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渺笑:“辛苦你们了。”
“哪里的话!娘子莫要见外了。”
阿桃抱着一摞高高的面碗进来,放进池子里,扭身擦了擦身上腰上的围裙,跟沈渺努了努嘴,忍俊不禁:“今儿谢郎君可被湘姐儿抓来玩了一日了。先是玩什么剃头的戏码,之后谢郎君说什么也不让她糟蹋胡子,湘姐儿便又让谢郎君扮新娘子,她则要扮喜娘,就是专门给新娘子梳发理妆的那个老妈妈。陈龊陀杏嘣虬绻龃餐子……”
阿桃自己没说完就笑得肩抖。
沈渺也笑得肚子疼,湘姐儿每回玩家家酒,她从来不抢什么新娘子、大官夫人的角色,她想要扮的角色一直都跟别的孩子不同。她最喜欢当女将军、媒婆、喜娘和剃头匠了。
转眼半个来月过去,鸭场渐渐步入正轨,有李婶娘帮忙指导,洪八一家人也很快熟悉了鸭场的生活和这群金陵白鸭的习性,鸭子喂大了一大圈。
目前除了十几只在下过几场雨后因水土不服病死,其余的都已适应了汴京的天气,正在以麻鸭的两倍速度茁壮成长。
如今雏鸭身上的“鸭黄”渐渐褪去,翅膀和尾部的羽毛也都长出来了。李婶娘还传来了喜报,最能吃的那一批鸭已长到一斤重了,小的也有六两重。
而且,根据李婶娘之前养小白鸭的经验,只要肯用鱼料、田螺掺谷子喂,这鸭子大概一个半月便能长到五到六斤,就能运到铺子里做烤鸭了。
当然,还得把种鸭挑出来。
李婶娘之前帮沈渺养在家里的十几只小白鸭和专业孵蛋的老母鸡也运到鸭场了。这些鸭子都养了半年,每日一只鸭就能下两个蛋,第一批下的三十多个蛋,都交给最爱抱窝的老母鸡孵了,如今也孵了十来天了,再过半个多月又能出壳些小鸭子了。
沈渺还给了李婶娘一笔钱,专门用来多买几只抱窝的母鸡――它们是鸭场的孵化员,一只母鸡能孵十到二十枚蛋,而且还会敬业地用爪子翻蛋。
除了多买几只母鸡孵蛋,洪八还说其他鸭场会用缸或者木桶孵蛋――在木桶里铺上棉花、谷糠,放在灶房的灶台附近,用灶台剩余的余热来孵蛋,但需要有人十二个时辰不断地看着,每天还要人为翻蛋两三次。这法子有点费人,但也是到了产蛋高峰期的时候,母鸡不够用,不得不用上的法子。
至于鸭场旁边的麦田,建完鸭场后还剩八亩仍种着麦苗,沈渺也请白老三牵线搭桥,租给了白家村信得过、品行端正的无地贫农了。
此时地租一般在土地产出的五成粮食左右,若是肥一些的田,甚至有要六成租子的。但沈渺决定要得少一些,因白老三带来的那一家子贫农夫妻俩有四个孩子,却连双鞋都凑不出来。
所以她想了想,和他们先签了两年的契,每一季产出的麦子给她四成就行了。而且沈渺这田,在被官家抄没之前便已种下秧苗的,沈渺也不打算算这部分的银钱了,他们这样还能省了粮种的钱。
那一家子六口人,知道沈渺只要他们四成租子且不扣粮种的份例后,在契书上画押摁了手印的当日,便立马从白家村搬到了麦田旁居住。
他们借了鸭场与麦田相连的一个角落,以鸭场的砖石围墙为承重墙,用几根木棍搭了四间茅草屋,就这样住下了。
沈渺看得有些难受,后来去鸭场看鸭子时又把家里一些堆在仓库吃灰的旧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给他们带过去了,还给他们几个孩子带了湘姐儿、济哥儿和陈鲆郧暗木梢律丫尚子穿。
他们感恩戴德,沈渺要走的时候一路送,送到驿道边,还一直站着目送她的车离去。
一番折腾下来,她好似…也成小地主了。
