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北宋靠摆摊——易楠苏伊【完结+番外】

时间:2024-10-23 14:42:16  作者:易楠苏伊【完结+番外】
  张老头疑惑,“你不让我帮你盖房子?”
  “等你将来手头宽裕,折面现银给我吧。”张希瑶向来不吃亏。大伯二伯有的东西,她一样也不能少。
  张老头就知道她不可能吃亏,仔细想想也成,“好!我答应你。”
  晌午吃饭的时候,张老头把三郎跟里正家孙女定亲的事说了,然后问,“老大两口子,你们有没有意见?”
  被问到头上的张大伯和陆氏有点激动,“我们真能娶里正家的姑娘?”
  “哎呀,这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
  张希瑶对他们的反应也早就猜到了。她看了眼三郎,这孩子正在跟碗里的肉做斗争,明明咬不动,眼睛还直勾勾盯着锅里。
  张二伯就很吃惊,“里正怎么会同意把孙女家过来?他是不是知道什么了?”
  他家只有几十亩荒地,房子也没盖。村里有闺女的人家都不可能同意嫁过来。里正居然敢。
  他眼睛扫了一圈孩子们,难不成是这些孩子说漏了嘴?
  孩子们见他目光不善,心里委屈,“我没瞎说!今天之前,我都不知道咱家赚了多少钱。”
  主要是他们不识数,算不明白账。
  张老头摆手,“不是他们。是我答应给二十贯聘礼。他就同意了。”顿了顿又道,“不过里正应该也能猜到咱家还有些钱。又是买地,又是买山,还要盖房子,还要给三郎四郎读书。家里没钱敢这么花钱吗?”
  只是里正一直以为是卖书得来的银子。他们也是这么对外说的。
  张二伯松了口气。
  张老头又叹道,“你别以为里正就很富。他家三个孙女。大孙女嫁给牛家庄的里正儿子。给了二十贯聘礼,一分钱没留下,全部让她带走,还得给二十贯嫁妆。二孙女也是如此,他一年到头也就赚个十来贯。还得给孙子娶媳妇。哪能把钱全送给外人。”
  “那她孙女给多少陪嫁?”张二伯好奇问。
  “他说不多,最多给十贯。”张老头叹气,“他说年后也要开荒,给孙子多留些家底。估计他也回过味来,不能为了面子,就把钱全往外扔。”
  这是里正的心里话,其实何尝不是张老头心里所想。他看向夏花和秋花,语气带了点警告,“村里那些女孩生下来就被掐死了,我们对你已经够好的。不仅把你们养活大,还给你们找个好亲事,还送陪嫁。你们到了婆家可不能忘了本。”
  秋花年纪小,嘴笨,一脸的无措。倒是夏花在汴京卖货,嘴巴甜,当即就表态,“阿爷,你放心吧。有好事,我肯定第一时间想着哥哥弟弟。”
  许氏看了眼张希瑶,“爹,你别光说夏花和秋花啊。还有阿瑶呢。”
  张老头淡淡道,“阿瑶不外嫁。”
第57章
  一句话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张婆子倒是早就知晓,不过她是个善于演戏的人,表现得跟其他人一模一样。
  张二伯瞪大眼睛, 不可思议看着张希瑶。
  许氏手上的筷子抖落在地,她也顾不得弯腰捡起来, “阿瑶是要留在家招赘?”
  张老头淡淡道, “是啊。要不然你们两家谁过继出一个儿子,逢年过节也能给老三烧纸。”
  许氏忙不迭摇头, “不用了。”
  她可舍不得。她就两个儿子,虽然二郎不听话,但也是她十月怀胎, 辛苦生下的。四郎还在念书,就更舍不得。
  二房舍不得,大房就更是如此了。
  张二伯当即表态,“阿瑶招赘也挺好的。三弟将来也不怕没人供奉。”
  张大伯和陆氏也都点头, “对, 这主意挺好的。”
  这事就算定下了。
  大家继续吃饭。大郎夹了一块肉, 放进嘴里嚼了十来下, 腮帮子都嚼疼了, 也没能将它嚼烂,他就把吃了一半的肉放到桌上,“这什么肉啊?怎么这么弹牙。”
  陆氏见此,直接将儿子吃了一半的肉夹到自己碗里,“牛肉。”
  古代也是吃牛的。一般大户人家想吃牛肉会故意出高价, 农户为了多赚钱, 就让一年多的牛出意外死了。而百姓吃牛肉一般是老牛干不动了。这样的老牛一般都是养了二三十年。它的肉质很粗,而且很难嚼。可即便如此, 依旧有无数农民趋之若鹜。因为它的价格很便宜,一斤只要五文。这对于常年不见油腥的底层百姓是难得可以开荤的机会。
  张婆子无奈,“我已经用大火熬了三个时辰。满满一大锅的水熬得只剩下一碗。可是还是咬不动。”
  连大郎都吃不动,就更不用说牙口不好的她了。她只泡了些汤汁,肉连碰都不碰。
  张希瑶想了想,“阿奶,其实可以在锅里加山楂。这样能煮得烂一些。”
  张婆子惊讶看了眼孙女,“当真?”
