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唐主(二)
金陵城北有座山名唤栖霞,是茅山楔入金陵城的北支,全山峰峦叠嶂。由三条山岭组成,中峰最高,呈圆锥形,称凤翔峰。中峰绵延向东,一脉逶迤而下者称东峰,形若卧龙,名龙山。中峰西侧山梁状若伏虎,曰虎山。中峰与东峰间一谷,称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一谷,称桃花涧。三峰间山峦叠翠,景色甚是迷人。赵匡胤只带小队护卫从北麓上山,令身兼护卫的武义律顾虑重重。栖霞山毕竟大半山脉在金陵城中,若是唐军暗下埋伏,这警卫的责任可就吃不消了。他找了几次机会便劝赵匡胤低调些,只在附近转转便可,若真喜爱栖霞山,待拿下金陵了再去也无妨。
赵匡胤哼了一声,并不搭理他的劝诫。武义律拗不过,只好与罗环一道,跟着赵匡胤游山游水,那心情自然是半分轻松也不见。
这里绿树合围,溪水潺潺,十分幽静,在山间走了一个多时辰,赵匡胤竟没有半点气喘,兴致依旧高昂的很,一路指指点点,遇到别致处还能吟上几句诗词,颇有雅士的风采。武义律行伍出身,大字也识不得几个,赵匡胤的诗词即便粗浅,自己也听不明白,恰如百爪挠心般难受。他抬眼见主峰凤翔峰形状如伞、卓立天外。向上的山路被林木覆盖着,怪石嶙峋,歧路难行。树木亦繁茂如胜,还未到枫叶流丹的时节,大多花叶还郁郁葱葱。这番景致落到武义律眼里,实在没有怡人之感,他憋不住问道:“大帅,此处前后不见人烟,若半途遇上巡山的唐军,那可是件麻烦事。”
赵匡胤一面拨开拦路的枝蔓,一面哈哈笑道:“栖霞山素来是佛教圣山,多少修仙求道的隐士深居于此,山间不设重兵是通识的惯例,更何况我天天来此游山,即便有兵马,也被李璟撤走了。”
武义律愈发懵晕了,苦笑道:“大帅,这个我就不解了。如今若是要战,您放着兵马不练,若是要和,唐国的使者来了几天了,您却一直避而不见。这战不战、和不和的,偏偏来此游山,是打的什么哑谜?”
赵匡胤笑道:“这也不是什么难猜的事,只需对双方形势稍作分析便可知,战打到这一步,双方都进了困局。谁都不愿再战,谁也都不愿在和谈中吃亏。“
武义律道:”如今我们围着金陵城,困住城中的李璟老儿,对方在困局末将尚能理解,为何说我方亦进了困局?“
赵匡胤叹气道:“围城不假,但这龙盘虎踞的金陵城依仗紫金山之险、扼着长江咽喉,想箍死这座城,没个三年五载的功夫怕是不成。你瞧我们围了十数日,连秦淮河上的花船数都没少几条。拿下金陵,便是灭国一战,不倾入一国国力,不能成其功,哪里是兵部那些纸上谈兵的书生说的轻巧。”
武义律撇撇嘴,道:“既然如此,那索性撤了,反正寿州已经夺回,江北十四州也在我们手里,怎样也算得上大胜而归了。与其这一日复一日地在这耗着,别说饷官的脸色难看了,就是兄弟们也抵不住思乡情切。
赵匡胤抬眼看了看上山的路,道:“即便撤,也不能草率地撤兵。一朝不慎,撤军反被唐军追击,便落了败象。如今,和谈是最接近双方共同利益的事。”
武义律大呼道:”那大帅为何对唐使者避而不见?“
赵匡胤冷笑道:”我与那几个不能做主的白口书生瞎费什么功夫?要谈,便要与李璟谈,他才能给我最想要的东西。“
武义律倒吸一口凉气,望着蜿蜒的山路,吞吐道:”这……可费劲的很,一个不慎,又得惹上那私授黄金的官司。“
赵匡胤指着山间涓涓流出的溪水,笑道:”这便是此山之妙了,在此相谈,即避人耳目,又给双方一个放下身份的台阶。李璟是世间难得的聪明人,我游山的缘由他岂会不明白,怕是早已在这山水之间,安排好要与我会面的人了。“