但她把田租出去倒不是为了当地主,纯粹是没这个精力打理这片田地,现在鸭场规模也没法一下扩大到十亩、养几千上万只鸭子,撂荒了又可惜,不如租给别人种。
她也不靠这些土地吃饭,让一成粮食给佃农,他们便也能更好把孩子养大。
至于快食店,丁五石因日日做大锅菜,整个人都瘦了些,但胳膊却更粗壮了。如今他颠起那么沉的大锅来都得心应手,做起菜来也越来越麻利了。
如今订餐量已经接近两百份。
外城里也有好几家铺子专门做团膳了,有的专门在城外的九大津渡码头搭棚子现炒现卖。城外码头离陈留、陈桥镇更近,能直接从大量的农户手里买到不少便宜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做的团膳专供纤夫营、包夫,运营起来的方式又和沈渺有些不同。
外城搭棚子的有些像后世的自助快餐店,农户供应什么蔬菜,今儿棚子便做什么菜,而且大多以素菜配馍馍为主,不能点菜,但量大管饱和便宜。
而且他们全天供应,据说是好几个厨子拖家带口合营的,轮流掌勺,即便深夜也亮着炉灶不休息。
刘豆蔻还特意跑去买过两份来吃,味道倒是不差,而且卖得极为便宜,一份三个素菜的热饭菜才十二文,若是只打一样菜夹热馍馍吃,甚至可以只要七文钱。
听闻这生意极为火爆,连管理纤夫营的都纲偶尔都去光顾。
豆蔻用力咬着从外城买来的馍馍,气不过道:“这是沈家阿姊想出来的点子,结果却被他们拿去挣银钱。”
沈渺笑道:“他们做得也不一样啊,没事的。”
她心里倒没有不舒服,反倒感叹,真是不能小看大宋商贩推陈出新的能力啊,这里不愧是以商业闻名的朝代。汴京城其实各行各业竞争都不小,尤其是内城,街市上鳞次栉比全是商铺,卖什么的都有。
沈渺团膳能做得起来便是找准了定位,外城这些开这种棚子团膳也是如此。
想到这里,她又想到了康记。
这几日出门买菜时,有时路过康记的铺子,她也会驻足停下来看一看。那铺子门板上还贴着招租的红纸,看来还没租出去。
沈渺仰起头看得入神,康记的铺子虽说有点旧,但是占地广,比她两个铺子合起来都要大,而且还是两层楼。铺子背后便临着汴河,二楼有违章搭建出来的露台,能站在上头眺望江景。
这样好地段的铺子租起来一定价格不菲。
若是沈渺,这么大的铺子便绝不会做什么亲民的汤饼生意。其实当初康掌柜就应当下血本把这铺子装修得华丽一些,定位不敢比樊楼,也该比汴京城中的那“七十二家正店”吧?
不过也可能是康掌柜没能取得正店招牌的原因。这东西不太好弄。
宋朝是榷酒制度,只有出钱买了官府酒曲的“正店”才能酿酒售卖。其他农户、百姓、官宦和宗室人家酿的酒不可出售只能自饮。
譬如顾家的小酒坊便挂着已斑驳的“正店”牌子,这是他们家祖传下来最值钱的东西――说明他们家原本也是经过官府许可能酿酒的正店酒户。
之前沈渺便听李婶娘说过,顾家以前是巷子里最富有的人家,铺子都有三四间,城郊还有一大片田地。但是顾家祖父脑壳昏了,偏疼烂赌的小儿子,也就是顾屠苏的小叔。家业被败光了不说,顾小叔被赌坊逼债而死,后来顾祖父自己也叫气死了。
顾叔父接过酒坊时,只剩了如今这一间小铺子、一缸子酒曲和一屁股债。顾家现在都还紧巴巴地守着这小铺子,也不知债还完了没有。
总之,沈渺先前便觉着康记的经营定位好似有点不合理。卖汤饼真需要用这么大铺子吗?包括后来康记学着弄团膳也是,有点稀里糊涂就赶鸭子上架似的。不过现今人家都不开了,沈渺心里再多主意也算马后炮了。
“嗳?这不是沈娘子吗?”