  张希瑶点头。
  “哎呀,那下午那顿你来做吧。我买了二十斤呢。这次只煮了三斤。”张婆子直接放弃了。她怕她来做把牛肉又给糟蹋了。
  张希瑶闲着也是闲着,觉得没问题就答应了,不过她有点好奇,“谁家的牛死了?”
  “王地主家呗。”张婆子笑道,“咱们村只有他家和里正家有牛。他家有三头牛,这个老牛八月那会儿就不能动了。他为了年底好卖肉,愣是让它活到现在。要不是为了赚钱,那个老抠不可能一直白养他。”
  张希瑶听阿奶吐槽王地主,有种莫名的喜感。明明阿奶也很抠门,可她愣是能在王地主身上找到优越感。
  “对了,王地主家的小儿子定亲了吗?”张希瑶也是爱八卦的性子。这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信息交流不发达,只能靠村里的八卦解闷。
  张婆子点头,“定了。是隔壁村的,家里也是富户,陪嫁有五贯钱,聘礼也全让她带回来。听说她有三个哥哥,农闲时经常去汴京帮人扛活。力气大着呢。”
  张希瑶听着这姑娘在家挺受宠,能够有五贯陪嫁,在农村算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农女也只有一件衣服或是几块布作为嫁妆。可她父母为什么会把她嫁给王地主家呢?这不是把闺女往火坑里推吗?
  张希瑶怎么想就怎么问了。
  张婆子却是不当一回事,“省钱好啊。不出去鬼混,赚的钱全带回家。踏踏实实过日子,多好啊。再说了,王地主今年都五十多了,她熬上十来年,就能当家作主。多好。”
  张希瑶仔细一想,古人寿命很低。满村上下有一百多户,也就一个老人家是七十往上。六十岁有几个,王地主活到六十的概率都很低,阿奶的话还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不过张婆子话峰一转,“不过我几个孙女可不能嫁进这样的人家。本来就瘦,嫁进去,那得瘦成啥样啊。”
  夏花和秋花看着她,眼里多了点感动。
  吃完饭,陆氏负责洗碗,许氏则是神色复杂看着张希瑶。
  张希瑶不明所以,不过她也没有问,而是去灶房继续炖牛肉。家里没有山楂,张婆子就去村里有山楂的人家换了十来颗。张希瑶就放进锅里一起煮。灶膛添了柴禾,也不用一直待在这儿盯着灶膛,时不时过来看一眼就行。
  她本来想回屋,却听到墙外有人在哭,她出来一瞧,正是二郎哥蹲在墙角偷偷抹眼泪。家里人都在屋里,也没人注意他。
  张希瑶原本想当作没看见,可是看他哭得这么惨,她又于心不忍。
  只好蹲到她旁边,“你没事吧?”
  二郎看了她一眼,用袖子擦了擦眼泪,一声不吭。
  看样子二伯娘死活不同意他和杏花的婚事,张希瑶叹了口气,“其实你想救杏花,不是非要娶她。”
  二郎激动地抓住她袖子,“你有办法?”
  “劝二伯娘同意你和杏花的婚事,我帮不了你。不过,杏花嫁进徐家就太可怜了。我帮杏花一回。还有一两个月,蘑菇就出来了,你跟杏花说,让她到时候采一百斤干蘑菇,我给她十贯钱。”张希瑶也不想好好的姑娘嫁进徐家那个火坑,那样变态的人家基因就该断了。她帮杏花一把就当跑腿了。
  二郎眼睛唰得惊人,“好好好!我去跟她说。”
  他腾地站起来,就要往外跑,张希瑶提醒他,“你让她别把蘑菇的价格往外说。”
  当然就算杏花真的往外说,张希瑶也可以不承认。因为在那些村民心里五十文已经算是高价。一百文根本不敢想。
  二郎颔首,“明白。”
  说完,他呲溜一下跑走了。
  张希瑶看着他的背影远去,就算杏花解了这一时之危,可二伯娘也不会同意二郎娶杏花。他高兴得有点早了。
  就在这时,张老头在院子里喊她的名字,张希瑶答应一声,进了院子,“阿爷,你叫我?”
  张老头招手让她过来,“我也不识字,你跟我一块去里正家,帮我看看那个童生教的怎么样?”
  张希瑶懂了,阿爷这是怀疑童生教的不好。
  两人往外走,张老头就叹气,“三郎四郎每次上学就跟要他们命似的。你爹小时候读书也没像他们这样啊。到底是他们的问题,还是先生的问题?”
  之前张老头根本没怀疑先生,可之前张希瑶说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先生跟先生还是不一样的。有的先生就是不会教。
  到了里正家,他们家房子很气派,青砖大瓦房,村里独一份。
  王地主家算是富的,但那家抠搜,根本不舍得盖这么好的房子。依旧住着土坯房。
  里正给先生在前院单独开了个门,教孩子们念书。
  他们到的时候,有个小孩趴在窗户底下,嘴里念念有词。张老头眯眼打量,“那不是你大爷爷家的石子吗?”