武义律恍然大悟,”他既然明白了大帅有意和谈撤兵,便必不会伤及大帅的性命,末将之前可真是白白担心了。“
”若杀了我,两国之战势在必行。于我大周而言,不过是少了一统帅,但对南唐,则是灭国之灾。李璟可不是丧心病狂的莽夫。“赵匡胤蹬上一座山丘,笑道,”姜子牙无钩钓文王,我赵匡胤游山钓唐王。“
武义律附和着大笑,这次赵匡胤的诗句他总算听明白了。
一行人越过一株千年古松,道路一下子便狭窄了。溪水从巨石上飞驰而下,落在一湾不足见方的深潭中,激出空谷低回的声响。巨石之上有一草亭,浓密茂盛的林木遮掩着,里面依稀传来人声。赵匡胤与武义律借着林树遮掩,慢慢走近,观看动静。
亭中有一僧人,约莫不到四十的年纪,高眉深目,长相颇有几分倜傥,一身烟灰色的麻葛布僧袍,洗濯得干净,正悠闲地琢磨着台上棋局,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走得近了才听清楚,那僧人竟是自顾自地在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只数到七,便又从一开始数。
赵匡胤觉得这僧人痴得有趣,便上前作揖,道:”大师有礼,陌路相逢,冒味打扰了。“
那僧人极快地将赵匡胤上下一打量,笑道:”虽是陌路,相逢便是缘分,施主请坐。“
两人互换名号,方知那僧人法号恒超,是栖霞山中栖霞寺的一僧人。赵匡胤自称赵,单名一个玄字。
赵匡胤见亭中石桌旁有四个石墩,桌上一盘棋已是残局。他原先微末时,常靠与人对弈换酒钱,见有棋局自然跃跃欲试,便问道:”敢问大师是在悟道,或是在参棋?“
恒超含笑道:”棋中有道,参棋便是悟道。贫僧平日无事,摆了五盘棋,施主若有兴致,不妨一试。"他看上去笑意满满的眼睛,闪出清灵的光泽,盯住了赵匡胤。他相信,对方一定会有兴趣。
赵匡胤的思绪早已沉浸在棋局之中,连想了几步棋,听到此言,拱手谢道:“请大师赐教。”
赵匡胤执黑子,恒超执白。开头几步,赵匡胤走的颇为顺利,连杀了白子半壁江山,可越往后,局势便愈发难缠,自己勉强守住了东南角,却见白子在西北借势而起,逐渐连子成片,做活了大半的棋面。最终,以赵匡胤落败收棋。
山间浓密的绿荫遮住了骄阳的肆虐,空气中散漫着淡淡的松脂清香。输了棋的赵匡胤倒是服气得很,便向恒超问道:“大师棋法精湛,布局巧妙,赵某诚服。”
恒超笑意盈盈地说道:“贫僧担不起棋法精湛四字。此棋局开篇黑子便是胜势,若施主不贪功求进,吃了太多白子,结局未必如此。佛家说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名之为道。赵施主这盘棋也不是输给了贫僧,而是输给了自己的贪欲。”
赵匡胤微微一怔,若有所得,笑道:“大师化大义与微末,以棋劝道,令人钦佩。可赵某一生,贪欲怕是戒不掉,看来这盘棋我无论如何也赢不了。”
恒超亦笑道:“人人皆有贪欲,皆有放不下的妄心。故而贫僧这盘棋,向来是无敌的。”
两人大笑,恒超收拾好棋盘,摆上第二局棋。与上局不同,此棋面黑子白子错综摆放,粗粗望去竟有些眼花缭乱。赵匡胤微微皱眉,很快落下第一粒棋子。
开局不久,赵匡胤便觉自己的黑子像是陷入无穷无尽的泥沼之中,举步维艰,竭力经营,也仅仅能盘活出六七子的地盘,总也施展不开身手。在这种情形之下,心绪自然大受干扰,烦躁、恼怒、厌恶之感随着棋局的步步推进也攀绕上了心头。一局下来,竟费了两个多时辰,赵匡胤只觉得自己汗湿了两层衣衫。
局终点子,两人竟战成了平局。