身后传来一声惊喜的呼唤声。
沈渺一回头,就看到了腰上挂着一大串钥匙、走路丁零当啷响的药罗葛。
他笑眯眯地迎上来:“沈娘子想进去看看吗?我正好带了房主交托的钥匙呢。”
沈渺直摆手:“不了不了,我可租不起。”
“一个月也就三十贯嘛。”
沈渺一噎:“也就?这也太贵了!”
药罗葛笑容不变:“沈娘子嫌贵的话我是不信的。沈娘子生意兴隆,想来几日就挣回来了?”
财哪能露白?沈渺当即撇了撇嘴,否认道:“胡说,哪儿有这样天上掉铜子的好事?你快告诉我,我立刻背上麻袋就捡去。”
“那沈娘子站在此处做什么?”药罗葛怪道。
沈渺便趁机和他打听康记关张的原因。
那药罗葛倒是很清楚,又与沈渺相熟,便竹筒倒豆子一般说了:“那康掌柜啊,原本只是一家小店的掌柜,他雇了个手艺很好的老庖厨,做的一手好羊肉汤饼,这康记的生意便是从那老庖厨的羊汤起来的。后来生意愈发好了,康掌柜便盘了这个大铺子,又多雇了几个厨子,一同卖起其他菜来。最开始生意也还不差,后来嘛……”
药罗葛把眼睛往沈渺身上一顿,但他没说什么,只是笑道:“后来么……生意不景气,那老庖厨自持手艺好脾气也有些差,惹得灶房里其他厨子哀声怨道,便合起伙来挤兑老庖厨,整天吵得乌烟瘴气,康掌柜便把老庖厨辞了。这下康记的菜品一落千丈,客人又更少了。再后来,弄新的营生没弄起来,连新雇的厨子也辞了一半,最后么,便亏得伙计的月钱都发不出了……就这样关张了。”
原来是未经调查盲目扩张和员工管理问题。沈渺哦了一声,但这药罗葛看她的眼神怎么有点意味深长?她可和康记没往来!
细论起来,她只是自己努力经营自己的铺子,没有使阴私手段害过人,旁人经营不善关张了,也不能赖她生意好吧?
八卦完,沈渺便跟药罗葛道别了。
药罗葛还追问不休:“沈娘子真不想租吗?真不动心吗?一月只要三十贯,河边的两层铺呐!”
沈渺斩钉截铁:“不!”
她快步跑走,扭头便去路边老妪提篮子来卖的小摊上买新鲜粽叶去了。
临近端午,街上卖九子粽、艾叶、松子和五色丝的挑担小贩多了起来。
沈渺当然也不能错过端午大节。
她为此想了一道应景的新菜。
除此之外,济哥儿和谢祁都将休沐回来过节――大宋法定节假日,端午休沐一日。
还有,她答应了要给九哥儿做烧肉粽的。
虽然此时汴京城的粽子绝大部分都是甜的。做法是:“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注]。本朝著名美食评论家苏轼也曾曰过:“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他竟然爱吃杨梅棕。好小众啊。
但沈渺,是一个坚定的咸粽子主义者。
不管!端午就得包肉粽!肉粽!
第97章 烧肉粽子
你吃过最好吃的粽子是怎么样的呢?
