话剧和扶风话本改编权的驸马爷!
平白多了许多应酬任务的温司庭:……
而筠哥儿本人,却在调查了陈大和刘二后,避开那些外人的视线,时不时就往他们的小渔村那里跑。
直到两个多月后,这才安心待在了方府一段时间,准备回程。
第86章 上皇问策大明宫
筠哥儿带着点惊讶地翻开郁离的新书,旁边是撑着下巴巧笑嫣然,眉目中透露出骄傲的黛玉,以及有些昏昏欲睡,思绪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的郁离。
他一回来,就得知郁离的新书终于在鸽了一年多后问世了!
至于为何鸽这么久,也和大皇子有关,便是之前大皇子得知郁离身份,想郁离写点男子在外征战沙场的大场面故事。
而郁离也正好陷入了瓶颈,想走出舒适圈,这不就一拍即合了吗?
如今,这本著作终于完成,写的便是精忠报国德岳武穆岳将军!
在这期间,郁离将能啃的宋史都给啃了一遍,更是以书信的方式向大皇子就一些军事上的疑难点进行了交流,可以说,这一本《丹心》,算得上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而非纯娱乐的话本。
在筠哥儿到达京城的前一个月,《丹心》正式发布,经过一个月的发酵,已经火遍了京都,如今不仅仅是闺阁女儿,后宅妇人,便是那些书生,秀才,当朝官员,也无人不晓扶风的名字。
忠顺王更是带头排演岳将军的话剧,又暗中让人把控我朝完整收复燕云,我朝君臣一心的节奏。
以岳将军塑造碧血丹心的忠君爱国形象,以某构作为反面教材,反衬我朝皇帝的英明神武,治国有方,唯才是举。
不得不说,忠顺王这个纨绔王爷,心里门清得很,对政治的灵敏度不比谁低。
而相应的,黛玉手中的千红书坊收益更是翻倍式的增长。
这却不是黛玉骄傲的原因,黛玉只是让筠哥儿看郁离的新书。
筠哥儿带着好奇和疑问翻开了《丹心》,眼眸不由得睁大,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要不是黛玉把他拍醒,吃饭都要给忘了。
从书中抽离,筠哥儿连连称奇,“郁离这本书,考究得真多,关键是也太会调动情绪和下钩子了,完全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反而欲罢不能,愈发想让人跟着了解之后会发生什么。”
要说有哪里不好,便是语言相较于正儿八经的文人著作,过于白话了一些,却正因如此,能让人看得更轻松。
当然,是指理解上的轻松,而不是情节上的心情轻松,毕竟……岳武穆的结局就在那儿,郁离也并没有改,反而大结局写得格外悲壮,催人发泪。
现在郁离的笔名广为流传是真,被读者含泪怒骂不知道写个好结局也是真。
“都是小说了,就不能给岳将军一个好结局吗?”
“扶风好狠的心,别让我知道扶风到底是谁!”
“啊啊啊啊x构不是人!”
诸如此类。
筠哥儿摸着书皮,感慨后他并未忘记黛玉让他看书的原因,筠哥儿还是了解黛玉的,“这里面的诗,定场诗标注了作者是爹爹,是爹帮写,而我看的部分,诗文风格有些是郁离的风格,有些不是,落款是九嶷居士,莫非是姐姐?”
黛玉眉眼又弯了几分,“嗯嗯!怎么样怎么样,不会丢脸吧?”
筠哥儿失笑,“姐姐,你倒是控制一下你的嘴角啊,演技有待提高啊。”
他们林家人,谦虚是对外的,对内知根知底的,谁不知道谁啊?
黛玉本就灵气十足,又经过储老太傅如今时不时的私下点拨,黛玉如今的诗文水平,事实上已经足够出书了。
按储老太傅所说,再经过几年时间的打磨和沉淀,黛玉未必不能成就诗文大家。
这也是郁离这一本书,特意找了黛玉帮他写部分诗词的原因,而定场诗他们两个总是感觉差了一点,他们阅历还是不够,这才找了林如海写这个定场诗。
黛玉脸一红,和筠哥儿打闹了一番,姐弟俩这才安安静静开始吃饭,等吃了饭后继续讨论。
“托郁离小说的火爆,我这个临时取的别号也算是有了名气,我打算以后写的一些诗都以九嶷居士的名刊发出去。”
“怕是不仅如此吧,别号都有了,光写诗哪里能满足你?”筠哥儿却不仅不阻止,反而大力支持,“等姐姐再大一点,便是以九嶷居士的名外出浏览大好河山,也未尝不可。”
黛玉含笑不语,对于筠哥儿的提议竟然没有一点意外,一看就是自己早就有打算。
也是,四四方方的内宅,哪里能拘束住灵魂自由的黛玉?
