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你们对燕国出手的理由?”阿赫玛大汗压着怒火质问。
他一把将夏国的国书砸回使臣怀里,怒不可遏:“燕国因为财力不足才不便出兵,你们倒好,竟然想要举国搬迁至燕国,真是——”
阿赫玛大汗铁青着脸,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夏国的无耻。这些人自诩礼仪之邦,结果做的事情却无耻之尤!自己打不过北戎,就用如此毒计来拖燕国下水!
是他先前信错了人,竟还以为夏国都是良善之辈。
使臣擦了擦自己脑门上的汗,继续冒死开口:“大汗先不遵守约定,夏国也别无他法。朝廷已经释放了一批死囚朝燕国押运,若是来日北戎当真攻克襄阳,整个夏国朝廷都会迁徙至燕国,至于夏国的军队、百姓,自然也会跟着一道过来。”
大不了,江南的城池他们都不要了,丢给北戎,人来燕国避难就是。至于燕国能否容纳夏国臣民、是否愿意容纳夏国臣民,那都不是他们现如今要考虑的事。反正燕国人先不要脸的,他们将家换到燕国来,又有什么不对劲呢?哪怕他们不赚,也不能叫燕国跟在北戎身后捡便宜,总而言之一句话,燕国别想讨到好。
换家战术一出,燕国君臣比吞了一只苍蝇还要恶心。
夏国即便打不赢北戎,可若是举国搬迁到燕国,势必会引起燕国骚乱。届时,他们想要作壁上观便不可能了。
燕国那些已经气疯的大臣甚至想要拿夏国使臣开刀,阿赫玛大汗又何尝不想将人给宰了?可是方才使臣那番话也让他投鼠忌器。
阿赫玛大汗强忍着恶心叫人先去打听,发现夏国还真的押了一大批死囚到北境,准备往燕国投送。这等作奸犯科之辈,为了活命什么干不出来,只怕燕国的戍边将士也没办法将他们尽数拦住。一批死囚都如此棘手,若是夏国举国搬迁,他们就更加束手无策了。
真是好狠,好恶毒!
阿赫玛大汗气得整宿整宿睡不着,眼瞅着夏国还在远远不断地运人,燕国朝廷也终于憋不住了。
他们遵守约定,派出了十万军队赴前线支援襄阳城。
使臣连忙将此事快马加鞭送去健康城。
这回北戎突袭,夏国兵马又不够,襄阳城死伤无数,直到随春生等携九万兵马尽数支援,情况才有好转。可是先前朝廷扯皮,给的粮草军需都不足,严重拖累了战况,前线士兵艰难守城,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如今燕国愿意尽快出兵援助,已经算是唯一的好消息了。
至于燕国会不会就此跟夏国交恶,已经不在夏国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谁还在乎燕国事后如何反应?退一万步来说,此事难道不是燕国引起的?他们若是遵守约定,夏国何至于用这等手段?
法子损不损是一回事,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能威胁到燕国,下回他们照用不误。
皇上暂且送了一口,不过心中却将之前使绊子,阻挠他调兵的官员都记下了。若不是这些人怯战,襄阳城一战不会打得这样惨烈。他苦心故意经营了整整五年,到头来还是被这些窝囊废一样的臣子给拖了后腿。
皇上因前线战况几次发火,朝中自两位丞相起基本都遭了殃。两位丞相被罚俸一年,数位御史、六部官员与翰林院学士贬的贬,罚的罚,若不是顾忌着前线战况,只怕朝廷得要流血了。
后宫前朝战战兢兢,谁也没有料到,一向以仁慈著称的君王,这回竟然如此强硬。
不少被波击到的官员,等到二皇子关系匪浅。也有人求到他头上,可二皇子愣是咬牙没有求情。
这次跟以往不一样,二皇子深知,若是此刻他前去求情,固然可以在朝臣面前赚一波好感,但父皇就会彻底对他失望。弊大于利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去做。
平日里官员团结抵抗君权时,皇上若想要轻易发落官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可如今许多人自身难保,又不愿意在国家危难之际被定性成叛国贼,一时都不好出声,这才便宜了皇上。
坊间也不太平,都在忧心北戎是否真的打进来。时至今日,北戎仍然是不少人的噩梦。
宋允知等更是担心不已,随春生还在襄阳城,前线死伤的战报一日日报过来,宋允知等便一日不落地去打听,生怕在其中听到熟悉的名字。
宋允知如今总算是能体会到随家长辈的心境了,随春生这都还没出事,他都有些后悔当初鼓动对方参加武举。若是真出事儿了,宋允知得悔恨终生。
揪心之际,一直被搁置的会试红榜却忽然放了下来。
似乎是为了安抚民心,这回会试放榜格外热闹,宋允知因为随春生的事儿还没有来得及打听,礼部的人便敲锣打鼓地上门报喜来了。
第97章 会元 允哥儿中会元
屋外锣鼓齐鸣,宋允知也被闹得站了起来,疑惑地问了一句:“外头怎么了?”
