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不指望靠徒弟数量挣钱了,但只要能确保他们晚年安稳,他们不介意后退一步。
“签契约,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吧,难道师父们还信不过我们吗?”有徒弟听了皱眉。
“只是契约而已,只要好好孝顺师父,过后还能博个孝顺名声,不行,我得赶紧去找师父提这事。”
也有徒弟十分积极,觉得契约一事能免除他们师徒的后顾之忧。
当然能主动去找师父和不抵触契约的人心性大都不坏,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契约,也不会出尔反尔。
有了契约,反而能让他们学到之前学不到的手艺,对他们来说利大于弊。
可对于只想学本事,却不想孝顺师父,给师父们养老送终的徒弟们,则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因为就像天幕说的,他们周边都是熟人,他们签订契约后做不到,会被人戳脊梁骨。
被戳脊梁骨还是小事,最怕的就是失去客源,那样一来,他们大半生的伏低做小又算什么?
而徒弟们的不同态度,也被师父们看在眼里,这让他们有时欣慰,有时心寒。
就在民间师徒们研究契约之际,官府突然发来通告,说能帮助他们签订契约。
这让民间惊讶,“好端端的,朝廷干嘛插手这事啊?”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说不定又是变着法搂钱呢。”⑦
“不,听说契约是免费的,官府还专门请了书院的学生们来写契约。”
“太阳怎么突然打从西边出来了?”民间百姓们惊讶。
路过的官员们气的不行,“收钱不行,怎么不收钱也不行?”
“要不是朝廷……算了,这样也是为了让手艺更好传承下去,不至于手艺一辈辈‘留一手’留到失传,这也是为了华夏未来。”
毕竟每辈都“留一手”,往小说是个人损失,往大说是华夏损失。
至于为什么不强制,本事在人家身上,他们怎么确保师父们不会留一手?
要是换做他们,要是有人敢强制,他们宁愿把本事带到地下,也不会乖乖配合。
既然不能强制,那就只能怀柔,帮师徒们签订契约,反而是最省力的办法。
至于监督问题,则不需要官府们操心,有街坊邻居们留意着呢。
“等等,后世老师们,好像基本都是女老师,男老师虽然也有,但数量却不多,这是怎么回事?”有人注意到后世老师们的男女比例。
因为那比例差距实在大,让人没办法不在意。
“虽然知道后世女子们能教书育人,不过后世女老师们的数量未免也太多了。”武周,上官婉儿听到宫女们小声惊呼道。
“是啊,后世女老师们的数量的确惊人。”上官婉儿有些恍惚。
虽然她们很希望后世女子们崛起,但真看到这一幕,还是让她们感到不真实。
实在让人好奇,她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以及,她们所在时代,能不能做到?
东汉,邓绥让人询问后世女男老师比例差距的关键。
要是她也能做到,那她今后就不用再愁女子们读书的事了。
不同时空,不同的人,不同的语气,所问内容大同小异。
不出意外,她们的话变成评论。
【关于女男老师们之间的比例问题,首先咱们要知道,教授学习,是个脑力活,不怎么用。的到体力。
除此之外,女老师比起男老师更加温柔、细心、耐心,尤其是幼儿阶段,女老师们更能照顾好孩子们。】
说着姜叶放出幼师们安抚孩子们的视频,那种温柔细心,是男人们所不具备的。
就连诸朝见不得女老师数量压过男老师的人们,也会赞同女老师们对幼儿的照料,而不是觉得男幼师做的更好。
【然后就是行业分类,不怎么用体力的行业,女生多很正常,就像那些出力的行业,男性对女性数量也是碾压性的。
大家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但也没强制规定女性必须做老师,男性一定不能做老师。】
“还是感觉好怪,毕竟从古至今,老师都是男的。”
“不过当老师,确实不需要很大力气,最重要的是知识。”
【除此之外,就是孩子和学生们这个群体很特殊,就是现在不是男女一块上学吗,其中不乏借着老师身份,朝孩子们下手的人渣。
此类人渣常见于男性,女性人渣虽然也有,但跟男性人渣数量没法比。
从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安危角度看,女老师的危险性远小于男老师。】⑧
“畜牲,居然对学生下手的畜牲,那样的人居然也配当老师!”