“不过姐姐怎么取了这么个笔名?”
筠哥儿状若无意地问道。
难不成姐姐想起了什么?九嶷山啊,他们可不是就在九嶷山生灵的?
黛玉歪了歪头,想了想,笑道:“或是有缘,正巧那会儿在书上看到了九嶷山,心有所感,恰逢郁离找我,便偷懒,借用九嶷仙山之名了。”
“倒是你,一去外面就野了好几个月,这都要到八月了,你可真行。”
筠哥儿这时却笑不出来,顺势一瘫,“别说了,我就野了不到一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在忙,我带了好些书回来,你还没来得及看吧?”
黛玉摇头,脸上的笑意却忍不住,“这些书莫不是有何不同?”
筠哥儿点头,喟叹,“都是些番邦的洋文。”
“你琢磨海禁了?”林如海回到林家后,看着筠哥儿写的开海策论,差点扯落了自己的胡须,“唔……不对,你的课题?”
要不说混官场的都是老狐狸呢,林如海只是稍加思索自己知道的情况,就给猜了出来。
“那爹您觉得,还有哪里需要改的吗?”
林如海神色有些凝重,并未立即开口,而是思索良久,才缓缓道,“既是两位圣人对你的考察,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我只问你一点,你可做了后手?”
筠哥儿停顿了一瞬,点头,“做了,我听说上皇时期曾提过开海,最后无疾而终,故而我临走前,留了一手,不过短时间内肯定没什么效果,而且我没钱也人少。”
林如海颔首,脸色舒缓了些许,对筠哥儿道,“当初太上皇的确提过,但因为那是还在对外起兵,国库并没有多余的银子负担出海的费用,而等上皇平定了周边的叛乱,又需要休养生息,再后面……”
林如海声音压得很低,“太多文臣反对了,其实那时候反而是太上皇威望最重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时候。”
太上皇提过开海,自然是明白海禁和开海的利弊的。
但是,“但是啊,上皇他老人家,太重名了。”
身前名与身后名,所以,开海这种当下并非急迫的问题上,太上皇终究是没再提。
只是不知道为何,竟给筠哥儿出了这个考题。
是的,在林如海看来,这个考题,只能是太上皇率先提出的,当今……当今虽虚心纳谏,但开海这种需要魄力的举措,还不是现在时期的当今会主动去触碰的,除非有人给他提醒。
而朝中官员,谁会去提呢?没有人会,因为不利己。
只是看着如今筠哥儿带回来的资料,林如海叹气,这些,还是不够啊。
“你能看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等明天去宫里,如实说就是。”林如海摸了摸筠哥儿脑袋,语气重饱含欣慰,“现在你既然回来了,抽个时间去荣国府一趟吧,你二舅舅听闻你已有了秀才功名,就等着你回京呢。说是让你看看能不能带带宝玉。”
筠哥儿无所谓的点头应了,在他看来,现在宝玉有没有出息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贾府自己不要乱来,但是……哎!
翌日,筠哥儿和两位皇子一起接受太上皇的教导。
太上皇不紧不慢看了一遍筠哥儿写的开海论,缓缓合上,良久:“你们都看看吧。”
只见上面大意是:
“华夏自持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正统,然周边匈奴亦常扰我中原,至始皇,方震慑四方。始皇没,周边游牧民族便有冒顿统一匈奴帝国,强如汉朝,亦免不了匈奴之侵扰,汉武余威,亦不过百年……君不见,五胡乱华之哀嚎,君不见,靖康耻,臣构言之国耻……”
“只我中原四方之夷族,便可吞食我中原血肉,又遑论能漂洋过海,同样拥有自己国家文化之番邦?”