片刻功夫,贺延庭从外头破门而入,像个炮弹似的,神色几乎癫狂:“允哥儿,你中了!”
宋允知被他吓了一跳,脑子都不会转了:“中什么了?”
贺延庭跺着脚,长笑两声:“中了会元,允哥儿,你中了会元。”
宋允知担忧地盯着贺延庭,糟糕,这孩子该不会傻了吧?
范进中举成了现实?
贺延庭还咧着嘴,真是天降喜事,他到现在都没能消化这样的好消息。解元有什么好稀罕的?他们家允哥儿这可是会元,是会元呐!保不齐陛下一高兴,殿试便又点了允哥儿做状元,那他们家就彻底扬名了!
贺延庭激动地一把抓住允哥儿的爪子,恨不得亲他两口,天呐,允哥儿怎么这么会长,老子聪明不说,脸还生得叫人稀罕,这样一颗聪明蛋竟然是他贺延庭的弟弟,哈哈哈哈……
贺延庭刚想上嘴啃两口,才有动作就被宋允知眼疾手快地捂住了嘴。他也不介意,仍旧兴冲冲地道:“你随我出来!”
说着便将宋允知从床上挖出来了。
宋允知气得在后面叫嚷:“等下,鞋子,鞋子还没穿!”
一阵鸡飞狗跳,宋允知终于穿好了衣裳鞋子。一家人整整齐齐地现在院子里,郑重其事地见过礼部诸人。
宋瑜还再三询问红榜放了没,虽然衙门的人都已经过来道贺了,但是他还是想要亲自去看一看红榜。这样光宗耀祖的大事儿,怎么看重都不为过。
礼部来人也客气:“回宋老爷的话,会试的榜今儿一早便已经放了。只是这会儿人正多,您若是想去看,不妨再缓些时间。那榜今日不揭,您什么时候过去都行。”
宋瑜再三道谢,又有唐懿让忍冬二人奉茶上前,礼部等人并未接,说是要到下一家来报喜。唐懿闻言,便又给每人拿了个红封,众人倒是也没有在推拒。
谁不想沾沾好彩头呢?
等人走后,巷口的人家都过来道喜了,唐懿笑着让人将正门大开,她原跟这些街坊邻居不大熟络,但是这会儿应酬起来却也得心应手。唐懿甚至还答应这些邻居们,过些日子就摆酒庆贺。
家中上上下下都喜不自胜,宋允知也高兴,不过乐过之后他便在猜测,自己高中会元这等应当跟前线的战事有关。前段时间他先生喜忧参半的告诉他,自己的策问被陛下启用,用的还是有关“换家战术”那一篇。
能被陛下器重自然是好事,可是这件事非同小可,涉及到三国之间的争锋。若是燕国能被拿捏自然最好,若是燕国被激怒,一时跟北戎联起手来,宋允知还不知道要承受多少的恶意。那些本就不愿意开战的官员必然会将战事失利的结果全都归咎在宋允知的头上。陈素为此战战兢兢了好几日,直到听闻燕国愿意出兵,他才放妥了心。
不仅是对自家弟子的安危放心,对会试结果也一样放心。有如此功劳在手,他不信还有谁能比得过他的弟子。
果不其然,今日宋允知便成了会元。
宋允知不喜欢战事,可是他能完成任务,也是因为这起战事。否则凭他文章写得再好,那些官员也都会极力反对。捋清楚了个中波折后,宋允知再次感慨这次会试恰逢其时,再早一点儿或是晚一点儿,他都没有这么顺利。
宋允知高中会元一事,片刻间便传开了,陆陆续续又有人上门道贺。巷口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宅子,一时间风头无俩。
唐郢人在家中,消息却没少听。只能说,唐郢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还是发生了。朝中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表面上看着似乎只是宋允知高中会元这么简单,但其实内里表露出来的,却是陛下对他们这些主和派的敲打。
陛下对他们早就有所戒备,这回趁着战事发作了一通,只怕还没有完。宋允知来日定会像他先生一样,一路高歌猛进。而他们这些与陛下政见不同之人,则会一落千丈。
唐郢所处的位置也尴尬。唐家在京城本就根基不深,他能得如今这位置也是的一路钻营的结果。若是固执己见,早晚会被陛下从丞相的位置上撵下去;可若是附和陛下,又会失去朝中的支持。唐郢一辈子摆弄权术,他实在没办法接受自己失去权柄之日。
自己进退维谷,那宋允知跟陈素却能平步青云,唐郢心中怎能不恨?可不管如何,该有的体面他还是要把握的。唐郢似乎已经忘了从前发生过什么,若无其事地叮嘱夫人,等到来日女儿那边摆酒席时,依旧送上一副贺礼。
关系都是走动出来的,甭管以前闹得如何僵硬,两家总归是血亲,唐懿也一辈子都姓唐,哪里真能分得快呢?
