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历史同人)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星陨落【完结+番外】

时间:2025-02-05 14:41:40  作者:星陨落【完结+番外】
  张良垂眸,“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只有朝廷能用,除非我大汉的丝绸之路也有相同规定,要不然大汉稳赢。”
  “朕相信我大汉帝王没那么小家子气,之前天幕特意提过明朝海禁,可没说过我汉朝陆禁。”
  说着,刘邦身体放松下来。
  【汉朝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后来汉朝覆灭,华夏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依旧还在使用。
  不过越往后,陆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就越模糊。
  因为越往后的朝代,华夏地图疆域越来越大,直至囊括西域。
  也就是说刚开始陆上丝绸之路是出国做生意,后来变成在国内做生意。】
  “西域未来纳入华夏版图,干的漂亮!”刘彻眼睛一亮,为此喝彩。
  这样一来,哪怕陆上丝绸之路从对外变成对内,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看来后世西域已经彻底融入华夏。”汉朝,汉宣帝刘询挑眉。
  就是他历史上第。一次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把西域纳入华夏管辖范围。③
  【然后是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虽然有海禁政策禁止普通人出海,但因为海上比陆地更危险的缘故,普通人也很难走海上丝绸之路。
  光路的原因就刷掉大部分人,这最初就注定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受众范围窄。】
  “身为大明百姓,我们不敢奢望走海上丝绸之路赚大钱,但好歹能让我们出海捕鱼吧!”
  “要不然逼急我们,真去当海盗了!”
  明朝海边普通百姓们对海上丝绸之路并没多大感触,比起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他们更关心眼前的出海捕鱼。
  而内陆没办法接触到海洋的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顶多就是看热闹。
  只有聪明人,注意到两条路的危险程度,以及其受众。
  “大海可谓是天险,只要明朝能抓住机会,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独属皇室的财富,可是看天幕意思,明朝并没有抓住机会。”
  【史书记载,明朝大规模航海一共有七次,朱棣在位时六次,他孙子朱瞻基在位时一次,领头人都是郑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郑和去后,明朝再也没大规模下过西洋,甚至取消下西洋的航行。
  可以说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场即巅峰,开局即辉煌。】④
  “好像烟花啊,绚烂过后就没了。”诸朝有人忍不住吐槽。
  不是他们尖酸刻薄,而是真的很像。
  “噗,七下西洋就不说了,分开看倒没什么,但前六次都集中在一个帝王身上,这就好笑了。
  没记错的话那朱棣是明朝前期帝王,这岂不是说明朝中后期,都再没走过海上丝绸之路?”
  刘彻觉得好笑和不解。
  朱棣看向儿子朱高炽,“为什么不下西洋?”
  朱高炽垂眸,“因为国库没钱。”
  其实他们国库现在也没多少钱,但做主的人不是他。
  他要是能做主,肯定不下西洋。
  倒是儿子朱瞻基,未来会下西洋,才让他意外。
  幸好只有一次,要不然他得心疼死。
  “奇怪,明明是海上丝绸之路,朕却没挣到钱……”
  原本朱棣还很理直气壮,可听自家太。子说国库没钱后,不自觉的心虚起来。
  但同时他也很不明白,天幕都说丝绸之路很挣钱,能发展经济。
  可为什么他没感觉到?
  【跟持久的陆上丝绸之路比起来,海上丝绸之路可谓昙花一现。
  接下来我们深入看一下,为什么陆上丝绸之路可以维持那么久,而海上丝绸之路却不可以?】
  “是因为海上比地面更危险吧?”
  “还因为人数,普通人没有大船,压根不敢出海,以至于能出海的人,从来都是少数。”
  “对啊,同样是丝绸之路,为什么汉朝的丝绸之路可以,咱们明朝的丝绸之路不行?”
  “如果说区别,汉朝丝绸之路最初,也不是冲挣钱去的啊。”
  “赶紧认真记!”朱棣眼风扫过儿子朱高炽。
  这事一般用不上太。子亲手记录,可谁让朱棣这会心情不爽。
  “父皇,如果知道原因,是不是能扭转咱们大明经济上的困境?”朱高炽问朱棣。
  “知道原因,肯定好解决啊。”朱棣道,他很想扭转大明经济,因为他很缺钱。
  【我们来看汉朝陆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最初是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一块对抗匈奴,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谁想军事策略最后没有达成,反而点亮经济发展。】
  “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总好过什么都没落下好。”
  “事实证明汉朝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方面影响不亚于军事影响。”
  【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目的是对外建交,对沿海诸小国宣誓大明主权与威严。
  至于经济方面,后世有所分歧,有说朱棣让郑和下西洋不挣钱,也有说很挣钱。】⑤
  这矛盾说法让诸朝古人们有些懵,“那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究竟是挣钱,还是不挣钱呢?”