恒超赞许地笑道:“施主能在此等乱局中平静心气,不自乱阵脚,不嗔不怒,殊为可贵。”
赵匡胤谦虚道:“初入此局,只觉得黑白交错,混沌一片,着实让人心烦恼怒,心生厌恶。但在局中待的久了,自然也能明白,烦恼源自生成,旁的花招也不过是花架式,若能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地做好黑子的棋局,白子自然退败。不过,毕竟明白得晚了,只堪堪与大师战个平手。”
恒超道:“能悟到此处,施主已非常人所及。但若想胜得此局,不仅要放下黑白之争,更要以黑为白,以白为黑。若黑子能懂得白子每一步的意图,循导白子,方能将乱局化作顺局,从中找到黑子得胜之途径。”
话说到此处,赵匡胤心中已如明镜般透亮。他仔细打量恒超,利落的眉峰如山峰般逼人,深深的眼窝中藏着一对漆黑的眼眸,目光湛湛,清亮如水,偶尔闪出的精光,如智者般聪慧,如佛陀般悲悯,又如山林深处潜伏的鹰鹫,带着决绝的杀气。江南人杰地灵,又遇到如此一人物。赵匡胤按下心中的赞许,道:“与大师论棋,胜过读书百卷。还有三局,请赐教。”
恒超看了看天边,摇摇头,道:“今日天色晚了,若再下三局,怕是要到深夜,山路难行。施主若有心,明日还是此地。贫僧恭候。”
赵匡胤点点头,带着一行人沿着来时的山路,又返了回去。
第48章 唐主(三)
第二日,天光刚亮,赵匡胤便出发进山。此次连护卫的士兵都未带,只与武义律二人,攀石寻路而来。到了石亭,恒超早已摆好茶具,汲了山泉水,在小泥炉上咕嘟烹茶。
赵匡胤接过恒超递来的茶杯,茶香扑面而来,仔细打量,那茶水清透见底,几片碧绿的茶叶沉在杯底,与寻常所见的茶末、茶膏大不相同。茶水入喉,清润甘甜,赵匡胤有些不惯,便道:“大师这茶倒是别致。”
恒超道:“贫僧不费心制那茶膏,只将茶叶原味奉上,不知施主饮得是否习惯。”
赵匡胤笑道:“倒是不惯,却觉得解渴的很。”
两人相视一笑,恒超将棋局摆好,弈局很快便开始。今日的两局,对赵匡胤来说倒是得心应手得很。第一局以赵匡胤胜四子收局,第二局便胜了十多子。
恒超不住地点头,赞道:“今日第一局名曰痴局,若弈者心念混沌、无有智慧则易陷入迷局,不得其道。第二局看似简单,其实后招渊深,倘若一开始生了傲慢之心,则使自己陷入被动,故而称之为慢局。此局施主竟胜了十多子,可见谦虚之心常驻,贫僧佩服至极。“
赵匡胤拱手笑道:”大师见笑,还剩一局,敬请赐教。“
最后一局与前四局皆不相同,疑云密布,白子落下,十招竟有九招皆是虚招,剩下一落,令赵匡胤疑心不已,不知该落还是不该落。局势进展甚为缓慢,到最后数子,赵匡胤竟输了八十多子。
这么一来,便令赵匡胤很是惭愧,黝黑的面皮都透出一些红晕来,“赵某竟亦未料到,自己的疑心竟如此之重。”
恒超微微一笑,道:”施主无需介怀,贪、嗔、痴、慢、疑本便是人生五毒,真正能堪破之人,世间寥寥无几。贫僧以棋喻道,不过娱乐大家。胜负与否也只是自我障目,人力所能及之处又岂在这棋盘方寸之间。”
赵匡胤道:“恒超师父微言大义,赵某受教。”
“贫僧久居山野、孤陋寡闻,不敢妄自为师。做此把戏,在玄帅面前献丑,亦有些做作。但倘若能江南兴亡有些助力,便算得大功德一件。“
赵匡胤见他将自己的身份说破,亦不觉奇怪,大笑道:”你果真是李璟的说客。南唐满朝文武,最后竟选了名僧人出面和谈。“
恒超双手合十,微微低头,道:”贵国太祖皇帝以武立国,如今不也派了位连自己也信不过的将领出征。可见各家都有各家的难处,又何必彼此为难。“
赵匡胤见他口舌之功了得,果然非是寻常僧人,不敢小觑,便将双眼微微眯起,笑道:”那依大师之间,赵某眼下去留该如何抉择呢?“
