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饱,真好吃啊……沈济用帕子擦了擦嘴和冒汗的额头,收拾好陶碗,心里好生满足。吃过这么多阿姊做的饭食,每一样都可口,但他最喜爱这速食汤饼了!
他还在细细回味,眼前却突然飘来一阵阴影。
一抬眼,一个身穿青色大袖圆领官袍,头戴直角蹼头,脚蹬乌皮官靴的白胡子老先生,他背着手,正目光炯炯地望着自个。
沈济连忙起身长揖到底:“学子拜见先生。”
他本以为自个违反了什么规矩,才引得监考的老先生过来,因此将自个从早上到现在的所有都回想了一遍,想得脑门又滋滋往外冒汗了,还是没想出来自个犯了什么忌讳。
结果却听头顶上那苍老严肃的声音问道:
“小学子,你这沸水一冲便能食的汤饼打哪儿买来的?”
沈济呆了呆,抬起头来,半晌才回答:“……没处买,是我阿姊做的。”
那老先生闻言蹙起花白的眉,那神色隐隐有些遗憾的样子。
三年寄人篱下,让沈济变作了个察言观色的好手,忙补充道:“好叫先生知晓,我家是开汤饼铺子的,就在金梁桥旁的杨柳东巷,名曰沈记汤饼铺。我阿姊做汤饼的手艺是家传的,不仅会做汤饼,还会做烙饼、笼饼、各色糕点,满汴京都是独一份!”
姚博士细细记在心里,面上却轻咳一声,呵斥道:“考学自当一心一意,怎能还记挂着家里的生意?君子不以废言,文人不以言利,还不快坐下!认真做题应考!”
“是。”沈济赶紧坐下了。
姚博士背起手预备接着巡视,结果又听“滴答”一声,那斜对面的考号里坐了个生得很有些肥胖的童子,只见他两眼发直地盯着沈济收在一边那吃得精光的陶碗,已经光闻着香味便沉醉其中一般,嘴角缓缓地流出口水来,竟直直地滴在了桌板上。
那模样实在难看,姚博士望着都不知说什么好,无言又嫌弃地走开了几步,忍不住对身旁陪同的厢军痛心疾首道:“我大宋汴京的童子,一碗汤饼便动摇了心神,没一点定力!如此下去,这天下、这江山社稷,还有什么希望呀?”
那汤饼的香气还未消散,丝丝缕缕地回荡在空气中,直直往人鼻子里钻,厢军心不在焉地附和道:“是啊,是啊。姚博士说得是。”
心里却在想,沈记饼铺……金梁桥杨柳东巷……嗯……等过几日下了值,他也要去那尝尝鲜才行。
***
随着时日推移,过了饭点儿,午后的阳光也渐渐西斜,来买东西的人便又更加少了不少,连在考场外头摆摊儿的小贩都少了一大半。但济哥儿还没出来,沈渺与湘姐儿还得再等会儿,她起身数了数,还剩十来个欧包没卖掉,不知下午能不能卖掉。
卖不掉也没事儿,这东西能放好几日,回头自家当早餐吃,这样整个吃或是切开了再烤上一烤,夹点儿荷包蛋、鸡肉与菜叶子,做成三明治也不错。
还能给顾婶娘一家子也送些。巷子里不少人议论她,顾婶娘回回都是替她周全说话的那个,但顾婶娘从未在她面前提及过,她偶然听到过几回,便一直记在了心里。
扭头一看,湘姐儿被这日头晒得已有些困了,她在家里这时辰已经抱着被子睡得打小呼噜了。孩子觉比大人多,睡得多长得快。沈渺便将大箩筐翻过来擦了擦,把她装进去,这样她坐在里头,后背有处倚靠,没一会儿便睡熟了。
沈渺也往树下更阴凉处一挪,将装了欧包的小筐放在膝上抱着,钱罐子放在腰后藏着,她被日头晒得浑身懒懒的,便也索性闭眼睡上一觉。谁知,没一会儿,辟雍书院的门内走出来几个头戴文士巾、身着前胸绣凤鸟白俪ど赖难ё印
大袖当风,他们三三两两地结伴儿,有说有笑。
许多人看向他们,眼中都饱含羡艳――身前带着凤鸟绣纹,这几个显然都是辟雍书院里排头的“甲舍”监生,去年金榜题名的进士有三成出自内城国子监上舍生,另有两成便都出自辟雍书院,这些学子如今虽是白身,但不出几年,一旦考中放出去便是七品官。
尤其,这几个少年郎生得也都不俗,这般信步而来,自然人人都侧目了。
不少小贩眼尖,接二连三挑着担凑上前去,又被几人随身的书童呵斥而一哄而散。几人商量着往郊外尧山庙登高踏青的事儿,唯独只那几个少年郎中,其中有一个个头最高、生得最好的,却似乎注意到了什么,视线遥遥落到了驿道旁的海棠树下。
“谢九,你在看什么呢?”
