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不立为太子以示嘉奖都说不过去吧?
但征南军不是他们两人说了就算的,如果只调嫡系去救驾,指不定被苍月国教做人啊。
所以,还得与梁毓景商量抽调一部分兵力。
梁毓景不想去,正好也有理由,毕竟要留个人下来,谨防南曦国反扑。
这理由无可反驳,但在救驾面前,又显得无足轻重。
至少,平王、恒王是头也不回地赶往京城表现去了。
而这两人一走,梁毓景觉得时机正合适,直接开始彻查隐户,重造皇册,清丈田亩。
他的动作不可谓不快,前期准备也足够多。
不少还沉浸在各种惊天消息里的大户们,只觉得眨眼之间,自己藏起来的财产,就这么消失了。
梁毓景在零陵郡大刀阔斧改制,前去的救驾的平王、恒王星夜兼程。
苍月国自然知道会有人来救驾,所以休整一天就发起了攻城。
京城这边虽然有些猝不及防,但抵御起来也不费事,毕竟和苍月国都打快一年了,怎么可能不做准备?
只是明睿帝老了,人一老,就怕死,也爱听谗言。
而颜玉懋这个近臣,也不是什么有铮铮铁骨的人,一听苍月国动手,就吓得忍不住嘀咕几句南下的事。
颜皇后近些年来,已经不止一次插手国政,但她却只有些小聪明,还没有养成大局观,一听兄长这般说,也动了南下的心思。
但她不是想要逃,在她眼里,苍月国不足为惧,之所以打成现在这个局面,完全就是萧氏、李氏不行。
颜皇后想要南下,全因京城离草原太近了。
就好比这次,苍月国快马加鞭,只两天就兵临城下了,太危险。
这枕边风一吹,明睿帝倒是真被说动了,他年纪大了,确实不敢、也不想再冒险了。
而且,明睿帝其实很清楚,萧临是有本事的,但萧临却也没抵挡住苍月国……
他也知道,这次苍月国绝对不可能攻破京城,但就像颜皇后说的,这里离得太近,太危险了。
不过,虽然明睿帝心中已经起了南下的心思,但值此战时,他不可能说出来动摇军心,只待苍月国退兵后再说。
但宫里的消息传不出去,可颜玉懋又不住宫里。
当然,颜玉懋没有大喇喇地去宣扬,只是一旦南下,他在京城置办的产业肯定要出手吧?
那这一出手,别人自然就听见了风声,再设上酒席,一套话……
这下好了,京城直接炸锅。
当然,消息仅在权贵之中流传,还未传播开,就被人禀告给了明睿帝。
明睿帝差点被气晕过去,他把颜玉懋大骂了一顿,随后立即封锁消息,并严厉警告知道消息的人不许外传。
一旦消息传开,别说南下了,苍月国能立刻打进来!
第252章 请立太子
南下的消息封锁住了,可一波权贵悄咪咪地出手产业,聪明人当然会注意到。
再结合城外的大军来看,机灵的已经悄悄跟上了。
但买方市场、卖方市场都是恒定的,这么多人一起出手,也没那么多人能接手啊!
且再小心,还是有痕迹,毕竟——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消息还是传开了。
但京城没有发生营啸这种情况,只是所有兵卒都失去了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护卫身后亲朋好友的军心。
这还打什么?
明睿帝倍感无奈,未免情况更加恶化,只得在早朝上提出了南下的想法。
但是,朝廷上很多大臣根本就不同意南下。
一些气性大的还放话出来:这时候南下,不就跟丧家之犬一样吗?他们死也要死在京城里!
旗帜鲜明主张南下的,当然是以颜家、平王、恒王一系,毕竟平王、恒王本就在江南,那是他们的主场嘛!
不同意南下的,则是淳王一系。
征西军虽然溃散,但淳王又没出事,如今还在收拢军队,打算杀过来救驾呢。
要是现在走了,岂不是白费功夫?
除了淳王一系是单纯为了利益不同意,还有一些大臣,家业都在京城,如今消息一出也不可能卖出去了,那还不如死咬着不走呢!
