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汴京小面馆——松雪酥【完结】

时间:2025-02-08 17:15:55  作者:松雪酥【完结】
  李狗儿急了:“难听?怎么会难听呢!那我的名字你也觉着很难听?”
  湘姐儿默默看着他,那神色一言难尽,这孩子可逗了,小圆脸,斜着眼,一副“你名字好不好听你自个掂量掂量呢?这好不好听还用我说么?”的表情,逗得在边上摘菜的沈渺险些被口水呛到。
  沈渺一边抹桌子一边想着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儿,竟也觉着日子过得很有趣。她以前太忙了,一会儿开分店,一会儿去参加什么比赛,一会儿又要去考察新的食材厂,好似都忘了这过日子便应当是如此的,不论是好是坏,都与那油盐酱醋茶一般,能为这日子添上不同的滋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才是人生。不管什么滋味,这一生沈渺都很愿意选择看开、拥抱与享受。
  抹了桌子,沈渺伸了个懒腰,准备进后院把菜地也浇一圈,顺带喂喂鸡得了,这脚步刚迈进去呢,门口忽然传来一个很是疲惫又怯生生的声音:“可有人在?”
  “有人,有人。”
  沈渺忙从灶房里头挑开帘子往外一看,竟那么巧,正是她早上见到的那个佝偻着背、模样苍老,浑身上下却拾掇得很干净的一个妇人。她一头斑白的发,用扁木簪子挽在脑后,用一块宝相花纹的棉布包住,一丝头发都不乱。
  她手里还是紧紧地牵着那个憨傻的女孩儿,那女孩儿也亦步亦趋地跟着她的母亲,像一只离了巢便容易受惊的小鸟。
  老妇人似乎也习惯了旁人异样的眼光,进来后并不在乎沈渺忽然的沉默,但也没贸然坐下,先是张望了一圈店里的陈设,又低头端详了一会儿脚下洁净的地砖与桌椅。再抬起头时,她有些茫然地望着墙上的食单。这个铺子好奇怪,没有殷勤地上来报菜名的小二,还贴了这样的食单。
  难不成来她铺子的都是读书人?妇人有些后悔走进来了,她方才是看这铺子的匾额陈旧,门脸也小,便思忖着或许不会太昂贵才进来的。
  但都已来了……她实在不识字,一点儿也看不懂墙上的食单,于是只能有些犹疑地问:“店家娘子……你…你这儿可有卖那等四文钱一碗的素汤饼?我只要一碗就好,多…多些面汤也无妨。”
  沈渺回过神来,收起目光,端了两碗水放在他们面前,笑道:“有,你们坐着先喝点水,马上来。”
  老妇人闻言松了口气,牵着她的女儿找了个最角落、最不起眼的位置坐下了。坐下后也没个闲,先从将帕子掖在女孩儿的领口,还帮她卷起了两只袖口,那女孩儿任由母亲照顾,时不时傻呵呵地冲母亲一笑。
  那老妇人便又轻柔地抬起手,爱怜地给她别过碎发。
  或许是因女儿不大会说话,她便也习惯了不说话,之后母子二人安静地等候着。
  沈渺店里有素面,但她的素面全靠汤底儿,是仿照江南的阳春面做的,成本其实不算很低。
  为何发源于高邮、扬州、上海等地的一碗素光面能得“阳春”之名?其实便是因为以往江南地区将十月称为小阳春,渐渐便有了“十”为阳春的隐喻,故而在扬州等地,阳春面一碗售钱十文,故而得名。
  所以沈渺店里的猪骨清汤面也定价十文。尤其她用来做面的麦粉都是用粗面重新筛过的,用的肉也好,因此值得上这个价。
  何况……别说富饶的江南,这四文钱的面,在汴京城里一样找不着。或许靠近城郊的脚店里才有。
  她们难不成是外乡人进城来的?沈渺一边在心里猜测,一边偷偷用余光打量她们。
  那老妇人从身边的布包里掏出一个小瓷瓶,从里头倒了几颗小小的药丸出来,就着沈渺端来的水,仰头服用下去。
  自个吃完了药,又在布包里翻出另一个药瓶,倒出几颗药来放在手心里,转过头耐起性子哄着那女孩儿吃:“有余啊,你乖乖吃了药,阿娘给你卖糖糕吃,成吗?”