尚岸好奇地顺着他视线望去,那海棠花树被风一吹,满树落英纷扬,树下坐了个妙龄女子,她手抱膝上的藤条筐,背靠大树睡着了。那粉白的残花落满了她的头与肩,倒像是淋了一场骤雪。
“好标志的小娘子。”另一个孟三也赞了一声。
谢祁已经抬步走过去了,走近了才发现,树下还有个大大的箩筐,湘姐儿被装在里头,也睡得东倒西歪,脸颊被日头晒得粉红,怀里还抱着印着小牙印的半个大炊饼。
他忍不住勾起嘴角。
同伴也跟过来,看了眼这周遭的东西,怪道:“这卖饼的娘子,你认得?”
“嗯,沈娘子是我的友人。”
若是宁奕也在此,他必然也要兴奋地应和一声:“我也是,我也是。”在每一个如宁奕般的吃货心里,能做出美食的厨子都是他们高山流水般的知音。
沈渺虽然睡了,却也不算睡得太熟,眼前站了几个人,将原本刺目的阳光都遮住了,还带来一缕荫凉,她便迷迷糊糊地醒了,刚醒过来便听见了谢祁那句话。
“你们谢家门庭清贵,根基浅一些的都攀不上你家,何时有此等当街卖饼的友人了?难不成吃了人家的饼忘了会账?”同伴们勾肩搭背,三三两两说笑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如此,交友亦然。”谢祁淡淡反驳,不过一句话便将同伴们的话堵住了,“不过沈娘子的饼的确美味,确是吃过。”
沈渺揉着眼,直起身,身上簌簌落花。
她睁开眼,便见谢祁穿得书院的衣裳,清清爽爽地站在跟前。
见她醒了,他下意识便一笑。
“沈娘子安好,今儿童子试,我便猜着,沈娘子应当会来。”他眼眸乌黑,望着人时总显得格外专注,像一汪深泉,静静的,“果然遇着了。”
方才一出来,谢祁便下意识举目在寻了。
沈渺便也笑:“我来送济哥儿考学,便干脆在这儿等他……”她看向他身后露出诧异神色的其他学子们,好似谢祁果真熟稔地与她搭话,叫他们都意想不到似的,“九哥儿预备出门玩呢?砚书没跟着呢?哦对了,我想起来了,砚书在家。”
“嗯,去尧山庙登高,瞧一眼日落金山的美景。”谢祁耐心极了,“砚书不识字,从不与我来书院读书,在家里胡闹呢。”又扭头指了指身后十三四岁的书童,“这是秋毫,沈娘子应当也见过的。”
是在谢家见过一面,沈渺也想起来了。
那看起来清秀又稳重的书童替谢祁背着书箱,极有礼地揖了一礼。
她便也还了礼。
“好兴致。山路难走,九哥儿要不要备点儿吃食,我今儿刚做的。”沈渺寒暄不忘挣钱,举起手里的藤筐,笑吟吟地玩笑道,“这炊饼叫紫袍金带,吃了这饼日后一准能当大官人。”
“好市侩的娘子。”谢祁身后有个同伴嗤笑出声。
尚岸用手肘撞了那人一下,小声道:“好了,你总多嘴做甚么?”
