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们火。药数量不多,且用量还在摸索中,但比起之前,已经算良好开始。
“等等,后世环境好,山民可以开路,不需要担心别的问题,可是咱们不同,万一朝廷顺着山路过来抓捕咱们怎么办?”
也有人忧虑其他问题,因为他们大都是黑户,为了躲避朝廷苛捐杂税和劳役/兵役而逃进大山。
山路既是他们的阻碍,也是他们的安全屏障。⑥
“就算这样,也不能因噎废食,大不了他们来了,咱们仗着地势和他们兜圈子,到时候有的是办法。”
“倒是咱们开凿了山路,外界一旦太平,咱们就可以迅速得到消息,而且咱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比咱们更快走出这些大山。”
总的来说,炸山开路的事还算顺利。
虽然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可跟外界比,却是难得安稳静谧。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诸朝局势改变。
火。药的出现,让执政者们越来越吃力,他们不敢再像之前那样肆意享乐,因为不认真,他们真的会迎来改朝换代。
如此情况下,原本就优秀的人会被磨砺的更加成熟,而原本德不配位的存在,会加速淘汰速度。
可以说,短短时间,局势变幻远超之前。
一个月后,姜叶和江雪再次出现。
天幕直播,也迎来第四期内容。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四卷 《第四期:两条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
第七十三章
【第四期, 我们来看一下古代经济。
说起经济,不知道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经济,指交易、买卖的话, 最先考虑的肯定是价格。”
“价格?最先考虑的应该是物品种类吧?”
诸朝古人们各抒己见。
总来的说,逃不开价格和种类两大方面。
【经济, 是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大家比较关心的价格和物品种类, 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之一。】①
“咱们居然也是经济的一环?我还以为只有交易才能算经济呢。”
“那当然,以咱们纺织工厂为例, 咱们处在‘生产’这个环节。”诸朝聪慧的纺织女工们道。
“我们负责流通和售卖。”诸朝商人们道。
“之前还以为我们就能代表经济呢。”
谁成想并不是。
“那我们负责的是消费, 以及偶尔生产。”这是诸朝消费主力的普通人们。
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扮演的都是消费者角色, 但有时候他们也会生产一些东西,比如编织草鞋、织布之类的手工艺品售卖贴补家用。
【首先说生产,凡是人们需要和能做出来的东西, 都能算生产。
生产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种类十分广泛。】
“果然,我们纺织工厂是生产环节。”诸朝纺织女工们很兴奋。
“照这样说, 我们种地也在生产范围。”这让诸朝种地的百姓们出乎预料,却又理所应当。
“房子的话, 确实小到居住, 大到买卖,也是经济中的一环。”
“还有马车和道路, 经济可真是无处不在。”
说起熟悉的衣食住行,很多人都能从身边事物举例。
结果笼统归纳后, 着实把他们吓一跳。
因为他们大多数人之前从没有考虑过“经济”这种问题。
诸朝大部分人,从没想过, 经济居然距离他们如此之近。
“明明只是很寻常的事, 一归纳, 反而给人一种了不得的感觉。”
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日常交易背后的本质,才觉得震撼。
【流通的话,分两类。
一类是人,古代的商人们,他们通过拉开距离,从而赚取商品中的差价。】
【比如内陆粮食价格便宜,海边不宜种地,粮食昂贵,那么商人们把粮食换个地方卖,就能赚更多的钱。
同理海边盐价格便宜,内陆盐价贵,商人们从海边往内陆卖盐,同样可以获利。
这就是商人和买卖。】姜叶简单举例。
“不,商人们私自贩盐是违。法的!”有人注意到其他问题。
“天幕只是简单举例,又不是鼓励商人们贩卖私盐。”
“就算这样,举例也不合适。”
“商人们虽然地位低,但也是真赚钱啊。”
知道商人获利的手段后,诸朝百姓们十分羡慕。
不过因为社会地位缘故,他们虽然心动,行动的人却不多。
刚好,姜叶和江雪也提起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商人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前面提过商人们不能穿丝绸,商人后代不能科举。
从这些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重农抑商”的风气。】②
“天幕别一杆子打死,不是所有朝代,商人后代都不能科举的。”
虽然他们确实都用“重农抑商”的政策。
“后世商人地位比咱们高多了。”
说起后世商人们的地位,诸朝商人们心里难掩羡慕。
【古代社会阶层划分是“士、农、工、商”,商人们在最底层。
其本质是古代粮食生产力跟不上,为了把更多百姓们绑在田地上,朝廷主动打压商人们的地位,让其他阶层唾弃他们,从而减少百姓们对经商挣钱的向往,加大对社会阶层下降的畏惧。】
听姜叶说起这个,诸朝执政者们脸都麻了。
“倒也不必讲这么清楚!”