  女孩儿却仿佛见了什么洪水猛兽,一个劲地摇头:“不……不……”
  “你吃药,阿娘再领你去敲两块饧糖可好?可还记得?那个总是叮当当、叮当当的糖。”
  女孩儿这才犹豫了,勉为其难地吞了下去。那张有些独特的面孔皱成了一团。
  沈渺悄然收回了视线,用筷子捞起锅里已经煮熟的两份面条和几片白菘,热气蕴藉之间,又转身从熬制的猪骨高汤里舀了一勺汤出来做这素面的汤底,最后在面上铺上白菘、额外加了一勺酱肉面哨子,再撒上葱花、点上几滴葱油,这简单而香的清汤面便大功告成了。
  之后,她从橱柜里多拿了一只碗来。
  她将实际是两份的面都装进一个大海碗里,笑吟吟地端了出来:“久等啦,面好了。这面刚出锅的,很烫,给您多拿一个碗,您可以分出来吃。”
  老妇人却望着这满满一大海碗的面一下慌了神,急忙拉住转身要走的沈渺:“哎呦,店家娘子,你怎么做了这么多?我方才与你说了只要一碗素面,不要别的。你怎么还加了肉?我……我们母女俩本就是进城来找活儿干的,吃喝嚼用不得不紧省,实在没带那么多银钱……”
  沈渺只好笑着解释道:“不是强买强卖,您放心吃。您来巧了,我今儿是头一日开业,您啊,又是这大中午头一个进来吃汤饼的。我家里有个规矩,头一位客人,要给您打对折,您放心,这些哪怕加了肉也只收您四文钱。”
  那老妇人将信将疑地坐了下去:“果真?”
  “果真。”
  沈渺把袖子从她筋节毕露的手里抽了出来,指了指灶房:“慢用,我先进去忙了。”
  “嗳……嗳……”老妇人有些局促地坐了下来,怔忪的目光重新落在眼前的大碗上,半晌,才颤巍巍拾起筷子,先给自己那傻闺女分了一大半,还将碗里的肉仔细地挑出来,全放进了她的面碗里。
  沈渺进了灶房收拾案板、刷锅,其实却还是忍不住悄悄去看她们。
  那女孩儿不怎么会用筷子,老妇人便用勺子一点点将面条压断,让她能用勺子扒拉进嘴里。看女儿吃得香,她这才开始吃那碗里剩下大部分是面汤的面。
  沈渺便看着她吃下一口似乎愣了一下,渐渐地吃面的动作便变得狼吞苦咽起来,最后忍不住将面汤也喝了个干净。
  她微微一笑,便又低头揉面。
  这时候没有产检,更不知糖宝的观念,这些特殊的孩子降生到世上,并不是身为母亲的错。而且……他们或许会因为病情严重,便会因先天聋哑、智力障碍、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病症不出几年便去世了。即便侥幸活下来,只怕也会被宗族、长辈遗弃甚至掐死,所以在古代,哪怕是这个富裕的大宋,普通平民百姓人家,也是极少能见到一些特殊的孩子,莫说长大成人,更莫说是个长大成人的女孩儿。
  在这样重男轻女的时代,这位老妇人的女儿,竟然被她养得这么大了。
  她并不知晓自己会生下痴傻的孩子,后来知晓了,也没有将她遗弃,而且咬着牙拉扯她长大。沈渺都不知要如何想象,她究竟耗费了多少心血、抵御了多少外人乃至亲人的刀枪剑戟,才能在这样的世道将她奇迹般养大。
  一碗面,是她对这份母爱的敬意。
  另外她也另有一点心思,想等她们好好的、安生地吃一顿饭以后再细细问一下。但她们一吃完,便好似生怕沈渺反悔或是多要钱一般,忙不迭离开了。
  “店家娘子,多谢你了,这钱放桌上了。”
  沈渺闻声探出头来,老妇人已经拉着女儿急匆匆跑出店去了,她忙从灶房绕出来,还冲她们的背影叫了声“哎等等”,她们反倒撒腿跑得更快了,一眨眼便消失在了街角。
  她只能无奈地回去。
  角落里那张桌上,整齐地放着两只吃得一滴不剩的面碗,以及被摩挲得发亮的四枚通宝。