谢祁没理,反倒听沈渺的话低头看去,看到那炊饼烤得金黄中带着淡紫,胖乎乎的,中间还嵌着一圈花生碎,这才会心一笑:“沈娘子名儿取得真贴切呢。这饼的颜色可是用桑子染的?染得真好。”
说着抬头看了看天色,又道:“再过会子,童子试应当快散场了。”
回头便指了指炊饼:“沈娘子便都卖与我吧,你要回内城,路远,一会儿也好早些打道回府。”
沈渺愣了愣,反倒不好意思了:“我不是这个意思。”
谢祁道:“我知晓。”
顿了顿,又解释,“我们人多,本要买这许多。”
沈渺便将手里的筐子都送给了谢祁,也没收他十二文,折价卖十文一个。
“你不必忧心,童子试不难,济哥儿这段时日若好生读了,一定能考得顺当。”谢祁拎过藤筐,寒暄了几句便也要走了。
沈渺心下温软,道:“借九哥儿吉言。”
两人相互施了一礼算是道别,谁知谢祁起身时却忽又看向她。
沈渺不知其意,以为他还有什么话说。却见他清澈的眼眸里涌上细微的犹豫,下一刻,他竟伸出手将沈渺肩头细碎的落花轻轻地拂了去。
随着花落,他道:“沈娘子,再会。”
沈渺怔了下,也忙道:“再会。”
之后,她一直望着谢祁与其他同伴走远,他们的背影渐渐走到了驿道的尽头,几乎瞧不见了,沈渺才轻轻抚了一下自己莫名滚烫起来的胸口。
她没来得及咂摸一下方才突然扑腾了两下的心跳,书院内又响起钟声了。
这回随着那钟声悠扬,恢宏的大门里已经涌出了人流,她的注意力立刻便被吸引了过去,把湘姐儿从大背篓里抱起来,一把驮在了肩上:“湘姐儿,看看济哥儿可出来了么?”
湘姐儿迷迷糊糊,她方才在梦里正威风凛凛地给雷霆、小狗和三只小鸡都抓来开大会驯话呢,就突然被叫醒了,只好睡眼惺忪抱住阿姊的脑袋,使劲瞪大眼。她看得眼都酸了,才看到在拥挤的人流中被挤得好似一叶颠簸小舟般的济哥儿。
她立刻便大力地挥起手来,企图让自个变成一面醒目的招子。
“阿兄!阿兄!我们在这儿呢!”
沈济在人堆里听见呼唤,转头一看,妹妹坐在阿姊的肩上,脸上还带着一圈睡红印,那印子还是整齐的藤条纹。
他一颗心,瞬时便安定了,立刻拔腿朝她们跑去。
而走远了的谢祁也被同伴们团团围住,孟三贱兮兮地搂着他肩膀逼问道:“不对劲,实是不对劲,九哥儿,你怎么与那饼娘子情分如此相厚?究竟怎么一回事,还不速速招来!”
另一人也重重点头,嘴里嚷嚷道:“谢九啊谢九,那书院冯博士的女儿冯七娘才学斐然,诗文在闺阁流传不衰,她日日来学舍外头等你,还让你替她瞧瞧她新做的诗文,你都从不与她多言,总推说已定了亲,如今怎的倒对这卖饼的娘子如此不同?”
“是啊……博智说得有理。等等!等等!我瞧着那卖饼的娘子分明梳着妇人发髻,但又独自带着孩子出来讨生活,莫不是个寡妇?好哇谢九!难不成你也有那等扒寡妇家墙头的癖好?原来……原来你也喜欢寡妇!”孟三摸着下巴推理了一番,更加震惊地大叫起来。
尚岸原本没参与同窗们对谢祁的揶揄,正拧开随身携带的牛皮水囊仰头喝水,结果也被这一句逗得一口热茶喷出来,想笑又呛得慌,弯着腰咳个不停。
“什么叫‘也’喜欢?你这话倒不像在说我,像在说你自个。”谢祁倒是神色十分平稳,顺手从筐里拿出个紫袍金带炊饼,直往那滔滔不绝讨人嫌的嘴里一塞,“湘姐儿不是沈娘子的孩子,是她妹妹……罢了,我与你说这些作甚?你且吃了这饼,便知晓我为何与她相熟了。”
孟三猝不及防被结结实实塞了一嘴,一时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呜呜呜地再也说不出讨嫌的话来,众人见他吃瘪,也纷纷大笑起来。
“哎?好似真挺美味的,手艺确实不错。”好不容易嚼了几下吞下去,孟三惊喜地看向了谢祁,“你难道真因为她做的饼好吃便与她折节相交了么?”