  “都说是海上丝绸之路了,肯定挣钱啊。”
  “那为什么还有人说明朝穷?”
  “这……”
  “真有意思,挣钱就是挣钱,不挣钱就是不挣钱,很难说清楚吗?”
  “得是什么情况,才能出现这样矛盾说法。”
  【说明朝下西洋不挣钱的理由有明朝的厚往薄来朝贡政策。
  厚往薄来是什么意思?是小国们来明朝朝贡,明朝给它们的回礼,一定要比小国们的朝贡多。】
  “额,这没什么问题吧,咱们华夏泱泱大国,人家来朝贡,你回礼比人家朝贡少,面上也不好看呀。”
  “不光明朝,其他朝代也是这样回礼的吧。”
  “咱们可是宗主国,赏赐少了显得没风度。”
  “朝贡厚往薄来不稀奇,回礼比朝贡少才算稀奇吧。”
  对于这个问题,诸朝古人们态度一致,没多少分歧。
  【只单独看朝贡,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可是结合朝贡相关的事看,就给人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明朝朝贡之所以被后世诟病,和朝贡回礼丰厚、次数、真假有很大关系。】
  “回礼丰厚能理解,次数和真假又是什么意思?”诸朝古人们不懂。
  “次数和回礼丰厚,难道……”
  【明朝朝贡回礼丰厚是诱因,这个原因为明朝吸引了大量小国来朝贡,因为他们来了以后,可以从明朝这里获得丰厚回报。
  虽然按照明朝朝贡规定,几年才朝贡一次,但人家小国一年来几次,对宗主国表示尊敬,你要是明朝,你也不好意思把人家往外赶。】⑤
  “……是不好赶,几年一次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一年来那么多次啊?”
  “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一来一往就是几个月,这岂不是说有些小国一年到头都在朝贡?”
  “还不是因为回礼丰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丰厚回报,是我我也愿意去明朝朝贡。”
  “几年一次朝贡可能不显得什么,可是一年几次,那些小国是把明朝当冤大头了吗?”
  明朝:“……”
  他们很想否认,但却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
  【一年几次的朝贡,让明朝对朝贡的管理很混乱,以至于有人冒充小国使臣,用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骗取明朝的丰厚回礼。
  从经济方面看,明朝明显是吃亏的一方。】⑥
  “居然有人敢冒充小国使臣?!”
  “不仅如此,还成功了,并且冒充的数量,好像还不少。”
  “明朝朝廷都不审核身份吗?”
  “谁能想到有人那么大胆啊。”
  “要真是这样,那明朝确实挺吃亏的。”
  “就算是为了显示宗主国气度,也没必要这样吧。”
  明朝:“……”
  比起经济损失,他们更在乎丢的面子!
  【明朝朝贡上的经济损失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庞大数字,以至于后人印象里,容易把朝贡损失和大明经济挂钩。
  在后世看来,明朝明明经济不好,其朝贡损失难免给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花钱买面子”的不好印象。
  不过明朝朝贡不能只从经济上看,朝贡政策,更多反应的是政。治。】
  “所以明朝朝贡还是亏了。”有人提炼信息总结。
  “难道明朝朝贡回礼,比下西洋挣到的钱都赔进去了?”
  “才没有!朝贡损失没有那么大!”
  虽然小国们来的确实频繁,还有弄虚作假,可是这些小打小闹,还损伤不了明朝的经济。
  【因为明朝朝贡,很多人都以为郑和下西洋赚到的钱都赔了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下西洋不赚钱的原因,觉得赚的没有花的快。】
  “有没有可能,郑和不下西洋,明朝朝贡亏钱更多?”
  “可郑和要是不下西洋宣扬国威,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国前来朝贡吧。”
  “好有道理。”
  “所以郑和下西洋,到底赚不赚钱呢!”
  “赚钱啊,就是都花了。”
  “那跟没赚有什么两样?”
  “有赚有花,和没钱硬花可不一样。”
  【然后是郑和下西洋赚钱的观点。
  此观点具有主观意识:朱棣又不是傻子,下西洋要是不赚钱,他能让郑和去六次。
  说明一下,朱棣这个永乐大帝、明成祖在帝王里很有含金量。】
  “也就是说那个朱棣并不是傻子,反而雄才大略。”
  “这样一来,自然可以印证下西洋的赚钱。”
  就像那句话说的:朱棣不是傻子。
  其次就是朱棣这个帝王的含金量,已经经过后世认证。
  “你才是傻子呢,朕怎么可能是傻子!”