对于沈渺而言, 最好吃的粽子,是前世外婆包的烧肉粽。
外婆祖籍在闽南,做得一手古早味闽南烧肉粽。她年轻时便远嫁北上, 外曾祖父母离世后便再也没回过家乡。于是在大枣粽和白糖粽横行的北方, 她是当时整个北方小镇里唯一坚持每年包咸粽的人。
她家里那么多厨子,过一个端午节能包出七八种口味的粽子来,沈渺的爸爸就包过榴莲粽子,熏得家里的厨房好几日都散不去味道;还有一年,她爷爷还跟一个衢州人学会了酸辣味的酸菜粽子, 学得还是特辣版本,那年吃得全家连着两日上厕所都辣得臀眼子疼。
和这些相比, 外婆的烧肉粽都不算不合群了。
但沈渺心里,还是包含思乡之情的外婆包得粽子最好吃。
沈渺前世是混血串秧子――哦, 混的南蛮与北夷,虽然是没出中国的混血,但距离够远。
这导致她很多饮食习惯都十分北方,爱吃牛羊肉、爱吃面食和炖菜, 唯独在粽子上与外婆保持了一致。这让外婆从小便爱她,总抱着她摇啊摇说还是渺渺最像哇嘛(外婆)咯。
她会搂着她手把手教她包粽子,还常常偏心眼, 专门给她包塞两个咸蛋黄、藏了无数大干贝的巨大烧肉粽,其他表兄妹想拿,都会被外婆用筷子敲手, 通通不给吃。
后来家里人都知道, 锅里只要出现那种两只拳头大的巨无霸肉粽子,就是专门留给她的――“渺渺专属粽”。
外婆曾说过,看小小的她坐在门槛上, 两手抱起硕大的三角粽子啃,她能看一天都不腻。
或许如今沈渺也时常忍不住给湘姐儿做巨大食物的根源,便来自于此吧。她看着扎着俩丸子头、白胖可爱的小孩儿抱着大大的食物啃,那吃得晃手晃脚、香喷喷的样子,也百看不厌。
后来上了大学,外婆都要用真空包装和冷链,千里之外为她投送烧肉粽。即便那时的沈渺早也学会了各式各样粽子的做法。但外婆走后,她也代替外婆,成了家里唯一还做烧肉粽的人。
她没在八闽大地生活过一天,却托了外婆的福,学会了炸醋肉、五香条、裹烧肉粽、做@。
节日承载历史,食物承载情感。
有时候这种情感能因为食物而留存很长很长时间。
这一世,沈渺也分不清自己是怀念曾经的自己,还是和外婆一样,想将此生所有美好的回忆,都裹进粽子里。
端午前两日,沈渺便开始认真准备裹粽子的东西了,十分重视。
首先是粽叶。
裹粽子最常见的是阔叶箬,但汴京城也有用芦苇叶、芭蕉叶来裹的。因为此时的汴京是瞧不见箬竹的。箬竹只在湿润暖和的南方才能生长,所以汴京城里出现的箬叶都是通过漕船从南边运来的,价格比其他叶子昂贵多了。
但沈渺还是买了两篮子。
她习惯用箬叶裹粽子了,箬叶那种经过蒸煮后独特的清香也能把粽子衬得更好吃。反正不打算卖,这些粽子裹了也就送给街坊领居和自己吃用,所以不必计较成本,吃好喝好就是了。
这些从南边来的箬叶为了便于运输,是晒干了的。沈渺便提前一日浸了一晚,泡软后又在锅里煮了会儿。煮过之后,箬叶的纤维会变得柔软,在包粽子时更容易弯折和塑形,不易断裂漏米,方便包出各种形状的粽子。
而且煮过之后,箬叶会更香。
裹进粽子里的糯米是让福兴特意去买得长粒精粳米,这种糯米煮熟后口感较为劲道、有嚼劲,不会过于黏软,口感比较好吃。糯米买来了先过竹筛去除碎块,再泡两个时辰。
沈渺便让有余去泡糯米,她准备接着做卤肉。
有余抱着一大盆糯米,蹲在水房井台边的青石槽淘洗了三遍,又挑了井水来泡。
之后她便专注地蹲在大盆边抓着水里的糯米玩,抓一把攥在手里,又放回去,还数着黏在手心里的糯米粒玩,每每数到三十便卡壳,又重头开始数,乐此不疲。
今日买的五花肉也特别好。
沈渺亲自去郑屠摊上挑的,三肥二瘦的腹五花,切成麻将块大小,用高粱酒抓洗去腥,铁锅干煸出油至琥珀色,盛出来备用,煸出来的油也不要浪费,等会炒其他辅料还用得着。
沈渺炒好肉,就被院子里孩子此起彼伏的笑闹声吸引得抬起了头,一边舀香料一边从灶房窗子里望出去。
124/132 首页 上一页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