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言情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黑月光她只想夺权——元余【完结】

时间:2025-01-16 14:49:45  作者:元余【完结】
  没想到突发意外,将施元夕牵连了进来。
  他不便露面,这才写了信笺提醒。
  而就在他走后不久,施元夕下了马车,步行到国子监门外。
  还没进门,就看见国子监内涌出了大批官兵,方才见过的徐京何,站在了队首,身侧站着的,应当是现任国子监祭酒。
  祭酒神色难看,冷声道:“所有学子列队,例行入院检查。”
第9章 完全一致
  国子监外热闹不已。
  作为大梁官学,国子监是有不少的规矩,但这么大张旗鼓地要入院检查,还是头一回。
  “好端端的,怎么突然要入院检查?”
  “不知道啊。”有人小声道:“看这个架势,只怕事情不小。”
  “今日是新学子入学第一日,莫不是跟这事有关?”
  看一众学子疑惑不解,徐京何开口道:“今晨,国子监收到了一封举报信。”
  周遭突兀地安静了下来。
  徐京何环顾四周,却没有再继续解释。
  只说有举报信,却没有明说具体缘由,也不知是这缘由不好说出口,还是怕打草惊蛇。
  国子监学子都是聪明人,也清楚拿出这么大的阵仗,必定不会是小事,许多人反应过来后,便开始自行排队进行入院检查。
  施元夕注意到,门口检查入院的人,不光只是查了他们携带的物品,而是仔细核对了每个学子的身份和文书。
  在通过了国子监入学考试后,每位学子都获得了入学文书。
  这份入学文书上,加盖了朝廷的印章,也代表了他们国子监学子的身份。
  入学检查的队伍共有七列,施元夕缓步走向了女学子那一列。
  谢郁维递来那张信笺是个什么目的,她暂不清楚,但上面明晃晃地写着徐京何的名字,所以她在下车前就已经处理了。
  二房马车上有一个精巧的香炉,她让乐书点燃香炉,将信笺烧了。
  女学子队列人不多,很容易注意到她,她在各式目光的注视下,行至队列前。她带的东西不多,除文房四宝外,多是些书。
  检查很快结束,女夫子连她身上的荷包都摸了个遍,确认无误后,才让她们进去。
  书箱交给了乐书,她被国子监的人领着,先行进入了院内。
  入院时,施元夕从国子监官员的身边经过。
  徐京何轻抬眸,鼻尖萦绕着浅淡的香料味。
  施元夕被领到了静思台。
  静思台是国子监内最大的一个学宫,可容纳几百人。
  她刚一进来,便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这位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施家三小姐?”
  “……看来当真是把所有的新学子都带到静思台来了。”
  今日前,还是有不少人对施元夕的名次有异议。
  但在国子监内,不会有人直接表达出来。
  施元夕看在了眼里,并未出声。
  她坐在了早已安排好的位置上,静观其变。
  很快,徐京何便领着众多官员进了静思台。
  四周安静下来,徐京何站在了台阶上,抬眸扫想了底下所有人,开口道:“有人向大理寺举报,称国子监入学考试中,有学子买通举子,代考舞弊。”
  一语掀起千层浪。
  静思台内,无数人闻之色变。
  这次入学考试,各项都把控得尤其严格。这种情况下,还是出现了代考舞弊之事,且被人捅到了大理寺去,这事不论真假,他们这些学子都会遭到质疑。
  更甚者,还会影响到了之后的科举。
  毕竟,国子监入学都能舞弊,那科举岂不是也能够让这些人为所欲为?
  难怪整个国子监官员都这般严肃。
  底下的人,惊慌有之,气愤有之,质疑者更不在少数。
  徐京何都看在了眼里,却任由他们发作,在一片混乱中,他不疾不徐地道:“事关国本,国子监需得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交代。”
  他目光扫向了所有人,淡声道:“是以,国子监特邀大理寺、礼部官员,于今日在静思台中,亲自监考所有新学子——重考策论。”
  满场俱静。
  施元夕轻垂眼眸。
  所以门外核验文书,是为了确保他们都是学子本人。
  检查入院,是为了避免有人携带小抄入内。
  甚至为了可以更直接地检测出他们的真实水平,在门口时,也没有提及任何代考舞弊的事。
  其目的,就是为了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要让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重考策论。
  而选择策论,则是因为策论在科举和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占据着重要地位。
  也较能体现一个学子的综合素质。
  不过。
  眼下这个场面,怕是许多人都没预料到。
  施元夕注意到,有好几个学子,脸都已经白了。
  这便有趣了。
  施元夕轻垂眸,若真的有代考舞弊的事,那必然不是一个学子能轻易做到的,背后尚且不知道要牵扯出多少官员。
  小心徐京何。
  施元夕轻挑眉,所以,把代考舞弊一事挑在了明面上的人,是徐京何?