这种事,大家心照不宣不就行了,干嘛说那么明白。
“原来是因为这样,商人们/我们地位才那么低的。”诸朝百姓们和商人们恍然。
之前他们知道商人们地位低,低的原因却不清楚。
现在他们明白了。
“问题是就算咱们明白又能怎么样,照样没办法破局,就像百姓们顾虑子孙后代和社会地位,不可能一股脑都来经商,朝廷为了更多百姓,也不可能提升咱们的社会地位。”
诸朝商人们明白过来,心头浮现绝望。
之前他们看后世对经商的态度,心里还期望有天他们古代商人们的地位也会有所改变。
现在知道他们社会地位低的原因,他们很难再抱希望。
“别那么悲观,不是说咱们社会地位低和粮食生产力有关系吗,等以后有了高产粮食,相信朝廷对商人们的限制也会有所宽松。”
“但愿如此,就怕到时候就算有高产粮食,咱们的社会地位依旧不会改变。”
“货物流通靠商人,这个我们已经知道,另一个条件又是什么?”
“等等,我好像明白了。”刚问完,就有人反应过来,恍然大悟。
“你明白什么了?”其他还不明白的人疑惑。
“仔细想想,这些天幕之前讲过。”
“天幕讲过?!我也明白了!!”越来越多人恍然。
【第二个,则是道路。
道路越平整畅通,物流的速度也就越快。
以喜欢吃荔枝的唐玄宗为例,荔枝保质期只有三到五天时间,时间过去荔枝虽然不会坏,但会不新鲜,而唐玄宗之所以能吃到新鲜荔枝,道路和速度功不可没。】③
“路顺速度快这个我们知道,可是喜欢吃荔枝的不是那杨贵妃吗?怎么会是唐玄宗呢?”
有人疑惑,觉得这说法和传说不符。
“难道荔枝都是杨贵妃一个人吃的?有可能帝王一颗荔枝不吃,全都给杨贵妃吃吗?”
有人若有所思,发现之前从没想过的盲点。
“如果唐玄宗是普通人,我们肯定相信荔枝全都给了杨贵妃,因为我们给孩子买糖,也只买孩子那份,可唐玄宗并不是咱们普通人,他更像咱们的官老爷,好东西都要以他为先的官老爷。”
这样一来,杨贵妃全吃荔枝的说法,还真站不住脚。
“这个我知道,荔枝运回京城以后,皇上会留大部分,剩下的小部分会分给妃子、儿女、臣子们……”
说这话的人声音越来越小,因为仔细一想,就能发现分到荔枝的人数量还不少。
周围人听了疑惑,“既然荔枝不是杨贵妃一个人吃的,为什么只骂她?”
他们以前只跟风骂,从没考虑到其他原因,这一琢磨,直接发现不对。
“因为她在替唐玄宗李隆基背负骂名,人们最想骂的并不是杨贵妃,而是想骂唐玄宗,只是不敢骂,只敢通过骂杨贵妃来对唐玄宗李隆基指桑骂槐。
好在咱们已经改朝换代,要不然这话也不能直接说。”唐朝之后的女人们直言不讳道。
男人们还想为唐玄宗挽尊,想说唐玄宗是被妖妃迷惑,是杨贵妃祸国殃民,她挨骂活该。
可听到女人们的话,他们默默闭嘴,因为双方理由一对比,显得他们小家子气。
除此之外就是女人们说的,已经改朝换代,他们没必要替其他朝代帝王粉饰太平。
“不是说道路的事吗,好端端的扯什么荔枝!”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当事人看了很生气。
尤其是那些骂他的评论,让他心里十分不舒服。
相比之下,他宁愿别人骂杨贵妃是祸国妖妃,是杨玉环喜欢吃荔枝。
而不是他年老昏聩,是他喜欢吃荔枝。
“是啊,我们在通过杨贵妃骂谁?”
唐朝人们怔住,实则很清楚自己心里的答案。
“就骂唐玄宗李隆基怎么了?难道他不该骂吗!”
“说的没错,骂杨贵妃哪有直接骂唐玄宗李隆基来的过瘾,反正他也不知道是谁骂的他!”