  当事帝王·朱棣别提多生气。
  明初,朱元璋看着朱棣,“你小子确实通过下西洋赚到钱了。”
  所以才会去那么多次。
  一旁朱标面色如常,脑海中却不停响起那句“含金量”。
  他做帝王,能比朱棣这个弟弟更出色吗?
  这样想朱标并不是怀疑自我,只是朱棣这个弟弟的皇帝生涯,已经给出很好答案。
  朱棣越是出色,他心里就越是可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下西洋集中在朱棣时期,到后面明朝帝王们不再下西洋?
  关于这件事,是因为明朝臣子们强烈反对,说是下西洋劳民伤财。】
  “咦,下西洋不是挣到钱了吗,按理来说应该回本了啊。”
  “……有时候劳民伤财和挣钱并不冲突。”
  【关于明朝臣子们为什么反对下西洋,也有很多说法。
  有说是明朝臣子们想自己走。私、出海贸易自己赚钱的,帝王不下场,他们能赚更多。
  后世证实,他们确实这么干了,这种说法不算冤枉他们。】⑦
  明朝臣子们:“陛下,臣等冤枉……”
  说话时他们实在无法理直气壮,因为后世有切实资。料证明。
  “他们不想让朕挣钱,而是想自己挣钱!”
  明朝帝王们第。一次正视海上丝绸之路问题,尤其是那些被忽悠瘸的明朝帝王。
  【还有说法是,朱棣下西洋的船队取之于民,但下西洋挣到的钱,全都进了朱棣的口袋。
  所以明朝臣子们说的劳民伤财,并不算错。】
  “下西洋的钱全都进了帝王私库?!”
  “帝王把钱全都拿走了?!”
  “这可真是劳民伤财啊,光让百姓们付出,而得不到回报。”
  “他拿那么多钱干什么了?如果是骄奢淫逸,后世又怎么会给出高评价?”有人觉得奇怪。
  【朱棣把下西洋挣到的钱投入到了军事中,就像汉武帝把丝绸之路挣的钱用来打匈奴一样。
  从这点看,两条丝绸之路起初原因都不是为了经济,可有了经济收入后,它们被使用。的方式是一致的,也算殊途同归吧。】⑧
  “原来是用来打仗了,要是这样就算了。”
  “吓死了,还以为被随便花了,要是这样,我们绝对忍受不了。”
  明朝百姓们的愤怒一下缓解。
  他们可以忍受帝王把钱用到正事上,哪怕他们吃亏,心里也会舒服一点。
  可对方要是敢乱花,他们身为利益受损者,绝对忍不了。
  【因为花的快,且没有后续,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才给人亏/赚的模糊印象。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很挣钱,郑和下西洋不以经济为目的都能挣到很多钱,以经济为目的,只会赚更多。
  但可惜,明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和抓住机会,以至于和大航海时代遗憾错过。】
  “郑和,这次不会了,你下次出海,就以经济为目标。”
  “朕需要和想要更多的钱。”朱棣对郑和道。
  “是,陛下,臣定不负使命!”
  郑和接旨承诺,心里热血沸腾。
  朱高炽欲言又止,朱棣看到皱眉,“怎么,你还想反对?”
  “不是,儿臣觉得下西洋的船队,可以扩建。”朱高炽道。
  “你居然同意下西洋了?”朱棣感觉稀奇,要知道这个儿子,之前一直反对他下西洋。
  “儿子只是不想以后臣子们吃肉,帝王连汤都喝不到。”朱高炽道。
  “朕情况和永乐大帝朱棣差不多,丝绸之路有没有办法挣更多钱?”
  刘彻和朱棣一样,挣得多,花的也多。
  此时刘彻心里,对挣钱十分迫切。
  要不是大汉船只目前不允许,他绝不会放过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七十八章
  【两条丝绸之路简单介绍完毕, 接下来咱们看看两条丝绸之路上的特产。
  也就是丝绸之路为什么赚钱的原因。】
  “之前天幕提过,好像是丝绸、瓷器之类的东西,尤其是丝绸, 从丝绸之路的。名字就可以得知丝绸的重要性。”
  对于丝绸之路上的物品,诸朝古人们并非一点不了解。
  之前【衣食住行篇】, 姜叶就提过丝绸之路上的物品。
  现在一提醒, 很多古人回想起来。
  【买卖,和所处地点、物品种类、交易价格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西域和西洋沿海是地点, 物品种类, 之前提过, 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