毕竟西边有淳王、南边有平王、恒王,京城里更是有禁卫军、五城兵马司,完全不必担心抵挡不住苍月国的攻势啊。
两方人马都是为了利益之争,自然绝不妥协。
明睿帝的态度也很模糊,就让两边吵,绝不偏帮那一方。
其实他打心底里就不想走,尤其是这个时机不行。
如果现在走了,那就成了临战脱逃、懦弱不堪。
明睿帝确实能让史官隐去这个评价,但苍月国兵临城下之际,身为皇帝的他却带着人南下了……
不用明写出来,光是这个时间线,后人都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明睿帝要脸,他接受不了自己身后名如此不堪。
更何况,明睿帝虽然算不上多么英明神武,可登基这么多年,还真没有什么昏君行为。
别说什么后宫那点事儿……宠爱几个妃子怎么了?又没有烽火戏诸侯。
甚至于,除了颜玉懋当上了尚书,其他妃嫔的娘家官职最高不过左侍郎,这也是大梁能承平多年的根本所在。
当然,现在就不太行了。
自从明睿帝过了知天命的年纪,皇子们个个长大直至壮年,立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稳定运转的大梁就变得摇摇晃晃起来了。
尤其明睿帝还迟迟定不下太子人选,放任几个皇子争来斗去,本就面和心不和的朝臣们被迫站队,成了面不和、心不和……
如果明睿帝是一心磨炼诸皇子的能力,那也好说,可他老房子着火,遇上了颜氏女……
尤其颜皇后还特别会生,两胎都是皇子,虽然十四皇子没养住,但十五皇子如今白白胖胖、玉雪可爱啊。
都说大孙子、小儿子,老人的命根子。
明睿帝就是个老人,大孙子不常见,可心爱之人所生的小儿子,明睿帝自然想给他最好的。
心爱之人已经是皇后,那么十五皇子,就得是太子。
只是孩子太小,头上那么多哥哥……哦不对,齐王、怡王英年早逝,又少了两个。
明睿帝倒也不是不心痛,只是孩子太多,他如今满心扑在十五皇子身上,悲恸来得快也去得快。
其实满朝的大臣们都知道,明睿帝想立的太子,只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孩。
但主少国疑,何必放着已经长成的皇子不立呢?
更别提,一旦明睿帝有个不测,那这大梁是姓梁,还是姓颜?
种种情况交织之下,一部分朝臣没有争论到底南不南下的问题,而是旧事重提——
立太子。
正好,苍月国都打上来了,现在立太子也是为了以防不测嘛!
如平王、恒王、淳王一系的大臣,也觉得时机太好,纷纷上折子请立太子。
甚至有的还直接明着说,南下可以,把太子给我支持的皇子就同意。
值得一提的是:安王、诚王、流放岭南的四皇子、以及梁毓景这个秦王,都没有支持者。
朝中几大派系天天吵架,城门外苍月国没有退兵。
简直是内忧外患,全都齐全了。
明睿帝烦躁得嘴皮都起泡了,近日里喝的茶水都换成了黄连水,下火。
偏偏这时候,不立太子是不行了。
因为这是现在安定人心、安抚朝臣的唯一办法。
御书房里,明睿帝屏退所有人,叫来司礼监总管太监。
“赵大伴,给朕说说几个皇子。”
“是。”
赵公公今年已经六十岁,是从小就服侍明睿帝的太监,如今虽领着司礼监总管的职,但却已经不管事儿了。
但他只是不管明面上的那些琐事了,明睿帝的眼线归他管,消息也全都汇报到他这里。
“安王殿下十分悠然自得,前些日子刚传来消息,府上有了喜事,那怀孕的侍妾正是皇后娘娘赐下的,已经有了一个月身孕,娘娘眼光是真的好啊!”
明睿帝勾勾唇角:“你这老奴,在朕跟前夸可没赏钱领!”
“奴婢有感而发,可不是为了赏钱。”
赵公公继续道:“平王殿下自从去了武陵郡,便与兵卒们同吃同住,虽然根据几次战前讨论来看,殿下并无什么建言,但从殿下与武陵郡的大户们交流来看,口才极好。”
明睿帝冷哼一声,老二也就嘴上有几分本事,可惜贪财好色,后院里几十个侍妾,都快住不下了。
好色就好色吧,如今三十一岁的人,膝下就一个庶子、一个庶女,女人再多又有什么用?
“你继续说。”
“是。四皇子殿下……前些日子的消息称:殿下魁梧了些,许是补药喝多了;上火也极其严重,岭南的荔枝确实不宜多吃。”
明睿帝面无表情,老四算是废了。
赵公公低眉顺眼,哎,他已经尽量捡好话说了,可惜实在是没什么能夸的。
第253章 前任爱子
想起糟心儿子,明睿帝就觉得火气上涌,他赶紧喝了口黄连水,眉头微皱,示意赵公公继续说。
“诚王殿下最近迷上了莳花弄草,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在南山’的意趣。
恒王殿下一心扑在南曦国这边,城阳郡那边的事务有些懈怠,且因为大量的船只、水手都随殿下征战了,海上生意倒是萧条不少。”
赵公公觉得这话说得有些上眼药的意味,连忙又补充几句道:
“不过恒王殿下与平王殿下、秦王殿下联合两面夹击南曦国,出了不少力,南曦国根本无力抵抗。”
明睿帝慢慢“嗯”了一声,心里却想:老七处处都不出挑,虽说生意瞧着是越做越大了,但比起老九当初在天水郡的作为而言,还差得远。
更何况,苍月国侵袭边境,老七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上书请求划去五公主的名字……
一旦划去,相当于皇家不认这个公主,那远在苍月国的五公主,不死也得死了!