  张希瑶点头,“是他。我之前在家门口练字,他还跟我学呢。这孩子是个刻苦好学的。”
  张老头收回视线,就让张希瑶站在窗户底下听。也不好让她进去,因为男女七岁不同席,张希瑶跟男孩子在一个屋里学习不合适。
  张老头没有旁听,而是进去找里正商量事情。
  张希瑶在边上旁听,她就站在边上,石子偶尔会探出头,看一眼窗边孩子的书。
  因为古代没有黑板,先生教字,就会直接让他们照着书念。石子没有书,他就只能偷看别人。
  往常都是这么干的,但这次坐在窗边的孩子发现了,直接向先生告状。
  其实先生早就发现这事。之前一直装作不知道。可现下学生提出来,他不可能不处理。要不然大家都来旁听,谁给他交束呢。
  先生出来一瞧,发现窗户边站着两个人。
  张希瑶大大方方冲他点了下头。
  先生也没当一回事,而是看向她旁边的石子。
  学堂里的孩子们趴在门边,四郎看到张希瑶也在,冲她挤眼睛。
  张希瑶无语,这孩子怎么这么贪玩?!
  其中一个孩子指着石子,“就是他!每次我们上课,他都在外面偷听。”
  石子局促地站在窗户底下,低头脑袋,一声不吭。
  先生走到石子面前,“你会了多少?”
  石子见他没有责备自己,大着胆子告诉他,“我学了三十多个字。有些是姐姐教的,有些是听来的。”
  这姐姐自然是指张希瑶,不过这孩子并没有当着先生的面说出来。而是用了个代称。
  石子说完,又补充,“我已经会背千字文。”
  张希瑶就是先从千字文学起的。不过她到汴京做生意,也把千字文的书给带过去了。石子满打满算只跟她学了几天而已。没想到孩子居然就记住了。
  “还有三字经,我也会背。”
  张希瑶可没教他这个。她千字文还没学完呢。不过这学堂的先生却是先从三字经教起。
  先生摸摸他脑袋,又现教他一句论语。这孩子从来没听过,但是念了两遍后,他就会背了。
  先生大喜,“你家在哪里?”
  石子还没回答,告状的孩子已经开口了,“他家住在第一排第三户人家。”
  先生冲石子道,“你先回家,回头我找你爹娘谈谈。”
  石子有点害怕,小身子抖了抖,黑亮的眸子看着先生,满是乞求。
  先生却是不为所动,“回去吧。”
  石子三步一回头走了。
第58章
  张老头从里正家出来, 张希瑶跟他一起往回走。
  “怎么样?”
  张希瑶不得不承认,这个先生教得没问题,“可能三郎四郎读书天分真的有限。”
  张老头听完, 停下脚步,张希瑶在这一瞬间发现他的背佝偻着, 像是被万千重物压过似的。
  张希瑶瞧着有点不忍心, 但她还是道,“这两个孩子太瘦了。平时营养不够, 坐不住。想让他们将来考上秀才,还是让他们多吃些好的。”
  在她的认知里,小孩子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念几遍就该会背才对。她小时候也是如此。而且她的那些同学也多是这样。
  可是三郎四郎的记忆力真的不行, 那双都背了十来遍,他俩愣是记不住。
  石子念了论语的内容两遍就记住了,在先生看来好像很了不得。可在张希瑶看来,其实石子的表现只能算是正常水平。
  不过想到石子平时吃的还不如三郎四郎, 她又觉得石子的读书天赋还是有的。
  张老头叹气, “没有天分就是没有天分。吃再多, 也只是长个头。”
  张希瑶也不确定三郎四郎吃得好, 脑袋能不能灵光。不过她把石子的表现跟张老头说了, 她觉得一般,但是先生见多识广,他惊为天人,说不定这孩子真是读书的料。
  张老头刚刚灰败的神色立刻有了血色,像是被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当真?”
  “你可以问先生。我也拿不准。”这只是张希瑶的猜测。
  张老头却是迎来了新希望, “你先回去吧。我留下来等先生上完课,我问问他。”
  张希瑶回了家, 继续忙着炖牛肉。加了山楂,牛肉炖得比较快。
  秋花趴在灶房门口,问她锅什么时候能空出来。
  “炸油条?”
  “对!我看那面已经差不多了。夏花说等你把锅空出来,她才能炸。”比起柴得发硬的牛肉,秋花还是更喜欢油条。油滋滋的,吃着就香。
  张希瑶估算下时间,“差不多要一个小时辰。”
  秋花点头,兴冲冲去找夏花。
  张希瑶回屋,张婆子正在堂屋缝被套。
  堂屋铺了两张席子,把被子给拆了,里面的木棉花胎千疮百孔,张婆子把木棉花胎的线给拆了,然后把棉花往缺口的地方铺。
  张希瑶诧异,“不弹一下吗?”
  她小时候看过阿奶弹棉花。就这么铺,棉花没有发挥最大价值。
  张婆子比她还愣,“弹棉花?怎么弹?”
  不怪张婆子不会,而是他们这地方根本不种棉花。
  张希瑶其实也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她用竹子简单做了个弹弓,然后拿了捣蒜的棍子来弹。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