“何为折节?这话便不对。”谢祁不赞同地蹙眉:“天地之间,人皆同类,岂以身份之殊而相轻耶?我以为,贵者不必骄,贱者也不必卑。所谓贵贱,不过是祖上积下的家私多寡不同,与其人又有何关系?不论是读书人也好、卖饼娘子也好,士农工商,也不过是从业有别罢了。难道贩夫走卒或引车卖浆者流,便不能怀壮志、具才情了么?你们都推崇冯七娘的诗文,我却觉得听来靡靡霏霏,尽是闺阁中的无病呻吟罢了。冯七娘生在贵胄之家,父母疼爱、衣食无忧,因此才会不识愁而强说愁,其实这也无错,反倒是天大的幸运。有这样的幸运又如何呢?在我眼里,沈娘子虽不通诗文,却更通透可爱。”
尚岸和孟三几人都听得沉思了起来。
谢祁仰头,残阳半掩,余晖正奋力透云而出,他步履渐缓,驻足静看了好一会儿。
同伴们却又开始逼问孟三喜欢的是哪家寡妇,还说起了旁的什么,并没留意到他,嬉嬉闹闹向前走,笑声荡在耳。
唯有谢祁一直远望那西垂日暮,不知想到了什么,眼底慢慢透出温软的笑意。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相信总有一日,我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谢祁原本从没去想过,他为何总愿意亲近沈娘子,但今日经过同窗们一番诘问,他忽然便意识到了缘由――古有伯牙鼓琴、子期善听,一为琴师,一为樵夫,他们二人身份悬殊,却能以琴音通心,志意相契,遂成千古知音之美谈。
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从而区别以待,或许这本便是错的。
他只觉脑海中一切混沌都被涤荡了干净,他步履也轻快了起来,很快便追上了同窗友人们,他们始终逼问不出孟三心仪的寡妇究竟是谁,便都在闹他。
远处,是余晖中散考后诸童子纷出的人海人潮,近处是拂过襟袖的凉风,以及那散在风中的少年郎们的欢忭笑声。
***
当晚,沈渺便以庆祝为由,与济哥儿、湘姐儿关起门来狠狠吃了一锅野栗鸡汤。济哥儿听了还怪不好意思的,低声地说:“还不知能不能考上呢……”
刚考完便庆祝会不会太轻狂了些?
沈渺绑好袖子进了灶房,回头笑道:“才不管这许多,你一个多月尽心读书了,甭管最后能不能考上,为了你先前的努力,咱们都合该庆祝一番。”
她说完便进灶房里看鸡汤熬得如何了,没瞧见济哥儿听了这话脸红红的,双眼也闪闪发亮,好似今夜天上那点点星光簌簌落入了他的眼底。
湘姐儿仰起脸来,围着自家阿兄转了两圈,嘻嘻笑道:“阿兄你脸怎的好红,阿姊夸你,你心里正偷着乐是不是?那你便乐出来嘛!”
“我没有!”沈济恼羞成怒,抬手把妹妹的腮帮子往两边拉扯。
“好疼!臭阿兄!”
外头兄妹俩在外头又打闹起来,沈渺没理会,他们俩闹腾起来一向有分寸,不用多管。
她顺手拿了个干净帕子隔热,一把掀开锅盖,热气湿漉漉地扑了满面,在锅上用文火熬了一日鸡汤细小地冒着泡儿,汤水已熬得亮黄鲜浓,黄黄的鸡油浮在汤面上,剥了皮的栗子已烂得筷子一拨既碎。
家里的鸡还不够肥,湘姐儿也不让杀,当然沈渺也没打算杀,只想留着下蛋做种。于是这鸡是昨日去菜市口鸡贩子那儿买的,正经的正阳三黄鸡,小小一只,肉却喂得很结实。沈渺为了省一文宰鸡钱,便自个提着鸡脚气势汹汹地回家割喉放血、拔毛破肚。
33/132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