“溺水者多为擅水者,一味地自诩上国,不见外邦之发展,无异于自欺欺人,饮鸩止渴。”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今我朝因倭寇侵扰,便因噎废食,止步不前,岂非自断其臂,任由外邦打量与超越?”
“倭寇自樱岛国而出,樱岛国臣服中原数百年,尚贼心不死,况他国乎?”
“远洋诸国已有自己不弱的工艺水平,焉知其未有相应的军械制造水平?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中原大地之礼仪,是扫地迎客蓬门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亦应是礼尚往来,君若持刀,我自伐之。”①
“我朝今已平定了周边叛乱,休养生息数十载,正是直面海外诸国,知己知彼的关键期……”
“……”
筠哥儿用笔,不可谓不犀利,不可谓不尖锐。
“好!”大皇子看得是满面红光,“皇爷爷,筠哥儿说得对!夷族算什么?征服海外诸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开疆扩土!皇爷爷,让我去训练海军吧!以后出海征战!”
太上皇/二皇子/筠哥儿:???
难道,筠哥儿字里行间,落脚点不是开海,主动接触了解番邦,探查番邦的真实情况吗?
至于攻伐,也是外族有异心对我们攻击后啊,我华夏,可从来都是被动防守后才不得不保家护国出兵的,我们向来爱好和平,只想安安分分种地,哪里是主动出兵的!
筠哥儿无语,大殿下,你暴露得太快了,这锅甩得也太快了。
二殿下倒是深深看了眼筠哥儿,最后只道,“筠哥儿,你可真敢写。”
上首的太上皇听到后直接应了一声,“那可不是,外面的都说老十一无法无天,依朕看,他们那是瞎了眼,老十一可不敢写得这样蝼露骨,这样……不加掩饰。”
这林筠,当真是不怕自己怪罪?
不过不得不说,林筠什么都敢写来让他看,总比藏着捏着好,何况,这写得,又何尝不顺他的意?
“若是这封策论放在朝堂,你们觉得,开海可能通过?”太上皇见他们都看完了,有心思闹了,及时提问。
二皇子眉头不由蹙了起来,大皇子啧了一声,显然大皇子虽然看似莽撞,却也知道那些官员是个什么模样。
上首的太上皇不再言语,二皇子凝思了一会儿,对筠哥儿发问,“筠哥儿是否过于危言耸听,所谓玻璃等手艺,不过小道,便是那海上的周边国家,来我国朝贡的也不少,皆是认我国为宗主国,国内有变动亦需要我朝的圣旨,何来异心?”
大皇子还未反应过来老二怎么就叛变了,筠哥儿便答,“他们来朝贡哪次不是带得盆满钵满的回去?”
“樱岛国还是海上邻国,倭寇又何解?”
“既说倭寇,那我也得说说,开海成本太大,一旦开海,海民任意出海贸易,遇到倭寇,那得损失多少我国人口?为了预防反击倭寇,又得训练海兵,增加海军,甚至研究战船,国库又哪里来那么多钱?”
“国库?国库什么有钱过?户部天天喊没钱那不是惯例么?便是真的没钱,但凡朝一两家中饱私囊的大臣,哪里还会没钱?”
筠哥儿淡定反击,其他人嘴角一抽,方法是不错,但是吧……总不能此次都抄家吧,那朝堂氛围还能好得起来?还怎么君臣一体?
“好生对答,别乱来。”上面的太上皇插了一句。
筠哥儿嘴角一瘪,这主意怎么就不行呢?贪官的作用之一不就是养肥了好宰吗?
筠哥儿稍微停了两息,道:“国库没钱,那户部便应该学会为国库攒钱!要不然拿户部来干什么?开源节流,开海何尝不是开源?”
“一旦开海,海商多了,海商的手艺也多了,税收不就多了?只有将盘子做大了,分得才能更多,我曾问过以前做过海商的人家,中原地区的茶,陶瓷,丝织品等,均是番邦愿意花大价钱购买的奢侈品。”
“汉时汉武大帝开辟丝绸之路,便是如此。”
“海贸,已经开始了,若是我们不跟上,便只能一步步的落后,直到跟不上!”
75/143 首页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