  周围闹哄哄的,还是有不少的学子不愿意重考。
  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觉得会影响自己的评分。
  可他们别无他法。
  这事已经被闹得很大,若不重考,国子监的学子名声都会受到牵连。
  到这个地步,他们愿不愿意已是小事。
  对国子监而言,保住官学的名声和地位更加重要。
  重考势在必行,他们带进国子监的所有东西,都被另外保管了起来。
  徐京何让国子监的人派发了文房四宝。
  大理寺和礼部的官员也被请到了静思台中。
  气氛诡异,所有的人都望向了徐京何。
  徐京何却并不着急,他将所有的人晾在了静思台一刻钟。
  等到在场的人都坐不住时,才去而复返。
  和他一起进来的,还有一人……
  施元夕听到了身侧的人倒吸了一口凉气,轻声问了句:“这位是?”
  那人想也没想就答道:“三朝元老林公啊,也是当世大儒!你怎么连他都不认识?”
  这人理所当然回了句话,才发觉不太对,一回头,看见是施元夕,微愣了下。
  施元夕对他轻颔首,态度坦荡。
  那学子顿时对她产生了些好奇,便多嘴说了几句:“林老前些年已经致仕,但在天下读书人心中,仍是地位超然。”又小声道:“徐司业请他老人家来坐镇,可见对此番重考格外重视。”
  只怕不只是重视那么简单,施元夕面上不显,也低声道:“多谢同窗。”
  她话音刚落,对方还来不及回话,上边的徐京何便道:“本次重考的策论题,将由林公现场出具。”
  果然。
  施元夕垂眸,林公学识了得,还有着这样的身份,由他现场出题,可以直接杜绝任何舞弊之事,且还能直截了当地试出在场学子的真才实学。
  听到现场出题,许多人心头便是一慌。
  等到那道由林公亲自书写的策论题展示在了他们面前后,更是脸色都变了。
  今年年初,北方遭了灾,林公的策论题就是围绕着受灾来的。
  难度之高,几乎可以堪比科举策论。
  徐京何道:“因是特殊情况下重考,请各位尽量精简作答,答题时间为一个半时辰。”
  这话一出,底下的人就再也顾不得多想,慌忙开始答题。
  施元夕没急着动手。
  重考对她来说并不难,涉及朝堂争斗的事也与她无关,但有一点很重要。
  那便是她的重考成绩。
  和之前一样,不能太高,但同样的,也不能太低。
  徐京何没有明说,但在场谁人不清楚,这场若是考差了,说不准就要跟代考舞弊之事有所牵连。
  所以别的学子都是卯足了劲地要考好,施元夕则不同,她更需要把握好这个度。
  仔细考虑后,她才提笔落字。
  一个半时辰转瞬即逝。
  施元夕收笔,看着国子监的人将所有答卷收了上去。
  到这里,他们学子该做的事情便算是完了。
  没想到的是,徐京何并没有让他们离开,而是发动了整个国子监的学正、到场的礼部官员一起,现场阅卷!
  不光直接现场阅卷给出评分,且还跟他们第一次入学考试的策论评分进行对比。
  “两次考试的情况不同,评分有差异正常。”见底下的人惴惴不安,徐京何出声道:“但策论一项上,差异不会过大。”
  “因此番特殊,若有差异过大者,需得要配合大理寺调查。”他微顿,抬眼扫视所有人:“查证后,有代考之实者,将以舞弊罪论处。”
  “有包庇、隐瞒、协同者,同处之!”