“说的没错,对于孩子们而言,男老师比女老师们更危险,我们当然知道不是所有男老师都是坏人,女老师也不全是好人,但我们不能赌。”
因为被男老师们下手的学生,下场很可能惨过女老师们下手的学生。
他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减少孩子们接触更危险的群体。
这点古今家长心态都通用。
【关于教。师的采访结束,接下来咱们继续。】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六十八章
【除了考公、教育行业外, 其他行业的采访我们也有,不过考虑到直播时间,就不再继续播放。
大家要是感兴趣, 可以过后自行查看。】
“这就没了吗?其实还挺让人意犹未尽的。”
光是两个行业,就能折腾出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 更何况后世的行业, 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多。
【从对各行各业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今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不是像古代,人读书的目标只有为官一个目标。】
“这话说的, 我们从古至今都这样啊。”诸朝读书以当官为目标的人们不服。
“可是后世不这样, 他们的世界, 除了读书和为官,还有其他更多东西,比咱们的路宽广。”
“我们从没想过, 读书除了为官外,还有其他更多可能。”
这点才是让他们受到触动的原因,就像脚下的道路变得更加宽广, 不再像之前那样狭窄。
【因为发展且均衡,所以咱们的科技发展也更为全面, 而不是像古代那样, 发明历史极为的漫长。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古代的发展是畸形的, 只有步入现代后,情况才好很多, 希望咱们现今发展能一直持续下去。】
诸朝古人们汗颜,“后世发展那么好, 都还自醒, 反观咱们, 连人家的零头都比不上,却在沾沾自喜。”
尤其是那些为官的,只觉得姜叶的话就像巴掌扇在脸上,让人羞愤、让人惭愧。
“后世说的没错,比起后世的百花齐放,咱们的发展很畸形,而咱们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得从现在开始改变。”
“可是咱们该怎么改变?”
“从教育入手啊,后世不是都给咱们明说,教育才是百花齐放的基石吗。”
“只有教育到位,人才多了,咱们国家发展才能更好。”
“可这样一来,咱们原本的格局就会被打乱,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士、农、工、商阶级,也会更改,这对有些阶层有利,对有些阶层则不利。”
“……说的没错,接下来就看在人们心里,是个人利益重要,还是华夏发展重要了。”
“居然想考验人性,只怕结果你会失望。”
“所以我打算从自身做起,多收几个学生,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而不是光等着指望别人,那不现实。”有人决定付出行动。
而就像不被人看好的人性,面对天幕所言,的确有人心受触动,可是大部分权贵阶层,依旧以自身利益为主。
帝王们呢,有些就算明知道这样下去,王朝依旧避免不了灭亡。命运,也没办法改变。
那些有心改变,却无力改变的帝王们心里很难受。
但更悲哀的是大部分帝王都无动于衷,就算他们知道自己跟百姓们利益一致,只有对百姓们好才能让社稷安稳,可是他们还是没有从权贵们虎口夺食给百姓们的勇气。
就更别说为更多百姓开启民智这件事。
这么说吧,他们只要不故意打压百姓们开启民智,就能算的上好君王。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们感叹,“咱们各国的君王是不能指望了,只能靠咱们自己了。”
“好在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咱们能为后世留下更多著作!”