几。乎转瞬间,天幕上多了不知多少骂唐玄宗李隆基的话。
李隆基看到,心被气的直抽抽,“混账,他们怎么敢!”
他的臣子们则神色凝重,“不出意外,那些人是其他时空,安史之乱后的百姓。”
满满的恨意,感觉快冲出天幕,他们身为外人都为之心惊。
而如此纯粹和庞大的恨意,绝不是改朝换代后的人,和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百姓。
这样一来,时间和范围就变得有限。
“咱们这个时空幸运,所以躲过一劫,而其他遭遇劫难的时空,倒也不必苛责。”
也就是说,让他们骂吧,不需要反驳,反正被骂的也不是他们。
而且这也就是他们躲过一劫,现在安然无恙,心态才能安稳。
要不然他们家要是遭难,绝对会跟着一块骂。
【没想到跟道路问题比起来,大家更关心唐玄宗李隆基。
不过今天的唐玄宗李隆基不是重点,咱们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上。】
李隆基想吐血,“天幕你们早干什么了?”
“从一开始,你们就可以不拿朕举例!”
不拿他举例,那些人注意力就不会放到他身上。
李隆基十分确定,天幕就是故意的。
不过除了李隆基外,其他人心里都很痛快。
尤其是杨贵妃这个当事人,“骂得好,骂的妙。”
荔枝要全是她一个人吃的,那她被骂并不冤枉。
问题是荔枝不是她一个人吃的,李隆基吃的比她更多,最后挨骂的只有她。
【然后是分配,古代资源都是向上集中的。
经济学中有一个“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是什么意思?
可以简单理解为:两成的人掌握世间八成的财富,剩下的八成。人瓜分剩下的两成财富。
这里的财富也可以换成权力等其他资源,道理通用。】④
“什么意思?我有些没听懂。”有人问身边人。
“我也不是很懂,但隐隐觉得可悲。”一知半解的人们道。
而听懂的人们则沉默,他们承认,事实确实是这样。
无论是财富还是权力,又或别的什么。
“大部分情况下确实是这样的,但失衡过多,也会发生变故,比如改朝换代。”
“虽然还是一样的财富/权力分配方式,可人却变了。”
虽然这种办法不能治本,但好歹治标。
【古代的分配方式是极其失衡的,这也是为什么朝代们逃离不了改朝换代的命运。
因为朝代越往后,社会阶级就越固化,土地兼并、贪。污腐败、民不聊生的问题更严重。
等无法挽回到一定程度,就会迎来改朝换代,然后周而复始。】
“这就是亡国本质!”诸朝执政者们睁大眼睛。
数千年历史,诸多朝代,从开国到亡国。
只用阶级固化、土地兼并、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几个词就能概括形容。
当然除了这些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不过大致方向绝对没有错。
“之前就说过反着来可以延长国祚,不过谈何容易。”
早就明白并行动的执政者们叹息,因为他们面对的阻力实在太大。
他们身为帝王想要延长国祚,而那些得到权力的权贵们难道就会拱手相让。
这样说吧,能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不亚于改朝换代。
起码改朝换代是摧毁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而他们却无法也不能摧毁现有秩序。
“又来了,那种无能为力感。”
这种眼睁睁看着事态变恶劣,却无力阻止的感觉,让人绝望。
【咱们现在的分配方式,肯定比古代公平。
但随着时间过去,这种分配是继续向大众倾斜,还是向少数人倾斜,这谁也说不清楚。
毕竟咱们站在后世,看已经成为历史的古代自然显得高瞻远瞩,可身处局中,很容易当局者迷。】
“嗤,这话说的,数千年那么多次轮回,难道后世就能成为那个例外?”
“怎么可能,哪个王朝能做到?没有王朝能够做到!”
这让想延续自己王朝的帝王们难受崩溃。
“没有王朝可以例外,纵使朕改变了大秦的命运,未来大秦依旧会覆灭。”
再没有这一刻,嬴政清晰看到秦朝未来的命运。
那个他心中可传至千秋万载的大秦王朝,从一开始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干嘛要执着王朝千秋万载呢?真是不明白其他帝王的执念。”关于这点,刘邦十分洒脱。
他不求长生,对自己建立的大汉也看的很开。
当然这不是他对大汉没有感情,相反刘邦对大汉感情很深。
只是刘邦更清楚,这事不是他一个人能阻止的。
74/125 首页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