  有人当即腿都软了。
  这场重考,不只是为正名,更主要的目的,则是为揪出所有代考舞弊之人。
  没错,是所有。
  施元夕垂眸,向大理寺告状的人是谁不清楚,说了多少也不知道,但徐京何用这种方式,却是要将所有的水货都揪出来。
  名为重考,实则洗牌。
  这么多官员,还有林公在现场,阅卷速度非常快。
  仅一个多时辰,便揪出了十几个评分差异巨大的人。
  这中间,甚至还有三个甲等院的人。
  被揪出来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喊冤。
  可两份答卷摆在了眼前,差距实在是巨大。
  入学考试的是甲等,今日答出的这份,却是连最末等都够不上。
  这般大的分差,还敢张口喊冤,那就真的是将在场的人都当作傻子了。
  如徐京何所言,状态不一,两份答卷,一份甲等,一份乙等都尚且能说得过去,可一份甲等,一份狗屁不通,可不是一个状态不好能盖过去的。
  越到后边,余下没出评分的学子心头就越是慌张,尤其是今日表现不佳的,都提着一口气。
  施元夕身侧的那个学子也是如此。
  但他却有实才。
  入学考试评分为甲,今日也同样为甲等。
  和他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也充分说明了重考的公正性。
  顺利通过后,那学子长松了一口气,下一刻,就听到了施元夕的名字。
  这个名字一出,不仅是这个学子,整个静思台的人,都抬眸看了过来。
  在场大部分学子都知道施元夕是谁,许多人也对她的入学评分抱有怀疑。
  再有这代考舞弊的事出来,有些人面上不显,实际上这一天内,已经频频往她身上看了。
  一个女学子,尤其还是一个名声那般的女学子,考上甲等,本就不可思议。
  但若是用了些旁门左道,便也能说得过去了。
  当然,未必会是替考,但既然能有人替考,那必然能有其他的方式作弊。
  是以,一整天下来,许多人都很好奇施元夕的评分。
  徐京何手里拿着施元夕的答卷,和之前许多答卷不同,这份答卷上,出现了多种不同见解,但同种判定一样的评分,由于判卷的人各有所想,所以评分争议颇大。
  今日的头名是谁暂时还不清楚,但最具争议的,必定是施元夕的这份答卷。
  这篇文章,他也看了。
  他给出的评分,和林公的一样,也跟所有判卷的人中心评价一致。
  徐京何抬眸,目光落在了远处的施元夕身上。
  隔着人群,他看到了她神色坦然,在周遭阵阵的议论声中,平静地望着他。
  徐京何微顿,缓声道:“施元夕,评分为——甲末。”
  在一众各有缘由的评分中,徐京何给出了这么一个总评分。
  当下,满场哗然。
  徐京何却在这样的喧闹中,又补充了一句:“与入学考试的策论评分,完全一致。”
  不是有所悬殊,更不是悬殊巨大。
  而是刚刚好,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和她的入学评分,达到了惊人的完全一致!
第10章 以示公正
  所谓的完全一致,并不是指她将两篇文章写得一模一样。
  而是两篇文章的写法一致,错处一致,甚至连得分点都相同。
  施元夕的入学考试中,策论表现较为一般,其原因在于她对朝堂政策了解甚少,许多东西看着都像是凭借自己的揣测写出的,论点平平,却又文采极佳。
  眼前这篇策论,则是完美复刻了她入学策论的优缺点。
  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人之手,出现同样的失误,又具备同样的出彩之处,似乎是颇为正常的事,也符合他们这次重考的评定要求。
  ……可这篇文章,就好像是一篇专门为重考定制的文一样。
  若能有这般能耐,便不只是一个甲末那么简单。
  徐京何都觉得施元夕非比寻常,底下的人就更加惊讶了。
  “甲末?她竟真有这样的能耐?”
  “……从前确实听说过,她在女学内表现优异,也一直都有些才名。”
  可在场的人心中都清楚,女学的才名和眼下国子监考的内容,是绝对无法相提并论的。
  “只能说,她为了能够给自己重新建立优势,耗费了不少功夫。”
  毕竟,施元夕之前已经名声尽毁。
  “也是,现在也有些人家,在培养女儿时,会让女儿跟着读书识理,这样一来,女儿日后也能和夫君多些话说,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京中有不少官宦人家也是这么想的,否则国子监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女学子了。
  不过,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能粗略读懂就行。
  像施元夕这样的,还是极少数。
  但这个话说出口后,许多人都想到了施元夕的出身。
  她无厉害的父兄,如今名声还坏了,这等情况下,不就只能剑走偏锋,在其他方面下苦工夫去钻营了。
  总归,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她为着名声为着婚事为表现给施家看等等,什么都有可能。
  唯独一点,便是不可能为着仕途。
  这条路对于正常男子,甚至是他们这些有家中背景的男子,都不甚容易,更别说一个女子了。
  大梁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施元夕的评分让静思台内热闹了些许。
  可还没持续多久,场中的学子便再次变了脸色。
  上首的徐京何,又命人扣下了一个甲等院的学子。
  这学子入学考试的评分与施元夕一样,同为甲末,这次的策论重考,却只拿到了丙末。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