  之后铺子里便再没人上门了,如沈渺意料的那般,这时的午食还不算正经一餐,放弃午睡出来觅食的人总归是少的,不少店家干脆上了半边门板,直接回屋歇息去了。
  里外静悄悄,沈渺又干完了活,百般无聊地撑着下巴,日头透过窗棂,一格一格地照在她身上,太暖和了,她便也趴在灶房里的条案上打瞌睡。
  不知是不是看到了那对母女的缘故,她梦里似乎也回到了上辈子的幼时,她踩在板凳上偷摸着煎爷爷新买回来的带鱼,她从小学厨就此别人快一大截,偷吃的时候,都是她主厨,几个堂兄弟姊妹围在灶台边举着筷子等。
  阳光是橘色的,因此这陈旧的梦境里也全被染上了橘色,最后她们几人坐在厨房的地板上,吃光了好几条带鱼,咸得满屋子找水喝,被爷爷奶奶有一个算一个臭骂了一顿,但他们这几个熊孩子相互看了一眼,挨了骂还哈哈大笑。
  直到日头渐渐西斜,她才被指节轻轻扣在半墙柜台上的“笃笃”声吵醒。
  醒来时她都还有些分不清梦与现实,毕竟她真的很久没有再梦见上辈子的事了。
  带着脸上压出的几道歪歪扭扭的红印子,沈渺无知无觉地拢了拢松垮的发髻,迈着有些迷蒙的脚步,撩开了半片帘子。
  没想到来客似乎正想探头看看里头有没有人,因此沈渺一撩开帘子,便对上了一双清冽透亮的眼睛,吓得她与来人都猛地往后一仰,双双拉开了距离,这才看清是谁。
  眼前,是头戴儒巾,身着对襟直领大袖,淡雅朴素风姿翩然……但拄着拐的谢祁。
  视线再往下一点,是两只手扒拉着柜台,仰着脸笑的砚书。
  沈渺彻底醒了:“谢九哥儿?!”
  “嗯,沈娘子,祝你开张大吉,日后平安顺遂,万事胜意。”谢祁视线从沈渺脸上的红印上滑过,眼底蕴起一点笑意,示意砚书捧上一瓶插了茉莉的长颈白瓷瓶,他接过来,顺手便替她摆在柜台那木雕财神旁边,“我阿娘院子里的茉莉开了,一夜间便满院馨香,我瞧着好,便折了两枝,借花来贺。”
  两枝?何止是两枝,为了选插瓶好看的花枝,九哥儿蹲在那儿左一剪刀右一剪刀,险些没把大娘子悉心养护的茉莉花剪成秃头。大娘子午睡起来看见满地花叶零落,气得一把抄起门背后的郗家长棍,冲到前院将宿醉未醒的三哥儿打了一顿,打得三哥儿晕头转向,只会抱头鼠窜地说娘我错了……
  可怜的三哥儿,因素来不正经,如今蒙冤受打。
  砚书挠了挠头,没有揭穿自家主子。
  “九哥儿太客气了,你下回来可别带东西了,再说了你昨日不是已遣了砚书过来送了贺礼了吗?哪有又送一回的道理!不过,你的字写得真好,挂在我这小店里都有些委屈了它们了,这事儿我还没谢过你呢。还有,听砚书说你受伤了,怎么还出来了?”
  沈渺往墙上两幅字努了努嘴,又福身谢了一遍,低头时正好看到谢祁那只露出袍子外的小腿,小腿裹着纱布夹在两片木板里,她便又添了一句关心,“你的手好了么?这腿瞧着严重,可要当心,人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你当多卧床歇息才是。”
  “这手无妨,擦了两日药油已好了。”谢祁面不改色地道:“正是出来给腿换药的。”
  砚书又偷摸在心里嘀咕:原本分明是请赵太丞家的老郎中每日上门来换药的,但今儿九哥儿非说闷得慌,与大娘子禀告后,便说他不如自个坐车出门换药,也好透透气。
  结果换药换到沈记汤饼铺子来了。
  砚书在谢祁身后撇嘴时,谢祁也已将沈娘子的铺子从梁上垂下的灯笼夸到了地上铺的青砖。
  谢祁夸起人来引经据典,还句句都不重样,虽不是那等夸张直白的溢美之词,但还是让沈渺听得都脸红,忙道:“你们午食可是只吃了点心?如今饿不饿?九哥儿帮衬我良多,这些日子我总想着要谢你,却又实在不知如何谢你,不如给你做一碗汤饼吧?”