对一母同胞的妹妹竟是如此绝情,明睿帝没说什么,却是看不上眼。
当然,明睿帝从未在人前表露过,事实上,只有特别看不过眼的,他才会表露几分嫌弃。
赵公公没看出来什么喜怒来,只好继续往下说:
“秦王殿下在调兵遣将上颇有几分天赋,虽然旁人都说是运气好,但奴婢觉得,南曦国能被征南军打得节节败退,秦王殿下当属首功。”
赵公公想着最新传来的消息,觑着明睿帝的脸色接着道:“此番祸乱,平王殿下、恒王殿下得知消息后立即点兵准备救驾,但南曦国刚消停,秦王殿下唯恐其反复,留了下来。”
明睿帝轻哼:“他当然不会来救驾,不就是怨朕吗?朕改换他的封地,老九气性大,他生气到现在也不足为奇。”
赵公公心想:前任爱子到底还是有些不同,瞧瞧如今皇后娘娘一手遮天,可贵妃娘娘不也安安生生的吗?
不过倒也不稀奇,毕竟贵妃娘娘安分守己不争宠,皇后娘娘压根找不到理由打压她。
秦王殿下更是一个月都去不了几次府衙,比起别人亲力亲为、一心揽权,可谓是不争不抢。
加上亲舅舅改投淳王,几个岳丈也相继失势,倒是与安王、诚王一般无二了。
不过就能力而言,秦王殿下还是要出色许多。
赵公公看得分明,无论是经商、还是打仗、又或者内政,其实都不差,不过这些话可就不能说了。
最最重要的是:秦王殿下这一退,倒是赢得了几分回护。
明睿帝的态度,其实也是这两年才转变的。
赵公公侍候这么多年,自然知道明睿帝的心思,此时便跟着夸了起来:
“三位殿下攻打南曦国,其中缴获无数战利品,但唯有秦王殿下,每次都是拿出一成赏底下兵卒,一成赏带兵出战的将领,三成收入库房,剩下五成悉数送往京城……由此可见,殿下虽然心里有气,可对您的孺慕之情却没变。”
明睿帝闻言便笑了起来:“这倒是正理!不贪财、不好色,前些年后院里不成样子,如今七个孩子都养住了,倒也是沉稳了很多。”
赵公公便顺着又夸:“要奴婢说,都是您眼光好,秦王妃贤良淑德,不仅给您添了两对龙凤胎孙子孙女,还把另外三个也平平安安养大了。”
明睿帝听他说起秦王妃,自然而然便想起了虞贵妃,毕竟元香雪是虞贵妃赐下的人。
想起虞贵妃……明睿帝的表情柔和几分,却没有一会儿去见见旧人的想法,只感慨一问:“贵妃如今可好?”
赵公公低眉顺眼,轻声道:“娘娘一切都好,只每日面向东方坐,抚琴烹茶,似是……”
明睿帝摆摆手打断道:“不必再说,只是不可短了缺了翊坤宫的份例。”
赵公公便不敢再说,只应声:“是,奴婢省得。”
“继续说吧,还有老十这个混账东西。”
“征西军杀良冒功一事已经查清,淳王殿下知情,但没有阻止。”
赵公公虽是个太监,可在司礼监也是读了书的,尤其要读忠君爱国的书。
因此,他最看不上淳王一系,杀良冒功这种事都做得出来,就算以后荣登大位了也不是个好东西!
相比起其他皇子的种种问题,贪财好色、能力平平都不算什么,至少人品过得去啊!
赵公公也不怕在明睿帝表露这种情绪,因为他知道,明睿帝其实也恨极了此事。
若非杀良冒功一事,苍月国怎么可能打上京城来?
果然,明睿帝面若寒霜,虽然没骂出声,但想来气得很。
因为一大杯黄连水,他眼都不眨地就喝下去了。
“皇上,您消消气,如今平王、恒王正在赶来救驾,那苍月小国,这几天频繁攻城,不也正是怕了吗?”
明睿帝撂下空杯子,吐出口气:“去把殿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宗人府宗令、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叫来。”
赵公公心神巨震,这个时候叫这些人来,为了什么不言而喻。
他赶紧退出御书房去,吩咐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去请人。
不一会儿,本就待在政事堂办公的大臣们陆陆续续过来,赵公公一一行礼问好,先引进了隔壁的暖阁里,等一会儿人齐了再进御书房。
先来的是宗人府宗令、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这三个比较闲的,他们这职位吧,说事儿多,那确实多,但都能交给底下人去办,需要他们出面的还挺少的。
现在这情况被叫来,心中都有猜测,不过因为站队不同,倒是没什么交流。
很快,殿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八人联袂而来。
136/163 首页 上一页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