恒超仰头看了看天空,此时已近正午,灼热的暑气越过叶片之间的缝隙喷涌而来,”玄帅有一问,贫僧正好备有一答。不过如今暑气渐胜,午间炎热不堪,玄帅若不嫌弃,可至蔽寺歇脚,让贫僧略尽些地主之谊。“
赵匡胤也不推辞,拱手谢道:”那只好叨唠大师清修了。“
步行至栖霞寺走了大半个时辰,寺中松荫满地,蝉声悠长,幽静的寺院一尘不染,不愧是出家人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恒超在寺院深处独享一间别致的院落,从东西门进去,是一间深邃宽大的禅房,古朴宁谧,几乎能听到檀香香烟在空中袅袅舞动的声息。雪白的墙面上只挂了一副画轴,画的是江雪飞鸟,孤寂的江面上只剩两只飞鸟靠在一起取暖,题字的笔触清秀细腻,更像是女子的手笔,写的是”雪芦空摇江东泪。“禅房的角落里高高低低地垒满了各类佛经,有些是梵文,有些则是翻译到一半的汉文,看来他平日的主要工作都在翻译这些佛经上了。
赵匡胤随手翻看,只觉得经文晦涩曲诘,只看了几行就头晕脑胀,不明所以。“这些天竺国的书籍真能解救世间苦难?”
“不能。”恒超答道,“世人苦难源于自身,岂能期望佛陀救赎。”
赵匡胤笑道:“那大师译这些佛经有何用处?”
恒超笑意隐然,并不回答他的提问,反而缓缓问道:“玄帅以为战争有何用处?攻城略地、劳民伤财,只为炫耀武力。”
赵匡胤道:“大师只看到战争之时的惨烈,赵某却更加看重战争之后,纷争消弭、动荡结束,更强大的帝国代行天道,自可还世人一片安宁生息。”
“自黄巢入长安,十几个朝代不断更替,贫僧只见僭窃交兴、称号纷杂,未见强而稳定的帝国还世间太平。百姓生逢乱世,又该何以自处?”
“等。”赵匡胤冷冷地说道,“战争总有停止的一日,并立的群雄亦将会决出真正的王者。”
恒超低垂双目,利索的眉头藏在光源之中,流出悲悯的神色,“如此说来,贫僧所译的佛经便与玄帅所掌控的战争倒有几分殊途同归,都应不了世人眼下所求,却给了他们对将来之事的期许。
赵匡胤有些结舌,如此牵强好辩的僧人当真是颠覆了他对僧侣“空亦是空”的印象。”如此说来,大师是要以万物苍生为念,来劝我退兵了?“
”不然。“恒超摇摇头,道,”江南百姓,天下苍生与玄帅何干?玄帅能胜得痴局,自然早早明白圣贤说教最是虚无,不过是欺骗天下草民的把戏。真正能影响玄帅决定的,无外乎‘身、名、利、情’四个字,贫僧只想以此四字劝诫玄帅。“
赵匡胤眉心微微蹙动,面色反而平静了。他并不厌恶恒超这样的说辞,相反,身名利情四个字恰好说到他心里去了。他非常愿意听他详细说说。
恒超是真正的智者。他先前从五盘棋局中大致了解了赵匡胤的性格和愿望,他知道这个年轻的统帅有着更为宏大的志向和眼下尴尬的政治处境。因此他不得不特别谨慎,小心地挑选着词句,生怕辜负了这次与周军统帅心对心的谈话:”听说玄帅在攻寿州城时,以身挑衅,刘仁赡两射不中,被传为佳话,说天命归周,大战必胜。“
赵匡胤不明其意,含糊道:”不过是侥幸巧合而已。“
恒超道:”只是天命究竟是归周还是归赵,不知在贵国君臣心中,又将作何解。“
赵匡胤如同被蛇蛰了一般,只觉得宽敞的禅房,竟在一瞬间压抑得令人透不过气来。
恒超继续道:”若是这段战场轶事与攻陷南唐都城的捷报一并传回汴京,怕那泰昌殿上演出的就不再是西子泛舟的风流韵事了。君心一旦生了忌惮之意,为臣者的身家安危便需顾虑,此为一个身字。“
38/42 首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页 |