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他们都能留下诸多著作,现在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只会如虎添翼。
“而且咱们也可以像孔子一样,收很多学生,不必再像之前那样有所局限。”
要不怎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百花齐放,诸子百家的思想境界也非常高。
他们意识到短板后,就会去补齐短板,而不是固执的放着不管。
相比起诸子百家的主动来,他们所在时代的君王行动力堪称迟缓。
因为比起开启民智,让华夏发展的更好,此时他们更关心对付秦国。
而秦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他们很清楚,乱世之中,只有速度快,才能不被时代洪流所淘汰。
其他时空,秦国是战国时期的最后胜利者。
而他们不愿意故步自封,丢失这种优势。
此消彼长,秦国以动制静,搅动战国风云。
哪怕诸子百家们身为局外人,也能看清当今局势。
“其他诸国太过‘沉稳’,这种方法在之前有用,可面对当今变局,‘沉稳’就变成了迂腐。”
不是诸国应对方式不对,而是时局变幻太快,他们的应对方式已经落后。
除了战国外,还有变动的,莫过于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等雄才大略帝王们的时期。
因为他们有压制手下权贵们的实力,也想让自己统治的江山社稷变得更好。
他们一反之前的愚民政策,放宽对百姓们的开智,不再禁锢百姓们的思想。
除此之外,他们还建官学,数量虽然没办法和后世官学数量比,对比之前,却是一个良好开始。
除了他们,邓绥、武则天等执政者,更对女子们的读书问题上心。
她们同样建立官学,只是和其他男帝比,女子数量更多。
【除了阿拉伯数字外,还有标点符号和拼音字母值得重点介绍。
先说标点符号,咱们古代是不使用标点符号的,这就导致同一段话,不同的人,断句也有所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买了书籍外,还需要老师们指点的原因,因为光看书,根本看不懂。】①
“断句?后世断句问题统一了?”诸朝听到断句,有人忍不住皱眉。
“真是荒唐,万一先贤们话被扭曲怎么办?”他们十分担忧后世人乱来。
【比较经典的断句段子有: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句话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切断,那么不同人,就可以得出不同理解。
而大家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姜叶和观众们互动。②
诸朝有文化的人们看着这句话若有所思,“这是一句明显赶人的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他们语气适当微顿,表明其主人赶客态度。
但也有人看法不同,摇头道:“不,这明显是一句留人的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他们也只是语气微顿,话就换成另一个意思。
两种断句方式都变成天幕评论,让看到的人们直皱眉,“果然,这就是没明确断句的坏处,怎么理解都可以。”
但是你能说这两种断句方法是错误的吗?
不,它们都是对的。
就是这样,才让人纠结。
【从这则小故事,大家可以看出断句的重要性。
当然,有了明确断句后,话的意思也就不再委婉。
虽然变得直接,但标点符号的使用,能让人对书籍更好的理解,是绝对的利大于弊。】
说着姜叶放出没有断句过的古籍,古籍内容没有标点符号,又比之前那句话难,直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但是随着标点符号的添加,古籍的理解难度一下下降。
“那些像蝌蚪、圆圈一样的东西,就是标点符号?”
“它们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原来那就是标点符号啊,我们也会使用。”越往后的朝代,用标点符号的概率也大。
不过他们的标点符号,跟后世成体系的标点符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逗号和句号算是咱们最常见的两个标点符号,一句话没有说完用逗号,结尾则用句号。
简单举例,比如古诗词,大都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来表达一段诗句。】③
“这样一来,诗词更加简洁规范,且更加美观,比没加之前更具韵味。”诸朝古人们睁大眼睛。
尽管他们刚接触标点符号,但不妨碍他们理解和看懂逗号和句号的使用。
虽然诗词加标点符号不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
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标点符号的添加,让他们更好理解书籍内容,以及对眼睛更舒适友好。
【除此之外还有感叹号,用以感叹,为文字增加情绪。
还有问号表达疑问,不同的标点符号,可以赋予文字们更多的表达方式。】
姜叶把其他标点符号和使用方式放出来。④
诸朝古人们看懂以后,立马两眼放光,“我要用标点符号给古籍们做断句!”
当然标点符号并不能改变人们对书籍意思的理解,至于文字意思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都记下来,等到时候加在古籍上。”嬴政吩咐李斯。
秦朝已经弄出造纸术和印刷术,现在多加一个标点符号,并不费事。
“这标点符号可真不错,起码有了它们后,朕眼睛会好受很多。”刘彻想起东方朔自荐给自己的竹简。
不仅分量厚重,还断句困难,但凡他少点爱才之心,都看不完。
“标点符号好像不难,咱们也能用。”
“比如咱们要问别人:你晌午吃饭了吗?是不是就用问号?”
诸朝百姓们议论纷纷。
比起更复杂的文字知识来,标点符号并不复杂。
更别说他们日常生活中说话时,也会进行停顿和感叹,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所以诸朝古人都对标点符号接受良好。
【说完标点符号,接下来是拼音字母。
可以说,拼音字母的出现,极大降低了人们对文字的入学门槛。】
“降低对文字的入学门槛?”诸朝古人们眸光一凝。
67/125 首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