  谢祁没有推辞,砚书更是满心欢喜,主仆二人便捡了一张离柜台最近的桌子坐下,笑道:“那便麻烦沈娘子了。”
  “不麻烦,你坐着……我想想,你还伤着,不好吃口味太重的,怕冲了药性,不若我给你们做糊涂汤饼可好?”
  谢祁抬眸看向她。沈娘子似乎不知自己有个习惯,每当心神松弛之时便会不自觉露出笑来,而她笑的时候总习惯先弯起眉眼,又自然而然地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
  她从不如其他女子一般以帕子或是扇子遮掩唇齿,要维持贵女的体面与“笑不露齿”的风仪,她似乎从不想这些,想笑便笑了,脸颊透粉,眉眼弯弯,衬着午后的阳光,显得如此明眸皓齿。
  也总让他想起,谢家有一处山水庄子里,那仲夏庭园中,接天莲叶无穷碧之中摇曳的一枝荷。
  阳光慢慢从天心往西移去,斜斜地洒满了长街,也慢慢溢满了沈记这小小的铺子里。谢祁长久地望着她站在暖黄色的光里,不由也跟着一笑:“嗯,有劳了。”
  他不知什么是糊涂汤饼,此时此刻,他竟也变得糊涂,不愿多问。
  唯有砚书满脑子都是吃食,好奇地跟上去:“沈娘子,什么是糊涂汤饼?奴奴竟闻所未闻呢!”
  “等我做好了,你便知晓了。”
  沈渺笑着眨眨眼,扭身便进了灶房。
  糊涂面之所以叫糊涂面,自然是有什么放什么,以往人穷,粮食不够吃,便用各种蔬菜、野菜来凑数,手边有什么,锅里便会出现什么,它和疙瘩汤一样,营养丰富,还有养胃的功效。
  但后来沈渺去中原地区试吃那些大酒楼里的糊涂面时,这道因贫苦而诞生的菜也变得格外精致了。可不是糊糊弄弄便了事的,人家大师傅做出来的糊涂面非常讲究,面是手擀的,还要专用太行山的小米熬,再放入各式各样的好菜好肉,最后再下面条,一碗糊涂面能熬得又稠又香又好吃又营养。
  沈娘子没说何为糊涂汤饼,直让砚书心里猫抓似的,他不由踮着脚,用脑袋顶开了帘子,趴在柜台边看她忙碌。
  谢祁便也顺势看到了她忙碌的身影。
  “沈娘子,你的灶房好干净啊。”砚书看了会子突然大声感叹,莫说这样的小食肆,便是谢家的灶房,有时方厨子忙碌起来未及收拾,灶房里也能污秽得不堪入目,不仅有满地脏水来不及扫,还四处都是菜叶、蛋壳,条案上的肉菜也堆得乱无章法。
  但沈娘子的灶房不仅锅灶碗筷整洁,条案上一盆盆一碗碗,整整齐齐地摆着沈渺做汤饼要用的各色小料。蔬菜、肉类切好洗净,罩在竹罩子里,连面团也揉好了在醒面,多余的菜全都收拾干净,垒在角落的菜筐和木架子上。墙上还多钉了一整块的木板,板子上排列着整齐的木楔子,锅铲、勺子、刀具都在手柄处绑了麻绳,挂在了墙上。
  这灶房里虽然堆满了东西,却纤尘不染,井然有序,连抹布都刷洗得干干净净,一块块或是挂着、或是叠成方形放在桌角,让人看了便十分舒心。
  砚书越看越觉着不简单,伸长脑袋瞥见了菜筐里的蔬菜,更是啧啧称奇:“沈娘子你怎么连筐子里的萝卜都堆得整整齐齐?”
  这条案对面的木架子上放了好几个藤编筐,筐子里堆了白萝卜和胡萝卜,竟然不仅按颜色分开堆放,还每颗萝卜都是带叶子的萝卜头朝同一个方向,一层一层垒得整整齐齐。
  沈渺被砚书说得也探头一看地上的萝卜筐,跟着一笑:“这不是我垒的,是济哥儿垒的。他每日都帮我收拾灶房,这灶房能这样干净,一是做饭菜的习惯要好,一边做要记得一边收拾,二便是济哥儿懂事儿又勤快,他只要回来,便会过来帮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