唐家因为宋允知一步登天也着实议论了好一阵,至于建康府学,则更是意难平。
王山长一整日都在捶胸顿足,本来这回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自己这边,只要朝中大半官员反对国子监,建康府学便能在后面跟着捡漏,坐享渔翁之利。谁知道刚好这么巧,两国就开战了;更巧的是,宋允知那小崽子的策问解决了朝廷他们的燃眉之急,真的跟算好了一般。
建康府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原本属于他们的会元,被国子监抢了过去。
王山长只是抱怨,他还能忍住不骂,黄绕却已经开始对着国子监上下破口大骂了。虽然这骂的毫无道理,但是黄绕才不管,国子监叫他不痛快了,自然得骂!
即便他陈素宋允知如今就站在他跟前,他也一样会骂。
建康府学群情激奋,只有钟离一言不发。
输了就是输了,他承认宋允知的确有急智,而且这回解决了边境之患,宋允知也当居首功。若无宋允知那神来一笔,他们如今能否安然地坐在这里谈论会试都是个未知。
“不过是会试而已,还有殿试呢。”钟离安慰黄夫子道。
黄绕心中发苦,虽然钟离文采风流,但是在政事方面还是过于欠缺。陛下既然力排众议点了宋允知为会元,那等到殿试时,又怎么可能轻易将状元拱手让人?若真的让了,岂不是前面所做的努力都白费了?这么多人贬的贬,罚的罚,又有什么意义?
黄绕不想去解释其中的道理,但却又担心日后钟离跟宋允知对上的话,会被宋允知那个心狠手辣的小崽子坑得晕头转向。太天真的人,不适合待在官场中。
自燕国决定出兵后,北戎攻势也慢了许多,夏国这边每日伤情也终于有所缓解。
随春生抽空写了几封信捎去建康,算是报了平安。但这也无济于事,毕竟战争一日不平,他们的安危始终是个未知数。
北戎仍旧不愿意退兵,北戎大王子如此费尽心机地挑起战事,为的就是给自己以及自己这边的人挣一番军功。可到头来襄阳城没有拿下,他们反倒是要被燕国给包抄了?大王子实在不想无功而返,他甚至请了说客前去燕国,许诺若是双方能够联手,他们愿意同燕国平分夏国的土地。
这种份量的承诺,大王子不信燕国会不心动。
谁料,燕国高层将士如今却听不得这些话,夏国不做人,他们若是敢跟北戎合作,夏国就敢跟他们换家。到时候也不知道是他们占了夏国的土地,还是夏国吞并了燕国的故土。
这么可怕的事,燕国人想都不敢想。同阴险狡诈的夏国人比起来,北戎都显得心慈手软许多。
打就打吧,三足鼎立总好燕国与北戎过分庭抗礼。不对,应当是北戎一家独大,毕竟夏国没了,燕国也别想独善其身,如何打得过北戎?
燕国来势汹汹,配合夏国一守一攻,前后夹击,叫身处中间的北戎军难受至极。
打吧,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攻克襄阳城;不打吧,出兵的钱粮都已经花了,如今回去也不值当。
北戎大王子想着要破釜沉舟,可是王廷的老二跟老四又在拖他的后腿,极力蛊惑父汗下令召回所有的军队。
最可恨的是,大汗还真就信了那些话,已经派人过来传信命大王子班师回朝了。北戎已经占据了中原大部分领地,实在没有必要冒险吞并夏国。若是成功还好,一旦失败,反而会被夏国跟燕国联手瓜分,这种后果谁都承受不住。
就连大王子的心腹将士都在劝他回去:“殿下,这燕国跟夏国显然已经绑在一条船上了,咱们没必要同他们硬碰硬。不妨先回去,等瓦解了两国同盟,届时小小的夏国还不任人拿捏?”
“此刻时局已经不利我等,若继续苦战的话,只怕大汗心中也有想法。”
最主要的是,他们离开王廷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二王子跟四王子看样子可没少挖他们的墙角,再不回去整治这些人就真的来不及了。
81/130 首页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